日本《大东世语》中汉学风格探析,东方文学论文_第1页
日本《大东世语》中汉学风格探析,东方文学论文_第2页
日本《大东世语》中汉学风格探析,东方文学论文_第3页
日本《大东世语》中汉学风格探析,东方文学论文_第4页
日本《大东世语》中汉学风格探析,东方文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大东世语)中汉学风格探析,东方文学论文日本汉文小讲(大东世语〕是日本江户〔1600-1868〕时代中期著名儒学家兼汉诗文泰斗服部南郭〔1683-1759〕的代表作品,约成书于正德三年〔1713〕,刊行于宽延三年〔1750〕,主要辑录了日本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两朝的人物轶事。在体例上,(大东世语〕仿照我们国家六朝轶事小讲(世讲新语〕,设德行、言语、政事等31个门类,仅少自新、俭啬、汰侈、谗险、惑溺五门。天皇在(大东世语〕的人物形象系列中是描写较多的一组群像,据粗略统计有30余则。这30余则故事的分布为:嵯峨天皇〔786-842年〕4则,仁明天皇〔810-850〕1则,村上天皇〔926-967〕8则,花山天皇〔968-1008〕2则,一条天皇〔980-1011〕3则,后一条天皇〔1008-1036〕1则,后朱雀天皇〔1009-1045〕1则,后三条天皇〔1034-1073〕1则,白河天皇〔1053-1129〕8则,堀河天皇〔1079-1107〕3则。从这个分布看,小讲所描写的天皇,大多是平安中期即藤原氏政权时期的在位者,平安前期的只要嵯峨和仁明,平安后期的只要堀河,而整个镰仓幕府时期则都没有关于天皇的正面描写。这样的选择性描写能否有特殊的意味---如由于武家执政,天皇完全被架空而成为了傀儡等,抑或仅仅仅是由于史料的缺乏所致?笔者限于当前把握的材料,尚无法作出一个准确的判定。但是,通过对(大东世语〕这30余则材料进行分析,我们仍能够对那个时代下的天皇形象以及由此而展现出的汉风相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平安朝在日本古代文化史上是诗序(〈后汉书〉竟宴各咏史得庞公〕,该序介绍了该次(后汉书〕的讲授经过、竟宴活动,以及作者本人抽得庞公为题赋诗的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次竟宴的作者,很多都是当时已颇具声名的文人.这样的作诗活动,不失为日本的创造,既到达了复习汉文典籍的目的,又锻炼了汉诗诗才,可谓一箭双雕。天皇对于汉〔文〕学的重视和喜好,直接影响到了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起用。弘仁时期,为了鼓励汉〔文〕学,嵯峨天皇将文章博士的官阶从正七位下一跃而升为从五位下,这是直接从制度上予以的保证。而在实际的任免中,文人的官职并不仅限于从五位下的文章博士一类,而是有可能更高层次,甚至进入政治的核心层。据(菅家文草〕卷九(请特授从五位上大内记正六位上藤原菅根状〕记载,藤原菅根由于侍读东宫〔即后来的醍醐天皇〕有功,在东宫即位之时,被时任大纳言的公卿菅原道真〔845-903〕推荐,奏请授予他从五位上的官位,其称赞藤原菅根道:引经传以发睿情,抽章句以催文思。其所奉授者,(曲礼〕、(论语〕、(后汉书〕等,秩卷有余。以口奉习之类,不可胜计。平安时代,一些汉〔文〕学才华卓越者被迅速擢升,成为天皇近侍,如菅〔原〕文时、〔大〕江音人、〔大〕江匡房等。对此,(大东世语〕不乏描绘叙述:白河帝谓左右曰:吾文王也,稽古文才,不必躬自,独擢用〔大〕江匡房,岂非尚文耶?〔(言语〕第16则〕天历时,任用源侍中延光,有鱼水之遇,侍中忽觉上有疏待之色,数日未得其谓,惧不朝。俄而召见,上曰:一学生藤雅材者,甚有文章,何以致今不奏谓郎,任卿何物?侍中惶惧,遽奏雅材为郎。〔(文学〕第10则〕两则记载均表现了天皇在选任官员时对于其汉〔文〕学才华的重视。白河天皇〔1053-1129〕自称文王,依笔者揣度似有二意。一是自视为有极高文学才华之帝王;二是自比为日本大和的周文王.然而(史记〕称文王拘而演周易,显然白河自知没有如此功绩,故谦虚而言稽古文才,不必躬自,只要能够善用人才,可以堪称尚文了。而白河所任用的人才大江匡房〔1041-1111〕,是平安朝出色的汉文学家和政治家。作为汉文学家,他不仅有汉诗传世,而且还有极具汉文小讲意味的作品如(游女记〕、(傀儡子记〕、(狐媚记〕等传世,同时他还对先秦至晚唐的中国诗歌发展史颇有研究,著有(诗境记〕。作为政治家,他是白河院政时期的重要人物。白河退位的43年间,作为上皇的他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而是垂帘听政,以新的院政制度实际控制着日本的政治大权。而大江匡房正是在这个阶段被白河擢拔并逐步委以重任,进入权利中心。他宽治二年〔1088〕47岁任参议,54岁任权中纳言、57岁任大宰权师,71岁任大藏卿,直至在任内逝世。后一则故事是从相反的角度抑中作扬写村上天皇在任用人才上的认真和疏而不漏。源侍中与村上天皇虽有鱼水之遇,然而当源侍中不能及时奏任甚有文章的人才时,村上天皇一样会对他露出疏待之色.平安、镰仓时代的天皇对于汉文化的推崇并不只限于诗文,其他艺术形式如书法、丝竹等也一样成为他们欣赏和学习的对象。如关于书法:弘仁帝好书,秘府多藏。中有绝佳者一卷,帝珍之,出示空海曰:如此诚亦不可学也,恨未知何人?海曰:是臣僧在唐国所作。帝以其体异不信,海曰:亦随风土俗尚变尔。乃裂轴奏览,书曰:某年某月,沙门空海书于青龙寺。帝惊叹。先是帝自以为胜于海,于是矜心顿废,益重海书。〔(大东世语巧艺〕第1则〕空海是平安时期的高级僧侣,曾作为遣唐僧在中国留学,精通中国文学文化。回国后,他以(文心雕龙〕为参照,编纂了六朝唐代诗论集(文镜秘府〕、(文笔眼心抄〕等,深得嵯峨天皇的喜欢。本则记载显示的是空海高超的书法技艺,他不仅能够随风土俗尚来变换自个的书法风格,而且还能够使之到达绝佳境界,那轴被嵯峨收藏而恨未知何人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讲明。关于丝竹:宽治时,上闻明宗者工笛,特召令奏。明宗鄙怯,其日在上前,畏缩殊甚,遂不能吹而止。上更密命其所亲昵女侍,迎私令吹之,而上乃匿听焉。音调果妙,于是使人传诏赏曰:殊胜所闻。明宗便惊上已有听,鄙怯性发,忽复扑然坠地。〔(大东世语纰漏〕第5则〕宽治是堀河天皇年号,(日本国史略堀河天皇纪〕记载他善笙笛,后以笙损气,唯吹笛,当时无至其妙者。(大东世语〕的这则故事,写堀河为了听笛不惜屈尊---由于工笛者害怕,他只好密命女侍迎令吹之,而他自个则只能采取匿听方式欣赏。类似记载还见于(容止〕第2则:天历时,藤朝忠侍上前,上始召其弟朝成入。已至,上乃自青锁窥之,嫌其丑恶失望。素闻善笛,诏令吹弄,其声高亮,穿彻宫梁。上喜谓朝忠曰:听此笛声,乃觉顿生美颜。村上天皇曾因藤朝成貌丑而失望,但当他听到藤朝成所吹笛声高亮、穿彻宫梁,竟一变前之嫌弃心---听此笛声,乃觉顿生美颜。更令人惊奇的是,(大东世语〕所记关于天皇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竟还包括了调炼、服食五石散,(赏誉〕第2则载:仁明帝调炼五石,先令近侍尝试其精粗。黄门数辈,有畏难之色,藤良相辄引杯,一饮而尽,帝乃感药剂之间,犹不忘臣义,甚重之。五石散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矿石配置而成,故称五石散或五石.服食五石散,或与道教炼丹服药以求延年益寿有关,但作为一股风气,则是起于魏正始名士何晏的倡导: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这股风气,由魏至唐,历数百年而未衰。服五石散之风是何时传进日本不得而知,但从这则记载看,它至少在平安朝前期就已经在宫廷内出现了。据专述仁明天皇一代事的(续日本后记〕称,仁明天皇身体孱弱,7岁时就患有多种疾病,故仁明成人后热衷医药,常亲身制作丹药、石药。另(日本三代实录〕载有仁明天皇命藤原良相等亲信试服其自制之药的记录,或此记录正是(赏誉〕第2则的本事出处。由此而看,仁明天皇自制五石散,并非出于对名士风流的单纯模拟,而实在是有健康的切实之需。只是服散风气在日本宫廷似没有得到广泛响应,这从近侍们面对君王尝试其精粗的命令有畏难之色即可看出。(大东世语〕的天皇群象描写,给读者呈现了一幅详细生动的日本平安朝汉风盛行的图景。但这样的图景,并不是那个时代汉风的全貌,而大体仅限于诗文艺术的方面。换言之,固然日本在平安朝〔尤其是在它的前期〕对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开放,在政治、宗教等众多领域深度向中国学习,并获得了宏大成就,但这些并没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应有的反映。构成这样的描写特点,笔者以为应与作者设定的选材标准有关。服部南郭在(自序〕中明确谓其在这部小讲中要倾心表现的是平安、镰仓两朝的情协令旨、言中韶音者。所谓的令旨、韶音,显然无关政治、军事,亦无关宗教,而仅关乎风雅的诗文艺术生活。有研究者以为,服部取材的这个视角,决定于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详细讲,就是服部所属蘐园学派的风雅文学观和江户中期追求个性的文人意识,笔者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但是除此之外,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