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教师版)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教师版)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教师版)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教师版)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3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3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备考策略】关于商业,重点关注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复习时应从以下角度去掌握:(1)商业发展原因:应注意综合各模块知识,如政府政策、区位条件、农耕经济发展等。(2)商业发展表现:应注意从市的变迁、海外贸易、交换媒介、商帮群体等角度掌握。(3)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建议从知识结构、居民职业结构、产品种植结构、文学艺术等多角度分析。同时注意联系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联系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等内容,关注城镇化进程问题。关于经济政策(1)要重点把握一些重要历史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2)复习中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前一讲内容,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以史为鉴,在复习时要联系近代、现代的对外政策,理解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重要考向】一、古代中国的商业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一.商业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金、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8.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9.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10.明清时期(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4)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5)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7)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据优势地位。(8)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9)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二.城市发展概况阶段周秦至隋唐宋代以后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盛城市管理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控制,县治以上设市,并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市的启闭时间(如夜市、晓市)、场所(如街市)限制均被打破城市格局实行严格坊市制,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汉唐都城长安是代表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市镇日益发达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国内政局与国家政策的影响;交通与外贸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历史解释】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要点突破】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图示巧记】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典例】1.(2021·山东高三一模)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答案】B【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仅仅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C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D项错误。2.(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三模)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 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 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为了提高图书销售量,书商采取多种促销手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与城市繁荣的现状,C正确;题干内容无法得出当时活字印刷发展情况,排除A;政府色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只提及书商的促销手段,无法得出市民的生活习惯,排除D。3.(2021·北京平谷区·高三一模)下面图文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城市的史料。下列对这一城市的的描述,与史实相符合的有①城中的居住区与商业区明显分开②大街小巷店铺林立③出现说书等娱乐兼营商业场所④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相国寺”“商业街”“药铺”“杂货铺”等可知,该城市是北宋都城汴京,由图片看出,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汴京城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瓦子”说明出现说书等娱乐兼营商业场所,“夜市”“夜宴”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晚上仍然营业,②③④正确,故选D;从图片看出,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①错误,故排除A、B、C。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概念:该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措施(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以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3.松动(1)唐朝中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2)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3)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4.影响(1)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影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的持续发展。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概念: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乾隆以后为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腐朽的封建统治;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天朝上国”的观念。3.影响(1)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来侵略起到过民族自卫作用。(2)消极: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历史解释】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图示巧记】“重农抑商”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典例】1.(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18世纪末,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A.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D.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钦差”改为“公差”是中国传统朝贡观念的体现,说明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马戛尔尼访华时中英之间尚未形成政治经济冲突,故排除A项;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知18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中国,故排除C项。2.(2021·聊城市·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一模)定额租始于唐宋时期,清代时在江南地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D.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答案】A【解析】定额租的发展,放松了封建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定额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导致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与定额租的发展无关,排除C;定额租的发展与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出现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3.(2021·江苏高三一模)西汉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凡是向官府缴纳粟米的百姓,国家根据其所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其高低不等的爵位或免除其刑罚。文帝接受并实行了这一政策,商人们竞买爵位,国家粮储大增,农民的生活亦有改善。这说明西汉A.粮食生产虚假繁荣 B.商人垄断了粮食买卖C.政府重农而不抑商 D.农民劳动积极性下降【答案】C【解析】“贵粟”政策本来是面向农民,对于缴纳粮食的农民授予其高低不等的爵位或免除其刑罚,这体现了重农;而商人也因此而竞买爵位,增加了粮食储量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这体现了不抑商,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不是粮食生产,排除A;“垄断”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B;这一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1.(2021·全国高三二模)下表为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在全国关税总额中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分类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全国关税总额122万两151.5万两459.6万两481万两运河诸关税额占比(%)50.5%40.6%32.8%29.1%沿海诸关税额占比(%)14.9%13.4%22.5%36.9%长江诸关税额占比(%)30.6%32.1%24.9%28%三者合计占比(%)96%86.1%80.2%94%A.政府不断提高关税税率 B.商品流通格局发生变化C.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增多 D.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局面2.(2021·安徽安庆市·安庆一中高三三模)在明代江浙地区出现了多市镇,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中介)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上述材料表明A.私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C.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明显 D.雇佣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3.(2021·北京高三二模)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①废止了明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②影响到亚洲一些地区们的生活习惯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21·重庆高三三模)宋代蹴鞠之风盛行,蹴鞠专业团体齐云社在各个城市纷纷建立,“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也”。齐云社有制定比赛规则,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 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社团C.市民阶层娱乐活动兴盛 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5.(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三模)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人数较少。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过万人,主要是阿拉伯、印度、意大利、摩洛哥等国人士。这一现象表明A.泉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中心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能增强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6.(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其他模拟)下表反映了北宋时期南北方进士所占比例的情况,这一现象时间(年)960—997998—10201021—10631064—10851086—11001101—1127北万占比38.42%18.63%12.49%6.61%5.17%2.86%南方占比61.58%81.51%87.51%93.39%94.83%97.14%A.说明南方士族力量强大 B.反映南北分卷有利于南方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源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7.(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省区疫灾年次数统计表(表中地区以现代行政划分呈现)。据下表可知,当时陕晋豫鲁苏皖鄂浙小计三国时期(220—280)2114西晋时期(266—316)893222东晋时期(317—420)133312224南北朝时期(420—589计1072053044484A.经济水平决定疫灾频次 B.疫灾与战争多寡相一致C.疫灾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D.中原地区疫灾持续减少8.(2021·北京高三其他模拟)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9.(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其他模拟)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官吏建立了文书档案并规定了界限;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10.(2021·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据西周中期五祀卫鼎铭文记载,裘卫是管理皮裘的官,他看中了贵族厉所占有的位于昭太室东北的田地,提出用自己的五块田交换其四块田,厉当场同意,由三有司(西周职官)踏勘田界。由此可知,当时A.井田制松动 B.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C.周王室衰微 D.社会动荡瓦解原有体制1.(2021·浙江高考真题)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2.(2021·全国高考真题)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3.(2021·浙江高考真题)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4.(2021·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①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1·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6.(2021·湖南高考真题)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7.(2021·广东高考真题)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8.(2020·海南高考真题)《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9.(2020·山东高考真题)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10.(2020·浙江高考真题)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2020·全国高考真题)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12.(2020·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3.(2020·江苏高考真题)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14.(2020·天津高考真题)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5.(2020·浙江高考真题)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材料二“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项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1.(2021·全国高三二模)清朝中期,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如典当司柜(保管当品)大多是徽州人,镊工多为句容人,绍兴人大多是银匠或师爷(官府幕僚),江西人多是漆匠,后高人善于养蚕,南浔人则更加擅长缴丝。这一现象的出现A.表明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B.限制了市场的竞争理念的发展C.有利于区域间技术的交流融合D.促进了地域性商帮的迅速崛起2.(2021·全国高三三模)唐代民间音乐表演场所多在寺院。宋代时,民间音乐表演场所则多在城市中的瓦子。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政策调整决定音乐演出内容 B.民间音乐表演突破了地域的限制C.唐宋时期佛教的影响力大相径庭 D.宋代工商业繁荣和市民阶层活跃3.(2021·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激发了观众对这座唐代都城的极大兴趣。历史上的唐代长安城A.市场规模超过洛阳 B.是世界性的大都会C.出土了雕版《金刚经》 D.唐太宗曾在此召见玄奘4.(2021·浙江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在经济上,宋朝同其他朝代相比,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开源,一个是消费拉动型经济。以下能体现这两个亮点的是①日昇昌等私人金融机构大量出现②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③草市己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2021·天津高三二模)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诚信待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下列表述能够鲜明地反映商人讲求诚信的是A.“知善知恶是良知” B.“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C.“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D.“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6.(2021·天津高三二模)在唐朝初期,沙州(今敦煌市)和甘州(今张掖市)是比较繁荣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枢纽城市。安史之乱后,甘州等开始逐渐没落,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崛起,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唐朝丝路贸易的发展A.受到政局变动因素的影响 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因安史之乱的发生而中断 D.推进了唐朝经济中心的转移7.(2021·山东高三二模)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旧唐书》载:“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南宋不少诗歌中均有涉及扬州,这类诗歌中对于扬州的“印象”迥异,扬州或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或是“万商落日”“一市春风”,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B.地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C.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 D.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衰落8.(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二模)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 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 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9.(2021·聊城市·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一模)如图为古代某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国家政治中心逐渐北移C.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D.北方战乱经济发展迟滞10.(2021·山东高三二模)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A.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D.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11.(2021·江苏高三一模)如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中心变迁图”,其变迁反映了A.疆域面积的扩大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经济格局的变化 D.区域商帮的兴起12.(2021·江苏高三二模)下图为隋、元的漕运示意图。其漕运空间变化的信息反映了A.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B.封建国家走向统一C.海外贸易日益兴盛 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13.(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一模)下表为我国古代部分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时期概况魏晋建康、姑苏一带"姑熟饶旷……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瓷,阡陌如绣"。淮水流域著名水利工程有安徽寿县的芍陂,可灌溉良田万余项。荆州和扬州是江南丝织品重要产地唐朝江东地区出现了新型耕犁,深耕浅耕,操作自如。水转筒车在南方各地得到使用。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所造船只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水平高。南方兴起许多都会,商贾如织宋朝东南各地均大规模兴修水利。"秧马"是新型插秧工具,省体力,速度快。占城稻引种于江南各地,增加了粮食产量。明州、福州一带,很多"糖霜户"种甘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南方上供的纺织品,在全国所占比例已超过北方A.商品贸易发展活跃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14.(2021·河南高三二模)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选项谚语解读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苏湖熟,天下足”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A.A B.B C.C D.D15.(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二模)如图是两宋时期历史演变形势示意图。据此推知A.南方文化兴盛促使政治中心南移 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导致南北对峙C.文化中心区域逐步由北向南转移 D.经济重心南移缓和民族政权冲突16.(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宋代,井田论、限田论连绵不断。宋太宗也对井田制流露出无限羡慕,然而井田、均田都未能实施,连限田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这说明A.土地租佃经营开始普及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C.社会舆论支配国家政策 D.复古方式限制商品经济发展不切实际17.(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土地大多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増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均田制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日弱化C.自耕农经济衰退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8.(2021·广东湛江市·高三一模)唐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辖区内不能有田畴荒芜,同时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得撂荒,否则就要治罪。这些举措A.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19.(2021·广东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20.(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商鞅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用力最苦而贏利最少,从事工商活动的人用力最少而获利最多,结果是“农贫而商富”。这样,人们便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了。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商鞅认为,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了农业生产,而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农业生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但工业生产(当时主要是手工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途径更为广阔,工业比农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抑商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赘婿一样看待,让他们到荒远地区去略地、戍守。——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严厉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抑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B【解析】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在全国关税总额中占据94%的比重,而且沿海海关的关税税额比重还要超过运河的关税税额比重,说明商品贸易主要是围绕运河、沿海和长江展开,其中沿海贸易成为重点,所以商品的流通格局发生变化,故选B;根据不同地区征收的关税税额比重不能说明政府在不断提高关税税率,无法看出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增多,更不能说明对外贸易处于出超,排除ACD。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浙市镇成为了收购农副产品,进行产品贸易、供应手工业品的地方,反映出市镇具有商品集散的功能,故B正确;材料没有对私营与官营手工业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私营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分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雇佣的信息,排除D。3.D【解析】根据“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可得出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生活受到中国的影响。根据“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②④D项正确;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没有开辟海外市场,故①③错误,排除ABC。4.C【解析】蹴鞠是宋代各城市流行的体育项目,包括宋代的皇室官员也喜欢参与。齐云社类似今日的足球俱乐部,规则齐备,说明其有大量城市民众参与,从而反映出宋代市民阶层娱乐活动状况,故选C;此现象与崇文抑武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表述错误,排除D。5.B【解析】从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从以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为主到演变为以商人为主,说明泉州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可知泉州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泉州没有成为过政治中心,排除A;材料只有泉州一地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6.D【解析】从北宋时期南北方进士所占比例的情况可以看出,南方占比高于北方,这主要是受到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影响,故D项正确;进士主要与科举有关,与士族的强大无关,排除A;材料汉有得出分卷,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南北的占比问题,而科举制本身是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的,排除C。7.C【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南方疫灾年次数逐步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影响疫灾暴发的次数与程度,而这一时期经济重心逐步南移,由此可以推断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使得疫灾重心有南移的趋势,C项正确;经济水平的确影响到疫灾频次,但用“决定”一词属过度推论,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的次数更为频繁,但是疫灾的次数并非最多,B项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地区的疫灾年次数并非持续减少,D项错误。8.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民南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A项在南宋,排除A;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9.B【解析】根据“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可以看出,周代的土地出现了自由买卖的现象,或者当成偿还物进行交易,说明土地不能买卖的现状已经被打破,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官府的态度,排除D。10.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受封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已经存在土地交易的现象,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A正确;春秋时期“初税亩”的推行,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材料的时间为西周中期,故B错误;材料是西周中期的铭文记载,而且这一土地交易是在西周大臣的主持下完成的,C项中“周王室衰微”的表述不妥,故C错误;西周中期,社会尚未有动荡,原有的体制也没有瓦解,D项史实错误,故D错误。1.D【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禁止官员“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这说明宋代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D正确;秦代就已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不能说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故B错误;材料和“市的设立废止”没有关联,故C错误。2.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3.A【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4.A【解析】材料中的“活性因子”指的是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因此可得出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①③项正确;君主专制不属于“活性因子”。而明清时期并没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故②④错误,排除BCD。5.A【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6.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7.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8.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B正确;A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材料无关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B。9.B【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10.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④不符合题意,ACD排除。11.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12.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13.D【解析】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14.D【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15.(1)原则:以农业为重(重农)。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2)主要方式:地租。经济现象:“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赋税沉重。(3)选择讨论①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选择讨论②中心所在:宗祠(祠堂);例举:敬爱堂、乐叙堂。思想与观念:儒家德治思想;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解析】(1)“治国原则”,依据材料一“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得出:以农业为重。“积极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2)“主要方式”,依据材料二信息“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租。“经济现象”,依据材料二信息“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由材料信息“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赋税沉重;由材料信息“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3)“思考与实践”,依据所学知识从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等角度分析讨论①。如果选择分析讨论②,则“中心所在”,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是宗祠(祠堂),如敬爱堂、乐叙堂;“思想及其观念”,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德治思想、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等角度分析。1.B【解析】由材料“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劳动力垄断现象,而垄断性的组织不利于竞争观念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垄断性的劳动力,而且典当司柜和师爷并不是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故A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劳动力的垄断并没有强调这些劳动力怎样进行技术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言及地域性的商帮,故D项错误。2.D【解析】唐到宋的变化,是因为宋代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活跃,所以出现瓦子这种娱乐场所,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演出位置的变化,与演出内容无关,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政策调整,故排除A;宋代时,音乐表演场所仍然没有突破地域的限制,故排除B;材料中讲的是音乐表演场所的变化与佛教影响力无关,故排除C。3.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B项正确;唐朝是洛阳为东都,拥有最大的市场,排除A;雕版《金刚经》最早出土自敦煌,排除C;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排除D。4.D【解析】日昇昌是成立于清朝年间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宋朝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且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与“开源”、“消费拉动型经济”无关;宋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并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丝织品和瓷器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外贸税收成为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5.C【解析】“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是指不因为顾客的年龄小而对其进行价格的欺诈,这体现了商人的诚信,故选C;A项反映的是良知,B项反映的是对家族内部族人的赡养,与社会保障有关,D项体现的是禅让制度,都与商人诚信无关,排除ABD。6.A【解析】根据“安史之乱后,甘州等开始逐渐没落,凉州(今武威市)逐渐崛起,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可得出丝绸之路受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而逐步没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作用,排除B;中断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个别地方的崛起,而不是经济中心的转移,排除D。7.B【解析】根据“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城郭萧条”“荒台残垒”,或是“万商落日”“一市春风”可以看出,扬州的繁盛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有关系,反映出地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心的问题,排除A;材料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C;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8.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等信息可以看出,此举一方面是加强对盐业经营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反映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没有反映是为了推动盐业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统一盐价,且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稳定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此举意在消灭割据,排除D项。9.C【解析】材料反映了742年-1080年,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唐末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说明了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选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