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诗专题高考真题及模拟题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专题高考真题及模拟题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专题高考真题及模拟题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专题高考真题及模拟题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专题高考真题及模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专练(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A【解析】“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①欧诗托物言志,借对画眉鸟在山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久居官场的诗人欲挣脱羁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同时,

一个情趣不俗、闲散淡泊的形象也如在眼前。[古诗鉴赏]【知人论世】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者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特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久居庙堂、羁鸟念林的愿望,但是多少表现出一点政治上失意的忧郁心情。【注释】啭:鸟婉转地啼叫。②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③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④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⑤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⑥始知:现在才知道。

⑦不及:远远比不上。【译文】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绽放着万紫千红的山花的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赏析】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表达自己久居庙堂、羁鸟念林的愿望。《画眉禽》---文同【知人论世】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注释】尽日:整日,全天。

好风:即适意的微风。下高笼:是对画眉动作的描写,即飞下高高的鸟笼。公庭:指代官府。

简:简少而闲散。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译文】在好风吹拂下整日闲坐于窗前,刚刚听到画眉鸟一声婉转动听的啼叫,抬头一看,是画眉鸟从高高的笼子里面飞下。朝廷官事简洁,人们都悠哉闲散,感觉如同身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清净澄明。【赏析】上联写坐听画眉的情景,下联抒发由此产生的感受与联想,构思立意之中处处体现了一个“闲”字。诗的开头即描绘了诗人自己在好风吹拂下整日闲坐于窗前的情态。“尽日闲窗坐好风”,“闲窗”是诗人闲适心情的物化,窗闲即人闲,“尽日”与“坐”相联系,烘托了诗人对“闲”的沉醉,“好风”即适意的微风。在好风的吹曛下,诗人的闲情变得更浓郁。“一声初听下高笼”,“一声”突出主观感觉上的初不经意,反映诗人闲适的心理状态。“下高笼”是对画眉动作的描写,诗人用主观直觉代替描写刻画。接着,诗人由对“闲窗”的陶醉扩大为对“千岩万壑”的陶醉,“闲窗”之下那种略带寂寞的闲情在大自然生生变动的怀抱中才最终找到了依托和归宿。“公庭事简人皆散”,正是公事的简散,心灵的虚静,才使诗人获得返回自然的乐趣。文同的咏物诗从闲处着笔,客观物象的闲雅正是诗人内心闲适的反映。这首《画眉禽》

的妙处是善于用触处成吟的直感表现闲适的旨趣,又能将闲适的心境外化为清淡萧散的风格,独具匠心。(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A

解析:颔联“相知何用早”的意思是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了,为什么还要在乎认识得早或晚呢?由此可见,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的结论是无根据的。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反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驱遣离愁,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注释】少府:县尉的别称。白下驿:“白下”指在南京江宁县白下门外,古时送客的地方。穷交:指患难之交。昌亭:即南昌亭。韩信为布衣时,家贫,常寄食于淮阴县下乡南昌亭长家。亭长妻患之,提前开饭。信往,不得食,怒而绝去。见《史记·淮阴侯传》。浦楼:水边酒楼。

“长安”句:《世说新语·夙惠》载:晋明帝幼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曰:“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明帝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译文】我们在患难之时相识,今日我在白下驿送你离开。就像当年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家,那些辛苦的日子我不会忘记。朋友之间如果相知,又何必在乎时间早晚,我们拥抱告别就像老朋友一样。水边的酒楼被低低的夕阳映照着,这遥远的乡路隔着风烟,路途或许并不平坦。你沿着这漫漫路道去长安吧,瞧,长安就在太阳那边呢!【赏析】友人前往长安,诗人在白下驿设酒食送行,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一篇饯别之作。首联,“下驿穷交日”为实指,言白下漫游相交,相识于低微,友情可贵。“昌亭旅食年”由实入虚,用韩信之典故,表达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之意,记述自己的处境,也有与唐少府互诉哀肠之意。然韩信后来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时人称其“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想必诗人虽官位低微,不得志的处境终日难以排遣,但念及韩信日后之功业,对前途依然充满期待。颔联,运用反问,写诗人与友人相识时间不长,但内心的胸怀情意照常不变。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志向,身处低微时有一知己是人生之幸运,内心是很安慰的。颈联,写西边极低的夕阳余晖,铺撒在白下驿楼亭和一旁池塘的水边上,远处烟云迷雾阻隔,路途或许并不平坦。此联借景抒情,描写夕阳西下暮色霞光的暗淡和隐约迷蒙的远阔之景,表达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困惑。尾联,写为什么要说越走越远呢,长安就在那太阳的边上。运用《世说新语·夙惠》中晋元帝询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诗人离朝廷遥远,感叹前途渺茫,以及离别的惆怅伤感之情。同时,以设问的方式,反用典故的意思,以长安城就在日头旁边,马上就到之意,劝慰友人,面对分别,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豪迈昂扬的情怀。诗人感伤离情,但心态是激昂的。补充:【典源】《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初学记》卷一引南朝梁·刘劭《幼童传》亦载,文大略同。【今译】

东晋明帝司马绍年数岁时,有次坐其父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他洛阳的情况,不禁流泪。司马绍问为什么哭?元帝告诉他因为中原动乱,皇室东渡长江的经过。又问司马绍:“你觉着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司马绍答:“太阳远,从未听过有人从太阳边来,因此知道。”元帝很惊异。第二天会集群臣宴会,告诉他们这回事,又问司马绍这个问题。司马绍答道:“太阳近。”元帝奇怪,问:“你怎么与昨天回答的不一样?”司马绍说:“举头只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释义】

后因以“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而不得至。【知人论世】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或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本题选A。“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翁前子后孙扶掖”是作者沿途看到的情景,并不是指作者自己。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积极追求美好的理想,幸福的生活。春色已很美,还要去寻觅最美之景。在佳节,祈祷农事顺利都可以看出。②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其乐融融。③各安其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各司其职就很好。译文: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注释:1.醉落魄:即“一斛珠”,词牌名,正体双调五十七字,仄韵。人日:指农历的正月初七。2.苦:形容执著地追求。3.箫、鼓、笛:乐器名,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4.祈麦祈蚕: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5.元正七:即农历的正月初七。6.翁:父亲。扶掖: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此指孙子搀扶祖父。7.商行贾坐:商贾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卖叫商,坐卖叫贾。8.会得:懂得、领会到。此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得体。(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7.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8.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7.勤政楼

千秋节8.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感慨玄宗的奢侈之风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勤政楼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补充:承露丝囊自古以来,“露”被认为是祥瑞之物。《初学记》引《瑞应图》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可见“甘露降”是皇帝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又据汉朝郭宪《洞冥记》载:“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玄黄青露盛之璃器以授帝(指汉武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这个传说则反映了汉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服用甘露可以祛病延寿。“承露囊”一词,或许只有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可见其身影。承露囊是古代男女佩于腰间,用以盛放细小物件的囊袋,同时也可用作佩饰。唐《封氏闻见证·降诞》记:“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僚有献承露囊者。”这是对唐代承露囊最直接的记载早在汉代,就有“承露盘”之说。正史记载,汉武帝好神仙,做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资治通鉴》卷二十载:“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仗,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史记·孝武本纪》又载:“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先人掌之属矣。”又如三国魏曹植《承露盘铭》有记:“固若露盘,长存永贵”,所以“承露”一词,在唐之前便有。(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送别

(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B【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试题情境】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10.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眼前芦花飒飒作响,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③直抒胸臆:友人离别,秋景疏落,让诗人生出“复益愁”之感慨。【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翻译】虽然失了春天在城中和你赏花、饮酒的约定,但我一直在认真教学,只是没有写诗;我要培养出像“郢岸

百亩香蕙”一样优秀的人才;像“商崖秀芝”一样的贤才;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吃僧人吃的斋饭,我也别有一番烹煮方法(别样香);你的眼病一定会康复,(到时我们再一起游玩),不怕看不到江边花开、人才济济的美景。【答案】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dan)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翻译】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注释:

行藏:行止,指事迹。

黮(dàn)暗:昏暗,不清楚。

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

末俗:后世的习俗。

粹美:指精华。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尘:尘土,这里指糟粕。【答案】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翻译】在装着粗劣饭菜的盘中,忽然有个东西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是一双如脱了襁褓的婴儿一般的白玉笋;我十分清楚竹笋这种直爽的品性、苦味的竹节(清苦的气节)是与生俱来的;

我对这苦笋的情感,就如同太宗对魏征一样:“别人都认为他(它)不好,我却认为他(它)很妩媚”。

我吩咐小孩子们不要多挖了笋。

笋就如同这人才一样,要让它成材,就要任它自由生长,鏖战风雨。【答案】14.C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四、【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翻译】我在兰陵做官已经成为过去,因为给你讲述当地风俗记起了当时的州民。

当地土地贫瘠,沟渠、田埂已半数荒废。供应过客食宿的客舍连续不断,可街市却贫寒冷清。

常常担心当地的劳苦之人连茅屋也没得住,欣然遇到有才干的你前去那里任职,

向你殷勤地说起这些,还是因为我对常州的治理未能如意感到惆怅啊!常州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那荆溪的春景了!【答案】9.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五、【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翻译】绿色的藤蔓映着两边的门,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

如今雨水丰足,院中吃不完的果子都烂了,水稻熟了,水边的禽鸟正肥。

乡民们正为庆祝社日的到来而酿酒,在日暮中,听到远处传来的砧声。

又听了远处放牛的笛声传来,是谁家的孩子到田间送饭回来啦?

【答案】14.B

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16.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六、【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翻译】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

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

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难以再相见。

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答案】15.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七、【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翻译】秋江送别:

江边归家的船、车好像排成一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们正在眺望彼此。谁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

(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山川已属不同的地方。送柴侍御: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表山一路相连,你们沐浴着相同的风雨,头顶同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答案】19.感伤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高考模拟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大酺·春雨周邦彦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①,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②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④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注】①青玉旆,喻新竹。②兰成,南朝庾信之字。③平阳客,汉人马融。④红糁,指落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墙头”三句,细腻描写春风中新生翠竹品质高洁,生机勃勃。B.下阕用庾信等人的典故,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含蓄寄托深情。C.词的末句用问句作结,与上阕“自怜幽独”相照应,加深愁情。D.本词是一首长调,言辞工巧,长于铺叙,构思别致,寓情于景。16.这首词以“春雨”为题,借景抒情,词的下阕看似没有写春雨,实则句句都有春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6分)15.A(“品质高洁”错误。)

16.①下阕开头写行人归心似箭,但绵绵春雨使道路积水,马车难行,诗人内心焦急无奈。②接着连用庾信、卫玠和马融三个典故,极写诗人因春雨滞留、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③最后写落红铺地,樱桃如豆,春事消歇,作者借写春雨无情,渲染了游子思乡之情。(评分细则:答对1点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白话诗词】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粉霜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寒意侵入枕头帷幛之间,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使人睡眼朦胧。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玠那样清瘦弱羸,旅途滞留,困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