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_第1页
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_第2页
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_第3页
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_第4页
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2016年1月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摘要:周公是三千年前殷周之际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身处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漩涡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深刻地研究了周初社会,汲取了周人在创建新国家的复杂历程中产生的精深思想,同时又融合了禹、汤、文、武思想的精髓,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礼乐文化,“敬德保民”思想,“父爱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观,这既是殷周时代精神的凝结,又是三代以来思想文化的集大成,对之前文化传统的超越的突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原创性,构成了我国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奠定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基石,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基因和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关键词:周公思想文化影响

浅谈周公思想文化及其影响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1],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三千年前的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1]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是西周王朝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所创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具有原创性和潜在的“普世性”,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基因和重要源头,至今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一、礼乐文化及其影响周公为了巩固和发展西周王朝,确是下大功夫制了礼乐的[2]。“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周公制的周代礼制是指其制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具体说来主要有: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以授民、授疆土、建国为标志的分封制;三是宗统与君统相统一的宗法制;四是处理中央与地方诸侯关系的“畿服制”;五是作为西周社会结构的国野制度;六是田制改革后的井田制;七是法制;八是经创新了的诸侯朝觐天子之礼仪;九是“籍田”礼典;十是天子登基之礼;十一是策命礼仪;十二是祭祀礼仪;十三是军礼;十四是礼节。周公制礼作乐,乐的部分包括《大武》、《时迈》、《文王》等,其中《大武》分六成,诗亦六篇,即:《我将》、《武》、《赉》、《般》、《酌》、《桓》[3]。周公在制礼的同时还作乐,是因为“乐”是不可或缺的行礼载具:以乐引导程序,渲染气氛,表达情志,同时乐具有“和合”的社会功能,能化解矛盾,促进上下和谐,故(左传)襄公四年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乐就成了行礼的有机部分了。我们知道,“敬德”是周公思想的核心,故“敬德”思想必然贯穿于周公制礼作乐的全过程,这突出地表现在其引德入礼,以德说礼,把礼建立在德的基础上,这是对传统礼制的大变革、大创新。这样,就使建立在道德理性基础上的周礼,便成了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改造了殷代礼乐的巫术性质,使之演进为一种人文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人文文化的基本走向,后来的礼乐文化就是沿着周公的礼乐方向发展,从而铸造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礼乐文化,使我国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不可否认,周公所制定的礼乐,从内容到形式,在其主导方面已过时,但隐蔽在其中的人类生存、交往的人伦秩序,以及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人生普遍原则,对我们今天还具有启迪意义,特别是礼的“秩序”性,其所内涵的差序、和谐的积极形式,具有超时代的“普适性”,仍可为我们借鉴的。同时,这在今天重科技,对人文教育、人文修养特别轻忽的时代,周公初创和倡导的礼乐思想亦显得特别有价值。二、“敬德保民”思想及其影响周公吸取了殷商亡国的教训,感到天命不可信。通过对历史史实的总结,周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得出“天命靡常”的结论[4]。周公认为,统治者“敬德”是最重要的,如果政治腐败,不“敬德”,那么天就会另“求民主”,从而将天命转移。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惟命不于常”的命题,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的,而是会根据是否敬德而发生转移的。周代统治者鉴于殷朝覆灭的惨痛教训,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在取得政权伊始就倡导“敬德保民”的主张。(一)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内涵1.体察民情,不增加民众额外负担。就是说,统治者要细察民情,懂得耕田人的艰辛,知小民的苦衷,要爱护、保护老百姓。而不能搞横征暴敛,以各种名目乱收取额外的赋税。因为诸侯的赋税来自小民,如果对诸侯多索取,就意味着对民多榨取,从而加重小民的负担。要在减轻民众负担、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走上安康的生活道路上去。2.正确对待民众的过失,重在教育。对于小民过分干了坏事,也不能单纯采用杀戮的手段去处治,要重在引导和教育。《康浩》中的“裕民”就是引导、教育的意思。并进一步指出,如果对民不引导、教育,则就是国家没搞好政治,而要引导、教育民,最重要的是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为民做出榜样,“汝亦阁不克敬典,乃由裕民”,你自己带头认真守法,才能引导民。“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王居于德之首,应作德的楷模,小民就效法你行于天下。3.关注、帮助民中的弱者。周公认为不能栽害人民,虐待人民,对于鳃寡孤独之人,对于那些贱妾,要通通包容起来,这就把保护鳃寡孤独之人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们是民中的弱者,对他们不轻慢,施之以恩惠,加以保护,才能真正实现“保民”。4.“慎罚”。坚持“慎罚”的原则,大大有利于造成政治上的宽松环境,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规定,统治者必须依法办事,不把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强加在法律之上,以免乱杀无辜。《吕刑》进一步规定“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求,其罪惟均”,执法的统治者如果凭借权势,报恩怨,接受说情,索贿受贿,受人请求,贪赃枉法,不公正办案,其犯罪与罪犯的罪相同,同样要受到法律制裁。这就可防止统治者态意枉法,加强对统治者行为的规范化约束,也同样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敬德保民”思想的影响周公为巩固周王朝统治,“治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关于其思想的具体著述庞杂宏大,但最核心、也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通过“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逻辑命题实现了从“天道”到“人道”,从“宗教型政治文化”向“伦理型政治文化”的过渡性转换,为统治者的统治寻找到新的“合法性”归依,从而成为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主要谈谈对近现代的影响。在近现代历史上,自由主义、复古主义、社会主义三股思潮交织博弈,彼此争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指导地位。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吸纳与批判,是与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呈现出尤为复杂的状态。近现代统治指导思想的转换,是与统治“合法性”来源的颠覆性革命紧密相联的。面对辛亥革命后种种无奈的历史现实,孙中山先生提出了“知易行难”的观点,指出走向共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试图调和传统政治伦理文化、西方民主理念与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文化体系。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其中与周公“敬德保民”思想联系最为密切的当数“民生主义”了。孙中山把“民生”的遂与不遂看成社会的进步与否,社会产生各种变态现象与否的关键,这是一种“民生决定论”的观点,这与周公体察民情,关注弱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在《孙文学说》中提到,“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相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从本质上说,他的政治哲学依然走的是循德志道,治国平天下的古道。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始,在社会发展目标的设定上,先后经历了“理想叙事”的乌托邦,“国家叙事”的现代化,最后向“传统叙事”的小康社会建设回归,“民生”、“民本”的重要性再度显现,“三农”问题,在改革与社会转型中承受更多代价的弱势群体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传统文化思想,我们也经历了由激烈批判到理性审视,再到今日重新在传统中寻找转型社会的文化精神支撑。不管从执政党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还是新时期的公民教育方面,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都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是对民众力量的敬畏和承认,是一种重民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统治者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社会各种典章制度,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保证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它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起了基础与骨架的作用,并确立了未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方向[4]。三、“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影响周公在《尚书·康诰)提出了极其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这段话是从反面立论的,它正面提出:父爱、子孝,兄友、弟恭的行为规范是民众的法则,当然,这是人人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从“天惟与我民彝”来看,说明这一道德为上天所赋予,谁违反了它,就等于违背了天命,因而具有神圣性。这一道德要用法律手段加以实行,谁破坏它,就对之“刑兹无赦”,受到法律的严格制裁,可见,它带有强制性。这一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孝”,故王慎行将周公提出的"父爱子孝兄友弟恭”概括为西周的“孝道观”[5]。它大致包括:一是勤于君主政事;二是对祖先虔诚祭祀;三是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事业;四是奉养父母。特别要指出的是,周公提出的“父爱子孝兄友弟恭”是双向的:子对父固然要孝,但父对子也要爱;弟对兄固然要恭,但兄对弟也要友。这种亲情是植根于人性、人情之中的,是家庭形式下亲缘关系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反映,揭示了人类血缘关系发展的规律,具有人类的共性,这种伦理道德的提出,不能不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与升华,具有合理性,从而对后世影响深远。尔后儒家将之发展。扩充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家庭、社会、国家领域结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把它上升为人道,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高道德水准的民族,中国成了世界最讲道德的国度。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道德在严重滑坡,甚至在突破底线,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特别是孝道危机,周公的“父爱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思想不正可成为治疗这种道德病态的良药。而要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道德,继承并新周公、孔子创建的伦理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