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专题培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诗圣杜甫专题培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诗圣杜甫专题培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诗圣杜甫专题培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诗圣杜甫专题培训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杜甫生平1.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在艺术上,他善于利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含有高度表示能力。著有《杜工部集》。第1页第1页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子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第2页第2页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第3页第3页3.浑融境界与出神入化技巧杜甫晚年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改变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和律而又看不出声律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痕迹。为了表示某种感情需要而写拗体,也是一个成熟之后通变。第4页第4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第5页第5页4.善于锤炼字句杜甫对于诗歌语言非常注重,提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第6页第6页“诗眼”之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一首)第7页第7页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示波浪起伏、重复低回。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是悲慨。如《秋兴八首》、《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第8页第8页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9页第9页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气氛——记叙兼描述第10页第10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悦耳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外部到内部,

内景第11页第11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频烦——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道路,也称“隆中对策”第12页第12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第13页第13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精神品格诗人因此景仰诸葛武侯缘由

第14页第14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景仰、事业未竟痛惜第15页第15页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16页第16页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情感第17页第17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第18页第18页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第19页第19页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情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第20页第20页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武侯庙》写出庙外景色荒凉,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哀惋景语含情,情语寓景第21页第21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诗人如何情怀?第22页第22页

通过对诸葛亮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因此自恨也”。第23页第23页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描述景象凄凉冷落称赞业绩表示仰慕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起承转合第24页第24页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楚,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4、借古抒怀第25页第25页《八阵图》相传诸葛亮创设一个阵法八阵图遗迹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相传为诸葛亮推演兵法、操练士卒所用。据古籍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另据《八阵图碑记》云:“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宫,一在新都弥镇。”(弥牟镇原属新都县)该遗迹今仅余土垒六座,当年之风貌已荡然无存。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26页第26页文本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1、盖:超出。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构成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石块仍然不动。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意思。

第27页第27页译文三国鼎立,孔明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仍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第28页第28页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一首咏怀诸葛亮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构成军事操练和作战阵图,是诸葛亮一项创造,反应了他卓越军事才干。第29页第29页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形成,当然有许多原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当说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赞语,客观地反应了三国时代历史真实。第30页第30页赏析第二句是从详细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愈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业绩对军事上奉献,显得精致工整,自然妥帖。

第31页第31页赏析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遗迹抒发感慨。“八阵图”遗迹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第32页第32页赏析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本来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石堆却仍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特性。“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第33页第33页赏析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精神心志有内在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终年不变八阵图石堆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象征,因此杜甫紧接着写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