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谨慎。要依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与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假如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能够让天下获取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不计其数。此刻应当审察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即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制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此后,假如谁有音乐、杂艺等一艺之长,超出一般人的,只能够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必定不可奖励过分,授与他们官职。”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近来我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他文才能否出众,而不看他的高尚的道德道德。几年以后,这些人的劣迹逐渐败事,固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异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有名乡里,成为大家的模范,而后他们被州郡介绍,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此刻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表面谨慎忠厚、语言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认识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与他们等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美,所以不可以获取真切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律,改由各州郡介绍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推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恳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假若有利于百姓的,史册都已经记录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假如我的命令不依照古训,搅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代,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但是他们的行为多半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通通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重点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须必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代呢?”太宗最后不准编文集。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看前朝的史册,惩恶扬善,足以劝告警戒后代。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何不让帝王亲身看到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善恶必书,能够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不过担忧有与君主建议相反抗的地方,所以不让君主自己看到。”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先人。此刻要亲身看国史,假如记有好事,自不用说;如记有不好的事,我能够引为鉴戒,并加以改正。你们把撰写抄写好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依照年代次序记事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委宛,就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平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平和。我的所作所为,从道义上来说,和先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平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马上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过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闻,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无所忌惮害怕,只有国史,足以惩恶劝善,假如写得不真切,那么让后代看什么呢?陛下此刻叫史官修正《实录》,很吻合公正的道理。理解常有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重点提示
依据考纲的有关表述,常有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喜爱,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貌”。1.代入挑选法
假如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能否相同,我们能够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能否讲得通,从而获取正确的答案。
如2008年天津卷中“仁人之所认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掉天下之害”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句子。出自课本《廉颇蔺相如传记》,“所以”表示“……的原因”。把“……的原因”代入前句,明显不适合,此处“所以”表“……的依靠”。2.句意分析法
依据句子的粗心推测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依据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即可以确定“焉”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可不译。3.对号入坐法
假如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即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精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这样对号入坐,从而获取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何”“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怎么”“多么”等;③通“呵”,“训斥”;④复音虚词“何如”“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挑选,让适合的义项对号入坐就不难确定“哪里”这个义项了。4.结构推测法
一是能够依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测。文言词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地点的此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依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测。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可以致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做主语,所以应当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所以应当是副词。5.特别标记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别句式的标记词,依据这些标记,我们就能快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比如:2008年安徽卷中“时政所得失,言之何尝不尽”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前一个“所”后边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一句“所”与“为”连用,是被动句的标记,表被动。依据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标记确定二者的异同。又如:2008年广东卷中“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可联想课内句子“何厌之有”,推测出此“之”是宾语前置的标记。6.句中地点推测法
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地点,也决定了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臣认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句中“乎”用于
句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7.上下文推测法
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测,也就是在整体掌握词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能够观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歌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敬,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对付赵国表示尊敬,“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一个必需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所以,“乃”应解说为“连词,才”,表条件。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远以来惯用的、简洁精粹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半都本源于古诗文,其中很多词语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好相同。依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测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卓有见效的好方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依据我们熟悉的成语“俯首贴耳”“利欲熏心”来推测,可知应当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综上所述,对文言虚词的观察常用比较的方式,同学们重要紧地抓住“词句不离,虚实相生”的原则,建立全句意识,增强句位感,至于采用何种备考方法,应详细状况详细分析,灵巧综合运用上面所列出的多种推测方法来正确阅读解题。二、解题重点在解答“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时,除正确地推测和辨析文中的文言虚词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借用实词或从实词虚化而来,所以某个词既能够是实词,又能够是虚词。比如《赤壁赋》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为学》中“吾欲之南海”,前句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独立性;后句中的“之”作“到”讲,是动词。学习时一定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2.辨明用法虚词多半有多种用法,要依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比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解(饶州府的德兴县),是助词;后句的“之”作“他”(代苏迈)解,是代词。此外,不同的虚词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比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回去来兮辞》)的“以”和“而”,用法完好相同。3.精通古今要善于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注意异同,虚词古今变化状况有以下几种:少量沿用下来。如“学,而后知不足”中的“而后”等。有的完好消失。如“夫”“盖”等发语词,起提顿作用的“者”。有的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原因,此刻则表结果了;“虽”在文言文里既能够作转折连词,也能够作假定连词,相当于“即使”,此刻只作转折连词。有的此刻改用了其余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进作用,此刻分别用“在”“向”“到”“对”“从”等词取代。有的由两个单音词发展成双音虚词。如“吾祖死于是”中的“于是”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意思是“在捕蛇这件差事上”,与现代语中的“于是”,意思完好不同。此外,像“能够”“其实”“从而”“固然”等都属于这种状况,都不要简单地用现代语意去解说。4.注意特别主要有:兼词,如“诸”“盍”等。虚词连用,如“也哉”“矣夫”“噫吁”等。双音单音,如“于是”“其实”“不论”“固然”等。复音虚词,如“呜呼”“既而”“已而”“顷之”等。三、解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看清题目要求。第二步: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理解翻译文段中的虚词。第三步:联合题目要求,从中作出比较。要注意联系词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能否相同。误区警示误区一只见句子,不见语段考生在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时,一定密切联系整个句子所在语段的语意,切忌“只见句子,不见语段”。如2009年浙江卷“然为人取去”中的“为”,假如离开详细语境,也能够解说为“替”。但原句所在的详细语境是:看到喜爱的书画固然也想再收藏它们,但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觉惋惜。假如联系了这个语境,就会明确该句中的“为”表示被动。误区二只重意义,不重用法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很多考生多侧重意义,而不侧重用法。事实上,意义常常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作的解说,有时对同一语境中的文言虚词,不同的命题人常常解说不完好一致,而其用法例是稳固的。一般状况下,用法是指虚词的词性(如连词、介
词、副词等)以及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所以,考生在辨析文言虚词时,要以辨析其用法为主,用法不同,其意义常常也不同。如2009年山东卷中的两个“以”,“为鼓以与百姓为戍”中的“以”是连词,用来连结“为鼓”和“与百姓为戍”两个动作,表示
前一个动作的目的是后一个动作;“洎牧以谗诛”中的“以”是介词,和“谗”构成一个介词结构,在句中做状语:它们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考生特别要注意词性相同、作用不同的虚词。如2009年湖南卷“常常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和“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但作用不同:第一个“于”表示比较,译为“比”;第二个“于”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所波及的对象,译为“对于”。误区三只看句位,不辨异同很多考生在解答文言虚词题时,常常依据虚词在句中的地点
判断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相当危险的做法,句位相同,其实不等于用法和意义相同;相同,句位不同,也不等于用法和意义不同。详细而言,要注意以下四种状况:
(1)句位相同,用法相同。如2009年浙江卷“皆以儿戏害其国”和“几以捕系死”中的两个“以”,2009年江西卷“何忧为”和“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的两个“为”等。(2)句位相同,用法不同。如2009年湖南卷“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和“《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两个“者”,2009年安徽卷“有茅舍十数家,遂造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两个“焉”等。(3)句位不同,用法相同。如2009年江西卷“若中梦想之乎”和“非曰能之,愿学焉”中的两个“之”,2009年湖南卷“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可以勉以随人”和“木欣欣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两个“以”等。(4)句位不同,用法不同。如2009年江西卷“至夜分,乃散去”和“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的两个“乃”等。3.“其”做代词和语气副词的差异。“其”做代词,可用做第三、第一人称,既可代人,也可代物,还可代事;“其”可做语气副词,表示猜想、反问、委宛、希望的语气。有时,这两种用法的“其”在句中地点相同,应认真辨析。如: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臣窃认为其人猛士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其孰能讥之乎
⑤吾其还也
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判断句中的“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特别简单,只须看看“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假如“其”在句中充任主语、定语,那么“其”就是代词,如①句中的“其”做“随之”的主语,②句中的“其”做“人”的定语,因此它们都是代词;假如“其”在句顶用在主语以后,谓语以前,充任状语,那么“其”就是语气副词,如③句,整个句子的主语“这种状况”已经承前省略了,“其”用在主语以后,在句中做状语,因此“其”是语气副词,表示猜想的语气;同理,④⑤⑥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4.“以”做介词和连词的差异。“以”做介词时,用法之一是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因为”;做连词时,表示因果关系,也译为“因为”。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碰到这种状况,要差异“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只须看“以”连结的是词语或短语,还是句子。假如“以”连结的是词语或短语,那么“以”和这个词语或短语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做状语,这种状况下“以”是介词,如①句,“以”连结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考试题库
- 2024年滚筒落砂冷却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橙花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芍药花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创新突破学校社团突破方案计划
- 2023年机动工业车辆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3年医用光学器具仪器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铁路隧道洞口施工方案的创新研究
- 2024年二手收藏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全球旅游咨询服务外包合同
- 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高三政治月考试卷讲评
- 期中模拟测试卷1(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福建)
- 2024-2030年少儿艺术培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期中模拟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一年级拼音教学-(研讨讲座)
-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七上期中数学试题(解析版)
- 体育大单元教学计划(18课时)
- 磁共振MRI对比剂
- 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 2023-2024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数学试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