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老漂族的家庭融入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从扩展型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变迁历程,主干家庭在中国家庭变迁中贯穿始终,持续稳定发展。随着近年来家庭结构的类型学分析向家庭生活的实践性分析转向,临时主干家庭开始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临时主干家庭主要是基于完成“孙代照顾”这一阶段性任务由已婚子女与其父母临时组建而成,那些为了帮助子女抚育孙辈而远离家乡跟随子女来到异地共同生活的祖辈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深入了解“老漂族”的家庭融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促进“老漂族”家庭融入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提升“老漂族”的生活质量和推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研究状况(1)关于老年人迁移原因的相关研究1938年,赫伯尔(R.Heberle)在《乡村城市迁移的原因》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推一拉”理论。在他看来,有两种相互作用的力共同导致了人口的迁移:推动力或排斥力来自于迁出地,拉动力或吸引力来自于迁入地,较之原居住地,迁入地的生活环境、娱乐类别、工作平台等均更胜一筹,可令其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因而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研究理论,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老年人之所以会发生迁移,主要也是为了过上更加优质、便捷和舒适的晚年生活。例如,Serow(1978)研究发现,美国的退休老人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从北部各州迁移到温暖的南部地带生活,随着身体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他们还可能再次迁移到养老院渡过晚年生活。Newbold(1996)指出,地域上的种族相似性、娱乐设施和地理距离都会影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迁移,地理距离因素对于迁出老年人比对于回迁老年人的影响更大,个人的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也会影响迁移选择。Marshall和Longino(2012)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发生季节性迁移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共性特征:白人,已退休,已婚,文化水平较高,有着不错的收入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田原裕子(1999)对日本老年人的研究也发现,年迈的老人之所以会迁移,是因其想与其他家人住在一开题报告起或住得近一些,而老人和子女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及其沟通方式、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迁移决策。Becher(2015)通过对留居菲律宾的美国老兵迁移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通常是生活条件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退伍军人的迁移。Alhamad(2017)注意到,在英国,超过65岁的老者,通常因为丧偶而搬离故居,而且多数在其丧偶一年前后完成了迁移。Bradley(2019)对1995-2008年发生洲际迁移的美国老年人口占比和数量进行了纵向比较,获得的结论是五年里共有约200万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生了洲际迁移,这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健康不佳或失去了配偶,因而通过迁移去和能照料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由此可见,国外老年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或者是降低自己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而不是为了照顾子孙后代。(2)关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研究家庭治疗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它是一种把关注的焦点置于家庭人际关系的治疗范式。它认定,个体只有在互动和系统(家庭)中才能被说明、被理解,个体的困扰实际上是关系的困扰,是个体所在的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实施心理干预的对象应当是关系和系统,而非个体本身。°二战后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模式出现在美国精神医学界,在这一时期,家庭治疗在精神医学方面展开了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家庭治疗有了快速的发展,众多流派应运而生,包括多世代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策略家庭治疗、萨提亚的沟通治疗等,@各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家庭的问题与发展,在理论、研究方法和治疗过程等方面也各不相同。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米纽钦为代表提出了结构家庭治疗,并逐渐完善。米纽钦发表的《家庭与家庭治疗》一书标志着结构家庭治疗的成熟。该书对家庭的模型、结构家庭治疗的方法、技术、治疗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开展过程进行分析来展现治疗过程,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结构家庭治疗大多运用于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如国外学者通过运用结构家庭治疗使得心因性厌食患者的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3)关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源自二十世纪初,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的焦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内容,但他们并未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几个特定的阶段。这一理论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选择和描述所需的家庭生命周期。可以看出,家庭生命周期的适用性强于其他家庭社会学理论。1903年Rowntree使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导致贫困的过程,这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最初原型。他根据年龄将一个人的生命分为从出生到死亡的九个阶段,并剖析了贫困的差异,但这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根据个人生活史划分的。而不是家庭的生命周期,但不置可否的是,他的这种分析思路直接影响了后来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初创时期,以Sorokin、Lommis、Kirkpatrick(1955)等为代表的学者虽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但都是依据家庭中的子女状况予以划分,未考虑夫妻所处状况,并且也未能清楚地表述出家庭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含义。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扩展和完善阶段,Biegelow(1966)提出了7阶段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他细化了子女的年龄,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重回夫妻家庭阶段,但他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缺乏对家庭生命周期中主要事件的综合,因此在学术界的影响也比较小。学界最为基础和广泛传播的模型是Glick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但Glick的模型也经历了反复不断地修正和完善。1947年,Glick首先建立了一个明确且相对清晰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他认为,家庭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事件包括婚姻、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最后的一个孩子的出生以及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庭(婚姻)、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婚姻)、配偶一方的死亡以及另一方的死亡。根据核心家庭历史,他认为家庭生命周期从婚姻到配偶死亡,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扩展、扩展完成、收缩、收缩完成、解体。研究者认为,Glick的模型虽未能重视子女年龄的变化及其成长过程,其模型也只能应对初婚家庭,但从整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变化来说,其适用性非常普遍。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修正阶段,Rodgers和Duvall(1970)更多的将家庭生命周期等同于个人的生命历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的适用性及与家庭相关领域内的变化趋势,家庭生命周期类型产生了很大差异,家庭生命周期的模型也更加精细化。开题报告国内研究状况(1)关于“老漂族”概念的研究“老漂族”是对一类特殊人群的形象化称谓,也被称为“随迁老人/父母”、“流动老人”、“移居老人”、“候鸟老人”等。从流动动机这一方面来看,刘敏(2014)认为“老漂族”为了与家中的子女团聚或帮助子女照看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加入流动人口的老年人。从年龄和流动时间这一方面来看,王颖,黄迪(2016)认为“老漂族”是一群55岁以上,跟随着子女到陌生城市为了照看第三代并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老年人;董凡瑞(2019)认为“老漂族”是一群年龄在60岁以上,迁往子女所在的城市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老年人;从户籍这一方面来看,姚兆余等人(2010)认为随迁老人是指跟随进城子女一起生活,但户籍依然留在农村的老人;李雅静(2014)认为“老漂族”是从外省农村或城市到现居住地短期或长期生活的,非本地户籍的老年人;王璇、杨云雪(2018)认为“老漂族”是为了照看孙辈和子女一起在城市生活,但户籍仍在流出地的老人;王慧娟(2019)认为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着子女到异地生活的老年人叫做“老漂族”。开题报告(2)关于“老漂族”社会融入的研究程首(2015)一通过走访郑州市农村随迁老人之后,运用具体的调查数据从经济适应、文化接纳、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四个方面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的基本情况做出进行了说明。耿梦圆(2015)从社区的角度剖析了老年漂的融入现状,发现在生活方式的融入上,老漂们的语言融入障碍性相对较大,家庭文化的理念融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习惯迥异,老漂们在生活融入上往往呈现出妥协性的特征;在老年漂的社区行为融入上,普遍表现出社会交往意愿程度低、与原生居民交往频率少和交往行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特点;在阶层认同融入上,地域融入中老年漂群体的归属感较低,未来定居意愿受家庭结构影响。宋佳航(2017)等通过对苏州老漂族城市融入的研究发现,他们基本能够适应苏州生活,但语言融入是难题;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社区参与倾向于私益型参与,很少选择公益型参与;他们对苏州的印象普遍较好,但不确定会长期居住于此;对社会服务与社区服务都比较满意,最为关注的还是医疗与服务的公平性等。瞿红霞(2012)认为老人自身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特征对其社区融入的影响是很小的,而真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随迁老人同住的家庭特征和老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陈盛淦(2015)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主要因素为语言交流的流利程度、家庭代际关系和随迁老人夫妇是否一同随迁,另外,他还在这个基础上应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总结出,生平情境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着老人的城市适应程度和个体化差异”。(3)国内关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研究随着结构家庭治疗的逐渐发展与完善,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首先,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它融合了多种理论,包括系统理论和建构理论等,注重从整体和此时此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我国学者赵芳、罗军(2013)等人针对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技术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其优势和局限;其次,我国学者徐汉明、顾瑜琦(2017)等人通过运用结构家庭治疗针对一些临床患者展开服务,发现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态症状、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恢复社会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再次,目前我国学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所涉及的实务领域越来越广,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青少年偏差行为、社区矫正等方面的问题。开题报告(4)关于促进“老漂族”社会融入对策的研究刘建娥(2010)从社会参与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融入意味着为了融入当地社会的特定个体,通过自身调节和外在的结构调整,从而能够与流入地的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权利,具体表现在就业、选举、公共服务获得等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得到满足和公平对待。学者任远、邬民乐(2006)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熟悉和接受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取决于迁移者自身的主动性。由于针对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不同学者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在当前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没有确凿的解释。“老漂族”的家庭融入需要从自身、社区环境、社会政策等几个方面入手为“老漂族”创造更好的家庭融入条件。何圆和王伊攀(2013)从传统家庭文化视角出发,指出祖辈在自身家庭文化的形塑下接受父辈请求其照顾幼儿的请求,继而进行隔代照顾的情况。这种利益互换为“老漂族”的更好融入到新家庭提供了一个契机。(5)关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国内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推演多集中于台湾学者,杨静利、刘一龙(2012)将家庭生命周期描述成更接近于个人的生命历程,这是一种对个体生命过程和家庭生命周期进行交互分类的方法。"他们基于家庭中夫妻的婚姻状况,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未婚阶段;第.二阶段是从最初的婚姻到已经结婚并且拥有配偶、但没有孩子的阶段;第三阶段是生完孩子之后,伴侣和孩子都存在的阶段。王思斌(2009)则从家庭中子女状况出发,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教育阶段;向老阶段;孤老阶段。彭怀真(2009)进一步探讨了家庭生命周期、个体生命周期,根据每个人不同生命阶段的特征,将成年生活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和死亡期。总而言之,家庭生命周期的国内经验分析比较少见。很多学者认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生命周期是基于夫妻的婚后生活,不适用于直系家庭形式大规模存在的国家或地区,并且也没有考虑到夫妻离婚、丧偶等情况。但这些局限性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间隔生育的核心家庭,重点在于分析这类微观家庭的纵向演变,研究者认为,家庭成员的特征都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状况,必须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开题报告研究评析国外研究者对“老漂族”的流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对“老漂族”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对家庭融入方面也只是提及到融入方面的因素,而没有过多的去分析“老漂族”融入后的新现象、新特点、新趋势。此外,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止步于“老漂族”的家庭融入及其治疗模式的评析,未能在此基础上对“老漂族”融入后对家庭构建的影响进行分析。国内研究者则主要针对“老漂族”社会融入现状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老漂族”融入后的家庭出现的新变化、特点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分析。本研究将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老漂族”家庭融入因素进行整合,以及融入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的社会政策对“老漂族”的家庭融入进行分析,最后对“老漂族”的家庭融入对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的构建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为更好的为“老漂族”的家庭融入及对融入后对家庭生命周期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支持。对本课题研究的启发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口迁移流动的关注度日渐上升,且国内学者对于“老漂族”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本研究将研究对象——“老漂族”为了与子女团聚或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离开原户籍地从农村流动到子女所在城市,或者是生活上、情感上的需要暂时离开户籍地,但户籍仍在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本文将对“老漂族”的家庭认同感、家庭依恋感、家庭归属感以及家庭参与感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然后从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四个方面来来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来尝试构建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开题报告参考文献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7~245.2Rosowi.SocialIntegrationoftheaged.NewYork:TreePress,1967.3J.R.Havighurst,SuccessfulAg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1.4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经济研究,1997(2):37~42.5陈婷婷,成伟.代际差异与冲突之分析.长白学刊,2009(6):116~117.6王世斌,连茜平,申群喜.广州市流动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76.7陈盛淦,吴宏洛.随迁老年人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晋阳学刊,2016(2):97~104.8郝彩虹.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人口与社会,2016(2):103~12.9翁敏.“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新西部,2016(14):18~21.10王心羽,李晓春.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人口与社会,2017(4):50~58.11王颖,黄迪.“老漂族”社会适应研究——以北京市某社区为例.老龄科学研究,2016(7):22~31.12王璇,杨雪云.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述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7~44.13毕宏音.“老漂族”: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13日第B02版.14王慧娟.基于“助阻力”框架分析老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15):3821~3824.15刘敏.“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开题报告16LonginoCF&DEBradley.AFirstLookatRetirementMigrationTrendsin2000.TheGerontologist,2003(6):904~907.18BerkmanLF,GlassT,BrissettleI.Fromsocialintegrationtohealth:durkheiminthenewmillennium.SocialScience&Medicine,2000(6):843~857.19GonzaiezHM,HaanMN.AcculturationandtheprevalenceofdepressioninolderMexicanAmericans:baselineresultsoftheSacramentoarealatinostudyonaging.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01(7):948~953.20LitwakE&CFLongino.MigrationPatternsamongtheElderly: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TheGerontologist,1987(3):266~272.22El-AbbadiNH,DaoMC,MeydaniSN.Yogurt:roleinhealthyandactiveaging.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14(5):1263~1270.23KattikaT,Sang-arunI,UraiH.DevelopmentandpsychometrictestingoftheactiveagingscaleforThaiadults.ClinicalInterventionsinAging,2014(9):1211~1221.24Levitt,M.J.SocialRelations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TheConvoyModelPerspective.HumanDevelopment,2005(48):28~47.开题报告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什么是“老漂族”,并通过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对“老漂族”流动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然后,设计访谈提纲,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的“老漂族”成员进行实地调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老漂族”的家庭融入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老漂族”家庭融入的影响因素,进而据此提出促进“老漂族”家庭融入的对策,提升其生活质量。最后,以“第一个孙辈出生”和“最后一个孙辈长大”作为起点和终点,建立起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临时主干家庭”这一阶段,并将其放置于传统的家庭生命周期之中,对传统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修正和本土化改造,进而建构社会转型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题报告研究方法(1)观察法对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的“老漂族”成员进行观察,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状况、在家庭中的日常行为表现等,借此直观了解他们的家庭地位、角色扮演以及代际互动模式,间接反应其家庭融入状况。(2)访谈法先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与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的“老漂族”成员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和感情基础,然后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其家庭融入情况进行访谈,引导“老漂族”讲述自己来到子女家庭之后发生的故事,访谈过程中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来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之后,对访谈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提炼概括“老漂族”家庭融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内容第一,概括总结前人在老年人口迁移流动尤其是“老漂族”方面的研究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钻具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迷你钻头套装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直流大电流传感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游泳衣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液控节流调压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流动银行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地下室墙面隔音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倍频YAG激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交换式电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KYESP型耐压水平导引电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大单元教学任务单
- JJF(新) 112-2023 微量残炭测定仪校准规范
- 2024销售人员年终工作总结2篇
- 2024年牛排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食品投诉处理培训课件
- 血液科品管圈PDCA案例合集
- 创伤患者护理和评估
- 【全套】医院智能化系统报价清单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期中专项练习:分段计费问题(解析版)
- 化工产品买卖合同
- 《诗经(伐檀、无衣)》(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