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核酸_第1页
生物化学-核酸_第2页
生物化学-核酸_第3页
生物化学-核酸_第4页
生物化学-核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化学——核酸第1页/共76页概述一、核酸

1869年,瑞士的一位年青科学家F.Miescher(1844-1895)从外科绷带上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一种有机物,称为核素,由于它有很强的酸性,就改称为核酸。第2页/共76页1889年,Altmann从酵母和动物组织中提取出不含蛋白质的核酸;1902年,E.Fischer因研究糖和嘌呤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的嘌呤和嘧啶主要由Kossel等人鉴定;1909年,Levene和Jacobes鉴定D-核糖;1910年,Kossel因核酸化学的成就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奖;1912年,Levene提出“四核苷酸假说”;1944年,Avery的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1952年,Chargaff定则的提出;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58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1970年,Smith和Wilcox发现限制性内切酶;1973年,Cohen获得第一个DNA体外重组体;1975年,Sanger发明酶法DNA快速测序;1985年,Mullis发明PCR技术;第3页/共76页1928年,英国GriffithS型肺炎球菌: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R型肺炎球菌:没有荚膜,菌落表面粗糙

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

第4页/共76页第5页/共76页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中一定有某种特殊的生物分子或遗传物质,可以使无害的R型肺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这种生物分子或遗传物质是什么呢?

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

纽约洛克非勒研究所Avery

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将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分离出来,分别加入到无害的R型肺炎球菌中,结果发现,惟独只有核酸可以使无害的R型肺炎球菌转化为有害的S型肺炎球菌。1944年结论: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第6页/共76页第一节核酸的概念与组成成分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DeoxyribonucleicAcid核糖核酸(RNA)RibonucleicAcid第7页/共76页1、脱氧核糖核酸(DNA)DeoxyribonucleicAcid遗传信息的载体第8页/共76页98%核中(染色体中)真核线粒体(mDNA)

核外叶绿体(ctDNA)DNA拟核原核核外:质粒(plasmid)

病毒:DNA病毒第9页/共76页2、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Acid

RNA主要是负责DNA遗传信息的翻译和表达,分子量要比DNA小得多。RNA为单链分子。

根据RNA的功能,可以分为mRNA、tRNA和rRNA三种。第10页/共76页rRNA(ribosomalRNA)

核糖体RNA

RNA总量的80%是核糖体的骨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第11页/共76页tRNA:(transferRNA)转移、转运、受体RNA

RNA总量的15%氨基酸的受体(识别)

携带活化的氨基酸(转运)

种类很多,转移丙氨酸的tRNA叫做丙氨酸tRNA(或tRNAAla)

第12页/共76页mRNA:(messengerRNA)

信使RNA

转录DNA上的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蛋白质的模板。mRNA种类很多,而且大小不一。第13页/共76页已经发现的RNA种类名称缩写功能核蛋白体RNArRNA核蛋白体组成成分信使RNAmRNA蛋白质合成模板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不均一核RNAhnRNA成熟mRNA的前体核内小RNAsnRNA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核仁小RNAsnoRNArRNA的加工和修饰胞质小RNAscRNA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信号识别的组成成分第14页/共76页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第15页/共76页3.mRNA信使RNA1.rRNA核糖体RNA2.tRNA转运RNA

第16页/共76页

核酸的化学组成核酸(DNA和RNA)是一种线性多聚核苷酸,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核苷酸。核苷酸本身由核苷和磷酸组成,而核苷则由戊糖和碱基形成DNA与RNA结构相似,但在组成成份上略有不同。第17页/共76页核酸核苷酸磷酸核苷戊糖碱基水解第18页/共76页核酸代表戊糖,对DNA而言为脱氧核糖,对RNA而言为核糖;

代表碱基

代表磷酸基核苷酸第19页/共76页1、戊糖β-D-核糖(inRNA)β-D-2′-脱氧核糖(inDNA)第20页/共76页2、碱基RNADNA

嘧啶环

嘌呤环尿嘧啶U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腺嘌呤A第21页/共76页稀有碱基(微量碱基、修饰碱基)嘌呤——次黄嘌呤、1-甲基次黄嘌呤、N2、N2-二甲基鸟嘌呤。嘧啶——5-甲基胞嘧啶、5-羟甲基胞嘧啶、二氢尿嘧啶、4-硫尿嘧啶都是基本碱基的化学修饰型。tRNA中含有较多的稀有碱基

第22页/共76页3、核苷与核苷酸戊糖第23页/共76页H2OH2O碱基磷酸戊糖糖苷键(N—C)脂键核苷核苷酸第24页/共76页核苷酸碱基连接(糖苷键)脂键(对DNA为H)1′

2′

3′

4′

5′

第25页/共76页八种核苷酸如下表所示

M—单(D—二、T—三);P—磷酸RNA的名称为某(二、三)苷酸,DNA在某(二、三)前加脱氧两字。如AMP称腺苷—磷酸(或腺苷酸),dAMP称为脱氧腺苷—磷酸(脱氧腺苷酸)。稀有核苷酸与上类似第26页/共76页4、生物体内某些重要的核苷酸衍生物(1)核苷多磷酸化合物:NDP、NTPdNDP、dNTPAMPADPATP第27页/共76页(2)环核苷酸:cAMP、cGMP第二信使

cAMP

cGMP第28页/共76页(3)肌苷酸及鸟苷酸(强力味精)(4)辅酶:NAD、NADP、FMNIMPGMP第29页/共76页5、核苷酸的生物学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糖与磷脂的合成;在能量转化中起重要作用;是构成多种辅酶的成分;参与细胞中的代谢与调节第30页/共76页第二节DNA的结构一、核酸的一级结构定义:指核酸上的核苷酸排列顺序。(核苷酸相当于氨基酸、单糖的角色)连接键:3’,5’-磷酸二酯键骨架:多核苷酸的主链是戊糖和磷酸构成的走向:5’3’第31页/共76页脱H2O脂键相连3`,5`-磷酸二酯键首尾3`5`第32页/共76页TTT核苷酸的一级结构第33页/共76页核酸一级结构的简写形式线条式缩写戊糖3`-OH5`-磷酸PA核苷酸5`3`首端末端PPPPPP

TCTAGC

OH

pApCpGpTpAOHpA-C-G-T-AOHpA·C·G·T·AOHpACGTAOH第34页/共76页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碱基组成

Chargaff定则:A=T,G≡C,即A+G=T+C碱基组成有种的特异性

不具有组织特异性。

第35页/共76页2、DNA的二级结构——Watson和Crick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实验依据:

电位滴定行为

碱基组成规律χ-光衍射数据第36页/共76页第37页/共76页双螺旋模型特征结构大部分DNA所具有的双螺旋结构,亦称为B型小沟大沟1.反向、平行、右手螺旋5`3`5`3`2.链间碱基配对相连3.每10个碱基对螺旋上升一周4.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距离0.34nm5.一条链为主动链,另一条为被动链;第38页/共76页碱基间的氢键第39页/共76页碱基成对规律→当一条链的碱基顺序确定,则另一条必有相对应的碱基顺序,但两条链的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并不相同。5,—ATTGCTA—3,3,—TAACGAT—5,第40页/共76页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问题:起稳定作用的有哪些力呢?

疏水作用力(主要)

(碱基堆积力)氢键离子键第41页/共76页

在真核及原核细胞皆有证据显示短的Z型DNA在。其他类型的DNA双螺旋Z型DNA左旋、细长

第42页/共76页问题: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有什么意义?(1)第一次阐述了遗传信息的储存方式及DNA复制的机理,以准确的语言回答了DNA是如何成为遗传物质的。大大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2)最主要的成就是碱基互补(配对)。根据碱基互补,W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半保留复制保证了亲代与子代性状的相似性,解释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第43页/共76页DNA双螺旋分子通过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特定构象。原核生物DNA、真核生物细胞器DNA的三级结构是超螺旋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三级结构是核小体。3、DNA的三级结构第44页/共76页真核细胞染色体的DNA念珠状三级结构

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构成组蛋白八聚体,DNA双螺旋分子缠绕其上1.75圈(146bp)----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由DNA和组蛋白H1连接第45页/共76页第46页/共76页第47页/共76页第48页/共76页第三节RNA分子的结构

一级结构中的戊糖是核糖,碱基中有尿嘧啶,而没有胸腺嘧啶。大多数RNA分子是一条单链。局部的碱基互补配对(A-U、C-G),构成双螺旋双螺旋部分稳定因素:碱基堆积力

第49页/共76页Bulge-凸起;hairpin-发夹第50页/共76页1、tRNA的结构

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型(四臂四环)

四环:二氢尿嘧啶环(D环)、反密码环、ΤψC环、可变环

四臂:二氢尿嘧啶臂(D臂)、反密码臂、

ΤψC臂、氨基酸臂

第51页/共76页tRNA的三叶草型二级结构123叶子反密码子环

反密码子载运氨基酸臂4第52页/共76页包含有3’-末端和5’-末端3’-末端是CCA携带氨基酸

与氨基酸接受区相对

环:7个核苷酸残基

臂:5bp

环正中的3个核苷酸残基

称为反密码子。氨基酸接受区:

反密码区:第53页/共76页环:8-12个核苷酸臂:3-4bp二氢尿嘧啶区TC区可变区tRNA在此环中含有TC环:7个核苷酸臂:5bp变化较大,3-18个核苷酸第54页/共76页tRNA的三级结构——倒L型

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突环上未配对的碱基由于整个分子的扭曲而配成对目前已知的tRNA的三级结构均为倒L形。第55页/共76页2、mRNA的结构

不均一核RNA(heterogeneounuclearRNA,hnRNA)在细胞核内合成的mRNA的初级产物,经过剪接成为成熟的mRNA并移到细胞质。第56页/共76页3、rRNA的结构占RNA总量的80%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核糖体rRNA核糖体rRNA30S70s50S16S5S、23S40S80S60S18S5S、5.8S、28S第57页/共76页

动物细胞核糖体rRNA有四类:5SrRNA,5.8SrRNA,18SrRNA,28SRNA

许多rRNA形成发夹形结构第58页/共76页第四节核酸的性质

一、一般性质:1、两性电解质:通常偏酸2、性状:DNA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3、溶解度: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4、分子性状:DNA大多为线性分子,不对称。5、粘度:DNA溶液粘度极大,RNA溶液粘度要小的得多。6、含磷量——恒定:RNA为9.4%、DNA为9.9%第59页/共76页7、颜色反应1)D核糖+浓HCl+苔黑酚(甲基间苯二酚)共热产生绿色,测定RNA。2)D-2-脱氧核糖+酸+二苯胺共热产生蓝紫色,测定DNA。第60页/共76页二、核酸的紫外吸收

在核酸分子中,由于嘌呤碱和嘧啶碱具有共轭双键体系,因而具有独特的紫外线吸收光谱,一般在260nm左右有最大吸收峰,可以作为核酸及其组份定性和定量测定的依据。第61页/共76页天然核酸紫外吸收值小于各成分核苷酸光吸收之和(为什么?)是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紧密地堆积在一起造成的。第62页/共76页三、核酸的水解1、酸碱水解酸解:嘌呤糖苷键>嘧啶糖苷键>磷酸酯键;

(从易难)碱解:RNA稀碱条件下降解,而DNA则不被降解;DNA比RNA耐碱。2、核酸的酶解

核酸水解酶:催化水解多聚核苷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第63页/共76页根据底物分:DNase和RNase根据作用方式分: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从多聚核苷酸链的3’-端或5’-端开始,逐个水解切除核苷酸;核酸内切酶:从多聚核苷酸链中间某个位点开始切断磷酸二酯键。其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特异性地水解核酸中某些特定碱基顺序部位。第64页/共76页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1、变性(denaturation):高温、酸、碱及某些变性剂(如尿素)能破坏核酸中的氢键,使有规律的螺旋型结构变成单链的、无规律的“线团”,此作用称为核酸的变性。

蛋白质:高级结构松散肽链变性(变性不涉及肽键)核酸:螺旋结构无规则线团变性(变性不涉及磷酸二脂键的断裂)第65页/共76页第66页/共76页DNA的变性过程加热部分双螺旋解开无规则线团链内碱基配对第67页/共76页2、变性重要特征——判断变性的标志

紫外吸收值急剧增加——增色效应

粘度下降,比旋下降生物活性丧失结构松散,容易被酶解核酸变性的因素:温度升高、酸碱度改变、甲醛和尿素等的存在均可引起核酸的变性。第68页/共76页3、DNA的热变性

DNA的变性过程是突变性的,它在很窄的温度区间内完成。因此,通常将引起DNA变性的温度称为“熔点”或“解链温度”,用Tm表示,在此温度可得到紫外吸收最大变化值的一半。(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Tm值是DNA的一个特征常数第69页/共76页Polyd(A-T)DNAPolyd(G-C)某些DNA的Tm值60801001.01.41.2100%A260t\0CTmTmTm123132第70页/共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