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第1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社会互动论的理论传统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给“镜中自我”下定义说:“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我’或曰‘镜中我’”。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包括三层涵义或三个阶段:(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例如,一位穿了新衣服的女士想象他人会注意到这套新衣服。(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和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例如;想象他人对自己服装的评价是“非常漂亮”。当然,这只是主观想象,也可能别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衣服。(3)由上述想象中所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应的阶段。例如:由于认为别人很羡慕自己穿的新衣服而得意非凡,或由于认为别人没有注意自己穿新衣服而十分气恼。
第2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威廉·艾克斯·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所造成的,是个体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某种现象的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他就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现象不一定真实存在。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同的价值标准)。情境定义理论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与群体的行动都离不开对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受情境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第3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不仅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也强调内在的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的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米德的互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心灵、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来实现的。米德认为,心灵不是一种事物或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心灵具有两种能力: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二是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米德进一步区分了“主体我”与“客体我”。“主体我”(I)也称为“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体我”(me)亦称“社会我”,“客体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符号。在米德看来:(1)符号是一种社会结合力。(2)符号保持了社会延续。符号把某些发生在过去或“非现实”的事物变成为一种“现实”的东西。
第4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社会互动论的流派1.符号互动论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中介——符号工具2.表演互动论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特性——角色扮演3.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地位——主体间性4.常人方法论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方法——基本规则第5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符号互动论(互动的中介)(一)代表人物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实际上在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的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当时,它的影响力有限。不但了解它的人不多,而且这个理论的名称也没有确立。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理论流派,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相抗衡的重要社会学派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前人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不仅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名称,而且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架,是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年)和《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布卢默是米德的学生,他综合米德等人的思想,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架。他说:“在我看来,没有一位学者曾以符号互动的观点对人类团体生活的性质做过系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者中,米德对这研究提供了最初步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论来……我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研究人类团体生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第6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理论假设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1.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对事物赋予的意义是对事物采取行动的基础,赋予的意义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相同。2.这个定义(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意义并非事物本身固有,而是生产于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没有人际互动就无所谓意义的产生。3.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加以修正的。个体对产生于社会互动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或解释,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第7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8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基本原则布卢默列举符号互动论的7项基本原则:1.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2.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形成;3.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与象征符号,从而得以运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能力;4.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得以发生人类行动与互动;5.在行动与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而修正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6.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更改,部分是因为具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能够检验他们可能的行动过程、评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7.交织的自动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团体与社会。第9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基本观点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布卢默与其他一些符号互动论者同样认为,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具有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类依赖运用符号的能力来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布卢默指出:“人类的交往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定义就是对待客体的方式,理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客体是可以加以处理的事物,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变化。在符号互动中,客体“被创造、被肯定、被改变、被抛弃”。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会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社会是由处于符号互动过程中的人类构成的。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的,它构成“文化”或“社会秩序”。
第10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表演互动论(互动的特性)(一)代表人物表演互动论也称为拟剧互动论,是符号互动论的延伸和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因把社会视为舞台,把人际互动看作戏剧表演而得名。表演互动论或拟剧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是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1922-1982),他的成名作是1959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戈夫曼是布卢默的学生,布卢默曾经对戈夫曼作过肯定性的评价:“幸运的是,他的兴趣是在研究经验世界而不是作研究用的神圣方案。通过选择对人类经验的揭示,他得到了一些用流行方法所得不到的看法”。戈夫曼的兴趣主要在于研究社会互动,并且专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互动时的角色扮演、互动中隐含的意义等问题。戈夫曼将戏剧引入社会学分析,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意象来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他的研究涉及到人际互动中的许多细节,如问候、寒暄、致贺、道歉等,这与传统社会学著作的主题有很大区别。戈夫曼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这些互动细节,是因为他认为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不公开的、隐藏着的社会互动的规律,才使整个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第11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基本观点1.表演框架(1)剧本期望“剧本期望”是指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2)剧情所谓剧情,是“表演期间所显示出来的预先建立的行动模式,它人们相互接触时表现出来,或者由人们来表演。”(3)剧组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叫做剧组。(4)表演区域表演有两个区域: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个人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各种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也即让观众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舞台部分。“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5)假面具表演者就是“戴着假面具的人”,表现“伪装起来的我”;假面具不完全等同于欺骗工具,是中性概念。第12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互动论的主题。在戈氏看来,人际互动过程是一个表演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如何给别人或观众留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印象非常重要。因此,所谓印象管理,就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印象。戈夫曼提到的印象管理策略主要有:(1)理想化表演理想化表演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的行动。(2)误解表演表演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别人对自己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使别人产生错觉,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叫做“误解表演”。(3)神秘化表演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使别人产生一种敬畏心理的表演,叫做“神秘化表演”。(4)补救表演补救表演是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等都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这就需要补救表演来弥补。第13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现象学社会学(互动的地位)(一)代表人物舒茨(AlfredSchutz,1899-1959),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哲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是1932年出版的《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1967年翻译为英文《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二)学术背景1.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张研究物质财富的生产等,主张一种客观的价值论,认为经济价值具有客观的标准。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出来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2.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3.胡塞尔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社会世界”、“主体间性”4.美国的实用主义关注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强调经验行动的意义和效用。第14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基本观点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1)生活世界的含义舒茨用“生活世界”的概念来取代社会学中“社会”这一传统的基础性概念,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或客体是“生活世界”。舒茨在著作中曾经借用多种术语来概括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社会世界”、“常识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日常世界”,它们都是对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进行多种日常行动的具体社会环境的概括。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性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世界
。”舒茨分析的对象不是生活世界的客观现实,而是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即人们在生活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共同感受、观念和意义。第15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生活世界的特点①先在性(预先给定性)生活世界在我们产生之前就存在着,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并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它首先是我们进行多种行动的场所,也是我们对行动作出反映的场所;我们不仅在这个世界行动,而且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生活世界是一个预先给定的“先在世界”。②自然态度舒茨指出,生活于“生活世界”的人们具有一种“自然态度”,指人们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具有的态度,即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最初的、朴素的、未经批判反思的态度。人们接受的自然态度包括: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种给予方式使普通人想当然地视其为“自然世界”。第16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常识世界生活世界不仅是一个“自然世界”,也是一个常识世界。常识是人们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他人行动的重要前提条件。一个人拥有常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即“生平情景”。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常识”构成每个人的“手头库存知识”。手头库存知识与科学知识不同,手头知识是模糊的、不连贯的。但对普通人来说,这种知识并不需要建立具有逻辑完备性、一致性的无矛盾体系。他们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一种习惯性的知识。布迪厄:惯习手头库存知识是一种可以随心随时地使用的知识,在日常事件的发展中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具体情景,都可以通过这个个体的随时可用的知识储备来理解和解释。当手头库存知识不能发挥作用时,危机就会产生,想当然的自然就会成为问题,并动摇对整个世界的实在感。第17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手头库存知识的作用机制一是类型化机制手头库存知识是对生活世界的各种情况类型化的结果。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将一些情景标准化与类型化,变成一种例行的情况,然后遇到新情况时,总是把之归于不同的相应的类型,使之发生关联,并用手头库存知识来应付。[刻板印象]二是关联性机制所谓关联,就是指在一个情景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关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关联第二、解释关联第三、动机关联第18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④主体间性(互为主体)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性的关系,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结构中,人们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主观意义,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构成过程。⑤意义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行动者的行动包括着意义问题,具有自己行动的主观意义,也有行动对他人的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一个行动者相互理解他人行动意义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相互主观性的意义世界。第19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生活世界的结构①直接经验的同伴世界直接经验的世界即面对面互动或交往的情景,参与互动的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直接性和集中性。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可能存在着两种取向关系:一开始时可能是“你们关系”,通过互动形成彼此共同意识(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后产生“我们关系”。“我们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是一种“身体在场”和“心理在场”的关系,直接经验世界是其他层次世界的基础。②间接经验的同辈人世界在间接经验的同辈人世界中,行动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间接的,相对于直接经验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直接性。在这种情景下,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关系”。③间接经验的前人世界前人世界存在于我出生之前,是一个已经结束并且成为过去的世界。我与前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已经固定了关系,即我不可能影响前人,只有前人影响我。前人与我的社会关系,是我自己的单向“他人取向”。④间接经验的后人世界第20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社会学研究的任务:理解行动的意义(1)行动意义的产生舒茨认为,行动的意义不是产生于行动过程中,而是产生于对社会行动的有意识的反思、反省和回顾之中。(2)行动意义的分类理解的对象是人们行动的主观意义。这种主观意义有三种类型:一是自己行动的主观意义;二是他人行动的主观意义;三是团体成员共同的主观意义。狭义的“理解”是对他人行动主观意义的理解,舒茨最关心的就是这种理解,他称这种理解为“真正的理解”。(3)理解行动意义的方法:视角转换在生活世界中,每个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并因此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独特的经验结构。但是,自然态度使我们相信可以相互交换,不同视角的人能够相互理解。第21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生活世界的双重构造(建构)(1)普通人的常识构造(一阶构造)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世界的意义和结构的构造属于一阶构造,普通人通过“自然态度”和积累的“常识”对生活世界进行建构。也就是说,普通人也有一套看待与理解生活世界的“知识体系”,即“手头库存知识”。(2)社会学家的科学构造(二阶构造)社会学家的科学构造源于普通人的“常识构造”又高于“常识构造”,通过科学构造形成“科学知识”。为了保证社会学家的构造符合科学的要求,必须坚持四个假定(条件):①关联性假定②适当性假定③逻辑一贯性假定④相容性假定第22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五、常人方法论(互动的规则)(一)代表人物常人方法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HaroldGarfinkel)。1917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的犹太人社区。曾经是舒茨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学生。1946年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师从帕森斯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1954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陪审团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论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1970)和《日常生活墨守成规原因的研究》(1972)。根据加芬克尔本人回忆,“ethnomethodology”一词的提出是在1954年,其时他正在与其同事门德罗维奇一起进行陪审团决策问题的研究。加芬克尔在研究陪审团评议时发现,陪审员们在原来相互既不认识,又不懂法律技术规则的情况下,能够在一起工作并且达成协议,他对这一现象感到非常纳闷和奇怪。为此,他断定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人们所共有,并且在互动中已经习以为常。加芬克尔创造了“ethnomethodology”一词来概念化人们在日常互动中所使用和遵循的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规则和方法。
第23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ethnomethodology”的翻译“俗民方法学”(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2001:257);“民俗方法学”(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1997:309);“常人方法学”(李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1999:45);“民俗学方法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1992:193);此外,还有“民族方法学”、“人种方法学”、“民族学方法论”、“本土方法论”、“人种学方法论”等。李猛认为,在“ethnomethodology”中,“ethno”的意思是指“普通人”(everyone)即常人或俗民,而“ethnomethod”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解决各种日常问题)所运用的“方法”,即“常人方法”;因此,整个词语的含义就是“常人方法学”或“常人方法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互动时所运用的方法和规则。常人方法论在早期创立阶段很少受到重视,进入60年代才步入黄金时代——大概也是它最繁荣的时期。1962年召开了第一次常人方法论讨论会,1967年出版了常人方法学的“《圣经》”——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研究》。7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出衰落迹象。第24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理论来源1.胡塞尔的现象学现象学是对常人方法论影响最大的理论传统,几乎所有重要的常人方法论学者都十分熟悉胡塞尔、舒茨、古尔维奇等人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现象学的敏锐感受(sensibility)在常人方法学中得到了体现”。2.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舒茨更为直接地为常人方法论提供了研究的主题与理论基础。如果说舒茨的观点从认识论与哲学上为研究生活世界提出了理论,那么,常人方法论则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论证。1949年,舒茨收到帕森斯的博士生加芬克尔的来信,后者在信中说自己深受舒茨理论的启发,正力图通过“系统的破坏”人们用以维护日常行为的“意义结构”来分析普通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然态度和经验。舒茨回信鼓励加芬克尔,希望他能够成为“这一未被发现的宝岛的探索者之一”。
3.语言学与语言哲学语言学与语言哲学与常人方法论的重要分支“谈话分析”之间的关联更为明显。第25页,共28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基本观点1.对传统社会学的反思与批判(1)对传统社会学尤其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日益脱离社会进行了经验的批判。常人方法论认为传统社会学长期以来一直忽略了对人们置身于其中的“第一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现实的分析研究,并用抽掉属人意义的空洞概念如结构、功能、角色等去说明社会现实,进而将其所表达上午属性当作社会现实的本质。(2)拒斥传统社会学研究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客观主义基础之上对于社会事实和人的假定。行动者并非“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厨师视频培训课件
- 互联网医疗行业分析
- 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护理
- 广西铁路大修施工方案
- 箱型涵洞的施工方案
- 种植二期手术护理配合
- 江苏公务员真题2024
- 湖北2024公务员真题
- 餐饮客户签约方案范本
- 桩柱施工方案
- 日用百货、食品定点供货服务方案
- 高等数学全书教案完整版电子教案整本书教案最全单元教学设计1-10章全
- DB14∕T 2447-20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类
- Q∕GDW 12152-2021 输变电工程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规程
- 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信息管理系统[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信息管理系统](-33)
-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纯滞后控制技术
- 课件使用详细说明书写法
- 单位消防安全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登记表
- 模拟飞行Xsdk的安装方法
- PCB加工工艺要求说明书经典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