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1林学课件_第1页
林木病理学1林学课件_第2页
林木病理学1林学课件_第3页
林木病理学1林学课件_第4页
林木病理学1林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病理学ForestPathology课程介绍学时:课堂讲授:24学时 实验:8学时 实习:2.5天总学分: 3.5参考书普通植物病理学(上、下)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程泰勒科学出版社果树病理学科学出版社植物病理学高必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植病研究法方中达科学出版社PhytopathologyPlantdisease中世纪欧洲大麦发生麦角病,食用混有麦角大麦的人患上迷幻,四肢转黑,坏疽,木乃伊化最后脱落(禾本科植物小穗形成圆柱形或香蕉形菌核,麦角菌属clavicepssp.)1879年法国葡萄霜霉病,几乎毁灭了法国葡萄酒产业1634-1637年荷兰出现了所谓“郁金香狂热”现象,一种非致命病毒(郁金香碎裂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受感染的球茎视为珍品,人们疯狂地投机,到达一辆马车或几匹马的价值,经济学家认为郁金香狂热是现代股票和期货市场之祖种子、幼苗的猝倒病(育苗过程中)1949年辽宁苹果病害受到巨大损失等,这些是我们看到真菌致病的、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药用价值:如青霉素是一种特异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分泌出来的一种抗生素天麻:是一种真菌寄生在兰科植物中,形成内生菌根虫草:(冬虫夏草)是一类寄生于鳞翅目昆虫体上的真菌与其寄主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中的真菌是子囊菌亚门,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真菌二.林木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林木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林木病害分布、诊断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致病机制林木病害发生发展规律、防治方法三.林木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植物病理学的原始阶段植物病原真菌学阶段植物病理学新领域形成时期第一阶段:(早期阶段)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对植物病害的看法,很长一段时间受神道观念的统治,植物病害的流行归咎于神星命运。十八世纪,冲破了封建观念,对植物病害的认识有一定提高,在植物病体上发现了菌体,但却认为是有病植物组织的直接产物,这就是自身论时期这时,有人提出唯物主义观点,如朝鲜人徐有榘在1834年著的《杏蒲志》中提到“梨最忌桧,梨林相望之地,有一桧树,浑林皆枯”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梨桧锈病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植物病害是由病菌侵染而引起对植物病害的认识进入到植物病原真菌学时期,从而奠定了植物病害的传染观念,推动了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第三阶段: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植物病理方面出现了几个新领域真菌对植物致病作用虽早有确定但细菌侵害植物的可能性有不少学者提出疑问,如德国的细菌学家费歇A.Fischer他以植物木栓化能力及汁液酸性为理论认为细菌不适应于在植物体内的生存力图反对植物病原细菌学说1.植物细菌性病害1869年美国的史密斯(E.F.Smith)以大量细致工作驳倒了费歇,1920年著了《植物细菌病害》一书。形成了植物细菌病害的新领域2.植物病毒病害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病害早已存在,但到1886年一个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梅尔(AdolfMayer),进行烟草花叶病毒传染性研究时,把病株汁液注射到健株内,使健株发生了同样的症状,由此证明了传染性1920年杜利特尔(Doolittle)用黄瓜花叶病汁液试验证明这病毒可以通过贝克菲尔德氏细菌过滤器,但不能通过查尔隆德(Chamerland)细菌过滤器1898年荷兰的贝哲林克(Beirinck)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当时他并不知道伊伊凡诺夫斯基的研究,但他以同样的方法获得相同的结果。他认为这种病原物是一种有生命的、传染的液体称为“传染活液”1899年他提出了“病毒过滤性”这一名词1921年利用孔度不同的滤器,测定可滤性病毒体的尺度1935年美国的斯坦利(Stanley)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病毒的晶体1937年英国的鲍登(F.C.Bawden)证明病毒的粒体中含有病毒蛋白质和核酸由于这些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的研究,出现了植物病毒病理学及流行学,形成了植物病毒病害的新领域3.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应用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害,历代早有应用我国是应用杀菌剂最早的国家,公元304年已有关于使用铜青(即铜绿CuO)来保护木材的记载最有名的是法国的果农用硫酸铜与石灰混合起来,防治葡萄霜霉病,他便在法国的波尔多城把这一现象提高到理论上研究四.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1946年瑞士的埃.高又曼发表《植物侵染性病害原理》一书后,使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提到了更高的阶段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遗传学、生物化学,电子显微技术等先进科学的发展和渗透使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更加迅速1967年日本的土居养二等人,对泡桐丛枝病、桑萎缩病的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病原类菌原体(MLO),即植原体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争相研究到目前已有100多种植物病害发现了类菌原体后来有发现了螺原体(SLO)和类立克次体(KLO)1972年迪南(Diener)又发现了类病毒、线虫螨类从而开创了植物病原学新领域虽然植物病理学有了很大发展,但有些认识仍待继续深化,有不少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第二代魏景超:南京农大的《真菌鉴定手册》裘维番:北农大,细菌方面方中达:南农植保系主任,普病学家《植病研究法》侧重细菌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