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的兴亡教学设计_第1页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_第2页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_第3页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_第4页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隋的兴亡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2-4-6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过程中作用。【课标解读】知道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凿和隋朝的覆灭等史实;评析隋的统一和开凿大运河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比较隋朝与前朝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框,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主要通过对隋文帝统一全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隋朝覆灭等史实,阐述隋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隋朝虽然时间短暂,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地位不可小视,它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为中国后面王朝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同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南北交流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今它所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视,还是我国南北水路的大动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和覆灭,评析它对历史进程产生的主要影响,知道大运河的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强盛,以及大运河的相关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大运河的探究学习,感受人民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历史;引导学生在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用历史辩证、全面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习运河历史、关注运河文化,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大运河的相关概况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难点: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辨析评价大运河开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热点介绍,进入情景介绍隋朝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段视频,介绍隋朝。(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兴趣关注课堂。从而导出主题——《隋的兴亡》)承转:让我们从隋朝的建立开始深入隋帝国内部剖析一个帝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大到更强大的过程中轰然坍塌的心酸历程。二.教学过程(一)隋的兴学生自主预习汇报,共同总结升华。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定都长安,改元开皇。并介绍改革的措施和作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开创新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发展经济,打败突厥,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隋的兴表现一:政治-国家统一=1\*GB3①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2\*GB3②比较隋朝的的疆域图与南北朝的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分析隋朝结束数百年南北分裂局面的重大意义: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课本结合教材归纳,培养分析归纳能力,比较隋朝的的疆域图与南北朝的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转:那么隋朝经济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看以下资料:3、隋的兴表现二:经济-繁荣富强

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马端临《文献通考》通过分析以上材料得出隋朝经济发展主要表现有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总结得出隋的兴表现二:经济的繁荣富强。转:“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隋书》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隋朝在他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了这样的局面?4、隋的初兴的主要原因根据教材阅读卡的资料分析隋的兴主要原因在于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特别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节俭;发展生产。转:美国的迈克尔·H·哈特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评论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遗憾的是没有处理好接班人问题,选择了杨广为继承人,604年7月,隋文帝病危,杨广即位,为隋炀帝,年号为大业。为了实现他的梦中大业,为了实现他乘龙舟到江南巡游的奢侈愿望;杨广倾隋国的物力和民力,开凿了大运河。5、隋的兴盛表现三:交通发达—隋朝大运河=1\*GB3①.看图识运河:学生自主预习题汇报,共同总结升华。学习历史可以采用隔绝记忆法。如大运河就有“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劳力、四条河段、五大水系、历时六载”的歌诀。请阅读课本图4-18,为大运河示意图注释。一个中心①两个端点②③四个河段:由北往南依次是ABCD五大水系:、、、、(设计意图:直观生动加深了解,指导记忆有利降低难度,突出重点)=2\*GB3②.动手画运河:在大运河的地图上落实上述知识。(设计意图:动手画运河,进一步突出重点)=3\*GB3③.动脑思运河:我们眼中的大运河(小组合作探究)资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绸帐龙舟更不回。——(唐)胡曾《汴水》资料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资料3:虽轻用民力,今漕河赖之。——(清)谈迁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提示:从河流流向的特点、经济、政治、个人等方面思考)2.你支持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理由?即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积极和消极影响,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南北交通以及对后代及人民的影响方面考虑。)学生小组探究,展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原因和影响(积极意义和消极的影响):客观原因:(1).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陆路交通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2).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有所发展。主观原因:(3).政治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4).个人目的: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满足自己南巡的愿望。评价总结:积极意义:(交通)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经济)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政治)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巩固统一;(后代)为唐宋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很高的航运价值,继续发挥着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消极的影响:(对人民的影响)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历史的情景之中,设身处地面对运河发表感想,学生能够辩证看待运河的开凿,有利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熟悉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以偏概全,应该一分为二,全面辨证地作出评价;论从史出。)转:总结: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它使隋的交通空前发达,经济空前繁荣。但大运河的开凿为隋王朝的衰亡埋下隐患。一个强大的国家究竟能走多远?(二)隋的亡(大业殇:二世而亡)学生自主预习题汇报,共同总结升华。=1\*GB2⑴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转:是什么原因让强大的隋国只存在37年轰然崩溃?=2\*GB2⑵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隋亡的原因资料1:大业元年(605),当时总人口4600万,营建东都洛阳,每月服劳役的人数约200万。大业元年至六年,先后奴役约300万人修建运河,男丁不够,就以妇女充任。大业三年,征丁百万修筑长城、驰道。资料2:多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导致田地荒芜。资料3:无节制的“游幸”江都:“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学生自主汇报后教师总结:根本原因是隋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直接原因是人民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转:在大多数人眼中,隋炀帝是一个荒淫的帝二代,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那我们该如何认识隋炀帝的历史真面目呢?然后学生结合自主预习题和以上材料对隋炀帝的评价进行交流探讨。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他是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的亡国之君;也是一个锐意改革,卓有建树的有为之主。(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归纳,培养分析归纳能力,突出重点,明白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以偏概全,应该一分为二,全面辨证地作出评价;论从史出。)转:隋朝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而隋炀帝离中国历史上伟大帝王只有一步之遥,强大的隋国二世而亡,他们的经历可能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迪。(四)以史为鉴:说说隋的兴亡之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说说隋的兴亡经验教训有哪些?他们的经历可能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迪:不仅要国富,还要民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五)思维拓展(看时间安排):比较秦始皇与隋炀帝两帝王的异同点与课前预习评价隋炀帝相结合,并结合前面我们所学的秦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