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的教案_第1页
气候系统的教案_第2页
气候系统的教案_第3页
气候系统的教案_第4页
气候系统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系统的教案第1页/共103页2.1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这5个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功能各不相同,这5个组成虽相互作用,但又长期独立存在。第2页/共103页

云宇宙空间地球辐射H2O,N2,O2,CO2,O3,气溶胶太阳辐射变化大气冰雪大气成分的变化陆地大气-陆地耦合海冰

海冰-海洋耦合陆地性质、地形、植被和反照率的变化海底形状、盐度等的变化海洋热交换降水风应力大气-海洋耦合生态大气-海冰耦合气候系统示意图第3页/共103页大气+水=气候的内系统(大气、海洋、冰雪等)全部陆地+地球外的宇宙=气候的外系统气候系统的变化中最为重要的外强迫因子: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结构作用

(地球旋转、地轴倾斜和轨道运动等))第4页/共103页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几种可能途径(1)太阳活动→地球大气电离程度→大气经圈环流→气候变化(2)太阳活动→紫外辐射→臭氧层→平流层热状况→气候变化(3)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地球自转速度→大气和海洋环流→气候变化(4)太阳活动→地球磁场→核-幔边界上的地磁能量→大气和海洋状况→气候变化第5页/共103页大气圈地球大气圈是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薄薄的一层(地球半径的0.5%厚)气体混合物。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大气圈对于施加在其上的变化的响应时间比气候系统中任何其它分量短得多。所谓响应时间,指的是施加一个小扰动到系统的边界条件或边界强迫上,该系统重新平衡到一个新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大气和气候系统其他成员间的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是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过程:如地—气之间的热量、动量及水汽湍流输送过程;水汽凝结时的潜热释放过程;云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过程;大气中CO2、水汽及其他微量气体的辐射冷却和加热过程;地表状况的变化及气溶胶、山脉、海陆分布等都对大气圈产生重要作用第6页/共103页大气圈1)结构2)组成及特性: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温室气体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3)动力、热力性质: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特征时间为15天左右.第7页/共103页

根据垂直方向上大气温度变化、运动状态、密度及成分的变化等,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大气结构第8页/共103页9第9页/共103页1902年发现:对流层顶—20km:等温层第10页/共103页对流层

平均高度约为11km,在赤道附近可到16km,高纬度地区为8.5km.

对流层温度变化的最大特点为:温度随高度递减,递减率为-6.5℃/km。由于上层冷,下层暖,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运动,并且由于冷、暖分布不均,从而形成各种尺度的大气运动,如高低压、锋面和台风等,带来各种天气现象。平流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平流层没有山脉且不直接与陆面、海洋相接,几乎没有水汽凝结。因此,这一层大气运动不像对流层大气运动那样复杂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下降。热层

中间层以上到800km,该层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十万分之一。由于紫外线在这一层被强烈吸收,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垂直结构第11页/共103页分子量主要气体成分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平均滞留期/年氮(N2)氧(O2)氩(Ar)二氧化碳臭氧(O3)干洁空气78.0820.950.930.03(可变)0.000001(可变)100.0010610410915?28.0232.0039.9444.0048.0028.96

干洁空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第12页/共103页对于具体的大气成分来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其浓度变化也十分显著。二氧化碳CO2,大气中集中在大气圈底部,从地面到20km高度以下这一薄层。在20km以下的大气中一般占0.03%,到了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它的天然源主要是海洋脱气、甲烷转化、生物过程、岩石的风化和沉积,比如,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腐烂、燃烧等;人为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森林,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第13页/共103页臭氧O3的形成臭氧与氧分子是亲兄弟,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高层大气中太阳的各种射线撞击氧分子,在紫外线撞击下氧分子分解成两个氧原子,一个氧原子和其余的氧分子化合成一个臭氧分子,这就是臭氧的光化学生成过程。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加热平流层大气,形成平流层环流特征。紫外线又击碎了臭氧分子,分解成氧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成为臭氧的光化学分解过程。

第14页/共103页臭氧随高度的分布第15页/共103页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

第16页/共103页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2000第17页/共103页臭氧层空洞的发现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第18页/共103页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

第19页/共103页CFCs对臭氧分析子的破坏过程氯氟碳化合物第20页/共103页臭氧层空洞的危害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4-6%,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第21页/共103页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第22页/共103页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破坏森林。

4、南极遭破坏

5、城市影响第23页/共103页保护臭氧层行动

1985年4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从1988年9月生效。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第24页/共103页1989年3月~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与《公约》和《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赫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1989年5月2日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尽早参加。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约。第25页/共103页中国对臭氧层的保护:

为加强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领导,我国成立了由国家环保局等18个部委组成的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于1993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成为我国开展保护臭氧层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26页/共103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第27页/共103页第28页/共103页1974年,罗兰(Rowland)和穆连(Molina)发现氯氟碳化合物(CFCs)会破坏平流层臭氧

1976年,国家科学院发布了证实罗兰(Rowland)和穆连(Molina)发现的报告

1976年,食品和药品局和环境保护机构宣布阶段性终止溶胶剂中的氯氟碳化合物(CFCs)

1978年,氯氟碳化合物(CFCs)在溶胶剂中的使用在美国禁止

1984年,约瑟夫法文(JosphFarman)领导的国际研究组探测到南半球春天南极上空4%的臭氧缺损

1985年,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证实了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存在。

1987年,签定蒙特利尔协议,呼吁全球范围的氯氟碳化合物(CFCs)减少50%

1988年,美国全票批准蒙特利尔协议

1996年,对工业生产氯氟碳化合物(CFCs)的全面禁止开始实施

1989年,科学家宣布了在北冰洋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先期发现

1995年,F.希拉伍德罗兰(F.SherwoodRowland)和马里奥穆连MarioMolina因在天气化学领域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

第29页/共103页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太阳辐射长波辐射温室气体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第30页/共103页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第31页/共103页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温升高的贡献CH4N2OCO2第32页/共103页

温室效应固然有维持地表气温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过于强烈的温室效应带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5、物种的灭绝6、对流层外大气的变冷温室效应的危害第33页/共103页

(一)要解决温室效应,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目前提出的对策可以概括为技术、经济、宣传教育三个方面。1、技术方面:国际间共同协调开发防止地球变暖技术的一个范例是“地球再生计划”。该计划的主旨是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协作下,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控制进行综合的长期工作(1)碳税制度。(2)可交易许可证制度。

(3)提高化石燃料的价格2、环保教育。温室效应对策第34页/共103页

中国在延缓人造温室效应方面的具体对策:1、预防措施:以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为代表。(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①工业用能部门理和生产组织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工业通用装备技术,改变能源结构和功能方式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②工业供能部门③交通运输部门④民用能源2、消除措施:通过各种分离、吸收技术和光合作用使生成的CO2变成其他物质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1)扩大植树造林,减缓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的速度与幅度。森林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和储存大量的CO2,是控制人造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我国1999年的森林覆盖率为14%左右,加快造林,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逐年上升。(2)加强对CO2分离与吸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适应性措施:这是与上述预防和消除不同的一种设想,即假设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和全球变暖,然后去适应它。(1)中国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2)中国沿海地区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第35页/共103页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第36页/共103页火山灰第37页/共103页水圈水圈有分布在地球上的所有液态水构成。它包括海洋、内海、湖泊、河流及地下水。对于气候研究,海洋是水圈中最重要的,它们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达到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落在海洋上并被海洋所吸收。由于海洋有大的热惯性,它对温度的变化起着缓冲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海洋的响应时间变化大,在混合层内为数周到几个月,在几百米深的斜温层响应时间达几个季度,而在深海甚至达几个世纪到几百万年。第38页/共103页地球表面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由于海水热容量大,若仅考虑100m深的表层海水,其热容量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第39页/共103页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温跃层混和层第40页/共103页大洋平均温度典型垂直分布图6大洋中典型的密度铅直向分布第41页/共103页CoupledOceanandAtmosphereProcess第42页/共103页海洋性质海水密度大于纯水,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盐度增加时密度增大;温度升高时(高于最大密度的温度)密度减小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随盐度增加而降低动力、热力性质:反射率小、热容量大、流速小,动力、热力惯性大。变化的时间尺度:几个月~几年(上层海洋)

世纪尺度(深层海洋)

第43页/共103页海洋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性:(1)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热源。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所覆盖,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左右。(2)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于大气运动而言,海洋运动比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3)海洋是地球系统CO2的最大的汇第44页/共103页海洋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1)对地球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海洋吸收的约70%的太阳入射辐射,绝大部分(85%)左右被储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中。这些被储存的能量将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运动。海流:经向能量的输送(低纬→高纬)。全球平均近70%的经向能量输送是由大气完成的,还有30%多输送要由海洋来承担(Oort和Haar,1976)(2)对水汽循环的影响(通过蒸发、凝结过程)大气中水汽量的绝大部分(86%)由海洋提供,海洋,尤其是低纬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地。第45页/共103页海洋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2)(3)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海洋的运动和变化有显著的缓慢性和持续性。海洋的这种特性一方面使海洋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可以把大气环流的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把信息储存于海洋中,然后再对大气运动产生作用;另一方面,海洋的热惯性使得海洋状况的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响应要比陆地上的响应落后大约1个月左右;通过海气耦合作用还可以使较高频的大气变化(扰动)减频,一旦耦合波的频率变低后再作用于大气,就相当于大气中较高频的变化转变而成为较低频的大气。(4)对温度效应的缓解作用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温室效应就因为有海洋的存在而被减弱第46页/共103页冰雪圈冰雪圈包括格陵兰和南极地区范围很广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等。冰雪圈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但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等。大陆雪盖和海冰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变化,对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大的陆地冰原在高达数万年的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例如在发生在更新世的冰期和间冰期中,它们起了主要作用。

冰雪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影响大气中的热源、热汇的分布第47页/共103页冰雪圈组成及结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热力性质:反射率大变化的时间尺度:陆地雪盖:季节~年际变化;海冰:季节~几十年际变化;大陆冰原和高山冰川:几百年~几百万年.

对气候的影响:冰雪面-大气相互作用第48页/共103页冰岛的Eyiafjalla冰川(制高点1666m)第49页/共103页天山的积雪和冰川第50页/共103页这张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照片显示了2006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的景象,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第51页/共103页岩石圈(陆地圈)组成及结构:地球表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组成。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热力性质:热容量小,热惯性小.

变化的时间尺度:山脉形成:105~108年;大陆漂移:106~109年;陆块位置和高度变化:109年以上.

对气候的影响:地形的动力作用、地表的热力作用、陆面水循环。通过质量、角动量、感热的输送以及通过大气边界层的摩擦对动能的耗散,岩石圈与大气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第52页/共103页第53页/共103页生物圈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包括人类本身。植被会改变地表粗糙度、地表反射率、蒸发、径流等。生物还可以影响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等。人类活动与气候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生物圈对大气圈的气候变化是敏感的。人们正是通过过去这种气候变化在化石、树木年轮、花粉等中所留下的信号来获得地球古气候信息的。人类活动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温室气体等的变化(1)人类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使用的矿物燃料,大量释放CO2,农业生产中也大量产生CH4,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2)大量毁林,致使吸收CO2的过程减弱,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第54页/共103页第55页/共103页植被第56页/共103页2.2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在太阳辐射加热作用下,在大气中生成了风,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风和洋流反过来又将热量从过剩的地区输送到热量不足地区。赤道与极地温差、地表和大气高层的温差、海陆的热力差异、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北半球的热力差异等等大气热机运转第57页/共103页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与生命周期为2-3周以内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物理过程相比,气候系统的外部加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第一近似可视为绝热系统,而气候系统则必须考虑非绝热加热。这些物理、化学过程主要包括:辐射过程、云过程、陆面过程、海洋过程、冰雪过程、气溶胶过程、碳循环及生物过程第58页/共103页2.3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1.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等较规则的周期性变化:准双周振荡、准两年振荡等不规则的变化:百年增暖、大气环流的突变第59页/共103页气候系统的性质(1)开放的非孤立系统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了一个由复杂物理过程联系起来的串级系统。这些物理过程包括穿越边界的能量、动量和物质输送,且生成了大量的反馈机制。第60页/共103页(2)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首先,把那些具有最短响应时间的系统看成是同一级的内部系统,于是就可把所有其它分量看成是外部系统。例如,对于数小时到几个月的时间尺度,大气可以看成是气候系统的唯一内部分量,而海洋、冰雪、陆地表面、生物圈都可处理成边界条件和外强迫。对于由数月到几百年的时间尺度,气候内部系统必须包括大气和海洋,也应考虑雪盖、海冰和生物圈。第61页/共103页(3)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耗散系统。主要由两个外强迫来制约其全球行为,它们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在外强迫中必须把太阳辐射看成是主要因子,它提供了驱动气候系统的几乎所有能量。一部分太阳辐射转换成供大气和海洋环流耗散掉的能量。由于摩擦、扩散及其不可逆过程的发生,气候系统必须看成是一个高度耗散系统。第62页/共103页1)热力属性:空气、水、陆地表面和冰雪面的温度2)动力属性:风、洋流及其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3)水分属性: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4)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压强、大气的组成、海水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2.各个气候子系统之间显著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差异第63页/共103页圈层和代表物质大气圈空气水圈水冰雪圈冰(纯)、雪(新鲜)陆地表面粘土(干)生物圈森林密度(103kg/m3)0.00121.000.920.101.60比热容(103J/kg.K)1.004.192.102.090.89热容量(106J/m3.K)0.00124.191.930.211.42热传导(W/m.K)0.0260.582.240.080.25热扩散(10-6m2/s)21.50.141.160.380.18传导能力(103J/m2.K.s1/2)0.0061.572.080.130.60日穿透深度(m)2.30.20.50.30.2年穿透深度(m)443.610.26.03.9反射率(%)~272~10~7084~95>20<20连续性好好可压缩性较强较弱弱弱粘性小较大大大流动性好好差差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属性的对比第64页/共103页3.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第65页/共103页

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第66页/共103页正反馈:冰雪——反射率——温度

水汽含量——红外逸出辐射——温度(水蒸气增加→温室效应作用加强→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产生更多水蒸气。汽是最重要的反馈机制之一,也是唯一最大的正反馈作用。)CO2——海温(海温升高→海洋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部分二氧化碳逃逸到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剧→海温升高)

第67页/共103页负反馈:(中低)云量多——太阳辐射少——稳定度大——云量少蒸发量大——水面温度低——蒸发量小赤道、极地温差大——热量输送大——赤道、极地温差小第68页/共103页2.4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1975年,Lorenz把气候预报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第69页/共103页气候可预报性分类Lorenz(1975)将气候的可预报性分为两类:第一类可预报性

:初始误差(扰动)随时间增长(确定性预报的时效问题);由于在确定初始状态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而这些误差又必然随时间增长,尤其是这些误差还会向低频谱段传播,从而使局地性小范围的误差变为全局性误差,气候状态因此而发生改变,预报只在某时段内(时效极限)是确定的。

第70页/共103页第71页/共103页第二类可预报性:外强迫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大气对外强迫的响应及敏感性)。由于外强迫的改变,尤其是一些持续性的外强迫异常,必然使大气环流和气候状态发生变化,怎样估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较好地估计出这种异常外强迫,一般数值模拟的办法进行数值试验,看模式大气对外强迫的响应及其敏感性。第72页/共103页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与驱动力外力——周期性:日、年变化、米氏周期(米兰科维奇理论)、银河周期非周期性:火山爆发、地震等(米兰科维奇理论即是从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与地球气候之间关系的天文理论。气候变化存在着三个天文周期:每隔2万年,地球的自转轴进动变化一个周期(称为岁差);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周期;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一个周期。

)内力——周期性: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相互耦合而成的自持振荡(ENSO等)非周期性:随机性内部因子第73页/共103页大气运动分类从预报的角度,冯·纽曼(1955)将大气运动分为三类:

第一类运动:主要由大气运动的初始场决定,不必考虑外强迫的作用,因此可从初始场外推(短期、中期天气预报);

第二类运动:几乎完全与初始场无关,因此只考虑外强迫的作用,可以不考虑初始场做预报(敏感性试验);

第三类运动:距初始场相当远,因此不可能完全从初始场外推;但初始场有一定影响,还要考虑外强迫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时效大约是6~12月,预报准确率上限大约为80~85%)。第74页/共103页2.5气候系统的研究一、气候监测二、气候诊断三、气候重建四、气候模拟五、气候预测第75页/共103页一、气候监测(1)大气常规观测(2)海洋及系统其他成员的常规观测

CODAS

雪盖、海冰面积

土壤温度及湿度全球植被(3)非常规观测太阳常数观测大气中的微量气体(CO2,甲烷,氯氟碳化物(CFCs)观测;平流层气溶胶观测(研究火山爆发对气候影响)第76页/共103页二、气候诊断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有关气候监测与气候诊断的系统性出版物有(1)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气候诊断公报(ClimateDiagnosticBulletin,月刊)(2)WMO的气候监测公报(ClimatesystemMonitoringMonthlyBulletin,月刊)(3)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的气候监测(ClimateMonitor)(季刊)(4)美国每年10月召开的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每届都有会议文集(5)WMO,WCDP每两年出版1期气候系统监测专集,题为全球气候系统。中国气候中心,月气候监测公报

第77页/共103页第78页/共103页第79页/共103页第80页/共103页第81页/共103页第82页/共103页第83页/共103页第84页/共103页气候诊断的内容(1)气候异常的诊断:多把要素的方差值作为衡量异常的标准(2)气候变化的诊断研究近百年气候变化时经常用10年平均作为分析的时间单位,如果序列足够长,有时也可用30年平均或100年平均。气候平均值变化:t检验。诊断气候突变:Mann-Kendall方法,小波分析(3)气候异常事件的诊断要诊断是否出现某一种气候异常事件,需要一个严格的定义。如:ElNino事件,东亚季风强度指数(4)气候变化原因的检测

第85页/共103页三、气候重建最常用的代用资料:(1)孢粉(2)冰芯氧同位素(3)树木年轮

树木生长受季节影响,春材细胞大而颜色淡,秋材细胞小而颜色深,一淡一深组成一圈年轮。当水份、营养、日照充足时,年轮宽,反之年轮窄。

14C定年(4)珊瑚(5)史料分析第86页/共103页表土孢粉可以反映現代植被的結構,只要詳細比較表土孢粉、現代植被結構與所在地區氣候狀況三者間的相關性,便可由表土孢粉的分析推測該區的氣候概況。孢粉是指蕨類植物的孢子與種子植物的花粉,大小約幾十微米到百餘微米。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樹木年輪歷史文獻参考图例第87页/共103页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樹木年輪歷史文獻蕨類植物(孢子)種子植物(花粉)第88页/共103页經由碳14定年的技術,可以透過沈積物的有機質中碳14的含量知道這些含有各類孢粉組合沈積物的年代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樹木年輪歷史文獻第89页/共103页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樹木年輪歷史文獻從冰芯樣品中,能測定冰川的年齡及其形成過程等古氣候資料。第90页/共103页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树木年轮历史文献冬季气温低,雪粒细而紧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松。第91页/共103页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樹木年輪历史文献※如何利用冰芯獲取古代氣溫資料?實際測定南極冰蓋上某點的氣溫,以及相應時間降雪中

的值。180160得到南極地區氣溫與

值關係的曲線180160把過去某一年冰層中

值與上述曲線比較180160第92页/共103页孢粉化石冰芯珊瑚化石樹木年輪历史文献透過年輪的寬窄,我們可以瞭解各年的氣候狀況,利用年輪上的訊息則可推測出幾千年來的氣候變遷情況。如果某地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