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及根茎类生药黄芩地黄天花粉_第1页
根及根茎类生药黄芩地黄天花粉_第2页
根及根茎类生药黄芩地黄天花粉_第3页
根及根茎类生药黄芩地黄天花粉_第4页
根及根茎类生药黄芩地黄天花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根及根茎类生药黄芩地黄天花粉第1页/共68页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曰:“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目前,除正品外,尚有数种同属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应用,应注意鉴别。黄芩第2页/共68页【基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第3页/共68页【植物形态】

1、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茎丛生,钝四棱形。

2、叶对生,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全缘。3、总状花序顶生,花偏生于花序的一侧;花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状物;花冠紫色、紫红色或蓝紫色;子房4裂。4、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花期7-8月,果期8-9月。苏颂谓:“……苗长尺余,…….叶从地四面作纵生,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4~5寸,2月、8月采根暴干。”第4页/共68页第5页/共68页【产地】

主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者质量最好。【采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忌用水洗,晒后撞去粗皮,晒干。临床上切片用或加工成酒黄芩用。第6页/共68页【性状】1根圆锥形,扭曲,直径1-3cm。根头粗大。2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3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4气微,味苦。第7页/共68页第8页/共68页木栓层皮层与韧皮部界限不明显→有石细胞、纤维石细胞形成层木质部木射线木栓化细胞环黄芩根横切面简图【显微特征】第9页/共68页黄芩粉末深黄色1.韧皮纤维微黄色,梭形,壁厚,孔沟明显,散在或成束。2.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类方形,壁较厚或甚厚。3.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4.纺锤形木薄壁细胞伴导管旁,中部有横隔。5.韧皮薄壁细胞,壁呈连珠状增厚。6.淀粉粒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7木纤维细长,两端尖,多碎断,有稀疏斜纹孔。→韧皮薄壁细胞↑木纤维→韧皮纤维↓石细胞↓↑木栓细胞第10页/共68页【化学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芩苷(baicalin)4.0~5.2%,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苷(wogonoside)、汉黄芩素、黄芩新素Ⅰ、Ⅱ(skullcapflavoneⅠ、Ⅱ)。

尚含白杨黄素、千层纸黄素、多种甾醇类、糖类及氨基酸等。第11页/共68页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与根的新老及不同炮制方法有关。

如子芩中含的黄芩苷、汉黄芩苷比枯芩高;蒸黄芩(清水蒸1小时)、煮黄芩(沸水煮10~60分钟)和生黄芩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烫黄芩(沸水煮6小时)次之,冷浸黄芩(冷水浸12小时)最低。实验表明,黄芩根在水中浸3小时,有62.5%~93.5%的黄芩苷水解成苷元。

第12页/共68页【理化鉴定】

1.取本品稀醇提取液加氯化铁试剂,溶液显灰绿色,渐变成紫棕色。(汉黄芩素反应)

2.取本品粉末2g,置100ml锥形瓶中,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2~3滴,即生成桔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黄酮反应)

第13页/共68页传统评价:以条长,粗大,质坚实,色黄者为佳。第14页/共68页2010年版药典规定:总灰分不得过6.0%,水分不得过12.0%。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用50%乙醇做溶剂)不得少于4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黄芩苷的含量不得少于9.0%。

第15页/共68页【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有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和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2.解热、降压、利尿和促进胆汁排泄作用。3.黄芩苷元有显著抗菌、抗炎作用,能抗组胺和抗乙酰胆碱,可防止血小板和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可降低肝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抑制甘油三酯及脂类过氧化作用。

第16页/共68页4、黄芩苷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红细胞系统的免疫有增强作用,并有利尿、利胆作用。5、汉黄芩素有抗炎、抗变态、降血脂、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第17页/共68页

6.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以苷元作用最强,抗组织胺与抗乙酰胆碱以生黄芩作用较强。

7.其他作用:有抑制cAMP磷酸酯酶、抗肿瘤、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阻止钙离子通道、抗过敏等作用,并对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均有保护作用。

第18页/共68页【主治与功效】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属于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血,衄血,泻痢,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疮毒,高血压头痛等。

用量:3~9g。第19页/共68页【应用配伍】

1用于肺热咳嗽。

本品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尤长于清上焦肺火,单用如黄芩散;如肺热夹痰,咯痰黄稠,可配胆南星、清半夏,如小黄丸;若咳嗽气喘,大便秘结,可配大黄、杏仁,如黄芩泻肺汤。

第20页/共68页

2为治湿热诸证之佳品

治湿温发热之胸闷者,常与白蔻仁、滑石、通草配伍,如黄芩滑石汤;

治湿热黄疸,宜与栀子、茵陈同用;

治湿热泻痢.须与黄连、白芍等配伍;

治下焦湿热小便短赤涩痛者,可同木通、竹叶、生地等合用;

如治湿热疮痈者,多与野菊花、连翘、紫花地丁等配伍。

第21页/共68页3用于温热病之壮热烦渴。

本品善清气分实热,可与石膏、黄连等合用,如黄连解毒汤;少阳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者,须与柴胡、甘草等配伍,如小柴胡汤。

4用于胎热之胎动不安证。

黄芩能清热安胎。可配伍当归、白术,如当归散;若虚热扰动,胎元不固,则配人参、熟地、川断等,使血宁胎安。第22页/共68页【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肝炎:用黄芩苷,装胶囊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0.5g(2粒),儿童酌减。2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酊剂,每次5-10m1,每日服3次。共治疗5l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mmHg)以上,服药l-12月后血压下降(20/10mmHg)以上者占70%以上。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第23页/共68页3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50%的黄芩煎剂,1岁以下儿童每日6毫升,1~4岁儿童8~10毫升,5岁以上酌情加量,皆分3次服。用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4治疗痢疾:

治疗小儿菌痢取黄连、黄芩、黄柏等量研末。1岁内每次用1克,2~3岁用2克,4岁以上用3克,调入生理盐水30~40毫升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病情较重者2次,治疗期节制饮食。急性细菌性痢疾:黄芩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第24页/共68页【开发应用】

目前黄芩已作成片剂、油膏、胶囊、注射液或提纯某些成分在临床广泛应用,如口服黄芩素胶囊治疗菌痢,肌肉注射黄芩苷治疗各型肝炎,静脉滴注黄芩苷治疗急性胆囊炎或用黄芩苷眼药水治疗沙眼,口服黄芩片治疗湿热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外敷黄芩油膏用于热疮,黏膜感染、溃疡及各种皮肤干性炎症等均获得较好的疗效。第25页/共68页二、地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早在公元前718年周朝时期,地黄就已列为皇帝的贡品和馈赠亲友的珍品。有“久服轻身不老,生者优良”之说。

明代永乐三年开始销往国外,是国内外药材市场上的重要商品。五代.日华子曰:“生者以水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第26页/共68页

李时珍曰:“今人推以怀庆地黄为上”。

我国栽培地黄历史至少有900余年,现在多用栽培品,根较粗大,仍以河南怀地黄为道地药材。在临床应用上,有鲜地黄、干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等不同规格,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第27页/共68页【基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块根。(有称块茎)第28页/共68页【植物形态】

1、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柔毛及腺毛。根肉质,块状。

2、单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3、总状花序,花冠钟形,5浅裂,略成二唇状,紫红色,内面夹杂黄色,有紫色条纹;二强雄蕊;子房上位。4、蒴果球形或卵圆形。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第29页/共68页【采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称“鲜地黄”;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称“生地黄”;照蒸法或酒炖法,蒸或炖至内外全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熟地黄”。(药典已将熟地黄另列)

【产地】主产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主要为栽培,尤以河南产者为道地药材,习称"怀地黄"。

第30页/共68页鲜地黄

1、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2、肉质,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桔红油点(分泌细胞),木部黄白色,导管放射状排列。3、气微,味微甜、微苦。

【性状】第31页/共68页生地黄

1、多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2、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横曲纹。3、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4、气微,味微甜。

第32页/共68页熟地黄

1、不规则片状、碎块,大小、厚薄不一。2、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3、气微,味甜。

第33页/共68页【显微特征】

1、木栓层为数列细胞。2、皮层有分泌细胞,含橙红色油状物。3、韧皮部较宽,筛管群较明显,分泌细胞较少。4、形成层成环。5、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放射状排列。第34页/共68页第35页/共68页第36页/共68页第37页/共68页生地黄粉末深棕色。

①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②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③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细胞相似,内含桔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µm。

第38页/共68页【化学成分】

块根主含环烯醚萜苷类,主要有:梓醇(catalpol)、二氢梓醇(dihydrocatalpol)、益母草苷、黄陵香苷、桃叶珊瑚苷(aucubin)、地黄苷A、B、C、D。

尚含甘露醇、β-谷甾醇、豆甾醇、地黄素(rehman-nin)、氨基酸、糖类等。

挥发油已分离和鉴定了29种,主要为2-甲基亚丁基戊烷。

熟地黄含较少量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并含单萜类成分:焦地黄素A、B、C(jioglutinA、B、C)、焦地黄内酯(jioglutoside)、焦地黄呋喃(jiofuran)、地黄苦苷元(rehmapicrogenin)等。第39页/共68页【传统评价】

生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者为佳。

熟地黄:以块肥大,味甜者为佳。

第40页/共68页【理化鉴定】1.颜色反应取干燥细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1m1,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后,沿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m1,二液交界面显紫红色环。2.颜色反应取本品干燥细粉0.2g,加水5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浓缩后点于普通滤纸上,用甲醇展开,喷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干后,呈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第41页/共68页【药典标准】

2010年版药典规定:

地黄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

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地黄按干燥品计算,含梓醇不得少于0.20%。第42页/共68页【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地黄多糖可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而且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其增强作用更为明显。对S180、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和H22肝癌有抑制作用。地黄低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与高血糖大鼠糖代谢有调节作用,并可增强肌体造血功能。地黄苷D可明显升高血虚模型小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红细胞数及DNA含量和体重。鲜地黄汁、鲜地黄水煎液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提高类阴虚小鼠的脾脏B淋巴细胞功能,还可增强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生地黄水煎液其作用弱于鲜地黄汁。

第43页/共68页2.对心血管的作用:鲜地黄汁,鲜地黄及干地黄水煎液均有拮抗阿斯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其中鲜地黄汁的作用明显强于干地黄。地黄水提取液有明显降压作用,对寒冷情况下的血压则有稳定作用,从而显示地黄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3.促进造血作用:

地黄多糖可促进正常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刺激其造血功能。并对放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地黄低聚糖也能增强小鼠的造血功能。

第44页/共68页4.泻下及利尿作用:梓醇苷具有迟效性缓和泻下作用,小鼠泻下作用的ED50为0.34g/kg,此成分尚有利尿作用。

5.其它作用: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护作用,对某些肝炎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生、熟地黄均能调节甲亢型阴虚大鼠模型的甲状腺功能,并能调节异常的甲状腺激素状态。地黄低聚糖不仅可以调节实验性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亦可调节生理性高血糖状态。地黄水提液还可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溃疡,镇静作用等。

第45页/共68页【性味功效】鲜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属于清热凉血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

第46页/共68页生地黄: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属于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属于补血药。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益汗遗精,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注意:宜与健脾胃药如陈皮、砂仁等同用以防熟地黄滋腻伤胃。熟地炭则专用于止血。

第47页/共68页【应用配伍】

熟地黄属于补益药中的补血药。

1.用于血虚诸证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本为补血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组成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即四物汤,以治上述证侯,并随证加减应用。

第48页/共68页【现代临床研究】1.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每日取地黄90g切碎,加水600-800m1,煮沸约1小时,取滤液300m1,1次或2次分服;儿童为成人量的l/3-l/2。每隔3日,连服3日,约经1个月治疗后将服药间隔延长,至每隔7-10日再连服3日。第49页/共68页2.耳部疾病:

取鲜地黄,洗净切片,按浸渍法加60%乙醇至药平面,浸渍4周后,滤液装入棕色容器中,置阴凉处贮存,用乙醇或双氧水消毒棉签清除患处脓液后,滴本品2~3滴,每日3次。3~10个月后,痊愈48例,显效2例,对4例外耳道疖肿效果不明显。本品对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疗效显著。可长期贮存,无毒副作用。第50页/共68页3.减轻肿瘤放疗毒副反应:扶正膏(黄芪、地黄等组成)可减少放射反应,并能升高白细胞。其疗效皆优于西药联合用药组。4.Ⅱ型糖尿病:消渴灵(地黄、知母等)。共治64例,总有效率87.5%。治疗后的血糖、血脂、球结膜微循环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5.银屑病:50%熟地黄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1g)。每次2-4ml,每日或隔日1次,肌注。第51页/共68页

RhizomaPinelliae半夏祛痰镇咳止呕消肿第52页/共68页第53页/共68页第54页/共68页

BulbusFritillariaeCirrhosae川贝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第55页/共68页第56页/共68页第57页/共68页松贝青贝炉贝原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性状圆锥形近心形扁球形长圆锥形直径0.3-0.9cm0.4-1.6cm0.5-2.5cm高度0.4-0.8cm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