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中译文及注释(十四篇)_第1页
2023年山中译文及注释(十四篇)_第2页
2023年山中译文及注释(十四篇)_第3页
2023年山中译文及注释(十四篇)_第4页
2023年山中译文及注释(十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山中译文及注释(十四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测、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古诗简介

《山中》由王勃创作,作于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原题《思归》。

起句“长江悲已滞〞不同凡响,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万里念将归〞,是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的。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这首五言绝句语言洗练,而意象十分丰富,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

翻译/译文

长江类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凄怆。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解释

①滞:中止,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赏析/鉴赏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凄怆凄怆,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希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凄怆滞留的形象,也恳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猛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希奇意象之后,才在其次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渴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慨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追念家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风景,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猛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重的感情。这里的秋天风景,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了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加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绩有一首卓越的田园诗《野望》:“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山中》的后半篇,从炼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诗中其次联的影响。但这两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明显不同。《野望》是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采取情——景——情的结构方式,而《山中》却是首尾三句写景,其次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二

山中四咏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

解释

苍崖:因林木葱茂而显得苍翠的山崖。

桃花源:简称桃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与世隔绝的乐土。其地人人丰衣足食,怡然自乐,不知世间有祸乱忧患。后因称这种理想境界为世外桃源。

问津:问路。津为渡口。

空冥:犹言空中。冥为暗昧深远意,用以形容天空。

行吟句:谓穿着大登山鞋,吟着诗。

丽:光芒照射,作动词。

黄云句:谓秋季稻熟,黄澄澄地稠密地一大片,有如金黄的云彩。

铎:铃。寺庙中以铃铎声召众出坡劳作。刈(yì):割。

冰澌:即冰。澌本指解冻时滚动的冰块。此句谓冬天山上四处都被冰雪叠覆封闭,主要是指冰雪覆盖山头。

品字:指木柴。木柴劈开后往往将之架叠起来以备使用,其架叠之形极似品字,故称,并以之代指木柴。

鉴赏

鹏公咏云居山之诗多达数十首,大多收入《云居山新志》。此选其咏云居山春、夏、秋、冬绝句一组。本诗以各个季节的典型风物、典型事件来直接反映鹏公及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众的禅隐生活。诗写得很精炼,很生动,简捷有力,诗味隽永,是鹏公咏云居山大量诗篇中的代表作。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三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王维

朝代:南北朝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往往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开心的事自我欣赏自我迷醉。间或走到水的终点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闲聊每每忘了还家。

解释:

①中岁:中年。②道:这里指佛理。③家:安家。④南山:即终南山。⑤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旁边。⑥胜事:美好的事。⑦值:遇见。⑧叟(sǒu):老翁。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确凿时间。

赏析: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闲静逍遥,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满其乐的闲适情趣。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四

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赏析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特别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调的笔触中,可以明白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清闲自满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风景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喧嚷。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风景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委婉的歌,轻快顺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好的山行图。

译文及解释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渐渐变熟了。

顺着山路渐渐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解释

天平山:在XX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温柔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渐渐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创作背景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元末,为避乱世,诗人曾隐居于家乡,这首诗便是诗人隐居时溜达山中,有感而作。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五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及解释

懒摇白羽扇,裸袒(tǎn)青林中。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裸袒:裸,赤身。袒,露臂。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脱巾:摘下头巾。露顶:露出头顶。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译文及解释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清闲自满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解释

裸袒(tǎn):裸,赤身。袒,露臂。

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头巾。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鉴赏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浮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由于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由于在山中,天气更凉快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清闲自满,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快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清闲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表达出诗人清闲自满,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清闲自满的闲趣。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六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古诗简介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爽幽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明显,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幽美,意境幽远,特别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清闲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均匀,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此诗以素笔淡墨,描写了深山幽丽的自然风景,流露出诗人爱好山水的生活情趣。

翻译/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围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纯洁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解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浮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别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作风。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好玩儿生活:山峰环绕,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迷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十分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明显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行,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特别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示意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宛如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切。假使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希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好玩儿。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气氛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气氛。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测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表达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七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

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解释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风景。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约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简单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风景。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调有特别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醒目。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掩盖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繁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小溪、白石、娇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显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别,达到别致独特的效果,诗风清爽明快。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只能判断其写于初冬时节,为山行时有感而作。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八

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往往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开心的事自我欣赏自我迷醉。

间或走到水的终点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闲聊每每忘了还家。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往往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开心的事自我欣赏自我迷醉。

间或走到水的终点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闲聊每每忘了还家。

解释:

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快意美好的事。

值:遇到。叟(sǒu):老翁。林叟:乡村的老人。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确凿时间。

赏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表达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其次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逍遥。最终一联进一步写出闲静自满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刘建勋)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闲静逍遥,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满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表达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迷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其次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满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终点,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闲静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闲静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扬。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终点,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自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终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四处偶然,所以四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闲静,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刘逸生)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九

宿石邑山中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翻译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解释

浮云:飘动的云。

共:同,与。

山霭:山中的云气。

望:一作“翠〞。

迷:分辩不清。

晓月:拂晓的残月。

暂:短暂,突然。

高:一作“千〞。

秋河:秋夜的银河。

鉴赏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风景。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XX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假使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其次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加了迷人的色调。“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由于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示意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风景就显得无根无襻。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风景,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显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白投宿山中的时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方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蔽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读者从“暂〞字中可以领悟到,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从“飞〞字中可以感觉到,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加了动感。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风景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掩,所以看不到了。最终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近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风景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加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顺耳的音乐效果。同时,透过这两句风景描绘,使人深深体会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由于至山中投宿,才目睹雄伟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称赞;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浮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十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溶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解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溶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白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其次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所面对的却是乳白清白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溶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风景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加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表达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活力。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称赞,而此处,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对春雪的无尽爱好与称赞之情。最终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由于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规律之严谨,思维之紧凑。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绮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爽、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靡糜。.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可怜。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十一

原文:

山中寡妇/时世行

朝代:唐朝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译文及解释: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方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解释

⑴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⑵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⑶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⑷和:带着,连。

⑸旋斫:现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⑹征徭:赋税、徭役。

赏析: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凄凉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凄凉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透露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单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楚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当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单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痛心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苦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日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终,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沉重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要挟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重的感情色调。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终,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十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翻译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假使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解释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鉴赏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加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如意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个高度特性化的艺术形象。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与寻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突然一转说到醉。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古典诗词,是通向美的桥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闲读诗词,是心灵的旅行,地图由汉字组成。趣味念歌诗。

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诗人的人生故事。今天欣赏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绝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在山花丛中,你我相对饮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暂且离开,假使有意明天抱琴再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宏伟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浮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诗的一开头就点明白诗人李白与朋友喝酒的地点——山中。对李白来说,山中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所在。盛开的“山花〞更加增加了两人喝酒的气氛。此情此境,如意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写开心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宏伟诗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珍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宏伟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山中译文及解释篇十三

原文: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译文: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终点,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峙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表达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当(由于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解释:

(1)李处士:疑为李昭象。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2)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3)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抵是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4)升平:太平丰足之世。

(5)废:废弃。

赏析: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社会**。唐帝国到了懿宗、僖宗的时候,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藩镇割据,拥兵自大,“专务聚财积粟,峻法树威〞(《旧唐书·韩弘传》),相互间的兼并和掠夺愈演愈烈。而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靡糜烂,上行下效,各级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中饱私囊;藩镇牙兵凶残暴戾、强敲豪夺、逾法犯令,任意为非作歹。百姓们在这层层的敲诈和压榨下,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

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思想感情与劳动人民相通。他忧国忧民,理解百姓的灾难,可怜他们的疾苦。诗人面对现实,喷发出对荼毒生灵的统治者的有力控诉和抨击,把揭露屠夫民贼贪婪残暴和恤悯人民的凄凉厄运,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所以所作的诗篇中大多表达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首诗也是杜荀鹤反映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自己的“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挽救世人的风骨。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表达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其次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矗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