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13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1.gif)
![五柳先生传教案(13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2.gif)
![五柳先生传教案(13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3.gif)
![五柳先生传教案(13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4.gif)
![五柳先生传教案(13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6cb4939a6677235ad7fc9407cdcef20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柳先生传教案(13篇)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实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把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存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共性鲜亮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特别鲜亮。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谈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展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记得失”的优秀品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闻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夫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很多歌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妙政治抱负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
○6不戚戚于贫*()_○7不汲汲于富贵()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索。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缘由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示意指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遗忘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白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宠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白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一样?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当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快乐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争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呈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现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记得失”,描述了一个得意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表达,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闲适自适的隐士形象活敏捷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意,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劝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顾?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顾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顾,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共性更为鲜亮。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认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认句,想一想多用否认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正由于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得意其乐。
⑵、文雅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纵。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留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构造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抱负。
7.讲读课文第一局部
应留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
详:具体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名,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打算,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悟。
性:人的本性。
嗜:宠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预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盼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认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补缀。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稳自乐的样子。晏,安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记:不放在心上,遗忘。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完毕。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其次局部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快。乐,使……欢乐。志,心愿,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纵)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记得失)
10.布置作业
略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把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比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长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品析-延长
教具预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陶渊明。
2、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纳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争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贫困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二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1、学习、积存课下文言词语,把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共性鲜亮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4、学习“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5、熟读、背诵课文。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学习和积存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难点:领悟“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本文多用否认句的特点和作用。关键: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争论──点拨法工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
(一)、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行,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宠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共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日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依据学过的学问回忆。(出示幻灯)陶渊明,东晋闻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闻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布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担当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预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今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跑逢迎。
(三)、本文文体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表达自己生平经受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进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幻灯)1.积存文言词汇。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朴实凝练的语言风格及多用否认句的特点。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留意节奏、感情。2.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殊强调读出层次。3.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沟通中把握文意,培育学生积极思索,合作探究的意识)。4.检查预习效果,学习积存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幻灯)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戚(chóu)欤(yú)觞(shāng)俦(chóu)2、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悟书中的意思)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就)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空荡,空寂)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快乐的样子)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3、一词多义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曾不吝情去留(离开)杂然相许(赞同)去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志寻向所志(标志)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以乐其志(志向)其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颇示己志(志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4.理解以下词语的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悟书中的意思,今义:相互明白,心灵相通)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5.特别句式的理解:推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省略句:闲静少言四、合作探究:(出示幻灯)1.文章的构造模式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表达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索、争论、沟通,争论明确:明确:1.文章采纳先叙后议方式构造全文(传文+赞语)。2.“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缘由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示意指本人。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生活态度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悟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今义:只求懂得个也许,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劝慰,寄予感思。4.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风范)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贫乐道)五柳先生的志趣主要表现在: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好读书,不求甚解(书中求乐)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率真放达)常著文章自娱,忘记得失。(得意其乐,淡泊名利)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五、思索争论:1.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顾?对的这种性格,该怎样对待?2.你喜爱五柳先生吗?学生思索、争论、沟通明确:(出示幻灯)不戚戚于贫贱照顾: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汲汲于富贵照顾:“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顾:“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六、课堂练习:(出示幻灯)请用课文原句答题: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论明确:1、宅边有五柳树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5、不汲汲于富贵七、品评鉴赏:争论: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认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认句,想一想,多用否认句有什么作用?学生思索、沟通、然后小组争论明确:(出示幻灯)“不”字为一篇眼目课文中共消失九处否认句表现其思想性格“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安静“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恬淡自足“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家贫不能常得”开朗乐观“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认句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八、作业1、背诵全文。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共性。附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生活贫穷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精神安贫乐道
【资料链接】
一、关于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缺乏以自给。稚嫩盈室,瓶无储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XX年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拟。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三
《五柳先生传》属安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充分显示出五柳先生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下面是第一小编为你带来《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反思,欢送阅读。
《五柳先生传》教案教材分析:
本文是托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悟仆人公性格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3、学习抓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2、积存字词,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和整体把握。其次课时翻译及字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李白诗云“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同学们可知诗句中写的人是谁?
彭泽令,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风光怡人,远离战斗,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今日,我们一起来读《五柳先生传》,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
二、简介
1、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曾经做过彭泽令,东晋文学家。
2、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共五首,《桃花源记》
三、检查预习状况
1、读音
辄zh尽短褐h黔qin娄曾zēng不箪dān瓢俦chu衔觞shāng
2、朗读检查。齐声读,教师正音。
四、朗读训练。
1、自读,从节奏,语速,语调,读音等方面训练,读出感情。
2、指名读书,其他人听后评议(2~3人)。
3、教师范读,听并用\划出节奏。师教读。
4、齐声读。
五、解读志趣
先生无名无姓,不知哪里人,得号缘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以柳树为号,柳之扶风正如隐士的高洁飘逸,先生又有哪些志趣呢?
1、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说说你是否喜爱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鼓舞学生各抒己见)
2、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志趣(三大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
饮酒---------“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记得失,得意其乐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恬淡足见一斑。
4、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但是他“晏如也”
---------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赞”语中哪句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顾?并谈谈你的看法。
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
6、写作特点:多用否认句,“不”字为一篇眼目(共九个)
六、作业设计
1、读解释,自主翻译。(为其次课时预备)
2、背诵课文。
《五柳先生传》反思1《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爱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能与新学问形成肯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开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实行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熟悉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全都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又奇妙地培育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根底上进展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展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固然也有缺乏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缘由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视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把握状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殊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白这点,今后我肯定注意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缺乏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反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反思2《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爱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能与新学问形成肯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开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实行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熟悉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全都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又奇妙地培育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根底上进展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展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固然也有缺乏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缘由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视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把握状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殊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白这点,今后我肯定注意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缺乏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反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四
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闻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根底上,学习其构造、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到达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把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共性鲜亮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闻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简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美丽,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字,并结合解释及工具书把握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序》:“余家贫,耕植缺乏以自给。稚嫩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XX年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拟。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解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的确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争论,曾写过:“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状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承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根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实洗练的语言风格;把握了肯定的文言词汇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九
五柳先生传
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几组画面,画面呈现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的情景。(投影打出陶渊明的头像)这就是大诗人陶渊明,公元4XX年,41岁的陶渊明在展转XX年的仕途中,终至灰心绝望,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弃官,回归乡间,创作了被欧阳修赞颂为“晋无文章,只此一篇”的《归去来兮辞》,辞中流露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轻松开心和置身田园的无穷乐趣。
我们看这一幅:
⑴诗人整理行囊,踏上归途,问路途中,心中欣喜万分。
⑵诗人到家了,幼子出迎,携子入室,欢畅愉悦。
⑶闲时坐观云卷云舒,燕雀翔空,林海苍茫,心静如水。
⑷夕阳西下,抚松徘徊,流连忘返。
⑸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农人耕种,一派生气。
⑹兴致浓时,寻幽访胜,乘舟远航。
⑺面对清流,吟诗作赋,表露心志。归乡之后,虽然诗人的生活每况愈下,渐至衣食无着,然而诗人却依旧生活得陶然得意,并写了大量诗文抒写情怀,说明心志。归乡XX年后的420年,诗人又创作了与《归去来兮辞》并称姊妹篇的《五柳先生传》,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五柳先生传》。
(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呢?
生:人物传记
师:那么人物传记会写些什么内容呢?(生答)快快翻开书,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了同学们说的那些内容呢?
生:自由读,朗读,正音,齐读。
师:陶渊明的诗中曾写到: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这句诗什么意思?(生译)理解得对极了,下面,我们就根据陶先生所说的“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借助课下的解释,再结合同学们的才智,相互讨论,共同争论来完成“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四人一小组,快快组合,相互商讨,对于共同的难点,把它提出来,我们再一起讨论。
生:学生译文。(疏通文意要讲究方法,不要死抠字眼,要对比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学生译文时,要求相互补充修正,力求照看大多数。)
师:大家感觉到了吗?学习就好象爬山一样,单独登山既困难又孤独,大家携手,轻松又开心,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携手并进,胜利地越过了“疏通文意”这第一个坡。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登其次个坡,看看文章的构造和内容。文章共2个局部,这两个局部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第一局部,叙事。(叙了什么事?)名号的由来,性格(哪一句写的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还有家贫,爱好。(几大爱好?)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其次局部,赞扬五柳先生的精神。(采纳什么方式赞颂的呢?)引用黔娄之妻的话。
师:本文正是根据史传的体例写的,有传,有赞。第一局部是传,主要用于概括人物生平,其次局部是赞,主要用于评价人物品行。同学们概括得特别好。其次个坡顺当通过。现在我们来攀登第三个坡,这个坡有点陡,同学们要加把劲,有信念吗?我们来看大屏幕:品位语言──研赏“不”字,初识人物形象: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下面我们就分组来争论讨论一下,在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呢?每组可以就讨论一个句子,也可以讨论两个或全部。留意一点,把句子放到文中,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一下,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表达出了什么性格?用词语概括一下。
生: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安贫守志,安贫乐道,心胸开阔,耿直率真。
师:晋宋时期,讲究门第,可先生却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详;世人都艳羡名利,可怕贫贱,追求富贵,可先生却不慕荣利;世人好读书,是为名利所驱“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先生却好读书,不求甚解,写文章却自娱。家徒四壁,却安稳自若。世人有的,先生却“无”;世人津津乐道的,先生却不屑一顾,到处显示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文中用了大量的否认句,正象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不”字为一篇眼目,写出了先生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与众不同,坦率耿直,确是真名士自风流。从“五柳先生”的品性上看,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是诗人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现在我们一路跋涉,已经登上山巅,见到了这位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隐士陶渊明,对于陶渊明这种不慕荣利,淡泊安静的处世态度,我在备课时与其他教师也探讨过,但众说不一,不知同学们怎么看呢?
生:争论
师:回忆周敦颐的《爱莲说》最终一段还记得么?齐背。文中列举了几种人生态度?
生:列举了三种人生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对此持鄙夷态度;一种是积极入世,这是竭力追求的;一种是消极隐退,谈泊人生,对此持理解态度;就像陶渊明。其实陶渊明在青年时期也曾有过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也曾写过《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但在屡屡碰壁,不遇明君的境况下,实行了这种消极隐退,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在那种污浊的社会中能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确也不简单,但放在今日,就不太值得提倡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段话,这段话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做了一个精妙的比方:你乘车遇到一个小偷,教育他,这是儒家的做法;揍他或揪他去派出所,则是法家的做法;假装不知道,这是道家;忍让宽容,这是墨家;不为所动,是佛家。咱们对比一下平常的行为,你属于哪一家呢?我们又应当根据哪一家的做法来做呢?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就以此为话题,课后写一则小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在今日不值得称道,但他的文章却是千古一绝,堪称“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最终,我们再来一起品尝一下,齐读完毕。
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
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真名士自风流
耿直坦率╱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朴实、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并品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现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日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共性格鲜亮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比解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教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观察同学们读,教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教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
通过几遍朗读,
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熟悉,
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争论。
学生沟通,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争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沟通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闲得意的形象,语言特殊有味。你最喜爱哪一句?找出来进展赏读。学生沟通,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相关资料:许多文章引用
“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视“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爱读《山海经》,曾写过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地。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躲避生活的方式。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力量拓展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马上完毕了,
信任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
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知我,有困惑,也可以告知我。
四、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五柳先生传》教案第十一篇
一、原文填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_;每有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醉而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蔽风日;短褐穿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忘记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______,以乐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天氏之民欤?
二、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名________,自号_________,谥号__________,_______(时代)闻名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字词释义
不知何许人:不知何许人:
亦不详其姓字:亦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焉:因以为号焉:
每有会意:每有会意:
亲旧知其如此: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曾不吝情去留: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箪瓢屡空:
箪瓢屡空:晏如也:
以此自终:以此自终:
不戚戚于贫贱:以此自终: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若人之俦: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以乐其志:
【词类活用】
不详其姓字:
亲旧知其如此:
以乐其志:
【一词多义】
许:
以:
之:
言:
其:
【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以古贤自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用黔娄之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5.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示意他是一位隐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课文理解】
1.概括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柳先生传》教案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实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把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存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共性鲜亮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特别鲜亮。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谈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展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记得失”的优秀品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闻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夫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很多歌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妙政治抱负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
○6不戚戚于贫贱()_○7不汲汲于富贵()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索。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缘由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示意指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遗忘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白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宠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白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一样?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当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快乐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争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呈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现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记得失”,描述了一个得意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表达,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闲适自适的隐士形象活敏捷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意,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劝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顾?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顾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顾,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共性更为鲜亮。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认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认句,想一想多用否认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由于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教案第十三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
武进区寨桥初级中学陈科强
一、学习目标
1、学问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存名句
2、力量目标
把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抱负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熟悉陶渊明。
新授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消失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消失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生:(自由朗读,划诞生字词)
师:刚刚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忙解决。
生:(帮忙正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师:刚刚,我们通过订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依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争论解决。假如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争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答复)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意积存。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稳固工作。一会承受检测。
生:(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消失学习任务)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详细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供水设施建设协议书
- 2025年紧急出口门采购合同
- 2025年午休时段儿童看护服务协议
- 儿童领养程序指导协议
- 2025年产品市场分隔协议范本
- 2025年防水建材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公共场所消防设施供应及维护合同
- 2025年同心同行策划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医疗用品分销合作伙伴协议范例
- 2025年共同策划长远发展协同计划协议书标准样式
- 课题申报参考: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对中国山水画论的阐释研究
- 2024年09月202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部门秋季校园招聘(2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银行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服务协议
- 基于ChatGPT的ESG评级体系实现机制研究
- GB/T 27697-2024立式油压千斤顶
- 《消防机器人相关技术研究》
- 《商务数据分析》课件-商务数据的分析
- 2024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 【直播薪资考核】短视频直播电商部门岗位职责及绩效考核指标管理实施办法-市场营销策划-直播公司团队管理
- 项目设计报告范文高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