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_第1页
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_第2页
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_第3页
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_第4页
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划)一、目的和意义概述河南是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果蔬、肉、蛋等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存在着农副产品加工水平低,市场畅销的名牌加工产品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整体效益差等问题。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旨在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优势,为全面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的档次和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增强农副加工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达到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该工程的实施必将对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是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生产总量快速增长,199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其中小麦总产量居全国第1位,油料作物总产量居全国第1位,果品总产量居全国第7位,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由于我省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与加工转化技术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2000年全省库存粮食积压2750万吨,其中小麦库存积压高达2500万吨。过剩的农副产品资源变成了沉重的政府财政负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提升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使大部分农副产品得到转化增值,将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副产品低水平过剩问题,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它将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是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即将加入WTO,世界农副产品市场日趋一体化,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省农副产品加工成本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副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除极少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较先进外,大部分产品技术落后,处于价格竞争劣势。如果没有合理的农业产业与产品结构,没有较高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作保障,我省的农副产品将很难抓住进入国际大市场的良机实现跨跃发展,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只有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针对我省在粮食、油料、果蔬、肉、奶、蛋等精深加工方面急需的重大关键性问题,开展协作攻关和深度开发,解决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滞后的问题,才能加速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提高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3、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是促进我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需要我省虽然拥有充足的农副产品资源,但由于我国的农副产品供求关系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农副产品加工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加工水平上,大多数农副产品作为原料供应或以初级产品销售,精深加工转化率很低,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通过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工艺的提高,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彻底扭转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被动局面,延长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实现多级转化增值,将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加速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二、主要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一)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1、粮食精深加工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1)粮食干法精深加工小麦制粉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外的小麦制粉工艺技术发展正处于相对稳定阶段。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目前我国的制粉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磨撞结合均衡出粉”制粉工艺得到广泛应用。采用国产制粉设备的面粉生产线,其出粉率、精度(灰分)、吨粉电耗等技术指标,均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制粉行业目前正针对我国(省)各地千变万化的面制食品对面粉的不同要求,针对各地不同品种、品质的小麦,研制更加适合我国(省)国情的制粉工艺。小麦胚提取和综合利用在国外非常普遍,国外的小麦提胚主要采用在粉间压片提取,提取率在0.2%左右,据报道国外在实验室中提取率可达到0.3-0.5%。我国目前一些引进和新建厂也设计有提胚工艺,提取率仅0.15%左右。专用粉研制和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从小麦育种、种植、收储、加工、配粉、添加剂修饰等多方位进行综合研制开发。国外发达国家根据市场各类食品对面粉品质不同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优质而稳定的专用小麦,通过精细加工、配制、添加剂修饰,已开发出了制作各类食品的优质专用面粉100多种。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制粉业开始了专用粉的研发,国内市场上已有十几种专用粉销售,主要为面包粉、饼干粉、糕点粉,但其质量尚与国外优质专用粉有些差距。目前制粉行业正对烩面、拉面、冷面、馒头、面条、水饺等对面粉品质的不同需求进行研究,立足于我国(省)现有的小麦资源,充分研究其各项品质指标及各类食品对面粉食用品质要求的关系,并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制粉工艺、配粉工艺进一步改进,以研发出市场需要的各类专用粉。稻米加工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日本稻米加工技术比较发达,生产的大米品种繁多,如:营养强化米、不淘洗米、酒米(清酒专用米)、留胚米等;既有主食大米,又有工业用大米;大米的二次增值开发利用也卓有成效,生产许多方便米饭等。米糠通过提取膳食纤维,增值达50倍。国内其它省份如: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等,稻米加工与副产品利用技术都比我省先进。国内稻米加工企业其整体水平仍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2)粮食湿法精深加工国外利用小麦粉进行湿法加工生产淀粉和谷朊粉及其延伸产品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德国在设备研究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荷兰在工艺研究方面具有较高水平;欧美国家在分子水平上对淀粉分子修饰,生产出多种高性能变性小麦淀粉。国外谷朊粉主要用于面制品,他们结合谷朊粉的生产和应用,在全面了解谷朊粉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上,对谷朊粉的功能特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我国谷朊粉主要用于食品,在其它工业方面的应用近于空白。我省在小麦湿法深加工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采用现代工业技术为代表的河南莲花集团和安阳面粉厂,以及众多的小型传统工艺生产厂,组成了我省小麦淀粉生产转化主要力量。由于市场的变化以及人们需求的提高,目前小麦淀粉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大型企业需要开发谷朊粉深度转化技术,拓宽利用途径;小型企业需要解决提高淀粉收率和谷朊粉深加工等问题。玉米湿法加工是以美国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大型先进设备莫科分离机和可龙旋流器以及热闭环逆流洗涤工艺的采用,使得玉米干物收率高达99%,淀粉的蛋白含量小于0.3%,吨淀粉用水量小于1.5吨,玉米籽粒的各组成部分得到最大程度的分离、利用。将淀粉水解生产葡萄糖,进而异构化生产果糖;高活性固定化异构酶的采用,推动了美国把玉米淀粉转化为果葡糖浆的技术进步。当利用淀粉的糊特性或颗粒特性时,原淀粉的糊不稳定性影响它的广泛使用,必须进行变性处理;化学交联、酯化、醚化、韧化等技术的单独或综合使用,使美国有100多种变性淀粉规模化生产,满足各种不同工业用途。美国每年产变性淀粉270多万吨,其产品在造纸、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根据不同的用途,准确应用适宜的淀粉变性技术,满足应用要求,是美国变性淀粉生产稳步发展的关键。我国大型淀粉企业的设备和工艺基本上从国外引进,玉米淀粉生产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全国玉米淀粉深加工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著名的企业和产品,存在技术落后、规模小、质量不稳定、产品无系列化、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我省玉米加工企业规模小、一般年产淀粉5万吨以下,设备基本为国产,工艺采用半闭环式;干物收率90%左右,淀粉的蛋白含量小于0.5%,生产每吨淀粉用水量大于10吨。在玉米变性淀粉生产和技术方面,我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生产有造纸、纺织、食品、石油用部分变性淀粉产品,但同样也存在新产品少、系列化程度低、工艺简陋、质量不稳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3)粮食生物转化精深加工世界上,美国在发酵机理研究、菌种选育、酒精、淀粉糖等方面居领先水平。在菌种选育方面,目前美国主要采用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按基本设想选育出高活性、高产率、适用于特定条件和目的的优良菌种。在酒精生产上,采用耐高温、耐酒精的高活性酵母和多种新工艺、新技术,其酒精纯度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优级食用酒精标准,淀粉出酒率在56%左右(以96%的酒精计)。日本在发酵、提取、精制技术、发酵设备、微机控制、氨基酸、核苷酸等方面的技术上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日本的谷氨酸发酵产酸率为18g/L,发酵罐容积达500m3,发酵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全部实现微机控制,发酵设备传质、传热效率高。味精生产的糖酸转化率达到65%以上,味精总收率f在1.15以上(f=提取收率×我国的发酵工程技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味精行业的谷氨酸发酵产酸率为9-10g/L,糖酸转化率为53%,味精总收率f=1.11。酒精行业的技术现状是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综合利用和产品配套性差,物耗高,淀粉出酒率低。酶制剂及其它发酵制品行业的工艺和设备也较为落后,品种少,新产品开发能力差,效益低下。近年来,我国已逐步从丹麦、美国引进了新菌种、新技术用于酶制剂生产。我国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采用高新技术对老产品生产进行提升改造,向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附加值产品,实行技术引进或自主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4)粮食主食食品精深加工在发达国家,主食食品已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工业化;新型湿面、保鲜面的保鲜期已达3~6个月。速冻食品迅速发展,据了解,美国排名前100家食品企业中有30家冷冻食品企业。国内粮食主食方便食品以方便面、挂面为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我省大型冷冻食品企业在产品的品种还较单一的情况下,连续三年增幅均在50%以上,基本奠定了全国最大的速冻面制食品基地的地位。我省粮食主食食品生产技术与设备居国内先进水平,馒头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基本成熟;但某些关键技术还未能较好解决,如方便米饭、馒头生产的标准化、连续化及保鲜技术,方便主食新品种开发等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2、油料精深加工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近年来,油料精深加工技术在国外发展很快,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生产规模大。一般油厂生产规模都在1000吨/日以上,最大生产规模达到6000吨/日。二是工艺技术先进。如在大豆加工中采用了大豆脱皮、豆胚湿热处理、豆胚膨化、湿粕低温脱溶、大豆蛋白提取、大豆磷脂、维生素E、大豆异黄酮等活性物质的提取等多项新工艺、新技术。三是产品及副产品的质量好、种类多。如各种专用油脂产品、各种蛋白产品、不同用途的豆粕、大豆磷脂系列产品等。近几年我国的油脂加工业迅猛发展,在生产规模、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我国沿海地区,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建成和正在建设日处理1000-2500吨以上的大型的现代化的油脂加工厂,其技术接近国际水平;而内地的一些较大型企业虽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但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制油工艺,产品单一。大多数的小型油厂,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无竞争力。我国花生、芝麻等油料的油脂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如清香花生油、浓香花生油等都是我国的特色出口产品。但对其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河南省油脂工业的现状是:油料加工能力小。1999年河南省的油料总产量为349.3万吨,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13.4%,位居第一,但河南省的油料加工量仅为150万吨。大多数油脂生产厂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工艺,产品比较单一,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较少。3、果品、蔬菜精深加工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果品大都经过商品化处理并做到了采后立即冷处理,然后进入冷库或气调库,并采用冷链的形式进行运输和销售,保持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其入库贮藏率可达70%以上,采后损耗率一般在10%以下,而且多为先进的气调贮藏。而我国果品采后的商品化处理率不到1%,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0%,而且多为土法贮藏及冷库贮藏,贮藏时间短,烂果率高,保鲜效果差,果蔬采后损失率高达30%以上。由于采后大都未经任何处理,而且采摘后不能及时冷藏导致入库前就已失去了新鲜度,再加上贮藏设施与技术落后,极少采用先进的气调贮藏,造成“鲜果不鲜”,很难与国外竞争。发达国家45%的果品被加工成浓缩果汁、果酒及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90%以上的蔬菜被加工成净菜、蔬菜罐头、脱水蔬菜等产品,高温瞬时杀菌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低温真空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技术、分子态吸附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及相关设备已在果蔬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而我国果蔬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的5-10%,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而且大部分果蔬加工企业产品单一、层次少,多为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经济效益较差,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极低,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4、肉、蛋、奶精深加工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冷却肉消费量已占生鲜肉的90%以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加工与保鲜体系,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采用HACCP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控制和规范冷却肉的生产全过程,用多因子栅栏技术对肉进行保鲜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普遍采用酶技术、电刺激技术加速肉的成熟,提高肉的风味和嫩度;利用酸洗技术对胴体进行减菌处理,冷却肉的细菌总数比我国低10-15%左右。目前我国发展冷却肉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但由于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制约了冷却肉的发展。西式肉制品在发达国家是消费主导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乳化技术、腌制技术、杀菌技术、保水技术的应用,使产品在风味、组织状态、卫生指标和保质期等方面优于中国产品。近年来国内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腌制技术、杀菌技术等应用于中式产品的生产,使传统中式肉制品不但保持了良好的风味,而且更趋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但是高温肉制品杀菌技术及杀菌后风味的变化仍是我国传统肉制品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发达国家,乳制品从原料乳的生产验收到加工销售都有比较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原料乳挤奶、冷却、运输、集中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原料乳品质高,细菌总数每mL可控制在5万以内;普遍采用了超高温灭菌、无菌灌装,CIP自动清洗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并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方面实现快速在线检测,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得到保证。我国近年相继从国外引进多条乳制品生产线,但是我国乳品工业总体水平还十分落后。国外蛋制品生产已达到很高水平,生物技术在蛋品生产中得到应用。我国蛋品90%以上的消费仍以鲜蛋消费为主,在蛋品加工技术方面,解决了蛋品饮料加热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凝固问题,真空包装、高压杀菌技术在蛋品加工中得到应用。(二)目前我省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1、粮食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1)粮食干法精深加工目前我省在小麦加工、老厂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制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其“磨撞结合均衡出粉”的应用,使出粉率、面粉精度、吨粉电耗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在线配粉技术开发生产了面包粉、饼干粉等专用粉。开发了国内先进的高方筛、清理设备等加工设备。小麦胚的提取率在实验室达到0.4%。稻米加工多数企业采用了抛光、精选技术;在糙米食品开发及米糠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研究。(2)粮食湿法精深加工开展了小麦淀粉生产工艺和谷朊粉高效提取、分离、干燥技术研究,并从荷兰、芬兰引进了部分先进设备,与上述工艺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展了改性谷朊粉等下游产品的开发研制,高乳化性谷朊粉、胶粘剂等产品已完成小试。开展了小麦淀粉的改性和修饰的研究,开发出食品、纺织、造纸用醋酸酯淀粉、氧化淀粉、酸变性淀粉、交联淀粉等变性淀粉。进行了B-淀粉分离技术研究和戊聚糖分离技术和特性研究。在玉米精深加工领域,我省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研究开发出系列中型玉米淀粉设备主机,如脱胚磨、针磨、旋流器及淀粉干燥器等;承担完成了国家、省、部级有关玉米淀粉工艺设备、变性淀粉生产等方面的课题,开发生产出颗粒冷水溶涨淀粉、阳离子淀粉、多重变性淀粉、交联稳定化淀粉等玉米变性淀粉十余种。对淀粉的特性、淀粉转化新途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淀粉的深加工提供了技术基础。(3)粮食生物转化精深加工近二十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省的发酵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味精、酒精、抗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等为主的发酵工业群体。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味精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稳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集团小麦淀粉生产味精已经中试,进入了工业化试生产,其谷氨酸发酵产酸已达到或超过了以玉米淀粉生产谷氨酸的水平,已选育出的高产酸新菌种的发酵试验产酸率已达到14-15g/L。河南省天冠企业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酒精生产企业,酒精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年产20万吨燃料酒精生产线经全面技术改造后已投入生产。在其它发酵制品的生产上,河南郸城县乳酸厂的年产5000吨精制乳酸项目已投入生产,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产量为全国第一。河南莲花味精集团的年产30万吨低聚糖、高麦芽糖浆项目,河南渑池县仰韶生物工程公司的年产2000吨高效纤维素酶项目都正在建设之中。“十五”期间,上述项目投产后,将会对我省发酵工业的发展起到新的示范作用,注入新的活力。(4)粮食主食食品精深加工速冻食品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生产基地。鲜面条、湿面条、速冻面条、保鲜米粉等实验室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馒头连续化生产关键设备已生产出样机,α-方便米饭已进入工业化生产。2、油料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在大豆加工中,采用四号溶剂低温浸出、低温脱溶生产的低温豆粕,是生产大豆蛋白的优质原料,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对大豆蛋白的组成及功能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大豆蛋白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对大豆磷脂的研究和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大豆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对大豆综合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完成了大型化油脂加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及制造。对特种油料如花生、芝麻的功能成分及生产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上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3、果品、蔬菜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我省的果品贮藏能力不到7%,而且多采用土法贮藏及机械冷藏库贮藏,气调贮藏占1%。在果蔬加工方面,90年代以来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果蔬汁生产线近十条,建起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果蔬加工企业,高温瞬时杀菌技术、低温真空浓缩技术、膜技术、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总体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门峡市近几年陆续引进了年加工能力6万吨的苹果浓缩汁生产线,产品90%以上出口,每年可创汇5000万美元左右,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基地之一。“九五”以来,我省开展了果蔬加工工艺与果渣综合利用技术及果蔬中功能性成分提取技术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开展果蔬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奠定了基础。4、肉、蛋、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我省肉类总产量已突破500万吨,肉类加工总量近60万吨,其中火腿肠产量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我省分别从日本、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及单配设备。低温腌制技术、乳化技术、包装技术等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出了方便、营养、卫生、高质量的肉类制品300多种,培育出了双汇、春都、郑荣等国内著名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肉类行业发展的领先水平。我省乳品加工业中,“花花牛”、“巨尔”、“科迪”等企业,引进国外生产设备,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5、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科研、开发工作基础及条件近十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组织、指导和扶植下,我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体系,涌现了“莲花”、“天冠”、“双汇”、“春都”、“神象”、“花花牛”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这些大型企业集团技术水平高,研发力量强,某些集团建立了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或博士后流动站,已成为各自行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在粮油加工的科研与新技术开发上,我省有数家国内知名的科研与教学机构,“七五”以来,承担了国家和我省有关粮油加工的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粮油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在粮食生物转化、果蔬及肉、蛋、奶加工的科研与开发方面,我省的一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曾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从事了多年的研发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目前,在我省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已建立起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的科技队伍,具有精良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试验检测手段。实行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后,完全可以胜任“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的攻关任务。(三)市场对技术、产品(服务)的需求分析1、粮食精深加工需求分析(1)粮食干法精深加工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近年来优质小麦发展较快。随着国家粮食收购保护政策的调整,南方和西部等非小麦主产区对小麦和面粉需求量大大增加。河南小麦及其制粉的外销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进一步研制制粉新工艺,使出粉率、面粉精度、吨粉电耗等工艺指标普遍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提高小麦附加值,是面粉加工业最迫切需要的技术。目前,全国的专用粉年产量只有91万吨,仅占面粉总产量的8-10%,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业的需求。河南省的专用粉市场占有率与国内平均水平相近,而市场需求量却非常巨大,各类地方特色食品、方便面、馒头、面条等所用面粉均为普通粉,而这些均应使用相应的专用粉,其总量应占面粉总量的50%左右。麦胚富含各种生理活性物质,集中了小麦的主要营养成分,是小麦的精华所在,蛋白质高达38%,脂肪高达15%。麦粒中8%的蛋白质、20%的脂肪、64%的维生素,都集中于麦胚中。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80%以上,无胆固醇。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其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以前由于提取率低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提高提取率后我省将有年产3万吨左右的麦胚用于深度开发利用。稻谷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谷加工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米产品品种单调、普通大米品种过剩等问题。发展大米规模化生产技术,提高大米的食用品质,开发大米调质技术,改善大米加工品质,提高大米加工综合经济效益,必将促进稻米精深加工技术进步。(2)粮食湿法精深加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淀粉及淀粉深加工的发展,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预测,到2005年我国的淀粉需求量将超过700万吨,而变性淀粉近几年均以20%的速度增加,同时某些变性淀粉产品如速胶变性淀粉的年进口量在10万吨以上。目前变性淀粉已在造纸、纺织、食品、铸造、医药、建筑、石油钻井、选矿等领域有所应用。变性淀粉是应用范围广,专用性强,品种多,市场潜力大的、不断发展的淀粉深加工产品。目前这些产品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原因是高性能新产品开发不够,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急需进行技术创新。谷朊粉的广泛应用主要基于其良好的薄膜成型性、粘合特性、弹柔特性及溶解特性等。国际上谷朊粉的生产与需求量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除了应用于传统的烘焙食品、谷物早餐食品、肉制品、方便食品外,谷朊粉还应用于其它食品中,如保健食品、婴儿食品、饮料、油炸食品、粉末油脂、口香糖基料等;谷朊粉在其它行业的应用亟待研究开发,如用谷朊粉制作生物可降解热塑性材料、缓释包埋剂、绿色粘合剂、污水处理固化剂等。(3)粮食生物转化精深加工以粮食为基础原料的发酵工业的发展,为粮食的精深加工、转化开拓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粮食升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发酵工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发酵制品的需求,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于传统发酵制品来讲,以小麦生产味精,通过深度开发和对小麦的综合利用,提高产酸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大幅度降低味精生产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出口量;在国内可让利于消费者,刺激消费,扩大市场需求。以粮食生产燃料酒精,亦可以通过采用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降低物耗,节本增效,发展可再生资源,减轻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型发酵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洗涤剂用酶,我国每年有几千吨的市场需求,目前主要依赖进口;如能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出如洗涤剂用酶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4)粮食主食食品精深加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在加快,城镇居民希望简化做饭的繁琐过程。同时,冷藏链的完善、微波炉的普及、链锁超市的建立、对方便主食、速冻食品的需求迅速扩大。据统计,河南省面包、饼干、挂面、方便面的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消费量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冷冻食品连续三年以50%的速度在增长。从人均消费量来看,我国挂面人均年消费量也只有1.67公斤;方便面人均年消费量也只有15包;饼干人均年消费量也只有1公斤左右,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达25-35公斤。可见我国粮食主食食品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2、油料精深加工需求分析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油脂消费和饼粕消费的大省,油料加工产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油脂生产与油脂消费之间存在350-400万吨的缺口,每年需要进口油脂约400万吨。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及食用植物油脂消费的增长,我国油脂生产和油脂消费之间的缺口,每年还会以3-5%的比例在扩大。1999年我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植物油消费量3.9公斤,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植物油消费量为6.51公斤,我省人均植物油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豆粕的年需求量约为1400万吨,而我国豆粕的年生产量仅为700-800万吨,每年需进口豆粕量为400万吨左右。我国的油脂和饼粕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大豆粕是很好的食用植物蛋白资源,利用大豆低温粕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蛋白粉等在食品等方面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我省有几家国内外驰名的大型肉制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大豆分离蛋白。因此,对大豆蛋白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对蛋白产品功能性进行研究,开发大豆蛋白工业用途是非常重要的。大豆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大豆卵磷脂、异黄酮、皂甙、低聚糖等,对人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省的特色油脂如花生油、芝麻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油脂品种,国内外市场需求很大。其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芝麻酚是具有强抗氧化作用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3、果品、蔬菜精深加工需求分析我国果品贮藏量占总产量的20%,与发达国家70%的贮藏量相距甚远,且采后处理、贮藏技术和贮藏设施落后,损耗率高达30%以上,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下降。因此,急需研发先进的贮藏技术及设施,提高果实保鲜度与竞争力。我国丰富的果蔬资源和低廉的价格为果蔬加工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苹果浓缩汁和蔬菜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在40万吨和1000万吨以上。但由于采后处理及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稳定性差,造成产品售价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0%以上,市场占有率也远落后于我国与世界果蔬总产量的比率。因此,解决浓缩果汁质量稳定性和净菜加工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成为发展果蔬加工业的迫切需要。4、肉、蛋、奶精深加工需求分析200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突破6000万吨,总产量在全球第一,但肉制品只占总量的4%-5%,人均占有量不到3公斤,而发达国家肉制品占总产量的30%-40%,最高达70%,因此,我国肉制品加工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肉类新产品开发及加工设备性能,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尚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在乳制品方面,全省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六十多家,年加工鲜奶二十多万吨,但人均奶年消费量只有1.7公斤,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74公斤差距很大,也低于全国平均6.8公斤的水平。“十五”我省禽蛋制品主要是咸蛋、变蛋,禽蛋深加工转化率不到1%,世界上发达国家高达40%,主要产品有蛋粉和浓缩蛋等。因此,我省需在新型蛋制品开发方面加强研究。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认真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科技大会精神,根据《河南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化,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结合的原则。3、产业化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原则。4、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与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创新骨干作用相结合的原则。5、高新技术开发与常规技术集成结合的原则。四、目标与任务(一)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研制开发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50个左右,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新技术70项以上,使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10-15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3-5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企业,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该产业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升级;初步建立起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为全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二)基本任务1、粮食精深加工(1)新型小麦专用粉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适合加工我省小麦的制粉新工艺,开发地方特色食品和大众食品专用粉;用省产小麦开发面包、饼干、糕点优质专用粉;提高小麦胚芽的提取率并综合利用。(2)稻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稻谷加工工艺与配套设备优化设计,大米调质技术开发。(3)小麦粉功能成分分离重组产业化技术研究研究开发谷朊粉分离、B-淀粉分离和戊聚糖分离利用技术;开发小麦变性淀粉产业化技术。研究谷朊粉品质评价技术手段,研究谷朊粉添加到各种专用粉中的应用。研究谷朊粉深加工技术。(4)新型功能性玉米变性淀粉产业化技术研究研究开发食品、造纸、纺织、建筑和石油等行业用变性淀粉产业化及配套技术。(5)小麦淀粉生产味精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选育谷氨酸高产酸菌种,研究小麦淀粉制糖工艺技术,研究谷氨酸高效提取、精制、节能等工艺技术。(6)燃料酒精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选育优良酒精生产菌种、研究固定化酵母酒精生产工艺、研究燃料酒精高效节能蒸馏技术、研究废水处理新技术等。(7)新型发酵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低聚糖、高麦芽糖浆等产品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高效纤维素酶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酶制剂,研究开发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开发糖醇,研究开发生物降解塑料等。(8)粮食主食食品产业化生产技术及设备研究研究开发主食食品生产工艺技术、生产设备、保鲜和品质改良技术。(9)新型速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新型速冻食品工艺技术、品质改良技术、新品种及专用设备。2、油料精深加工(1)大豆精深加工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研究大豆油脂生产新工艺技术;研究大豆蛋白生产工艺技术以及产品功能特性;研究大豆生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2)特种油料加工技术的研究研究开发浓香花生油、清香花生油等风味花生油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研究开发芝麻中抗氧化成分提取及生产工艺。3、果品、蔬菜精深加工(1)浓缩果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浓缩果汁褐变与后混浊的控制技术、果汁澄清技术、微生物控制技术、苹果多酚的提取与利用技术、果渣综合利用技术等。(2)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研究果蔬的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预冷方式及气调贮藏技术。(3)净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蔬菜的清洗、分级、包装、运输、保鲜等关键技术及相关设施。(4)新型功能性果蔬汁饮料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各种新型功能性果蔬汁饮料的生产工艺与关键技术,开发果蔬汁饮料新产品。(5)蔬菜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与利用技术研究研究香菇下脚料中提取香菇多糖的工艺技术、天然类胡萝卜素等的提取技术,开发系列功能性制品。4、肉、蛋、奶精深加工(1)冷却肉加工与保鲜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冷却肉的生产工艺流程、保鲜包装技术、嫩化、减菌技术以及HACCP在冷却肉生产及流通领域的应用。(2)传统肉制品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传统肉制品现代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包装技术及杀菌后的风味变化。(3)发酵系列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选育优良乳制品发酵菌种,研究开发多品种、系列化发酵乳制品。(4)消毒奶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开发系列消毒奶制品的生产工艺及营养强化技术;研究开发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系列相关产品。(5)乳制品生产质量与安全保证体系的研究建立研究乳制品加工全程快速检测技术、在线质量控制技术及相应质量保证体系。(6)禽蛋系列营养食品研究与开发研究蛋品饮料、蛋品灌肠和发酵蛋制品加工、保鲜、包装技术,研究中式蛋黄酱加工技术。五、进度与考核目标(一)进度安排2001年:制订《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小麦谷朊粉、小麦淀粉生产味精等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2年:启动小麦专用粉、低聚糖、纤维素酶、变性淀粉、燃料酒精、大豆分离蛋白、系列消毒奶、浓缩果汁、B-淀粉分离技术,大豆低温脱溶技术、系列发酵乳制品、浓香花生油、粮食主食食品、低温发酵肉制品、大豆功能成分提取、果品储藏保鲜等重大、重点科技攻关及杰出青年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03年:启动大豆蛋白粘合剂、芝麻酚、冷冻食品、可降解塑料、新型酶制剂、谷朊粉深加工转化、谷朊粉质量评价体系、净菜加工及稻米加工等重大、重点科技攻关及杰出青年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04—2005年: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做好项目执行情况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及结题验收工作,择优支持成熟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二)考核目标1、粮食精深加工(1)小麦专用粉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小麦出粉率、面粉精度、吨粉电耗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专用粉开发实现产业化、系列化。到2005年,专用粉生产量占其面粉生产量的50%以上,生产开发出3-5个系列30种左右的专用粉进入省内外市场;研究出适合不同小麦原料的专用粉配制技术,研究形成专用小麦和专用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专用粉质量企业标准。小麦胚芽的提取率从0.15%提高到0.4%以上。(2)稻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稻米集约化加工规模为日处理稻谷100吨以上,调质后对大米质量有明显改善。(3)小麦粉功能成分分离重组产业化技术研究谷朊粉吸水率不小于170%;B-淀粉蛋白含量小于0.7%;戊聚糖纯度大于75%。变性淀粉出品率大于95%;面条用小麦变性淀粉对面条食用品质明显改善。纺织用小麦变性淀粉高温稳定性大于85%。建立谷朊粉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谷朊粉质量标准。开发出谷朊粉在专用面粉中的添加技术和配方。开发2-3种谷朊粉深加工产品。(4)新型功能性玉米变性淀粉产业化技术研究产业化规模大于年产1万吨变性淀粉。开发造纸、食品、纺织等用变性淀粉3-5种。(5)小麦淀粉生产味精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实现小麦代替玉米生产味精的产业化生产,谷氨酸发酵产酸率由目前的12g/L提高到14-15g/L,糖酸转化率由53%提高到65%,味精总收率f=1.15,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6)燃料酒精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用于燃料酒精工业化生产,淀粉出酒率达到55%左右,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7)新型发酵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出低聚糖、高麦芽糖浆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7种以上,高效纤维素酶实现年产2000吨的产业化规模,酶活力达到1000u/mI(按CMC方法检测),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8)粮食主食食品产业化生产工艺与设备研究主食品实现连续化、工业化生产,馒头保质期3天,其他食品保质期90天以上;方便米饭复水时间8分钟。开发5—10种新型方便主食品并产业化。(9)新型速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5~8种新型速冻食品,保质期内无变形,研制2~3种专用设备。2、油料精深加工(1)大豆精深加工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生产出高级烹调油、色拉油等系列油脂和豆粕产品,降低生产成本10%以上。确定大豆蛋白生产最佳工艺条件,功能性大豆蛋白提取率≥30%,纯度≥90%,开发2-4种专用蛋白产品。完成大豆磷脂系列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生产出浓缩磷脂、精制磷脂、复合磷脂等产品,丙酮不溶物≥97%;完成大豆异黄酮、皂甙、甾醇等成分提取工艺技术的研究,其产品质量接近国际水平。(2)特种油料加工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完成浓香花生油等风味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完成芝麻油中芝麻酚抗氧化性能的研究及其提取工艺的研究。3、果品、蔬菜精深加工(1)浓缩果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制出浓缩果汁加工关键技术3~5项,使浓缩苹果汁产品透光率(625nm)≥97%、色值(440nm)≥65%、棒曲霉素含量≤30ppb、甲胺磷含量≤30ppb、富马酸≤30ppb、耐热菌呈阴性,浓缩果汁存放一年不混浊,开发出苹果多酚和果渣生物活性饲料等新产品。(2)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确定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工艺技术路线和预冷方式及气调参数等。(3)净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净菜加工工艺技术路线,研制蔬菜清洗、分级、包装及运输、保鲜等相关设施。(4)新型功能性果蔬汁饮料系列产品的开发开发出新型功能性果蔬汁饮料产品5~8种。(5)蔬菜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与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出香菇多糖、天然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工艺技术路线,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开发3~5种功能性食品。4、肉、蛋、奶精深加工确定冷却肉加工、保鲜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使产品货架期0-4℃筛选3-5种优良乳制品发酵菌种用于发酵乳制品生产,解决发酵乳制品和消毒奶制品风味、口感问题,系列软包装消毒奶制品在0-4℃开发3-5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蛋黄酱制品;开发蛋品饮料、灌肠发酵蛋制品3-4种。六、措施 1、突出重点,加大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涉及的领域较多,要突出重点,向小麦加工、果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等三大重点领域倾斜,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2、构建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选择各行业中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重点企业作为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主体完成单位,加大项目安排密度和投资力度,实行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组织学科综合齐全、队伍精干高效、人才结构合理的研究攻关队伍,构建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体系。3、建立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增强研发能力为了确保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在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和良好工作基础条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分别建立“粮油精深加工”、“微生物工程”、“果蔬加工储藏”、“肉制品加工”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适应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的需要。4、深化改革,建立新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项目招投标制,择优支持。严格项目目标考核制度,加强跟踪管理。对项目进行中期、后期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七、组织形式(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方案一、目的和意义概述良种是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业技术发挥作用的综合载体,是农业增效最重要的因素。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及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首先依赖于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依赖于品种的不断突破。实施《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其目的是加速我省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畜禽品种改良,在品种的质量、产量和选育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植物良种,为把农业资源大省转变为农业经济强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一)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目的和意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年来,良种在全球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占25%以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达到40%,我国平均达到30%以上。我省是农业大省,种植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60%,良种选育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培育并大面积推广优质、专用、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是调整种植业品种及品质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国目前每年约需优质专用加工型小麦216亿kg,而实际可提供的优质小麦不足20亿kg,每年要花近20亿美元从国外进口;高品质食用稻品种明显不足;玉米品种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专用化、多样化消费的需求;棉花缺少纤维长度大于31mm,强度大于25CN/tex的品种以及纤维短于25mm的短绒品种;设施蔬菜杂交种主要依赖进口;果品中高档果低于5%,优果率不足30%。解决品质问题,必须在优质品种培育上取得重大突破。从粮食安全出发,预计今后5年我国人口将新增7000多万人,耕地则减少1500-2000万亩左右,粮食总需求量至少要达到5.3亿吨,总产需增加400亿kg,按照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计算,只有在大力提高品质的前提下,单产提高10%以上,才能满足需求。(二)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目的和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达30%以上,一些欠发达地区养殖业收入约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目前我省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5%。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畜禽产品消费量将会逐年增加,养殖业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优良畜禽品种是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也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10多年来,我国养殖业良种化程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并育成了一批畜禽新品种(系),但仍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群体规模小,供种能力差,不能适应消费多样化和膳食营养化的需要,也难以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竞争。今后5-10年,是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在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品种上有新的突破,并通过畜禽良种和高效集约化饲养技术的配套与推广,扭转畜禽生产力低、饲料转化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出栏率低和畜禽死亡率高等"四低一高"的现状,使我国畜禽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二、主要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一)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1、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发展现状20世纪,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新的育种手段与方法,推动了农作物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一是完善了传统的杂交育种理论与方法;二是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的应用,加速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三是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将一些相关野生种的优良基因导入栽培种,扩大了作物所能利用的遗传变异范围,对作物的农艺、品质和抗逆等性状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四是杂种优势育种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玉米、水稻、油菜、芝麻等)产量水平;五是植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分子育种理论与方法的建立,通过对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大大提高了目的性状筛选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植物基因工程将成为未来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方向。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鉴定出的功能基因引入作物基因组而达到定性和定量改良作物农艺性状的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育种目标和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培育出增产幅度更大的新品种;二是要求在兼顾产量的同时,改善农作物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三是要求培育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四是要求注重特殊用途品种的培育,为人类的卫生保健、能源供给及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提供新的资源和方法。农作物育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品质性状的改良。如增加大豆、油菜籽脂肪的含量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农作物可食部分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改变农产品的淀粉质量和含量等等。在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方面,我国已培育出了抗病毒转基因烟草、抗虫水稻、抗虫棉花、抗病马铃薯、抗虫玉米、耐贮运番茄和改变花色的矮牵牛等;在抗旱耐盐、品质改良等生物技术育种以及人工创造雄性不育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有些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但整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良种培育周期明显缩短,品种种类大幅度增加,更新换代速度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作物育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加速,发达国家培育的种类繁多的新品种将通过正常贸易途径进入发展中国家,许多重要的功能基因和先进的生物技术都已经或即将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发展中国家农作物品种选育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技术发展现状在育种手段上,运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育种方法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运用胚胎生物工程培育出了生长迅速,并能进行性别选择的优良品种;三是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了瘦肉型超级猪、黄羽肉鸡以及改良肉用牛、羊等优良品种;四是克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成为未来畜禽育种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初步查明的畜禽品种和类群有596个,并且大多具有独特性。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先后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约144个(包括鸭、鹅、肉鸡、蛋鸡、猪、牛、羊、马),对提高我国畜禽生产水平,增加畜禽产品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畜禽品种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忽视地方特色品种保存,降低了我国当地畜禽品种的纯度,原始畜禽品种的数量也随之减少。据资料表明,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一些稀有品种已濒临灭绝。(二)目前我省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1、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九五”期间,我省育成并审定的农作物品种188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34个,获国家后补助品种42个,占全国后补助品种总数的15.1%,跻身于全国育种先进行列。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当家品种均为自育品种,以豫麦49和豫麦54为代表的小麦第8次品种换代正在形成;玉米品种即将进行第6次更新换代;棉花品种已进入以抗虫棉为代表的第7次品种更新。品质育种有了较大进展。目前,我省育成的豫麦34、豫麦47、郑州9023等强筋小麦品种和豫麦50弱筋小麦品种已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被加工企业选为面包粉、饼干粉专用品种;高蛋白大豆品种豫豆25和郑92116,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46.44%、48优势利用成绩突出。玉米、籼稻、油菜、芝麻、高梁、小麦、西瓜、大白菜、棉花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杂种优势利用领域不断拓宽。选育的杂交棉新品种标杂A1皮棉亩产创黄河流域最高纪录;育成的新组合杂交棉豫杂36,皮棉产量较对照种增产22.76%;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芝麻杂交种,单产创世界最高纪录;大白菜已实现杂种化生产,先后审定了11个杂交种;西瓜品种全面实现杂种化,审定品种12个,抗枯萎病无籽西瓜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育种方法研究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育成了适合不同季节栽培的系列品种,如豫白菜7号(获国家后补助)、豫白菜11号和豫白菜12号等,实现了大白菜的周年供应,居国际领先水平;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建立了完善稳定的棉花基因转化系统,获得了一批抗虫棉新品种(系);已构建小麦超常灌浆基因,小麦淀粉酶基因的分离克隆工作进展顺利,开展了转基因育种。在育种条件方面,建成了具有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和离子束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郑州小麦育种分中心、国家郑州玉米育种分中心。培养了一支以农业科研、教学系统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育种家队伍。2、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工作基础及条件我省在畜禽品种选育研究方面,培育出许多河南特色品种。选育出豫州褐壳蛋鸡、郑州红鸡等优良鸡种,蛋鸡品种选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优质肉鸡品种选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选育了淮南猪、泛农花猪、豫农白猪Ⅰ系、Ⅱ系,豫西奶山羊、淮山羊、小尾寒羊,南阳牛胸深系、体长系等优良地方家畜品系。70年代初开始杂交改良工作,现已建成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及省级种猪场,建立了8个祖代鸡场,1个固始鸡曾祖代场。由于畜禽良种选育周期长、成本高,并要求必须有一定的群体规模,因此我省一直走引进与改良相结合的畜禽新品种(系)选育路子。多年来,从国外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皮尔蒙特、德国黄牛、兰白花、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品种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引进了波尔山羊、安哥拉山羊、陶赛特羊、南江黄羊、夏洛来羊、萨福克羊和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种猪,以及罗曼、海兰、AA、艾茵、隐性白等鸡种。建立了部分畜禽核心种群,完善、巩固了良种繁育体系,研究出适合我省的杂交改良模式,有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胚胎生物技术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三)市场对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的需求分析1、对农作物新品种的需求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品质优、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潜力水平高的新品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我省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芝麻、大豆、西瓜和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名列全国前茅。小麦、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土豆等常规农作物品种每年按三分之一的耕地更换种子计算,年分别需要18000万kg、1400万kg、6600万kg、1260万kg、6400万kg、880万kg、50万kg、900万kg种子;玉米、西瓜等杂交种分别需7500万kg和12.3万kg种子。我省品种具有较强的向周边省份辐射的能力,每年调出种子达1亿多kg。2、对优良畜禽新品种的需求我省是畜禽养殖大省,据统计,全省每年生猪出栏4003.7万头,牛出栏573.46万头,羊出栏2665.33万只,家禽出栏3.98亿只;生猪存栏3556.3万头,牛存栏1440万头,羊存栏2786.28万只,家禽存栏3.96亿只;但奶牛存栏仅4万头,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从调查情况看,近年全省对畜产品消费的主要特点是牛、羊、禽等肉类比重上升,猪肉比重下降;牛、羊等草食牲畜和节粮型家禽发展较快,奶业发展尤其迅速,并将成为今后全省新的畜牧经济增长点。因此,社会对优良畜禽品种有强大的需求,年约需要种公牛200头,种家禽450万只,种猪200万头,种羊28万只。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认真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科技大会精神,根据《河南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良种培育的突破和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加速农业产业升级。(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原则。主要抓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水稻、油菜、芝麻、瓜菜和瘦肉猪、肉牛、奶牛、羊、鸡等10多个方面的研究、繁育、示范,根据科技资源状况,全面部署,逐步展开,突出品种选育,强化示范辐射,把品质改良作为重中之重。二是实用性与超前性结合原则。针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瞄准当前生产上急需的品种及类型,加速品种选育进程;根据农业良种选育周期长的特点,通过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开展超前研究。三是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原则。既充分发挥传统育种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育种手段,形成大协作、大联合的育种机制,提高育种效率。四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结合原则。既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新品种与新技术,缩小我省农作物及畜禽品种选育工作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差距。五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衔接原则。根据品种选育需要,适当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根据应用基础研究需要,适当开展基础研究。四、目标与任务(一)总体目标利用5年时间,选育出100个左右符合市场需求,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适宜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农作物新品种(系);主要农作物选育出5-10个突破性的新品种,推动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次。保存利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建立优良品种核心种群,加速优良品种的扩繁;建立区域联合育种体系,开展畜禽品种的杂交改良,选育3-5个生产性能好、品质优良的主要畜禽配套系。力争使我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科研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研究达到国内领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品种保障,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二)基本任务1、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及畜禽优良新品种(系)(1)选育10-15个小麦新品种、8-10个玉米新品种、8-10个棉花新品种、3-5个花生新品种、6-8个大豆新品种、4-6个水稻新品种、6个左右油菜和芝麻新品种、5-7个甘薯和马铃薯新品种、1-2个烤烟新品种、4-6个小杂粮新品种、40个左右蔬菜、瓜类、果树新品种;(2)筛选3个肉牛和5个肉羊优良杂交组合,建立5个高产奶牛核心群,选育出3-5个瘦肉猪和鸡配套系。2、保存利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积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创建符合农作物及畜禽品种改良要求的新种质,为育种提供基础材料(1)开展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保存、评价、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对生理生化、品质、抗逆等性状进行多学科的系统鉴定与评价,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存,建立资源库,保存利用畜禽地方特色品种8-10个;利用分子标记方法作出遗传多样性评价,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2)保存、评价主要农作物特(优)异种质资源,突出抓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地方和引进的种质资源,通过传统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利用价值的农作物优良新种质材料500份,拓宽农作物优良基因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品质、产量、抗病虫及抗逆能力。3、开展农作物及畜禽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加强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高新育种技术的研究。(1)完善提高花药培养、游离小孢子培养等细胞工程育种体系(中心);建立重要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和基因转化系统。(2)建立转基因畜禽和克隆动物培育体系。4、建立新品种育、繁、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通过育种单位兴办种子企业,或与企业联合,以及吸收社会资金入股等形式,推动新品种育、繁、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完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种子企业集团,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育种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五、进度和目标考核进度安排:2001年制订《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方案》,并启动小麦、玉米、高产奶牛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攻关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02年启动花生、番茄、黄瓜、特色西瓜、甜瓜、烤烟、油菜、谷子、高梁、苹果、桃、樱桃、梨、猕猴桃、鸡等新品种选育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通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相关种质资源创新;2003年启动棉花、高淀粉玉米、芝麻、大豆、水稻、甘薯、马铃薯、椒类、大白菜、甘蓝、花椰菜、青花菜、猪、肉牛、羊等新品种选育重大重点科技攻关、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通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相关种质资源创新。2004-2005年,根据各类项目实施周期,做好项目执行情况年度检查、中期评估、择优继续支持以及结题验收工作;根据需要,开展其他相关研究,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良种培育打下坚实基础。针对育种周期长的特点,新品种选育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考核指标(一)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1.选育出3-5个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的强筋和弱筋专用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达到国家推荐粮食标准《优质小麦—强筋小麦》或《优质小麦—弱筋小麦》1级指标;选育出5-6个适合于大面积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质量指标达到国家强制粮食标准《小麦》2级以上,品质指标达到河南省品种审定要求的中筋水平,大面积产量水平达到500kg/亩以上,适应性广,抗条锈、白粉和纹枯等种植区域主要病害。2.选育出2-3个超高产新品种。适合于大面积种植,高产多抗,产量水平达到600kg/亩以上,质量指标达到国家强制粮食标准《小麦》2级以上,品质达到河南省品种审定要求的中筋指标。产量结构协调、抗倒伏能力强,抗条锈、白粉和纹枯等主要病害。3.选育出1-2个特殊适应性新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且在抗旱或耐盐碱、抗病虫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质量指标达到国家强制粮食标准《小麦》2级以上。(二)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1、选育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6-8个。优质、高产、广适、高效,生育期适中,其籽粒单产比区试对照种增产10%以上或增产幅度达显著水平,超高产组合要求增产12%以上;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病毒病等3种以上主要病害,抗倒伏,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青秆成熟,籽粒营养品质蛋白质9%以上,淀粉70%以上,脂肪4.2%以上;秸杆蛋白质含量达7%以上。正常年份夏播制种单产200kg左右。2、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选育甜玉米新品种1-2个,要求甜、香、脆、口感好,普甜含糖量10%以上,加强甜20%以上,超甜30%以上,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选育糯玉米新品种1-2个,要求粘、香、口感好,支链淀粉含量99%,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选育爆烈玉米新品种1-2个,籽粒膨化程度高,膨化系数v/w大于40hl/kg或v/v大于35,籽粒属珍珠型,呈深黄或金黄色,爆米花呈磨菇状或蝴蝶状,具有松脆、香甜的风味,产量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在农艺性状和抗逆性方面同普通玉米。3.选育高淀粉玉米品种1-2个。淀粉含量74%以上,比对照增产5-8%,抗性与普通品种相当。(三)棉花新品种(杂交种)选育研究1.选育1-3个优质棉新品种(或杂交种)。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纤维长度>31mm,比强度为24CN/tex左右,麦克隆值3.5-4.5,籽棉产量水平达200-230kg/亩;2.选育中熟(中早熟)棉花新品种3-4个。产量水平比对照品种增产10%,杂种一代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二代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绒长28-31mm,比强度21CN/tex,麦克隆值3.8-4.8;枯萎病指<10,黄萎病指<20。中熟品种黄河流域棉区生育期135天,中早熟麦棉套品种生育期125-130天,霜前花率85%以上。抗虫品种,高抗棉铃虫等l-2种主要害虫,减少农药投资二分之一以上,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抗病品种,枯萎病指<5,黄萎病指<15,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3、选育早熟短季棉品种2-3个。夏套短季棉新品种,5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110天(特早熟棉生育期100天以内),霜前花率80%以上,绒长27-29mm,比强度20-21CN/tex,麦克隆值3.8-4.8,枯萎病指<10,黄萎病指<20,其他抗性指标要求同中熟品种。4、选育1-3个彩色棉新品种或杂交种。纤维长度、强度和细度与推广的白色纤维品种相当,色泽稳定,新品种籽棉产量水平达180kg/亩左右,杂交种籽棉产量水平达230kg/亩左右。(四)花生新品种选育研究1.培育出优质加工型专用花生新品种(系)1-2个。生育期110-135天,产量较同类型对照种提高8-10%,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高脂肪品种脂肪含量大于55%。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大于28%。2.培育出优质出口型专用花生新品种(系)2-3个。生育期110-135天,产量较同类型对照种提高8-10%,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小果型品种油酸/亚油酸>1.2;大果型品种油酸/亚油酸>1.4;超大果品种百果重320g以上。(五)大豆新品种选育研究1.选育出高产稳产品种4-5个。高产稳产新品种,较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单产在200kg左右;超高产新品种,亩产潜力250kg以上,较对照种增产15%以上。生育期105天以内,抗花叶病毒病或孢囊线虫病,同时兼抗l-2种其他病害,蛋白质含量42%以上,不裂荚、籽粒品质好。2.选育出专用优质品种2-3个。生育期105天以内,适应性广,较高产对照品种增产5%左右,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45%以上,高油品种脂肪含量22%以上,抗花叶病毒病同时兼抗1-2种其它病害,不裂夹,籽粒外观品质好。(六)水稻新品种(杂交种)选育研究1.常规稻新品种选育。(1)选育出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优质籼稻品种1-2个,生育期与对照种相当,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2)选育出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1个,生育期与对照种相当,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抗稻瘟病,兼抗当地另一种主要病虫害或耐一种不良环境,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3)选育出适合沿黄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与豫粳6号相当,米质达到部颁1级标准,抗稻瘟病和当地另一种主要病虫害,抗倒伏或耐不良环境。(4)选育出抗旱、节水直播稻品种1-2个,适合麦茬直播(水田、有灌溉条件旱地)品种,产量较对照种增产10%以上,抗稻瘟病,根系发达,耐旱性强,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2.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选育出杂交水稻组合1-2个,生育期与对照相当,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以上,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杂种优势明显,适应性广,米质指标达到部颁2级标准。(七)油料新品种(杂交种)选育研究l.选育出高产、优质、抗(耐)病油菜新品种1-2个,芥酸含量小于1%,硫苷含量小于20μmol/g,种子含油量40%以上(高油45%以上),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高油增产5%);杂交种1-2个,杂交种F1恢复率90%以上,芥酸含量小于以上,或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非优质油菜杂交种产量相当。抗病毒病、抗(耐)菌核病,适应性较广。2.选育出常规芝麻新品种1个,杂交种1个,特早熟新品种1个,芝麻不育系1个。区域试验中较豫芝4号增产8%或增产达显著水平;杂交种区域试验中较豫芝9号增产8%以上,较豫芝4号增产15%以上,制种产量30kg/亩以上;特早熟品种熟期较豫芝4号提前3-4天;产量与豫芝4号相近;纯白,含油率54%以上,达到出口要求;抗茎点枯、枯萎、病毒、叶斑病4种病害中2种以上。(八)薯类新品种选育研究1、选育出适宜炸条、炸片的专用型马铃薯品种1-2个,鲜薯出口和鲜薯食用的专用型品种1-2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