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发电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1页
同步发电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2页
同步发电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3页
同步发电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4页
同步发电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步发电机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统筹推进航空系统组块(ASBU)升级计划与亚太无缝空管计划。研发验证多星座、多频率卫星导航信号地基完好性监测评估和信号增强系统。开发应用航空气象与航空情报新技术,发展航空数值预报技术,建设航空气象四维数据库。基于航空情报交换模型建立航空资料数据库。深入开展安保体系建设,建立民航与地方情报共享、执法协同的工作机制,提高民航空防安全保障和反恐怖防范能力口完善航空安保法规标准体系,深化航空安保管理体系(SeMS)建设和航空安保审计,推进民航安保绩效管理。增强内部人员管控能力。加强安保人员和装备配备,完善安保培训体系。巩固机场治安防控和空防安全基础,强化安检核心作用,推进安检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改进和加强空中安保能力建设,严格执行空中安保力量配备标准,提升空中实战水平。进一步明确货运安保责任,推行管制代理人和已知托运人制度,加大货运安保链条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快构建与通用航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安保体系。提升民航安保大数据建设,推进全国民航安全保卫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和风险预警机制。深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和地区安保措施互认,加强外航监管,开展境外安保评估。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强化交通服务,在偏远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发展短途运输,提供多样化机型服务,实现常态化运输。扩大通用航空公益服务范围、提升民生服务功能,鼓励和加强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应用。扩大通用航空农林作业面积,基本实现主要林区航空护林。推广通用航空在工业、能源、国土等领域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公务航空,健康有序地拓展公务航空发展空间。鼓励航空消费,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航空教育、航空娱乐发展,积极发展私人飞行等非经营性通用航空。鼓励发展飞行驾驶执照培训。推动通用航空与互联网、创意经济融合,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在医疗救护、短途运输等社会公共服务飞行领域着力培养骨干企业。航空机载维修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内高端航空维修市场份额仍被外企占据,高技术附加值的精密部件往往只能送到国外OEM厂商修理,使得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支出大量增加,也为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加强航空机载设备的深度维修能力不仅是维修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方向。未来民航维修业将会积极扩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各种部附件的深度维修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航空机队规模的壮大和新机型的不断引入,飞机附件的种类和数量均在增加,航空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涵盖多种维修件号的维修企业为其提供综合的部附件维修服务。同时,作为衡量企业部附件维修能力的关键指标,未来维修企业仍会持续地更新维修能力清单,扩充维修能力的广度。民航局也会积极鼓励国内稀缺项目和新项目的申请,加大对通用航空器和关键部附件的维修能力建设。结合国家在航空领域的政策支持方向以及目前的市场情况,未来航空维修行业的增量市场将更多地体现在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的部附件上。对于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的企业来说,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对于不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缺乏技术壁垒的小型维修企业来说,它们将面临着市场容量狭窄、甚至被淘汰兼并的危机。未来航空维修行业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对航空机载设备的深度维修能力之中。提升安全运行能力(一)人和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安全责任全面推进专业人员资质管理,完善专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加强各专业岗位的人才储备。实施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制度化建设,加强动态管理。提高机场现场运行控制和协调能力,保障机坪运行安全有序,持续开展机场乌击防范和净空保护工作,提升备降航班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明确航油供应安全管理权贵,提升航油供应安全水平。(二)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加强高高原机场运行安全管理,强化合格审定准入,提升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风险防控能力和高高原机场运行保障能力。加强危险品运输链条各环节的监管,构建较为完善的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信用体系,提高对危险品航空运输的风险控制能力。加大空中相撞、跑道入侵等重大风险的管控力度。积极拓展军民航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军民航标准差异研究,推动相关标准逐步协调趋同,降低运行风险。(三)提升安全技术支撑实施科技兴安工程。提高基于性能导航飞行程序(PBN)执行率,推进电子飞行包(EFB)、平视显示器(HUD)、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系统(ADS-B)、地基增强系统(GBAS)、地空数据链等新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深化协同决策系统(CDM)的应用,提高空中交通态势监视和特情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重点机场II、III类盲降运行保障能力。推动机场跑道拦阻系统、飞机地空宽带系统等研发与应用。加快推动北斗系统在通用航空、飞行运行监视和机载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安全标准规范,提高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全面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按照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提高重要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能力、网站防攻击能力以及重要信息防泄露能力。实施民航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可控试点示范项目,推进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安全可控和。建立覆盖全行业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安全监测和通报预警平台,加强实时监测。完善机场布局体系(一)完善机场布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继续增加机场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网络结构,构建国际枢纽、区域枢纽功能定位完善和大中小型枢纽、非枢纽运输机场、通用机场层次结构明晰的现代机场体系。至2020年,完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机场群,新增布局一批运输机场,建成机场超过50个,运输机场总数达260个左右。按照实际需求,研究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布局及运行机制。积极有序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达到500个以上。打造国际枢纽。着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推动与周边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设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适应的世界级机场群,明确区域内各机场分工定位,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互联互通。逐步提升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接近终端容量且有条件的城市研究论证第二机场建设方案。(二)巩固和培育区域枢纽积极推动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大连、沈阳、长春、杭州、厦门、南京、青岛、福州、济南、南昌、温州、宁波、合肥、南宁、桂林、海口、三亚、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拉萨、兰州、西宁、银川等机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枢纽。(三)构建通用机场网络通用机场是民航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也是运输机场的重要补充。鼓励非枢纽机场增加通用航空设施,提供通用航空服务,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通用航空机场网络。支持在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枢纽机场周边建设通用机场,疏解枢纽机场非核心业务。鼓励在偏远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建设通用机场,开展短途运输,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支持建设各类通用机场,满足工农林作业、空中游览、飞行培训、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反恐处突等需求。通用航空行业发展情况随着中国低空开放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内通用航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202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数据),截至2021年底,获得通用航空许可证的企业共599家;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3,018架,近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38%;通用机场方面,2021年新增通用机场31个,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达到370个。近年来航空业受到国家大力支持,通用航空利好政策频出,2017年,发改委、交通部、民航局等部门共发布60余条通用航空类政策和文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包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第一批通用航空产业总和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复函》,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简化通用机场飞机程序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该类政策文件明确了未来通航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提振了行业信心,让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更加有依可循。根据我国《通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成500个通用机场、5,000架通用飞机、飞行员7,000人、年飞行200万小时。系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截至2020年底,以上目标均存在较大缺口,同时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各省份陆续颁发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实现这一缺口的填补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各主要国家的通用航空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国通用航空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通用航空机队规模逆势增长,截至2021年末,我国通航在役规模达到3,018架,较上一年度新增126架,同比增长4.36%。从中长期看,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稳定或结束,通用航空市场会优先于民航市场实现复苏,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通用航空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显示,预计到2022年,全球通航市场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未来五年,我国通航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13.1%,到2025年,我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预计将达到5,343架。同时《通用航空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还预测,随着我国低空空域改革取得突破,预计2025年到2040年,通航市场将迎来爆发期,预计市场年均增速将提升至15.2%,到2040年我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将突破4.4万架,行业的持续增长将给机载设备制造、维修等高附加值配套领域带来广阔的市场。(一)航空维修行业发展情况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政企合一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民航运输类飞机主要为苏制飞机,维修方面采取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保障体系。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民航开始引进欧美飞机,民航飞机的采购和维修主要依靠境外飞机制造、维修厂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开放国内民航维修市场,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航空维修领域,航空维修业务逐渐显现回流的趋势。同时,民航局开始加速建立对标欧美国家的飞机维修体系。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加快,中国民航维修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也不断加深,涌现出一批以北京飞机维修工程为代表的合资企业。民航局也已经形成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持续适航维修管理体系,通过CCAR-43、CCAR-91、CCAR-135、CCAR-145等法规的建立,明确了适航当局、航空器制造企业、航空器营运人、维修企业等在持续适航管理中的职能和审定要求。而航空维修企业也通过与航空企业组建可靠性管理部门、建立收集数据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逐步形成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体系。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民航维修行业已经建立起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我国航空维修产业起步较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我国航空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末,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98家,其中具备部附件维修能力的维修单位有222家。但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航空维修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工程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深度维修能力有待提升。国内维修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低层次维修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深度维修能力建设不足,在部件修理方面,像遍布各个系统的计算机、控制器这类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维修能力也仅覆盖波音737、空客320/330这种国内保有量较大的机型的部分型号,其他型号的该类设备仍依赖于国外OEM,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零部件维修设备的投资较大,维修企业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短期内很难获利。近年来,国内机载设备维修企业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维修技术,已经逐渐降低了机载设备向国外送修的比例。目前我国航空维修行业呈现出OEM厂家、民航企业投资的维修企业、其他第三方维修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当前国内的机载设备维修企业正在加强与航空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维修企业获取业务量;另一方面,维修企业可以通过与航空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增加与OEM厂家谈判的话语权,与航空企业共同抵御OEM厂家的垄断风险。根据奥纬咨询的预测,国内民航维修市场未来十年依旧保持约8%的增长(OliverWyman:GlobalFleet&MROMarketForecastCommentary2021-2031),远高于全球3%的预测增速,国内民航维修市场空间广阔。(二)航空机载设备制造业发展情况机载设备是飞机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提供了飞机完成各项使命所需要的任务系统,机载系统的技术水平也为飞机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提供重要技术基础。机载设备在现代飞机的成本构成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在国外新型军机中机载设备所占份额已超过40%,国外大型客机中机载设备所占份额均高于30%。机载设备产业不仅在配套上举足轻重,它对工业增加值和经济效益的贡献也不可低估。近年来,我国航空装备快速发展,机载设备发展动力充沛。在民用领域,国产飞机的快速突破,有望带动民用机载设备的快速成长。根据中国商飞和波音对未来二十年中国民用飞机市场预测,2021-2040年,我国航空市场将接收50座级以上客机九千余架,价值约1.4万亿美元。而航空机载设备是保障民用飞机各项功能发挥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民用航空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机载设备制造业务增长,航空装备整机的旺盛需求将成为机载设备产业发展的充足动力。2021年我国对国防建设的支持力度创下近三十年来最高。军费增速与公共财政支出增速的差值较大程度可反映出我国政府对国防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出越少,军费投入越多,则说明国防建设投入力度越大。2021年我国军费增速与公共财政支出的差值已经达到了5.09%,是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值。航空航天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盘,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防建设对军机需求快速增长,新机型的列装和国防预算的支撑使得军机需求加速释放,航空产业进入高景气周期,机载设备制造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航空航天行业技术状况(一)国内维修行业水平不断提高,但可自主深度维修项目数量仍较少由于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在行业发展初期,国内航空维修的自主能力较为欠缺,航空企业所常用的波音和空客系列飞机都必须送到国外进行检修,极大的增加了航空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在十二五期间,国内机队100%的发动机热端部件、精密加工部附件,以及70%以上的飞机电子电器部件及软件升级更新等工作量都需要送到境外维修单位进行。不但大量增加了航空企业的成本支出,导致外汇流出,也为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随着我国航空维修水平不断提高,整个行业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得以发展和壮大,民航局对国内维修企业授权的维修件号数量逐年增长,相关企业的检测和维修能力有所提升,境外送修的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但境外OEM厂商逐步减少了部附件维修技术资料和相关检测设备和软件的提供,对于专用于维修检测的高技术设备采取大幅提价甚至停止出售的措施。资料和设备的缺失使得维修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精密部件的难度大大增加,一些重要系统的关键部附件的维修能力欠缺。在工程设计能力要求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维修项目中,国内维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部附件的部分核心部件只能送至国外OEM厂商修理。部分高端航空维修市场份额被外企占据,使得国内飞机附件维修企业在建设高技术附加值维修能力上受到很大的阻碍,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的航空维修企业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维修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二)国内机载设备制造水平稳步提升,但研发自主性较为滞后,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航空航天制造及国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机载设备制造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改变了以往外企与OEM厂家占据国内大部分场的局面,尤其在机载设备领域的率迅速提升,也体现出国内机载设备制造水平的重大进步。当前我国机载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主要由主机型号的发展带动,各配套厂商根据主机厂的需求,针对具体型号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但由于预先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相较国外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和机载设备供应商和主机厂双向支撑的发展模式,我国机载设备产业发展的自主性还存在一定的滞后。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所欠缺,导致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是航空产业竞争力的来源,航空器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产业之首,而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需要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技术储备支持,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我国在航空器制造领域起步较晚,缺少前期的技术、设备、人才积累,虽然我国在航空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从整个民用航空行业上来看,原始创新能力仍旧存在较大的不足,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较为缺乏。(三)航空机载设备制造业产业较为分散机载设备分为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飞控系统、雷达系统、光电探测系统、电力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涉及专业面广,产品种类多,且在使用过程中需不断地对其进行技术改进更新,导致我国机载设备制造企业通常只能专注于数个产品领域的研发生产。此外,当前我国机载设备配套任务主要由总装单位下属数十个研究所和厂家承担,各厂家纵向根据主机厂的需求设计和提供产品,独立完成任务,缺乏协同效应。数量众多的产品类别以及垂直任务式产业研制体系,使得国内航空机载设备制造业产业较为分散,未能充分发挥细分产业协同潜力,进而影响研发技术的迅速飞跃。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推进《中国民航航空安全方案》建设,制定实施路线图和配套措施,持续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地方及安全管理部门的长效协调机制,协同解决保障技入、净空管理、安全内保、无人机、电磁环境、鸟害防治和应急救援等问题。加快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评估机构资质能力管理,有效弥补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推广适航检查委任代表管理模式。坚持安全专项检查与日常安全监管并行,突出对重点环节、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的监管,提高安全监管效能。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通用航空联合监管机制,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外航的安全监管工作。坚持安全诚信,推动安全管理向人文内涵式转变。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一)推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执法能力和综合素养。实施重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等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实施重点区域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中西部及东北等地区中小机场、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民航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民航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依托民航企事业单位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若干民航空管培训基地。积极推进行业在线教育培训。(二)完善现代民航教育培训体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成与民航持续安全和民航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强化民航专业学科建设,拓宽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等专业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民航大学以建设支持行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为目标,着重加强民航特色重点学科、教师培养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联合协同创新等方面建设。民航飞行学院以建设民航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着力培养以飞行技术为主的各类民航专业技术人才。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重点推进成人学历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和相关教学园区建设。继续推动管理素质提升,创新干部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民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地方职业院校积极举办航空运输类专业,培养适应区域民航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三)强化行业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推进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与未来培养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基本条件需求。支持高水平专家引进平台建设。完善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满足教学研究及培训发展需要。推动建设民航教师发展中心,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化培训机构。强化空管科技支样(一)推进空管新技术应用统筹推进航空系统组块(ASBU)升级计划与亚太无缝空管计划。研发验证多星座、多频率卫星导航信号地基完好性监测评估和信号增强系统。开发应用航空气象与航空情报新技术,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