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3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3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3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3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3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3届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静止在海面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航空母舰所受的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B.航空母舰排开的海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C.航空母舰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它本身的密度有关D.航空母舰的排水量约为7×104t,表示它空载时排开水的质量约为7×104t2.有些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太快,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是由于()A.运动快所以惯性大,因此难停下来B.刹车时产生的惯性不够大,所以难停下来C.由于惯性,即使紧急刹车,也需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D.刹车时产生的惯性太小,所以难停下来3.摩擦有利也有弊,下列事例中,属于需要减小的有害摩擦是A.体操运动员上杠前手上擦一些防滑粉B.写字时,铅笔与作业本的摩擦C.汽油机工作时,活塞与气缸壁的摩擦D.爬杆时,人与杆的摩擦4.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会产生摩擦力B.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C.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间一定会产生滑动摩擦力D.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摩擦力的作用,同时自身也受到摩擦力5.在田径赛场上,刘翔奋力冲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A.刘翔失去了惯性 B.刘翔具有惯性C.刘翔不再受力的作用 D.刘翔的惯性大于运动阻力6.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物理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A.啄木鸟的嘴很尖细,可以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干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B.水坝修建为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减小C.珠穆朗玛峰顶的大气压强比兰州市地面的大气压强大D.打开高速行驶的大巴车车窗时,窗帘往外飘,是因为车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大7.观察图中的四个情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C.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D.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8.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A.如图,将加有砝码的小桌放在海绵上,小桌腿陷入海绵中B.如图,将硬纸片盖在装满水的试管口,倒置后水不会流出C.如图,将连通器中装入水,当水不流动时,两边的液面相平D.如图,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9.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模型法”等。在下面几个实例中,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的是()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B.用速度公式来引入压强公式C.探究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D.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10.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四个选项中与此现象所蕴含的规律不符合的是A.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B.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C.雨天,大风会把雨伞掀翻D.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11.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液体密度为1g/cB.该液体密度为1.25g/cC.量杯质量为40gD.8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12.如图所示,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留有一些空气,当外界大气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时,管内水银柱高度L1小于76厘米,此时弹簧秤示数为F1.若在水银槽中缓慢地倒入水银,使槽内水银面升高2厘米,则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高度L2和弹簧秤的示数F2应满足:A.L2=L1,F2=F1 B.L2>L1,F2>F1C.L2<L1,F2<F1 D.L2<L1,F2>F1二、填空题13.英国物理学家___总结了笛卡尔、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___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了纪念他作出的杰出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为_____的单位。14.重250N的箱子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小明用30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刚好能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他用100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运动时,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15.如图所示,在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其顶壁上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_____(填“加速”、“匀速”、“减速’)运动。当该汽车突然停止,小球将向_____(“右”或“左”)运动。16.在水平地面上有一个500N的木箱,小宇用100N的力向右推时,没有推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小宇把推力增加为200N时,木箱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___N;如果在木箱运动时小宇忽然松手,由于惯性木箱还要运动一段距离,则这一段运动中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三、实验题17.(8分)小帆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以下简称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她先将测力计竖直放置,反复几次轻拉挂钩后,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

(1)此测力计的量程0~____N.若此时她将一个3N重的物体悬挂于挂钩上,静止后,测力计的示数应____3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帆调整好了测力计,将某物体悬挂好,物体静止后,指针指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则此物体的重力G=___N.

(3)老师强调:“只有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能读数.”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__.18.(8分)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研究对象是_____.向两盘加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可以探究两个力的___对物体平衡的影响.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效果越好,其原因是减小___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2)实验中保持F1和F2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两个力____.(3)某同学在进行(2)实验时,将“扭转”错误理解为“翻转”,将车轮朝上放置了,结果小车保持此位置静止,在此基础上他又将小车正确扭转了一定角度,小车仍然静止,则此时小车受的力____平衡力,F1与F2_____平衡力(选填“是”或“不是”).19.(8分)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对小车没有阻力,则小车将做_______运动。四、作图题20.(8分)一个气球被一条绳子系在地上,受到向右的风吹时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请作出球所受力的示意图。(______)21.(8分)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正将大米从车间运送到粮仓.米袋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画出米袋所受力的示意图.(_____)五、计算题22.(10分)如图所示,盛有水的平底烧瓶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烧瓶重G1=1N,底面积S=30cm2;瓶内水重G2=5N,水深h=10cm。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g取10N/kg。求:(1)水对烧瓶底的压强;(2)烧瓶对桌面的压强。23.(12分)如图所示是建筑工人利用滑轮组从竖直深井中提取泥土的情形.某次操作中,工人用400N的拉力F在1min内将总重为900N的泥土匀速提升5m.在这段时间内:(1)拉力F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2)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少?(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

A.航空母舰静止在海面上,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力与重力相等,故A错误;B.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所以航空母舰排开的海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故B正确;C.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故C错误;D.航空母舰的排水量约为7×104t,没有标明是空载时的排水量,故D错误;故应选B。2、C【解析】

A.惯性的大小由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快,停下来所用时间较长,不是由于惯性大,故A错误;BD.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刹车时不能产生惯性,故BD错误;C.由于惯性,车子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即使紧急刹车,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故C正确。3、C【解析】

A.爬杆时,人就依靠人与杆间的摩擦,因此人与杆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需要增大,不符合题意。B.写字时,留下字迹就是依靠铅笔与作业本间的摩擦,因此铅笔与作业本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需要增大,不符合题意。C.汽油机工作时,需要克服活塞与气缸壁的摩擦,因此活塞与气缸壁间的摩擦属于有害摩擦,需要减小,符合题意。D.人爬杆时,人与杆的摩擦是有益摩擦,摩擦使人能上升才不易滑下,要增大。不符合题意。4、D【解析】

A.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物体表面要粗糙,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会产生摩擦力,故A错误;B.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故B错误;C.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并有相对运动,所以只有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可能产生滑动摩擦力,故C错误;D.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摩擦力作用时,它自身也会受摩擦力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D。5、B【解析】

A.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并不是外界施加给物体的,不存在获得和失去之说,故A是错误的;B.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故B是正确的;C.刘翔奋力冲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刘翔具有惯性,此时仍然受到力的作用,故C是错误的;D.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不是一种力,不能和力进行大小比较,故D是错误的。6、A【解析】

A.啄木鸟的嘴很尖细,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从而凿开树干,捉到躲藏在深处的虫子,故A正确;B.水坝修建为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故B错误;C.珠穆朗玛峰顶的高度大于兰州市地面的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珠穆朗玛峰顶的大气压强比兰州市地面的大气压强小,故C错误;D.看到车上窗帘往外飘,是因为车外空气流速快压强小,车内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从而产生向外的压力差,故D错误。故选A。7、A【解析】

A.气球瘪了,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B.竹子被拉弯,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C.木板弯曲,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D.手压弹簧,弹簧变短,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8、B【解析】

(1)相同受力面的形变程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可以通过受力面形变程度的大小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2)根据纸片没有掉下来就是因为受到外界大气压对纸片向上压力的作用;(3)连通器是指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连通器原理是: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4)压强计的原理是利用金属盒(探头)感受液体内部的压强,通过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来判断压强的大小.【详解】A、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故A错误;B、试管口朝下时,由于杯内没有空气,而杯内水柱产生压强远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故纸片就被大气压给“顶”住了,故B正确;C、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称为连通器,连通器内盛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不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故C错误;D、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后,受到了水对它的的压强,使U形管中产生一定的高度差,并通过观察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压强的大小,故D错误.故选B.9、C【解析】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不符合题意;B.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表示速度,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采用的是“类比法”,故B不符合题意;C.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与分力可以由一个力代替,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C符合题意;D.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保持了受力面积的大小不变,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10、A【解析】根据题意,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原因是流速大压强小.A.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与上述规律不符;B.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是因为并排行驶时,中间的水流速大,压强小,编队容易碰撞,与上述规律相同;C.雨天,大风会把雨伞掀翻,因为伞上方凸起,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与上述规律相同;D.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也是因为流速大,压强小,与上述规律相同.故选A.11、A【解析】根据题意,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即图像中质量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所以不能用质量直接与体积的比求密度。根据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特点可知,当质量由40g增加到100g时,液体的体积由20cm3增加到了80cm3,由液体质量为:100g-40g=60g,体积为:80cm3-20cm量杯的质量为:40g-20g=20g80cm3故选A;点睛:重点是密度公式的应用,根据图像中两次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液体的密度是关键,注意不可直接将图像中质量与体积的比作为密度,因为质量中包含量杯的质量。12、C【解析】

(1)因为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有空气,而这些空气也会对水银柱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强,这个压强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之和,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当向水银槽中倒入水银时,水银面升高,会使内部空气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这会影响到水银柱的高度,据此来分析水银柱高度的变化;(2)以管外水银面为参考面,弹簧秤的示数是等于管内水银柱的重力再加上试管的重力,明确了相对原来管内水银柱长度的变化,便可判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了.【详解】(1)由题意可知,管内气体压强与水银柱压强之和等于外界大气压,即,加入水银后,管内空气体积变小,压强会变大,而大气压不变,故变小,所以;(2)同样由题意可知,弹簧秤的示数是等于管内水银柱的重力(以管外水银面为参考面)再加上试管的重力,相对原来管内水银柱长度变小了,故其重力变小,则弹簧秤的示数.综合上述分析,若在水银槽中缓慢地倒入水银,使槽内水银面升高,,,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13、牛顿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力【解析】

牛顿发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了纪念他作出的杰出贡献,力的单位命名为牛顿。14、30【解析】

小明用30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刚好能使其匀速运动,箱子受的摩擦力:f=F=30N,改用100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仍为30N.15、加速右【解析】

车上的小球开始随车一起向前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或减速时,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左倾。当该汽车突然停止,而小球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故小球将向右运动。16、100200不变【解析】

一个重5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在1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在水平方向受推力和摩擦力作用,二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摩擦力等于推力,即100N.当木箱受到200N水平推力时,木箱恰好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在水平方向受推力和摩擦力作用,二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摩擦力等于推力,即200N.小宇松手后,木箱由于惯性木箱还要运动一段距离,由于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因此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不变。三、实验题17、(1)5;大于;(2)2.6;(3)只有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重力才是一对平衡力【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甲所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N;由图示可知,弹簧测力计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处,指针没有调零,用该弹簧测力计测3N重的物体时,弹簧测力计所示大于3N;(2)由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6N;(3)只有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考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8、小车大小摩擦力在同一直线上是不是【解析】

(1)由图可知,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拉力的作用,可利用小车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即研究对象是小车;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车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砝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实验中向两盘加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可以探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平衡的影响;实验中桌面越光滑越好,小车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小;(2)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发现,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说明两个力平衡时,这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3)将车轮朝上放置,小车静止,又将小车正确扭转了一定角度,小车仍然静止,小车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小车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此时两边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二力不平衡,即F1与F2不是平衡力.19、同一相同小远匀速直线【解析】

(1)[1][2]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的目的是,当小车到达水平面时,使小车的速度相同。(2)[3][4]毛巾、棉布、木板粗糙程度变小,阻力变小,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3)[5]由(2)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