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线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1页
电磁线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2页
电磁线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3页
电磁线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4页
电磁线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磁线行业市场突围战略研究

全球电磁线行业发展状况自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磁和电相互转化的原理被广泛应用。电磁线是完成电磁转化的核心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电器设备中。随着全球对电气应用的不断升级,针对电磁线的产业变革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电磁线技术不断研发创新,电磁线种类持续增加,从而为电力应用带来了更多发展可能性。美国于1875年最先获取了绝缘漆和纤维技术专利。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各国都在为电磁线的技术更新作出贡献。美国通用公司先后研制了醋酸纤维漆包线、油性漆包线、缩醛漆包线、聚酯漆包线等,美国道奇公司发明了自粘性漆包线和复合漆包线,美国杜邦公司制成了丙烯酸漆包线、聚酯亚胺漆包线、聚酰亚胺漆包线和聚酰胺酰亚胺漆包线;日本在1939年开发了玻璃漆包线,并在1954年制成了硅酮漆包线;德国在1940年制成了聚氨酯漆包线;我国上海电缆研究所分别在1966年和1970年制成聚酰亚胺漆包线和聚酰胺酰亚胺漆包线。电磁线行业在此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电磁线的性能在各国技术的创新下得到了大幅提升,电磁线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全球电磁线行业在技术研究的引导下,北美、日本和西欧逐渐成为三大传统生产和研发基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电磁线及其下游产品的制造基地逐渐向亚洲、美洲中南部和东欧等地区转移。目前电磁线行业已成为电力、机电、交通运输、通讯等多个行业相配套的基础产业,全球电磁线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电磁线综述电磁线是一种具有绝缘层的导电金属电线,用以绕制电工产品的线圈或绕组,其原理是利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效应,通过电流产生磁场,或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实现电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是电力设备、工业电机、家用电器、汽车电机、电动工具、仪器仪表等产品的重要构件,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根据导体材料划分,电磁线可分为铜线、铝线、合金线;按导体形状划分,电磁线可分为圆线、扁线和异型线;根据绝缘材料划分,电磁线可分为漆包线、绕包线、无机绝缘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磁线行业起步较晚,但成长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线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电磁线主要应用领域情况电磁线广泛应用于电力、家电、通讯、电子、汽车、风电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涵盖了以家电和机电产品为主体的传统行业和以电子信息产品、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兴行业。其中,电磁线在电力领域的应用集中于交流电机、普通变压器、轨道高铁变压器等;在家电应用领域集中于家用空调、冰箱及家用洗衣机等。得益于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大环境以及家电节能补贴、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多项拉动内需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家电工业实现了快速、稳步的增长。目前,我国家电工业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家电行业中空调、洗衣机和电冰箱在生产过程中电磁线用量较大,是家电领域中应用电磁线的主要产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冰箱、空调和洗衣机三大白电产量达39,446.30万台,同比增长3.56%,其中冰箱、空调和洗衣机产量分别为8,992.10万台、21,835.70万台和8,618.50万台。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家电在三四级市场的扩容不断加快。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市场对健康环保的高端家电产品需求将会继续增长,未来家电行业将会持续拉动电磁线行业的需求。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按工作电源种类可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其中交流电机占整个电机行业产量的绝大部分。随着我国机械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电机需求量和种类也日益增加。以交流电机增长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交流电机年产量从2001年的6,263.27万千瓦增至2020年的31,705.00万千瓦,2021年我国交流电机产量为40,501.80万千瓦,增长22.6%,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机制造加工基地。工业电机是电磁线产品的主要需求行业之一,未来高效电机以及变频节能电机的推广将是电磁线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电磁线行业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电磁线中的电磁扁线以其在电流承载能力、传输速度、散热性能、材料消耗及占用空间体积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技术指标碾压传统圆线电机,将成为未来驱动电机使用的主流选择和必然趋势。电磁线行业发展历程电磁线根据导体不同可以分为铜基电磁线、铝基电磁线和合金电磁线,其中市场上应用最多的为铜基和铝基电磁线。电磁线的上游行业主要为铝、铜和绝缘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覆盖了家用电器、变压器、工业电机等众多领域,下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电磁线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电磁线生产企业众多,其产能从年产一千多吨至年产十万吨不等,其中铝基电磁线生产企业产能超过一万吨的较少,且其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使得电磁线行业竞争较为充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电磁线市场规模增速也逐步放缓。电磁线行业概况(一)电磁线基本概念电磁线又称绕组线,是一种被绝缘层包裹的导电金属电线,用以绕制电工产品的线圈(线圈也称绕组)。电磁线的工作原理为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或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实现电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电磁线是电力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机和交通设备等产品的重要构件,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按应用特性分类可以分为直焊性、自粘性、自润滑、耐冷媒、耐变压器油、耐电晕、抗辐射等。根据绝缘层材料划分可以分为漆包线、绕包线和无机绝缘线。①漆包线是将绝缘漆涂在导电线芯上,经烘干形成的漆膜作为绝缘层的电磁线。漆包线的特性受原材料质量、工艺参数、生产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各不相同,是一种功能性材料;②绕包线是用绝缘纸、玻璃丝、天然丝、合成丝或绝缘膜等紧密绕包在裸导线或漆包线上形成绝缘层的电磁线。由于绝缘厚度大,绝缘强度高,不适合应用在小型电机电器产品,主要应用于大中型电机和电器产品中;③无机绝缘电磁线是用无机绝缘材料如陶瓷、玻璃膜、氧化膜等作绝缘层的电磁线。无机绝缘线耐热性能、耐腐蚀性能较好,常常用于耐热等级超出有机材料限度的工作环境下。(二)电磁线应用领域概况电磁线应用领域广泛,根据电磁线的材质、规格、性能不同其适用领域有所区别,电磁线下游主要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力设备、工业电机、汽车电机和电动工具等领域。(三)全球电磁线行业发展状况自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磁和电相互转化的原理被广泛应用。电磁线是完成电磁转化的核心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电器设备中。随着全球对电气应用的不断升级,针对电磁线的产业变革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电磁线技术不断研发创新,电磁线种类持续增加,从而为电力应用带来了更多发展可能性。美国于1875年最先获取了绝缘漆和纤维技术专利。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各国都在为电磁线的技术更新作出贡献。美国通用先后研制了醋酸纤维漆包线、油性漆包线、缩醛漆包线、聚酯漆包线等,美国道奇发明了自粘性漆包线和复合漆包线,美国杜邦制成了丙烯酸漆包线、聚酯亚胺漆包线、聚酰亚胺漆包线和聚酰胺酰亚胺漆包线;日本在1939年开发了玻璃漆包线,并在1954年制成了硅酮漆包线;德国在1940年制成了聚氨酯漆包线;我国上海电缆研究所分别在1966年和1970年制成聚酰亚胺漆包线和聚酰胺酰亚胺漆包线。电磁线行业在此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电磁线的性能在各国技术的创新下得到了大幅提升,电磁线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全球电磁线行业在技术研究的引导下,北美、日本和西欧逐渐成为三大传统生产和研发基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电磁线及其下游产品的制造基地逐渐向亚洲、美洲中南部和东欧等地区转移。目前电磁线行业已成为电力、机电、交通运输、通讯等多个行业相配套的基础产业,全球电磁线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四)国内电磁线行业发展状况我国电磁线行业较西方国家起步晚,在二十世纪60年代才基本拥有电磁线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并开始注重培养电磁线的专业人才,为后续国内电磁线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电磁线行业不断向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电磁线技术和生产设备,在不断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国的电磁线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进入全球先进行列,能够生产出良好品质的导线芯材料、绝缘材料、生产设备以及检测设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不断鼓励并推进以电力设备、工业电机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电磁线行业作为工业产品的基础产业,其生产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的电磁线的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约占全球电磁线生产总量的50%,部分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电磁线行业生产能力逐渐提升。电磁线行业内生产企业较多,电磁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基本成熟,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从年产一千多吨至年产十万吨不等。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百万吨以上的产能总量,为全球电磁线生产、销售的第一大国和出口国。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电磁线产量为176万吨,过去五年内复合增长率为2.41%。电磁线业务市场情况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磁线市场已趋于成熟。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数据,2000年我国电磁线需求量仅约36.7万吨,2020年增加至184万吨,其中,2007年以前,电磁线行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量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而在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等多因素影响,市场需求量增速有所放缓。2008年至2020年,市场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1%。我国变压器行业的发展状况(一)变压器基本情况在输电网中,电气设备可以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其中一次设备是供电系统的主体,直接用于生产、变换、输送、疏导、分配和使用电能,二次设备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的辅助设备。电网中运行的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输配电设备,可以将一种电压的电能转换为另一种电压的电能。变压器一般分成电力变压器、换流变压器和电抗器等,其中:①电力变压器主要是用于输电及配电使用的变压器;②换流变压器用于远距离直流输电线路两端的换流站,与换流器连接将交流电能和直流电能互相转换;③电抗器用于线路里的限流或限压,补偿高压输电线的容性电流或电压,从而起到稳定电网的作用。在超/特高压交流输电中,交流变压器为核心设备;在超/特高压直流输电中,换流变压器是核心设备。换流变压器在交流电网与直流线路之间起连接和协调作用,将电能由交流系统传输到直流系统或由直流系统传输到交流系统,是交、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逆变两端接口的核心设备。由于换流变压器阀侧与直流相连,因此换流变压器不仅承受交流电压,而且还需要承受直流电压,因此换流变压器的结构特殊、复杂,关键技术高难,对制造环境和加工质量要求严格。换流变压器制造技术是世界变压器制造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代表着目前变压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我国换流变压器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当前国内仅有特变电工、中国西电、保变电气、山东电力设备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换流变压器制造技术。(二)我国高电压等级变压器行业的发展状况我国变压器生产企业较多,细分行业集中度与电压等级的上升成正比。在特高压变压器领域,特变电工、保变电气、中国西电、山东电力设备具有±800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和生产能力。根据2019年至2021年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特高压直流用换流变压器中标情况,中标企业主要为特变电工、山东电力设备、保变电气和中国西电。在电压等级500kV及以上变压器市场,亦主要为以上四家等国内企业及西门子、ABB等外资企业。2011年至2020年,随着我国电力投资建设的推进,我国高电压等级(110kV电压及以上)变压器容量逐步提升。中电联数据显示,我国高电压等级变压器的累计容量从375,186万kVA增加至748,228万kVA,年复合增长率7.97%。其中,高压变压器的累计容量从2011年的268,836万kVA稳步提升至2020年的494,022万kVA,复合年增长率为6.99%。近十年,我国超高压交流变压器的容量随着电网投资的逐步提升,从94,853万kVA增加至190,719万kVA,复合年增长率为8.07%;超高压直流用换流变压器的容量从7,028万kVA增长为14,930万kVA,复合年增长率为8.73%。超高压交流变压器容量和超高压直流用换流变压器容量预计将继续维持增长。特高压变压器在十三五期间迎来建设高峰,年均投入及修建里程均超过十二五,特高压变压器累计容量大幅增长。其中,特高压直流用换流变压器累计容量增至30,557万kVA,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累计容量增至18,000万kVA。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随着电网投资规模的增大,对特高压变压器的需求将会进一步上升。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战略指导下,国家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大力推广高效节能变压器在输电网中的使用,逐步淘汰在网运行的低效变压器。随着特高压、超高压线路建设的持续扩张和高效节能变压器对低效变压器的替代,未来变压器累计总容量将不断上升。电磁线行业竞争格局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我国电磁线生产企业众多,由于通用电磁线生产技术、工艺比较成熟,除几家较大规模的企业外,其余企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2020年CR5集中度仅为26%。具体来看,国内电磁线行业龙头为精达股份,2021年电磁线销售量24.3万吨,2020年市场份额为11.35%。长城科技、冠城大通2020年市占率分别为7.02%、3.96%。目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