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1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2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3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4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蒸湘区实验小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讲座李艳

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与要求,我区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09年8月基本完成。我校被市委选择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单位,为第二批学习实践作准备。同时,按照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活动中,要带头做到“三个一”:撰写一篇理论学习文章;写一篇调查报告;讲一堂专题辅导课。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三个方面向大家作过汇报: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4月10日到15日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的。当时的提法,是全面发展观,要求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14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之后,当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讲话时,科学发展观已成全党全国的共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进一步论述,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的统领地位和主导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给予认真的思考。背景之二,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经验全面、深入的总结。背景之三,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关键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树立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景之四,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我们党大胆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来。(二)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题,人类历史的进步离不开发展,世界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发展,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立足更离不开发展。回想一个半世纪以前,由于清政府昏庸腐败,泱泱华夏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恃强凌弱,肆意侵略掠夺,炎黄子孙蒙受了奇耻大辱,10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国人的最大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牢牢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才使得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安定、政通人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分量越来越重。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最根本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第二句话:“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因为“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这就明确了为什么要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中的这个“人”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句话:“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由发展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留下空间和条件,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第四句话:“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就是统揽、总揽,就是宏观调控。“筹”就是筹划、协调。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平衡各种关系,兼顾各种利益。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方针,丰富了我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二、为什么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从提出至今已有六年的时间,2003年4月广东发生的“非典”是促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非典”疫情的发生,我们党敏锐地感受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当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发展观的第一次表述。同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观点,这标志着我们党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党章。今天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方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产力不发达,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是基本国情。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如果引入人均概念,就可以说是“人多物薄”了。耕地、淡水、森林、石油以及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之我们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阶段,资源和其他能源的消费强度加大,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加剧。在所有资源中,能源资源更为紧张。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占到消费量的50%,预计到2010年60%靠进口,这个风险非常巨大。另外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因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第三,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比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尽快破解。第四,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与借鉴二战后,面对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普遍共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毫无理性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加剧了人与资源的矛盾,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加剧了社会不公,导致了人的精神贫困,出现了与富裕不相协调的精神危机、道德滑坡、信仰倾斜等。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观。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是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党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对国际社会关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借鉴。三、如何结合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描述过的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我认为学校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思想与意识,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人能够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本”即“根本,以为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人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学生”这个群体的“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发展学生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不仅仅是一时髦的口号,而是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建设“人”的本身为宗旨和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把教育和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要求我们一切工作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充分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落实德育为先,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1)分析当代小学生思想特点,把握小学生的思想脉络当代小学生具有思想敏捷、眼界开阔、求新求异、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走向看,当代小学生政治要求不明显,有一定的成功要求、文化要求参差不齐、还没有对社会的广泛要求,但比较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这就要求教师把握、理解小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思想品德脉络,坚定做好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信心;从中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增强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2)要把人文教育纳入德育全程,构建全景式教育平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注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高雅得体的礼仪举止,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构建和谐的、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①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划分为6大板块:·正确的人生观。人文教育的核心是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即人之所以为人,其中人生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热情的爱国志。要求学生从小具有“小公民”意识,学做小公民,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强烈的责任感。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培养言行一致的风格,养成“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班级做个好学生,在学校做个好队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高度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这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力。·温馨的同情怀。这是基于人之本性社会性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一个重要的品性是具有一颗善心,要善待他人,更要帮助他人,即助人为乐,唯此,将来的社会才是温馨感,包括文明礼貌,宽容待人在内的习惯培养亦属于上述范畴。·坚强的适应力。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不畏挫折,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分支,更是人文素质所必不可少的一条脉络,只有具备坚强的适应力,在学习中才能不怕困难,在生活中才能不怕挫折,也唯此,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吃苦中磨炼自己,锻炼自己,成长自己。②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垂范我国古代对教师有如下的说话,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谓“经师”指只会教知识,教书匠,而“人师”则既会教知识又会引导指导学生做人,所为“为人师表”。因此,对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而言就是仰慕、榜样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会得到较好地培养。因此,从另一方面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对教师亦相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教育的价值观、生命观、学生观、知识观、形象观等方面加以垂炼,这样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座“人文”的丰碑,“人文”的榜样。·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在课堂教学。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各学科教学应无主次之分,无新旧之别,每一门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的重任。例如语文“文以载道”是语文课的特点,每篇课文都有其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人生观教育的好渠道,而其中文情并茂感人,则可起到陶治作用,是语文课的特点。而其他如音乐、美术其内容包括旋律、线条,能陶治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的心灵,而体育则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体质,健康的体魄以及勇敢、顽强、坚毅、拼搏的人文素质。·氛围营造课程有显性、隐性之分,教育有显性与隐性之别,传统的教育比较多的忽视隐性教育功能,在人文教育中我们特别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恰如一个教育家所言: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说话。这里推崇的是环境教育的功能,一个主要的渠道即营造各种人文氛围。具体可分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二大块。校园文化分为硬环境、软环境,硬环境则为建筑环境,场地建设,硬件设施等,软环境则指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各类活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爱活动也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生最大广度、限度地融入之中,身心、技能、知识得到充分的展现与锤炼,人文素质的培养亦蕴藏其中。因此,各类活动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3、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优化德育建设途径,打造学生工作队伍的特色与精彩(1)加强德育工作指导。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上,大力倡导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上,积极倡导“创新、务实”的作风。在班级管理上积极倡导“向德育要质量”的理念。(2)加快德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加强制度建设,挖掘资源,培养学校德育人才。(3)健全道德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学科渗透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课育人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4)积极拓展、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校联系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校园网站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5)完善德育考评机制。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德育的评价功能,坚持发展性、全面性、民主性、多元性的德育评价原则,正确指导评价行为。4、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培育校园精神,建设健康、文明、高雅、有序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以文化赛事、文化长廊、文化广场为主要形式,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加强对课堂、讲坛、研讨会、报告会等的管理,强化软环境建设,使我院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真正做到健康、文明、高雅、有序。切实加强班风建设,以创建文明示范班级为载体,鼓励班级设计凸显班级特色的形象标识物,如班规、班训、班徽、班风、班歌、班刊、班报、班主任格言、学生每日警句等,使之成为凝聚班级精神的生动标志。5、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实施关爱工程,关注留守儿童,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实施关爱工程,关注留守儿童,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将列入学校小学生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学校通过构建切实有效的关爱网络,摸清“留守学生”、“一帮一”助学结对学校贫困学生现状,用心关注,建立“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档案,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确保贫困学生、留守儿童都能入学,积极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努力营造温情的关爱氛围,教导处、办公室建立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少先队设立“知心姐姐”校园广播栏目、“留守学生热线”,通过谈知心话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大家庭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如:“代理父母”结对活动、“快乐生日聚会月月开”活动、“亲情书信月月送”活动、“爱心接力棒”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爱合力,注重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少儿、贫困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6、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整体水平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信息化校园,创省一流名校。学校的办学理念:追求“零距离”的教育,即平等的、融合的、和谐的教育。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相信学生具有成才的智慧潜能,为了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学生奠定一生的发展基础。我们的教育理想:让全校的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的育人目标:人格健全思想远大基础宽厚特长突出学校的教风:讲奉献乐学习善思考重实践勤总结学校的校训:诚信博爱勤学守恒学校的校风:文明守纪严谨创新学校的学风:勤奋好学自主活泼我们的办学抱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掘学生个人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成为对国家有贡献及承担的人。我们的追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规范的教育管理鲜明的教育特色突出的教育成果(二)坚持客观分析教育现状,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凡事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乱干。教育也是这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1、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通常表现为:工作不思进取,成就感降低,与学生的接触减少,对教师职业缺乏热情。职业倦怠现象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使受教育的对象得不到正常的心理补偿和教育。(2)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内化不够,教学观、学生观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知识单向传授等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仍占较为主导的地位;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还需调整,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理论学习、业务进修、教育科研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有效反思,学校骨干教师的队伍还需壮大;大部分教师对自身心理关注较少,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尚不够;学校现有的培训方式较单一,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3)教师职业道德出现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职业意识失重职业意识直接反映一个人对本职工作的专一程度、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责任心。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引起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偏颇,应试教育的枷锁导致教师身心压力超负荷,教育系统内部忽视师德建设等原因,当前,教师队伍中或开快车,抢占进度,比时间,拼消耗,加重了学生负担;或热衷于搞第二职业,进行有偿服务、家教家养、为民办学校提供生源等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形象,造成了教育信誉的危机。教师的工作,说到底是一份良心工作,难以将其绝对量化,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人民教师自身来说,不能摆正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师呢?柳斌同志说过:“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②师生关系失调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条件,是每个学生应享受的平等教育权利。教师应爱护、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既是教师人格的要求,也是教师师德的规定。然而,不少教师没有摆正这种关系,有意无意地在对待学生上形成亲疏关系。亲,就是亲近学习成绩好或家庭与教师本人有特殊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学生;疏,就是疏远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品行不良的学生。亲者,则评优、表扬等,长此以往,则造成这部分学生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耐挫性差。疏者,有了进步不能被承认,经常受批评,这部分学生容易变得消沉、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自卑心理不断增强。因此,调整师生关系,重塑教师形象乃当务之急。、③职业言行失范教师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人格魅力作用之大。在言语方面,教师的非规范性话语,极其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在行为方面,教师的失范一是表现在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上;二是表现在个别教师的谋私行为上;三是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诸如随地吐痰、办公室零乱,对校园环境问题熟视无睹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自身形象。④个体与集体关系失衡教育工作必须依靠教师个体与集体形成一致力量方能放大其教育功效,如果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目标、要求、手段不一致,就会造成教育者互相矛盾,受教育者无所适从的局面。这就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同轨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上下一致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2、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1)有效的减少教师职业压力和缓解职业倦怠社会层面——建立合理的社会支持系统:宏观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稳固的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机构要大力宣传教师的良好形象,建立对教师的合理角色期望,增进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与国外的“教师中心”相类似的机构,使教师有一个专门的场所,可以与同行进行信息及思想上的交流,畅所欲言,使心理压力获得释放。例如,在英国,一个新方法是为教师建立“教师热线”,这种服务由政府、教育当局和教师协会投资,使任何教师都能够就与压力有关部门的问题进行免费咨询,有效缓解了教师压力和职业倦怠问题。教育管理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注重对教师生活的关怀,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拓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提供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服务。教师个体层面——这是减少教师职业压力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教师应改变错误的认知评价,正确的认识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并学会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处理压力。同时,可运用心理调控策略、行为策略自我减压,消除倦怠。常用方法有:①适当合理的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教师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投射、否认、合理化、替代、反向作用、抵消、退行、补偿、升华等。②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身体。教师应该多学习有效的、非药物的松弛方法,以放松紧张的身体和不安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比如说各种体育锻炼:瑜伽、舞蹈、游泳、登山等有氧运动,生理上可以降低紧张、释放激素、增加脂肪和胆固醇的利用;心理上可由于使体内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多巴胺更多释放而产生愉快感,从而降低焦虑、改善心境。③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更好的应对挫折和冲突。愉快、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主要的标志,同时也是教师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师应该主要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知识。教师可以参加一些心理训练营、讲座、辅导,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一些情绪的调节技巧,提高自己的情绪智能。这不仅对教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教师更好的应对挫折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教师应该正确的应对压力和挫折。努力识别挫折的根源,辨别能否消除或改变挫折,真正做到“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事情,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上述两件事情”。学习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它能使教师更加理智的去面对挫折和压力。快乐工作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志趣与情操的外显。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的心智生活的人,会有自己心灵的内在自由与充实。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是精神元素的缺乏,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无趣味感。(2)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①开展基于实践的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的理念更新教育观念的变革,特别是教师自身的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己对教育行为意义理解的变革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学校有责任帮助教师不断学习和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持续反思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理念,使教师体验到自身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从而持久主动地保持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动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德教育活动;并建立党员师德承诺机制,发挥党员在师德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师德修养。·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在干部、党员、教工中分层推进读书活动。·组织教育论坛,营造“和而不同”的专业氛围,在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促进教师反思,构成一种加速个人智慧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展示、交流与评比活动,如: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新课程的研讨课、青年教师的比武课,引导教师在网上对校内外的优秀课例进行学习、观摩、反思与交流。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新理念、新观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开设教师心理讲座、教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不断改善我校教师日常的专业生存方式,提高专业生活质量。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和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工作,教师专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智慧,迎战变化的课堂,这种智慧的成长不仅仅依靠讲授、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验,而校本研修正是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外,积极挖掘和开发校内教师在校本研修和培训中的资源。如:请学校的骨干教师、高级教师、教研组长以及有某一方面专长的教师作为某项专题的培训者,充分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做好骨干培养工作,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建立高级教师聘后管理机制和校级骨干教师评审机制,激励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组织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校内上研讨课、做专题讲座、引领组内教师开展互助式的“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进行反思与重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提供教师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教研组在教师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研修,在研修中关注教师需求,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根据其中较为共性的问题邀请专家、骨干教师等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任何教育新理念的内化,不是靠几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它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因此,我们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教育理念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有条件的教研组率先开展校级课题的研究,课题的确立从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行为变革的目标出发,以教研组的共性问题为切入点,整合学校教学发展的要求,将问题研究与教研组活动有机结合。③落实教师发展规划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的一个蓝图。它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也能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提供一个参考。因此,切实落实教师发展规划的实施,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确立目标,形成发展愿景。教师在学校师资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个体发展需求明确自己发展的取向和路径,确立现实的发展目标,包括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学校组织力量为教师的规划落实提供组织保证。如: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组成听课小组,深入每位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分析,并会同年级组长和教师交流、沟通,结合实际情况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学校还根据教师的个体发展规划为其创造发展机会,或派其外出学习,或为其联系带教教师等,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规划要实行跟踪观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做到计划符合个人实际和需要,并对规划实施进行动态评价。学校的近期发展目标:·学校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优质高效课堂。·开展校本研训管理。①学校构建校本教研机制;②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③建立教师业务档案;④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提高教育科研水平。①大力开发校本资源。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③开展特长培养与研究活动。(3)激活机制,推进师德建设的研究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便抓住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环节。我校紧紧围绕“通过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运行,逐步培养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这一工作目标,从激活机制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①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文件导向。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逐句逐条地学习湘政教发[2004]8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蒸湘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要十不准”》等,通过分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自查自纠、问卷调查,引导教师自觉履行“十条禁令”,培养规范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权利,塑造现代人格精神。·榜样导向。利用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