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_第1页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_第2页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_第3页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_第4页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约束下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摘要: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能源、经济与环境三者的协同作用。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工业基地之一,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后,在更大的动力和政策支持下,在经济上实现了再工业化过程,省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在这方面,本文件旨在改善该区域从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地关系理论、能源经济角度分析经济理论与环境价值论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综合评价省能源的效率及省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省的能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可实现道路,希望从提升能源产业整体水平,优化能效、加强循环经济的开展与能源产业结构自我优化五个方面出发为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际基础。关键词:环境约束;能源效率;循环经济;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Abstract:Thecoordin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dependsonthecoordinationofenergy,economyandenvironment.Jilin

is

one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ChinaProvincialhasgainedgreaterdevelopmentpowerandpolicysupportaftertheimplementationPolicyinnovationofrevitalizingoldindustrialbaseInNortheastChina,andhasrealizedtheprocessofReindustrializationineconomyandenteredanewstage.Inthiscontext,fromtheperspectiveofimprovingtheability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basedonthehumanlandrelationshiptheory,energyeconomytheoryandenvironmentalvaluetheory,thispapercomprehensivelyevaluatestheenergyefficiencyandtheeffectof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nergy,economyandenvironmentonthepremiseofinvestigatingandstudyingthecurrentsituationofenergyindustrydevelopmentinJilinProvinceandclarifying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seekthewaytorealizethedevelopmentofenergyeconomyinJilinProvinceundertheenvironmentalconstraints,andtoprovid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asispromotingcoordinatedenergy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environmentinJilinProvincefromfiveaspects:theimprovementoftheoveralllevelofenergyindustry,theoptimizationofenergyuseefficiency,thepromotionof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inenergyindustry,andtheselfoptimizationandinvestigationofenergyindustrystructure.Keywords:environmentalconditions;energyefficiency;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nergyeconomyenvironment;目录摘要 11、绪论 31.1选题背景 3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1.4国内外研究现状 42、相关的基本理论 52.1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52.2环境价值基本理论 52.3能源经济理论 63.省能源产业现状及分析 73.1省能源产业现状 73.1.1能源的构成及储量 73.1.2能源的生产供给现状 73.2省经济现状分析 83.2.1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 93.3省环境现状分析 93.4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对环境影响分析 103.5省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4.省能源产业发展策略 124.1提升能源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24.2大力发展能源循环经济 134.3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合理规划能源发展战略 135.总结与展望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51、绪论随着重工业的发展我们对于地球的能源所取量与日俱增,环球的现代化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导致了人类的地球自然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着包括土地的沙漠化、气候的变暖等十分严重的自然环境的问题,这些自然环境问题将对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日常生活以及其发展有影响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1]。由于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城镇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中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改进,也可以说我们通过自有资源的耗费和粗放式发展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2]。依据BP数据获悉,我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能源耗费量初次超越了美国,或许也有中国人口的原因,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光鲜现象,但的确咱们现在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面对的,必须解决的问题[3-4]。1.1选题背景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发展领先,能源储量优越的大省,省充足的石油、煤炭等资源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动力,而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资源需求为我国转型升级策略的展开作铺垫,省的能源逐渐的减少干涸,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省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环境保护和GDP谁才是重中之重[5]。和我国的别的重工业省份一致,省经济能源的发展碰到了瓶颈,我们要充分利用该省目前的能源优势,建设一个先进的煤炭清洁化体系、适应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都成了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6-7]。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从环境约束视野出发,旨在达成环境于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共识,并从这一共识出发,在考察能源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8-9]。凸显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的绿色GDP发展之路[10]。1.3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开始分析了能源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从循环经济理论、环境价值等理论出发展开了研究,再次立足省能源产业实际,探索在省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的背景下,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之间关系,初步探讨了该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不足,根据该问题提出该省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11]。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借鉴各核心期刊、查阅相关文献和各大学术界人士的探讨和交流,借鉴其核心结论,总结出相关理论和省能源经济发展的状况。2、专家访谈法发展省能源产业的布局和目标,寻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分析专家从各个理论角度给出建议,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项目阶段和对最终的研究结果进行及时修正。3、比较研究法通过运用比较研究法,对省能源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门路,确定我国省能源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道路。1.4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研究,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21世纪开端才开始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然而已经出现了资源干涸的问题,国内学者纷纷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主要观点如下:唐伟等人就能源的可持续使用提出了基于动态平衡理论的模型,即能源利用满足于社会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12]。韩巍则认为当代能源科学的发展是能源是与动力学科、环境等学科的交叉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处理能源经济的发展时,要有整体意识,整合和补充多种能源在能源领域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13]。田立新等人则是在研究新经济发展的模型时,引入动态变化方程,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最为前提,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新技术的优势,从而降低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在能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14]。陈鸿鹏等人从产业结构的整体角度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反,理论上这一过程将导致能源供应不足,并且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以前的先例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发展出持续的高经济快速增长还可大大限制能源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道路,高排放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我们自己创造[14]。余启彬等人从四川节能降耗的现状展开研究,在肯定了四川能源下降和工业增持的成效外,提出其在节能方面存在的不足的问题[7]。黄文茂等人则是从广东节能减排的实际操作出发,提出虽然节能减排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但是大体的方向是正确的[15]。在相关政策、法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规定。对2007年度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重点做出了判断和分析,中国要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少污染目标要求国家从财政和财政政策中提供支持。同时研究了国外在立法上一些重要的措施,为我国的立法提供可借鉴的方面[16]。2、相关的基本理论2.1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循环经济的提出受到了20世界中叶美国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飞船作为一个在外太空中孤立无援的个体,其缺乏外部援助的条件决定了其逐步毁灭的命运,唯一延续其使用寿命的方法只能是最大限度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这是从这一模型出发,将地球带入宇宙飞船的角色,他认为地球在宇宙中就好比是放大版的宇宙非常,一样缺乏外来援助,尽管地球的资源体量和存在时间更充足,但如果不引入资源循坏使用的理念,只会加速地球毁灭的进程[16-17]。循环经济理论在其提出后的10余年间一直处于一种理论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步意识相对于如何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处理,用资源化的视角来对待被废弃物可能是一种更科学的方式[18]。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环境的保护,绿色消费和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逐步成熟。区别与以往的线形经济。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使用[19]。不难看出,循环经济在其提出之初,有着很强的生态经济的影响,即在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从人类参与社会经济的活动出发,系统化的研究人类对于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探讨的是人类生产力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理清自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成员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变革其生产和消费的形式[20]。让自然所存在的资源能够在不受到毁灭性破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为人类所利用。生态经济的前提是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尊重。要求人类站在更高的视野,将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的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理想结果[21]。2.2环境价值基本理论传统经济化理论放大了劳动创造和交易的价值,在这种视角下,自然资源的价值被人们忽视了。环境无价值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接受。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来自环境的物质资源被利用。但是大多数资源是不可再生和不可重复利用,突出了许多能源短缺问题,严重后果有可能危及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二十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一种能源危机感,我们一直寻找合适的能源替代品,但环境资源的稀缺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2-23]。价值与效用和稀缺性有关,而随着物品稀缺性的提升,价值的作用就会被凸显,当事物为人们所需求的同时,有富有稀缺性特质的时候,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的生存产生影响的时候,便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赋予价值[24]。2.3能源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增长越来越难你满足其需求,与这种不足相对应的则是我国能耗较高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其与能源使用过程中伴随的污染问题,逐渐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各种渠道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问题的学科,包括企业和消费者供应、转换、运输能源、市场和体制形式的传播和使用方式或目的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开发的份额匹配和环境问题。在能源经济学中,研究者非常关注能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是否的到了最优化的使用,能源的使用与环境的污染处理如何兼顾的问题。就能源与环境而言,研究者不回避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当下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需要面对的问题[25]。能源的消费或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熟知,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但能源经济学者认为能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污染程度的高低与能源消费的方式有关联。在这样共识下,量化能源利用方式和环境的污染程度就显得尤为有价值。就在于他可以为人类如何在不对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6]。能源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能源资源的储量相对不足永远是人类社会和资源的一种矛盾。能源经济学的产生正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多学科交叉以探索在有限资源的实际下,如何取舍的一门学科。本文的环境约束观点正式从能源经济理论中得到启发,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如果在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其相互关系[27]。下面笔者将本文的研究对象、问题、方法和内容简述如下。解决的问题:从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在环境制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在提升发展上限的同时,保护好现有的生态坏境,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的绿色GDP发展之路[28]。以下五个方面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1)从省能源的组成,能源的供需等基本情况出发,了解省能源与经济环境发展的总体特征。(2)从省产业结构出发,分析经济现状,了解该地区能源消费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3)对省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了省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4)在综合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本地区能源和经济环境可持续问题深入分析,预测本地区在在前三点的基础上,对能源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对这一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分析。最后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策略。3.省能源产业现状及分析3.1省能源产业现状3.1.1能源的构成及储量省能源资源储量附后能源种类繁多。油母页岩储量相较其他更加丰厚,只有煤炭资源不足,其能源工业体系完整程度在国内居于前列。数据显示,省已有的能源储量占全国的0.23%,约为20.39亿吨。现在已开发使用的约为10.8亿吨,还有9.6亿吨暂且没有开发。而对于新资源石油的勘探工作也没有可惜的成果,石油产量为3.72亿吨,占全国的4%,其中10%已经开采。以年产1000万吨标准砖为基础,33年内将耗尽。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天然气储量时,仅仅占全国总量0.84%的30.9亿立方米,加上只有少量开采的实际情况更是杯水车薪[29]。本区域内水系发达,由松花江和鸭绿江带来的充足水电资源,尚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而油页岩的174.5亿吨,占全国的56%的巨大储量。加之资源分布地域集中的区位优势。现阶段除桦甸等地区有少量资源开发利用之外,其他很大一部分都还存在利用价值,还存在很大的潜力[30]。我们将目光转向风力资源,其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补充能源潜力。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该地区风能储量为6920亿千瓦时/年,国家对本地区发展风力有政策支持,如国家批准在通榆建设40万千瓦的风电厂项目,预计在2010年建成,其装机可达4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8亿千瓦时,所以它将成为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厂[31]。就目前来看,风电一期中10万千瓦的部分机组已经开始进入商业运营阶段,而且在洮南、白城等地区的项目也在积极试验中,在这里预计将形成10万千瓦的风电场。图12004年全国各省能源产量分布图Fig.

1

Distribution

of

energy

energy

production

in

all

provinces

in

2004注;数据来自《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其中海南、西藏等省份数据缺失)3.1.2能源的生产供给现状能源工业是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之一,主要从事资源勘探、开发、选择和加工的工作。省经过不断的完善,现已足以保障和支撑全省人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关于能源的生产企业已有248家在我国,总资产已经到达2249.2亿元,所得利润有74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909.8亿元。由此看出,由于能源资源及发展能力的制约,省的能源经济增长趋势非常缓慢[32]。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原煤开采业、水力和风力发电业等一次能源生产企业已有135户。在2005年之前,省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已经达到了113户,在这些企业中,包括了炼焦企业6户,产生了焦碳261.6万吨;原油加工企业5户,生产原油加工类产品1056.6万吨标煤,其中液化石油气68.9万吨,火力发电企业52户,装机635.9万千瓦,发电量为354.5亿千瓦时;产生各类洗煤产品162.4万吨标煤。3.2省经济情况分析省在近十年,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在近几年省实现了区域生产总值共计14886.23亿元,通过比较实际价格的标准可得,相较前年增长了,相较于2005年的生产总值,增加了11156.8亿元,同时其产值增长了3.08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25%,可看出该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化程度明显。另外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就2016年省的人均消费都已经达到了12368元,在改善经济结构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图2所示。图2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Fig.2Proportion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Jilin

Province3.2.1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对于省,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方面,如图3可看出,其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95年至1997年期间,省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为缓慢;不过从1997年开始,能源的消费量开始逐年减少,直到2000年降至3527.7万吨标准煤,而在这一段时间的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其原因是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不仅减小了能源消费总量,还保障了经济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以至于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地增长,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0%,直到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竟达到了9028.3万吨标准煤;在2012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又开始逐年降低,但变化率在较小状态;直到2016年,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较为明显。图3省能源消耗总量变化Fig.3Changes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Jilin

Province3.3省环境现状分析(一)环境系统的构成环境就是“在人被围绕的整个空间中,会影响人们生活和发展的一切天然的或是被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都能称之为环境,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包含的要素是大有不同。而其中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矿藏环境、生物环境等”都能被称之为自然要素;而社会环境指的就是“聚居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33]。在本文中提到的环境,即环保范围内的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研究这些环境的目的是为其在保护和治理方面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方案和设想。(二)环境系统现状省的建设项目,在2001年,经过国家批准,省人大审议通过,得到正式启动。在2002年省委八届二次全会上确定了应把省的生态建设、工业建设、科教建设融为一体,这一规划和确定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分具有省特色的发展道理。而省的目标是要把全省规划建设成为生态省,能够实现经济的发达,社会文明的进步,资源的可循环以及优秀的生态环境,这是相当明确的,但省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至少需要努力奋斗30年才能成功。(三)各能源主要污染物目前省能源消费非常庞大,虽然它的环境条件目前还呈现稳定状态,从侧面发现稳定的背后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一次能源的浪费,并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另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煤的大量使用是造成该省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它造成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致使排量严重超标。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全省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392329吨,氮氧化物排放量有561064吨,悬浮颗粒物排放量474923吨。现阶段省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省的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将会对省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是现在和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国家将会严格要求并执行排放准则、环境质量要求、碳排放量等标准。3.4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对环境影响分析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物质,经济在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对天然能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时候,有可能由于手段的不恰当而对环境产生破坏,比较明显的是对天然能源的过度开采及不合理的利用,这些措施会对生态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这些破坏都是无法去弥补的。从工业革命开始,煤炭消耗已经占据近80%的能耗比率。欧美国家对于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处理办法是“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办法并不实用,也同时造成了环境很严重的后果,这也对我们国家在治理环境时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根据对省的排放数据的搜集和统计,得到废物、废液、废气、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数据,以此便可计算出2006-2016年期间相较于上一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增长率的结果,如表1所示;图4为省2006-2016年能源消费长周期增长率曲线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它说明了省能源消费增长率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率的关系。换言之,能源消费的增大很有可能会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的扩大,因此自然环境也会更加受到破坏。另外现在所处理的数据是低的,后面的情况也会是低的。表12006-2016年省能源消耗量、主要污染物总量及其增加率Table

1

Energy

consumption,

total

amount

of

major

pollutants

and

increase

rate

in

Jilin

Province

2006-2016图42006-2016年省能源消费增长率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增长率变化曲线图Fig.4ChartofEnergyConsumptionGrowthRateandTotalPollutantGrowthRateinJilinProvince2006-20163.5省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本文在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在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行性的方向与方案,不过在查阅现有的研究材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省的能源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资料和研究并不够全面和研究,对省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也相对较低,并不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根据省的实际情况需要更多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该省在能源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仍表现出以下一些问题:1.省具体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方面对其的评价是非常缺乏的。传统的能源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能源开发利用项目,这种方法是指对它产生的社会效益、直接经济进行一定的评价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应的能源资源项目建设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它的缺陷,并没有考虑各种因素对省区域能源经济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不能充分适应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目前对能源、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分析进展快,但是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缺乏对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研究时是对实际情况进行分,而且所掌握的数据过于陈旧,阻碍了我们对未来能源利用趋势的有效分析。3.从现实来看,可持续发展经济要求我们要考虑的很全面,要同时考虑到发展过程中的理念原则以及最终目标,找到这两者的平衡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不能直接实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评价方法,否则会导致研究缺乏针对性。4.省能源供应需求呈现出相对宽松的态势,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人们对于节能的意识和消费的意识有所减弱。在一些地区的一些企业往往更注重再开发、经济、速度和经济效益,对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利用并不在意。如果我们只是追求产值和利润,而对于节能的没有较大投入,完全会导致节能的创新速度非常缓慢。管理粗糙、投资失误等能源浪费现象日益普遍,这对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对其的影响。4.省能源产业发展策略4.1提升能源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该省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成正比的。现今的能源供应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能源的供应还是十分不足的。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改善能源供应的现状,接着是需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现在来看省的能源利用率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如果想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提高省能源经济利用率,这一举措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提升。对于目前省能源现状,总结出提高能源利用的有效措施,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10大节能工程。石油石化、化工等企业以天然气等可燃性气体为原材料的节油改造工程,以煤化工等产品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发展清洁汽车能源,加大力度推进机动车节油技术,加大醇类燃料、醇醚类燃料及煤炭液化技术的推广。同时推进燃煤工业锅炉和窑炉改造的工程,并要求燃煤工业锅炉效率至少要提高5个百分点,节煤25Mt,同时燃煤窑炉效率要求相较往年提高2个百分点,节煤10Mt。要求省在2010年前全部实施集中供热,城区内没有其它小锅炉。在2002年到2010年期间,省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7%突增到40%,城区新增了供暖热电联产机组40GW,并且形成年节能能力35Mtce。并且进行高炉煤气发电以及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措施,要求亚太等水泥企业建设中低温余热发电装置。鼓励我们要加强热电联产项目的投资建设。要求省钢铁联合企业实施干熄焦、全高炉煤气发电、、转炉煤气回收利用和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方法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形成日产2000T以上水泥生产线建设中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年节能能力2.66Mtce,形成年节能能力3Mtce,通过地面煤层气开发和井下瓦斯抽放,使得瓦斯的年利用率大大提高,每年的瓦斯利用率大大降低。对于新建设的项目要有节能审计篇章,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节能目录产品进行招标和采购。省要求加大高效节能电动机和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对于冶金等行业,为了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省推行能量系统优化的措施。省要求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扬需求管理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机制,向广大群众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节能灯管100万套,对省的能源节约做出了巨大贡献。省要求大力推进节能监察机制的建立,大力支持地方节能审计中心能力的建设,向广大人民推进市场化节能服务的新机制。在节能技术改进和节能技术等方面加快其研究和推广,与此同时继续完成改进工业锅炉(窑炉)的改造,余热余压的利用,节油换油,节能降耗,能源系统优化六大节能工程,包括节能检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完成节能重点项目约100个,总投资50亿元,扩大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将那些耗能非常高的技术设备等快速的淘汰。4.2大力发展能源循环经济能源循环经济指的是通过能源系统的循环利用,进一步让资源的消耗和污染达到最小程度从而达到最大的发展效果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发展观念。因此,在节能降耗的同时省更应该加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在技术发面,我们要提高生产技术,要积极研究、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以及工艺,从根本上对工业生产中材料以及资源进行节约,以保证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省的资源和能源,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经济帮助。另一方面,从社会因素上来看,为了实现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在经济示范区以及生态工业园区给予了大量的财政帮助,从而使省的能源循环经济加快了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规模。4.3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合理规划能源发展战略对于省的调整措施主要是针对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以上三方面对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省的能源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首先要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即大力服务业,同时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辅助,税收优惠等措施,对全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向低能耗,少污染的方面推进。其次是对轻重工业结构进行调整,省以往是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为了改变这样的工业结构,我们因该发展低能耗的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等,对轻工业的大力发展来提高其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最后是对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力度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使用先进技术对传统的工业结构改进改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使用低能耗高价值的产品,过去经济的增长只是借助于加大投入以及增大能耗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后我们要提倡低能耗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来发展省的经济。5.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省的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能源的消耗和在环境污染上的投资均对其经济影响较大;而其中能源的消耗又对环境污染上的投资有较大的影响。在对省自1978年,相关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变化数据的分析可得出:该省只有坚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发展道路,才能够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共同改善,使其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省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原有的外延型开始向规模化集中经营的方式转变,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通过对已有情景的分析就可以发现,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能源消耗目标是合理且可行的,相信在未来全省的努力下是可以实现的。其实,我们很明确地知道能源、经济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系统是互相矛盾的,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制衡它们之间协同发展。从省的现状来看,全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相当大的,其中煤炭的消费占比最大,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很少,这就存在很大的矛盾。自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实施,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其经济结构不太完整,需要做更多的调整,并且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需要加大力度来发展。省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紧张,全省的资源逐渐枯竭且森林内的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实现经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省节能减排的主要问题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也逐渐增大;节能减排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面不够合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措施力度不够,收到的效果不明显等。而现在省在应对节能减排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监测力度;积极去开发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调整有效的经济产业结构;鼓励创新改革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做更多的工作。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省需也采取更多的措施:采取推进国家10大节约工程;将全省的工作重心更加趋向于能源利用上;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管理;加大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宣传;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参考文献[1]王蕾.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福利”绩效评价与提升政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2]张永军.创新思维方式谋划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1):40-42.[3]彭松.中国区域能源经济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CCR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04):12-15.[4]郝宇,赵明远,高尚.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12-19.[5]史万钧.做好现代能源经济文章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04):12-13.[6]潘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煤炭经济发展路径思考[J].纳税,2019,13(15):167-168.[7]孟祥飞.浅谈新时期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J].中外企业家,2019(24):46.[8]易崇艳.能源环境问题的时代拷问[J].人民论坛,2019(24):122-123.[9]杨建华,李桂平.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能源经济专业发展构想——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4):15-17.[10]农春仕.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理论本质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9(11):50-55.[11]张明阳.能源经济及能源结构优化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02.[12]国网能源研究院李江涛.能源经济分析需要新理念[N].中国能源报,2019-07-15(004).[13]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高世宏.关于加快氢能源经济发展推动乌海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