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文本——《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山脚到山巅,不只是登顶;从起点到终点,不只是到达;从春种到秋收,不只是收获;从蓝图到实现,不只是结果;从入学到离校,不只是毕业;从孩童到耄耋,不只是成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枣庄市2023年3月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四、写作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平凡的世界》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是否赞同材料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潍坊市2023年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日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2-2023学年3月份高三过程检测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考古等多方面展示、交流与合作,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受欢迎,中国声音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材料二:外交部长秦刚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网友提问时指出,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更容易“上热搜”、被围观,但我们手中的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中国声音”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词语,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声音”,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文本——《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提到了两种关于人生方向的选择。借用《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最终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守护廊桥的事例,写出了人生的第一种选择:舍弃繁华,留在家乡,守护家乡,建设家乡。而“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则表现出了第二种人生选择: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天地里成就自我,活出精彩。两种选择并无对错之分,而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肩负起家乡复兴的使命,在投身家乡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更高意义上的成功。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亦或是二者兼顾,考生应辩证分析,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作时,考生可从选择什么,为何如此选择,选择后该如何去做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言论,也可以列举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致力于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的事例,进而指出当代青年该如何进行人生选择。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立足于当下社会,如写“大学生村官热”等现象,探究其实质,指出当代青年应肩负起家乡复兴的重任,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提示:1.燃青春热血,助家乡复兴。2.携手家乡同行,成就精彩人生。3.舍小我以成大我,于奉献中成就自我。4.凝聚青春力量,投身家乡建设。5.只身无问在西东,心有明珠照山河。6.反哺建故乡,振翅辟新天。7.理想仍需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8.留乡奉献自我,外出打拼创业。9.奔赴他乡苦奋斗,扎根家乡展风采。【解答】只身无问在西东,心有明珠照山河21世纪的年轻人是选择奔赴他乡,在异乡奋斗一辈子,还是选择扎根家乡,建设家乡?林清玄先生说:“明珠一颗,照破山河。”我们青年亦应有此心态:只身无问在西东,心有明珠照山河。不管是异乡年轻人聚集在长沙,助力长沙发展建设,还是丁真放弃优渥条件扎根故土,助力家乡发展,他们都用一颗拳拳之心为所在地贡献力量,助力一方发展;他们都是用无限感恩之情为所在之地奉献青春,繁荣一方经济,这正是我们青年应有的姿态。扎根故土,以赤诚之心照亮明媚家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迈入新时代,青年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将实现人生价值的“小我”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在故乡的广阔天地上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黄文秀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毅然回到了哺育她长大的故乡,用她的风华正茂增添故乡的繁华美丽,黄文秀做到了,还有许许多多奋斗在故乡一线的脱贫工作者们,他们也做到了。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不忘来路,不忘根本,为故乡发展助力。身在异乡,以大我情怀照亮万里山河。“青春正年少,爱拼才会赢”,即使我们身处异地,也应积极践行社会实践,彰显自己的价值。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莫锋,放弃优渥的工作条件,来到遥远的内蒙古巴林右旗,身为一名南方青年,他克服种种不适,在当地农牧民期盼的目光中,毅然留下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助力内蒙古的医疗发展的业绩。读研时就获得十五项专利授权,选择助力西藏墨脱的刘后周,毅然援藏的薛先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青年皆如此,大同社会指日可待。不论是从一隅之地去往天南海北,还是从五湖四海到扎根一方,我们都要心怀赤子之心,为公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正处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需要这种大我精神的引领,不论身在何处,人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青年一代要有这样的觉悟,有决心去助力大同社会的创建。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青年一代当无问西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奋斗照亮故土河山,用自己的奉献点亮异乡的希望!【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山脚到山巅,不只是登顶;从起点到终点,不只是到达;从春种到秋收,不只是收获;从蓝图到实现,不只是结果;从入学到离校,不只是毕业;从孩童到耄耋,不只是成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登顶”“到达”“收获”“结果”“毕业”“成熟”是结果,而“不只是”则是强调除了结果,还有更值得我们重视的东西,比如立志、过程、奋斗等。最终的结果固然令人兴奋,但前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这一过程中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爬、努力拼搏,甚至是不断的反思、修正,失败后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的对人生的挑战,励精图治,踔厉前行,这些更是值得回味的。由此可知,本次作文暗含“过程”和“结果”的双核概念的思辨,考生要思考二者的关系,把握立志、过程、奋斗于个体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可以说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完美结果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要体会人生各个阶段的滋味,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悟生活哲理,过有意义的人生。放慢一点前进的脚步,才能关注过程之美,尽享奋斗的乐趣;也只有体味到过程之美,才能真正发现生命的意义。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过程”与“结果”的话题;接着阐释二者的概念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然后可列举莫扎特、泰戈尔等例子论证在与困境斗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紧接着列举袁隆平、屠呦呦的例子论证认真走好过程,一定会得到最好的结果;最后结合航天团队的例子论证过程的价值,重视过程才是智慧的体现。

参考立意:

1.不懈怠于过程,不执着于结果。

2.拼尽全力,输赢又何妨?

3.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4.心怀丰收,挥汗耕耘。

5.精致过程,方能完美结果。【解答】不懈怠于过程,不执着于结果

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虽暂时失利,却仍有机会在悲叹与绝望中逆势而起,重拾勇气,重振辉煌。冬奥会上,羽生结弦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身姿挑战自我,虽未赢取金牌,却以那一份超越自我拼尽全力的努力赢得人们的尊敬。

正如鲁迅所言,“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人生亦是如此,结果固然重要,但那走好每一步,把握好每一个精彩瞬间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智者。

结果诚然重要,但这需要走好每一步过程方能获得。中国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获取好结果,就必须不骄不躁不躺平,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就像法国队虽在球场上暂时失利,但能挺进决赛,也必然要靠台下十年功。而我们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唯有在平日学习中学好学透每一个知识点,读通背好每一个英文单词、文言诗词,才能胸有成竹。过程,不管如何曲折,都会指向结果。结果,虽如逆水行舟,有进有退,却都要靠行动产生。否则,我们永远只能站在起点望洋兴叹,踌躇不前。

但有时候,我们也急于求成,步履匆匆,但行至最后,回首来时路,却发现最美的风光反而在途中。当我们欣喜于实现目标的那一刻,殊不知,这一路走来,艰辛的历程却更让我们感动。而有时候,一直过分看重的东西,却渐行渐远,以致让我们焦虑、苦恼。这个时候,无论是否处于暂时的胜败,都能不急不躁,耐心地欣赏沿途的美景,我们才能积蓄力量,带着满满的收获驶向目的地。正如王安忆所说:“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唯有重视当下,享受过程,于奔跑中欣赏美景,我们才有足够的耐力度过今晚,走向明天。而在为结果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便已收获许多。

行至终途,凡是过往,皆成序章。过往的荣耀只能用以吹嘘夸耀,过去的失败也无法见证不断进步的自己。当我们在过程中努力过、奋斗过,无论拥有何种结果,值得我们铭记的反而不是那一刻成败,而是一路奋力前行的自己。就像我们关注奥运健儿能否获得金牌,也更关注他们背后的拼搏与付出。与过程之中的拼搏相比,金牌似乎也不是最重要的了。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们即使明知前方遍布荆棘,依然初心不改。即使未能取得冠军,依旧永不言弃;虽然获得一时荣誉,依旧追求超越自我。这些精神力量,早已超越了结果本身。

今日的青年,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有更多助力、更多途径实现目标;今日的青年,也有了更为宽容的外部环境,允许我们暂时失败,重头再来。那么,我们就更该努力拼搏,不给青春留遗憾;我们也可以不执著于结果,尽情享受人生路上穿花拂叶的美好。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山东省枣庄市2023年3月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四、写作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平凡的世界》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是否赞同材料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此为名言组合式作文材料。第一则材料选自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这句名言旨在告诉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的不合理、不美好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正视和面对,发挥“起而行之”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不是要我们安于不合理和不美好,或者盲目乐观。而想要将想象变成现实,必须要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比如实践。第二则材料是基督山伯爵给马克西米利安的那封信中的至理名言。“等待”是一种不放弃的生活态度,“希望”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智慧。这里讲述的则是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材料意在告诉我们,当生活不像你预期的那样,理想没有按照你想要的那样实现,请不要灰心放弃,耐心等待,积蓄力量,希望很快会重新出现。写作时,可以围绕如何看待人生境遇中的不顺、挫折这一角度去展开,总的来说,应明白祸福相依之理,不该对人生之顺境盲目乐观,也不能一遇挫折逆境就一蹶不振,而是应该明白人生如逆旅,祸福皆可得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在逆境中不失去希望,耐心等待机遇来临。可举一些年轻人遇到挫折就绝望轻生或者部分年轻人消极躺平等现象予以批驳,也可以举出正面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总结,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都要对未来永远保有希望,都要有耐心等到春暖花开。立意提示:1.人生如逆旅,希望永相伴。2.学会等待,阴霾过后便是艳阳天。3.未来,总在心怀希望和等待中。【解答】潮起淡然,潮落安然人的一生就像大海一样,有潮起,也有潮落。潮起时,自然会激情澎湃,觉得这世间只要善于等待便永远会有希望;潮落时,难免会有些许失落,让我们觉得“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我们怎样面对,决定着我们生活的层次,人生的高度。面对纷繁的世事,我们要平衡内心,淡然处世,安然炼狱。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有,那也显得过于平淡,就像咿咿呀呀的催眠曲一样单调乏味。我喜欢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之间游走,欣赏这人世间的波澜壮阔与暗流涌动。潮起时,请多一份淡然。得意时不要忘记提醒自己,“骄兵必败”。你可能还记得,贵族出身、英勇盖世、气吞山河的西楚项王,自刎乌江是多么的惨烈;你可能还记得,屡败魏军、战功赫赫、英名远扬的武圣关羽,败走麦城是多么的凄怆。所以得意时,要谨记莫泊桑的话“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我们多少次看到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在人生的潮头上,倏然跌入深渊,甚而万劫不复。所以,得意时,还望你能淡然处之。潮落时,请多一份安然。人生成功与否,不在于潮起时的光环,而在于你跌入低谷时的反弹力。当你悲观绝望的时候,不要忘了莫泊桑也说过人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史铁生在和我们相仿的年纪忽地双腿残疾,他也曾想过死,但正如麦家所言“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他悟到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选择安然以对,好好活着。扼住命运的咽喉,我们就能自由地呼吸。“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一次潮落只是为了积蓄力量,是在等待另一次更精彩的潮起,到那时,你会看到更美的风景。所以,失意时,还望你能安然处之。潮起潮落间,你会洞悉人生的真谛。得失胜负,几度轮回,让我们的心更加温润而坚强。我能想到,被陷害的唐戴斯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如果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不会有后来的基督山伯爵。经过十四年的隐忍等待,他终于等来了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想,每个读者都会在看到他复仇成功的那一刻,领悟到“等待和希望”所包含的人类智慧。只要活着,哪怕是卑微地活着,就有机会去为自己博得一份尊严,争得一缕阳光。大学校门会为我们开启全新的世界。潮起潮落,也将构成我们人生的全部。愿我们都能在潮起时,淡然沉静;在潮落时,安然无畏。那样我们就会永怀希望,等来花开。【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山东省潍坊市2023年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日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建议参照2022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4分为基准分。参考解析:顾炎武的这段话翻译一下是这样的:诗文之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变化,有不得不变的原因。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沿袭久了之后,就不能允许人人都像原来那样创作。如今将近一千多年了,却仍然取法古人的陈旧言辞,一一地摹仿它们,用这样的方法来作诗,行吗?所以说,如果不像古人就失去了诗所以为诗的特质,如果太像古人就失去了自我的个性特征。“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这句又告诉我们写作的重点是“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而且对“模仿”要辩证分析,不能全盘否定。“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中的这一段还提示我们,取材议论不要只局限于“诗”的创作,要联系实际,谈生活中问题。所以最佳立意是将“模仿”与“创造”辩证统一,当然可以重点突出一方,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空洞地只讲道理。具体问题后面结合学生例文另行分析。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2-2023学年3月份高三过程检测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考古等多方面展示、交流与合作,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受欢迎,中国声音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材料二:外交部长秦刚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网友提问时指出,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更容易“上热搜”、被围观,但我们手中的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中国声音”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词语,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声音”,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所给的两段材料中,材料一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一特殊事件节点出发,阐述了我国在多方面外交领域上所取得的成就。这说明,我们的中国声音正在国际上传播得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响亮。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材料二则通过外交部长秦刚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网友提问这一节点,反向说明我国在外交上仍面临不少压迫和挑战。这说明,想要唱响“中国声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还有诸多挑战需要克服。因此,此时的我们,绝不能高枕无忧。而对我辈青少年来说,如何传递好、传递远、传递响亮中国声音,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写作时,要结合《青年论坛》这一栏目特色,结合青少年的视野、胸怀、责任、担当等角度去展开对于“中国声音”的思考。对此,可以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声音”也就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国意志等。然后由此指出中国在国际世界上想要传递出怎样的声音和形象,比如,可以是自立自强的,可以是爱好和平的等等。最后,则应结合自身指出,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这些青少年,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为将来传递好中国声音做准备,以及将来自己想要将怎样的中国声音传递下去等。

参考立意:

1.唱响中国声音,彰显大国形象。

2.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3.传递中国声音,我辈义不容辞。【解答】大知闲闲,大言炎炎《南华经》中有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此言得之,中国声音里所蕴含的智慧与和平向往,正在世界各国间不断传播,发扬光大。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要以“大言炎炎”的姿态将其传播开来,让全世界都看到属于我们中国的风采。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的祖国迎来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也即将告别高中生活,走进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国家的脉搏里跳动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我们更应该将个人规划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尽绵薄之力,恰如林徽因诗中所写:“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对中国文化报以最虔诚的热爱。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对于中国文化也正是如此,唯有“心在焉”,才能真正领悟中国故事的内涵。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才能执着于景泰蓝的挽救工作,珍贵的宫廷艺术方得以传承;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年逾花甲的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李佩卿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