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二轮复习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 学案_第1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 学案_第2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 学案_第3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 学案_第4页
2023届二轮复习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中华文明的领先发展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

族交融到元朝的统一/北斗启导航•时空观定位BEIDOUQIDAOHANGSHIKONGGUANDINGWEI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9五年考点考向考题考情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22卷甲・25;22卷乙・26;20卷I42;20卷I-47:20卷II.26;20卷II45;20卷IH47;19卷HI26;18卷I-25、41;18卷H26;18卷HL25考查角度:三省六部制、藩镇、科举制、唐宋变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土地制度、宋明理学、科技文化等考查方式:以文本为载体,要求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考查趋势上注意以下几点:宋代的经济与文化:唐宋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文化传承;教材的断层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22卷甲・26;21卷乙・26:20卷I-26;18卷I-26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22卷乙・25;21卷甲26;20卷I-25;20卷II25;20卷HL26;19卷I-26;19卷H26;18卷HI・26唐宋变革18卷皿25;18卷I26三维时空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③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3)特征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II的南迁。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由北向南转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4)影响①对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④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⑦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宋代理学兴起⑴原因①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调整,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②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口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学体系。③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④唐宋五代以来,社会风气及土人的道德极尽败坏,一批儒学者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⑤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⑥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2)与先秦儒学的关系①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②发展: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渐趋世俗化、平民化。方法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宋代文化繁荣(I)原因民族融合: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稳定的社会环境,才会在民族的大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国家政策: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偃武修文的政策,而且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时期,带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科技进步: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形成中国科技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政策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促进繁荣。社会结构: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拉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市民色彩浓重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发展。(2)表现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③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科技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西传。艺术①书法: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②绘画:宫廷画、文人画、山水画、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文学:词、话本.宋代社会历史地位小结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表现在:通过“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大地主手中,从而使租仙制盛行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重视商业和商品经济。经济领域的成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如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等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变的时期。即由“注解、阐述”经典著作,转向探求事物本原、阐发个人观点的方向,表现在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一吏员”体制向“皇权一土大夫”体制的转型时期。表现在部分士大夫与官员合体的现象,如王安石、范仲淹等四、魏晋至唐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三国时期——屯田制(I)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2)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3)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魏晋至唐中期——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地的劳动力。(2)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3)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宋代的土地兼并(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主要原因是宋代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2)影响消极影响:由于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另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积极影响: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牛•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牛.产效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五、唐宋赋役制度的改革.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用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的限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是对劳役地租这种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也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六、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华为横长剑・应用更创新HUAWEIHENGCHANG.HANYINGYONGGENGCHUANGXIN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6(2022•全国卷甲)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乂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C)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宜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022•全国卷甲)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究器、漆器、铁耀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D)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解析】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出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2022•全国卷乙)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守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B)A.小篆B.梢书C.行书D.草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梏书具有字体方正、苣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022•全国卷乙侏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Fl的是(A)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贵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项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2021・全国卷甲)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B)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解析】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收序,故选B项;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项;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项。(2021•全国卷乙)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土者也。”郑至道说,土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C)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苏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土,郑至道则强调土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业领域流向工商业领域,表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C项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项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2020・全国卷H)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C)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壁画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A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B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于学者的发掘,D项错误。(2020•全国卷II)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C)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2020.全国卷【II)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B)A.书写结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草书书法家,其草书字体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从材料可知,张旭从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和草书笆法的神韵,这说明当时书写气象的开放性和灵动性,B项正确;A项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2020•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书名:《大宋风貌:II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一一市镇一一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解析】根据“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或一个,或多个。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再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天舟链天地•新旧版对接,TIANZHOULIANTIANDIXINJIUBANDUI.JIE时应学生用书学案P17.东晋士族专权士族又称世族、势族、世家、门阀等。士族是自三国两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社会各方面特权,形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东晋形成士族专权的高潮,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正是这一特权阶层把持政权的表现,历经南北朝存续,隋唐以后,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冲击,士族势力逐渐走向衰落,随之庶族发展起来。东晋时期,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著名的有王氏、司马氏等,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东晋是士族的黄金时期。.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儒学哲学思想,是这一时期取代两汉经学的思想主流。“玄”起源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之际,士族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们用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思想上宣扬虚无的“道”是万物之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顺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是他们的代表,是魏晋风度的化身,他们时常相聚论“玄”,时称“清谈”或“玄谈”。.三国两晋到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两晋时期,西晋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他们逐渐主导了局势。匈奴灭西晋,在东晋时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十六国时,氐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南北朝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进行著名的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大融合。唐朝时期,周边各民族迅速发展。有突厥、回纥、吐蕃、鞅鞫等,他们建立政权,以多种形式同大唐交融,对祖国边疆开发做出了枳极贡献。两宋时期,契丹族在北方大草原建立辽朝。北宋试图夺回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失败,后来辽南下攻宋,双方达成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辽朝统治设置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族等游牧民族事务。在西北,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战争中,宋亦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也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在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金朝,金灭北宋,与南宋对峙。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女真民户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实行耕战合一。从蒙古汗国到大元王朝时期,13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蒙古汗国,先后灭辽、夏、金、宋。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统一全国。元朝时,回族的前身回回形成,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即“四等人制”。从三国两晋分裂到宋元大统一,千年历史风云变幻,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宋代儒学的复兴——理学政治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文化上,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经济上,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思想文化上,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背景:三国到五代时期,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形成:北宋的程颜、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I1号。被称为“程朱理学”,理学形成。内容: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以。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官方尊崇,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天眼舒长卷•基础大综合TIANYANSHUCHANGJUANJICHUDAZONGHE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0

@@@B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三省共同辅助决策。.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的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内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卜.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开IJ、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一门下省(审核政令)f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作用三省六部的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藩镇割据: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三、宋元时期.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的政治制度(I)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相权越来越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要务。(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0000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耕耙糖技术形成;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南方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手工业: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草市”出现。二、隋唐时期.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究工艺臻于成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骁器大量输出国外。.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夜市出现,柜坊和飞钱问世。(2)城市实行坊市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3)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4)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三、宋元时期.农业:宋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宋时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时推广。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更为普遍,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代出现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元代开始进入彩瓷时代,出现青花瓷器和釉里红;北宋矿冶业重要,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印刷业发展迅速。.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基层市场、边境榷场和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宋代的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官府的限制;元朝时大都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0000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科技: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二、隋唐时期.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唐代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文学(I)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2)出现唐传奇。.艺术(1)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2)书法:楷书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等。三、宋元时期.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I)程朱理学:以北宋程颖、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3)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科技(I)宋代:华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西传。(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艺术(1)书法: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2)绘画:两宋时宫廷画进入最活跃阶段: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3)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适应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宋朝时期出现话本;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长征拔头筹-重难全突破CHANGZHENGBATOUCHOUZHONGNANQUANTUPO对应学生用书学案P12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时代特点反映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反映民族交融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反映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反映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二、唐宋元时期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中央行政制度(1)唐朝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2)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使其身份等同于宰相。(3)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4)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演变为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学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5)元代中书省行使相权,位高权重。.地方行政制度(1)唐代: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道”的设置往往使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2)宋代:设“路州县”三级制;设知州、通判,相互监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占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宋代社会的强势发展人们习惯上称宋朝社会“积贫积弱”,但其繁荣强势,你知道吗?.宋代文官政治⑴概况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中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力图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的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2)原因①在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