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者称中国因购美债等每年补贴美国200亿美元
2011年05月03日00:47中国经济周刊
在过去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7%,而国际资本的流动增长是14%.全球经济格局表明,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是有效配置资源的高级形式。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这块利润,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在以往全球化过程中所未有的贸易强势,但这块新利润的来源是价格体系扭曲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要素价格红利倒贴了美国的国民福利,价值洼地吸引国际资本长期流入的巨大磁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收益、低成本两方面。从资本回报率分析从资本回报率分析,国际资本偏好于新兴的制造业大国或资源出口类国家,据统计,1995—2005年投资于新兴国家的利润回报率为15.3%。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更高,长期维持在20%左右。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力价格长期扭曲。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远远低于资本回报率增长。“你失去的只是锁链”EuropefocusofglobalMayDaylabourprotestsLabourdemonstrationsmarkingMayDayaretakingplaceacrosstheworld,withthemainfocusonEuropeanditsbackdropofunpopularausteritymeasuresandrisingsocialunrest.Greece,SpainandPortugalaresettoholdlargenationwidedemonstrations.TheOccupyprotestmovementhasurgedMayDayactionspanningtheglobe.1May2012Lastupdatedat08:35欧洲多国5·1游行发生骚乱欧洲多个国家爆发游行示威活动。参加者对时下严重经济困境表达不满,提出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等诉求。部分地区的游行活动演变成骚乱。俄法工人和平示威法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工总会”说,当天法国各地共举行280多场游行活动,约120万人参加。法新社报道,这一系列游行由8个主要工会组织发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主要工会首次联合开展示威活动。法国警方估计,全国参加游行的实际人数约46.5万。在首都巴黎,警方统计有6.5万人参加游行。游行者不断高呼“为购买力而战”、“增加工资”、“不为银行家埋单”等口号。德国工会联合会主席迈克尔·佐默1日在集会上要求政府给富人加税,并要求富人免息将部分财富借给政府。他说,这场危机“是贪婪者们的杰作”。第二章第一讲认识论不可知论及其代表人物,四重假象说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及其历史回顾认识的过程“什么是启蒙”康德:什么是启蒙——“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文主义者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有: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微未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人对自然的观察、实验和思考,也包括发明文学、著书立说等心灵的活动。启蒙学者还从人的天赋本性和自由判断的能力来论证人的理性本质。但丁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但人类“生来不是像兽一般的生活,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即人的自由本性从本质上说是理性的自由判断能力。“理性具有绝对价值”理性,是康德对启蒙精神的概括。“当18世纪想用一个词来表述这种力量的特征时,就称之为‘理性’。‘理性’成了18世纪的聚集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1]
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血肉的动物,只有相对价值;但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其自身才是具有绝对价值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这样行动,无论是对你自己或对别的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绝不只当作工具。”[2]
[1]《启蒙哲学》卡西勒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第二章,第43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什么是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来源、效力、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前言:认识论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世界是否可知?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休谟—
外界事物完全不可知
康德—
事物的表现形式可以认识
“自在之物”不可知休谟(Hume,1711—1776)是西方近代哲学家当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英国经验论的完成者,因为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个人传记休谟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郡的一家道中落的家庭,两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从小性情文静喜欢思考,常常思考一些有关善恶的道德问题,11岁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成绩优异。14岁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回家自学,并开始转向哲学的学习。23岁至26岁生活于法国巴黎,写作其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他将不受欢迎的《人性论》简缩为《人类理智研究》一书,该书长时期内比《人性论》著名得多。把康德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过来的就是这本书;康德好像并不知道《人性论》
休谟——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经验论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坚持感觉经验不仅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且是唯一的存在,除此之外,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与否,都是不可知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可知论。休谟将人类理性或研究的全部对象,分为观念的关系和事实,前者由直观或者证明发现其确切性,如几何、代数等科学命题;而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哲学史上不可知论、怀疑论者休谟是哲学史上不可知论、怀疑论的代表,他不仅怀疑传统知识的基础,而且怀疑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他对经验知识基础的考查集中于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因为经验知识依赖的其他两种关系都以因果关系为前提。
对因果关系的怀疑“我们关于事实所做的一切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乎是:这些推论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推论和结论的基础是什么?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因果关系如何建立?——是人们知觉到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重复这样出现,就把先出现的称为原因,后出现的称为结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就会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休谟:《人类理智研究》,IV,20-32用经验知识证明因果关系的错误但是,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因为每个结果都是与它的原因不一样的事情,因而不可能通过理性在其原因中发现出来。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必须通过经验,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是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中发现出必然性来.二是超越经验范围的错误,因为我们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只能经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和一般的联系;我们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解释不能经验到的关系。因果关系是人们习惯性的联想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认为,尽管经验不能提供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证明,多次重复的经验亦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因此,“习惯”乃是因果观念的基础。康德对两派理论的调和康德肯定知识起源于人的感觉经验,同时也认为感觉经验不可靠,只有理性知识才可靠。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康德的经验、知性、理性在人类思维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是经验概念,如三角形、金属、人之类。这种概念有感官经验的内容,通过直观对应着一定的经验对象,是思维加工经验材料的结果。第二种是知性概念,如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实在性、否定性、因果性、可能性、必然性等。这种概念不对应于也不依赖于任何感官经验对象,它们属于纯粹概念,又叫先验范畴。如,全体性概念被应用于特定的眼、耳、口、鼻和肢体构造等直观的单元,以及若干这样的单元的共同特征,人的概念才得以产生。“人”既对应着特定的可以直观到的对象,又包含着多个对象的共同性。第三种概念是纯粹理性的概念,如心灵、宇宙、上帝。这种概念似乎对应着某种经验对象,其实不然。如“宇宙”,似乎跟“人”一样,也是全体性加诸有关经验材料的结果,但实际上,“宇宙”作为包罗万有的总体,是一种至大无外的存有,它是由我们的理智推论出来的,而不是由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所以它只是一个纯粹概念,并没有一个经验直观的对象与之对应。经验概念和先验范畴属于现象界,关乎自然规律和客观知识。理性概念属于本体界,关乎自由意志和道德原则。不过,理性概念在现象界也可以有所作为,这就是对经验认识起一种调节性作用。康德的“自在之物”
人类的全部知识要么来自“经验”,要么来自“超验”,前者是我们主观感受到的现象,后者是现象界之外的事物,是物自体——自在自为之本体。
为理性划出界限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事物,都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凡是超验世界的事物就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美学、道德哲学。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都是“联想”,那么科学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对于超验世界的事情,科学应当保持沉默,因为那对它来说是“不可知”的。柏拉图的“洞穴说”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由于身体的不自由,他们终生只能看到洞外事物借助火光投到墙上的影子,由于这群囚犯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他们就以为影子是真实的东西。柏拉图认为只有少数哲学家可以摆脱束缚越到洞外看到阳光下照耀的实物。康德的“有色眼镜”的比喻人类在戴上“有色眼镜”看事物时,看到的事物一定不是事物本身。所以人类认识到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获得的“经验杂多”。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洞外事物投在墙壁上的影子。培根的“四重假相说”何为有色眼镜: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种族假相”——人类普遍存在的错误“人的感觉被错误地说成是事物的标准。”人类总喜欢以自身为尺度,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人类理智不是没有影子的光线,而是掺杂着意志和情感,由此产生出可以被称之为‘随人可愿’的科学……因为,人希望什么是真的,就真的会相信它。”“任何一个命题一旦被提出,人类的理智便会强令其他所有的事物为其提供新的支持和佐证;而且,即是有众多有力又充足的例证证明事实正好相反,然而,这些实例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蔑视,要么用某种方法来把它们放在一边而加以拒绝。”专家论证沦为“谁请就为谁说话”
2009-12-1609:07:00来源:广州日报(广州)
跟贴0条手机看新闻
“有人大代表提出,现在专家论证存在‘谁请就为谁说话’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家论证的信用度。”昨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政专题调研组向本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时认为,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洞穴假相”——个人特有的错误每个人由于在环境、教育、性格、职业方面的不同,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偏爱渗入到事物中,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有些人生性推崇古典;另一些人则生性渴慕新奇;只有少数人能够恪守中庸,既不破坏古人创建的正确的东西,也不轻视今人适宜的创造革新。”“市场假相”——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偏见。由于用词不准确,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导致歧义,交往非但没有把真实的思想传播开来,反而产生种种错误。中西方人对“自由”理解的差异古老圣经中的巴比塔通天塔,《圣经》第11章中,诺亚方舟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的祖先是诺亚的三个儿子,所以人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发着同样的声音。他们决定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举引起了上帝的不满,他弄乱了这些狂妄自大的人们的语言,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文化发生差异,思想难以统一,分歧、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没有了共同语言,人们就无法通力合作,想要见上帝的想法就自然搁置,“巴别塔”即由此得名。“巴别”希伯来语中意为“混乱”。“剧场假相”——对各种权威和时尚的迷信由于盲目崇拜权威,所造成的错误思想和偏见。“舞台上虚构出来的故事比真实故事更缜密更精美,更使我们称心如意,而不是真实的历史。”“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盲人摸象真的那么可笑吗?“盲人摸象”只是因为眼盲吗?明眼人就不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吗?
总结:
人类共同的命运——“坐井观天”
虽然柏拉图认为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只能看到现象,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但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无限接近。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仍然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论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
①辩证唯物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旧唯物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②辩证唯物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旧唯物论不懂得辩证法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如何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说,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是实践,因为实践的成功本身就证明了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5-226页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断向前发展。哥白尼第谷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断向前发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请概括这段话的含义:从这段话中可以引申出如下结论:第一: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基础;第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古代哲学家的认识论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知和行的关系是探讨的主要内容:孔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生而有涯,知无涯柏拉图:回忆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杰出代表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经验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后天经验,但经验知识不可靠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唯理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先天理性观念,理性知识是可靠的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理性原则和普遍怀疑的方法:理性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一种辨别真假的能力。“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物质世界存在直觉和演绎是获得知识的途径:自己存在、上帝存在、数学公理、逻辑规律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真理,即天赋观念。洛克对“天赋观念”的反驳1、“天赋观念”并不是人们普遍同意的:天赋观念论的理由是一些观念和原则,比如数学的和道德的规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洛克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和婴儿所知。数学公理、逻辑规律并非普遍同意,道德原则也不是普遍同意的。2、上帝观念也不是普遍同意的,无神论者就不接受“上帝”的观念。3、认识起源于经验,“白板论”洛克的“白板说”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批判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板,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Waitaminute,I’llhavealook.”“Waitaminute,I’llworkitoutforyou.”结论:经验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经验并不可靠。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两派的理论归属经验论者虽然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由于经验并不可靠,所以走向怀疑论、不可知论。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但无法说明天赋观念的来源,所以走向独断论。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的本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人们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
其次,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如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等,因而全面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再次,能动反映论的特点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1)反映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辨析题(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对于下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答案要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主体决定的。类似的例子你看到了什么?两根红线有长短区别吗?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知觉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2.理性认识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象棋发明者的要求为何不能兑现?
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全部放满。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微不足道,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结果?结果64格还远没有放完,需要的麦粒数已经超出了全国的产量。据统计,若要满足发明者的要求,需要46261746颗小麦。这是全世界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的总和。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有人能直接觉察到这个数字的巨大性,只有借助于抽象的数字运算,即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到。因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康德所言:“悟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惟有二者联合,始能发生知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形象性间接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是统一的。(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3、这一原理的理论、现实意义(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实在性和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实在、不可靠的。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实在性和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不实在、不可靠的。(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类似于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轻视感性认识,从理论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硬要客观实际服从理论。经验主义轻视科学理论,把自己获得的局部的感性认识当作绝对真理,到处搬用,硬要客观实际服从自己的狭隘经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实现这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掌握大量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蜘蛛、蚂蚁和蜜蜂——培根的比喻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主义就像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拉出丝来编织知识之网,狭隘的经验主义就像蚂蚁,只会碰到东西就把它统统搬到洞穴,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加工制作。培根不赞成这两种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应当像蜜蜂。工蜂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然后酿蜜的蜂经过近一二百次的交互吞吐,反复加工,才酿出蜜来。培根的比喻告诉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既要像蜜蜂那样广泛地收集感性材料,又要用头脑的思维对其改造制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认识发生质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案例:丁玲的“合理想象”(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案例(续)
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问题: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答案要点
(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必要性:认识的目的、功能以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毛泽东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本质有个展开和暴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从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思考题结合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谈谈你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理解。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1)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中同客观实际相符合。(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即变化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总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主观认识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使认识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实践相统一。
第二讲真理与价值“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FrancoisHollandetosetFranceonnewcourseafterwin
HollandecametoParislateonSundayeveningtomakeavictoryspeechFrenchsocialistFrancoisHollandehasbeencelebratingvictoryinthecountry'spresidentialelection.7May2012Lastupdatedat03:35GMT听说过抗毒三字经没?瘦肉精、地沟油、一滴香、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三鹿粉、苏丹红、箱子馅、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罂粟汤、硫磺椒、激素花、毒米线、避孕鳝……不全,请添。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伽利略的胜利(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客体相符合的性质,它是真理的最根本的属性。第一,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但必须注意: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真理是一元的。(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ACBcaba2+b2=c2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及认识能力的限制,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对象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即只有相对的正确,在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上都是有限的。真理的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互相包含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4、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2)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之间既对立又统一。(1)它们之间的对立: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各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界限;以真理为指导的实践活动和以谬误为指导的实践活动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2)它们之间的统一: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真理和谬误同属于人类的认识,共存于人类整个认识过程中;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为谬误主要是指真理有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如果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运用的领域或范围以外去,真理便会转化为谬误,谬误转化为真理主要是指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人们通过分析和克服谬误,去发现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它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即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因此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这表明主体的认识或客体本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并验证它们之间是否相符合。(2)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联系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的中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一方面,实践是以认识为指导的能动的活动,同主体的认识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实践是变革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同客体直接相联系。通过实践,认识转变为客观现实。实践的结果即客体及其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与实践结果的对照也就是认识与客体的对照,从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主体的目的,可以检验证实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三,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都是客观的绝对的,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
第一,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有其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中的某些理论或观点;第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什么是价值:从《圣经》说起第3章
1耶和华上帝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人类偷食禁果,上帝发怒耶和华上帝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人类除了原罪外,还有七宗本罪Lust淫乱greed贪婪sloth懒惰人类除了原罪外,还有七宗本罪暴怒wrath饕餮gluttony傲慢pride人类除了原罪外,还有七宗本罪
嫉妒envy善与恶就是价值的最典型的代表——“禁果”和“原罪”的真情圣经告诉我们:追求价值是人类的本性,而追求和创造价值的历程,则是现实人类生活由智慧与无知、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光荣与罪恶交织起来的真谛。道德上的善恶,功利上的得失,审美上的美丑、雅与俗等都属于哲学的价值领域。《圣经》——一部富于哲理的、形象化的历史反思录照《圣经》的说法,人被上帝创造出来的时候,面前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上帝为人类指出了伊甸园的道路,上帝爱人类,知道善恶,给人提供一切善的价值,不使人受任何罪恶的侵扰,只要人按照上帝的旨意,便可世代永生,无忧无虑,幸福美满。另一条却是受人类自己本能和欲望的驱使选择的世俗道路,想像上帝一样把握价值,然而却不能摆脱死亡,并且增加了生的痛苦,活的艰难,人类世世代代都要在生死之间挣扎,甚至彼此冲突和战争,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操劳,这条路是人类的原罪之路。价值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上帝良苦用心:上帝并不是不愿意人类和他一样具有分辨善恶,通晓价值的智慧。而是不愿意让人类受苦。他知道一旦人类寻找价值,创造价值,伴随而来的是迷茫、欺诈、倾轧、堕落及一切罪恶的痛苦,而不仅仅是智慧、功绩与欢乐。人类对价值的追求永无止境——它们是独立、自由、幸福、真理和智慧。中国人的善性善论——人性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追求礼义仁智,必须以义为荣,以利为耻。层出不穷的“价值”概念使用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新闻价值、科学价值、政治价值、保存价值。人的价值,人类价值,个人价值,群体价值,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价值追求,价值评价,价值导向,价值判断,价值评估等等。价值即“好”“坏”“好”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涵义:道德上的善——好人好事艺术中的美——好美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收益——好处政治和军事的高明之举——好棋好的反面是坏。好与坏就是价值知道好歹不容易首先,是否任何一种事物本身都存在好与坏之分?水,和火有好坏之分吗?其次,即便能够划分,标准是什么?而且好的东西只有好,坏的东西只有坏吗?“下雨好不好?”好与坏的背后——价值的标准不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价值value的词源学考察价值来自于梵文“篱笆、围墙、护栏”后来传到欧洲和拉丁语的“堤、护堤”也就是说它们是人所建造的,对人的财产起着保护、维护和加固作用。后引申为对人的好处、益处,或“可宝贵的、可珍贵的、可重视的”正价值=好,坏=负价值价值的涵义特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特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因此,讲价值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一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所以,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肯定的答案就是正价值,否定的答案就是负价值。价值是一种关系向度,不是实体。理想中的价值——真、善、美善的追求——功利与道德幸福与正义真的追求——真知与信仰功利与道德“人们奋斗和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义者,利也”幸福与正义“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
——格雷《人类幸福论》怎样评价不同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是公正。”正义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正义在于社会价值的公正合理性、公平和正确。正义的本质在于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整合。在当代社会正义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人民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才是唯一和神圣的。真理的追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知与信仰真——1、知识真理之真
2、信仰之真求真的意义求真孕育文明求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力量。知识的真的价值还在于陶冶人的情操“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培根“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越完善。”——高尔基哲学就是价值哲学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生活,不仅仅是揭示“是”(包括外部世界与人的思维)之规律,不仅仅是为了使思维清晰、使思维方式更经济有效,而且是要为它所处的时代创造出具有根本性的、能引导好生活(wellbeing)的价值理念。作为生活之向导的哲学,它的研究取向是人类生活的“未来”和“应然”。正是对“未来”这样一个人类“可为”和“有为”时空的关怀,对未来发展价值目标的研究,才确立了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一)、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四个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P70)价值评价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对象客体主客关系目的真善,美当我们把自然科学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考察的时候,便会发现自然科学与价值和价值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价值无涉”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是根本不可实行的。社会学家古尔德纳指出:“在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前,物理学家也在谈论价值无涉科学,他们也曾发誓不作价值判断。而今天,他们中许多人已不再那么坚信不移了。”(转引自肯尼迪·D·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一39页。)对科学的价值评价科学社会学强调必须正确评价科学发现及其运用的社会效果。我们一向引以为自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时代的一切方面都留下了痕迹,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所谓“人类困境”主要不是大自然自身造成的,而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不是人赤手空拳造成的,而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它不是“天灾”,而是“人灾”。例如,核裂变的控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巨大的能源储存库这样令人欣慰的前景,也带来了原子弹、核污染的经常性威胁。生物学、医学知识及技术的重大进步,.十分显著地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和延长了人的寿命,也促成了令人头痛的“人口爆炸”、“粮食短缺”和“能源危机”。化学的进步及化肥的制造和应用是引起农业生产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科学技术问题的价值求解科学技术的运用及意义都是有限度的,为应付新问题,再求助于新科技,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许多问题并非是仅凭科技手段就可以解决的。减少婴儿出生和实行“安乐死”,这在技术上根本不成间题,之所以还是一个间题,主要是由于它涉及观念、道德、法律,涉及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现代人类要走出困境,还需要对科学技术作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提出评价科学技术的标准。这就明显地涉及到价值和价值评价。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主观反映客观认识结果:不依主体的需要、目的、特点、状态改变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不同其实,要作价值判断的岂止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一切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人文科学都需要作价值判断,要受到价值学的影响,许多人文科学家都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点。譬如说文学,“不谈价值,我们就不能理解并分析任何艺术品。能够认识某种结构为‘艺术品’就意味着对价值的一种判断。”(韦勒克等:《文学理论》,三联节店1984年版第164页)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先吃了智慧之果,才有辨别了善恶、美丑的能力知识性认识:既包括对客体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Beforeyoujudgeme,tryhardtoloveme.”(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1、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与世界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体现历史发展趋势。代表了人类的未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侧重点不同真理原则价值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一元多元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差异说明追求真理、创造价值之间有矛盾。当两种原则发生冲突时,一般来说,要使价值服从于真理。真理和价值又是统一的,因为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价值又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根据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真理与价值的辨证关系(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真理尺度是“按科学规律办事”,价值尺度是“满足人的需要”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取得成功。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
价值目标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也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7页
实践哲学就是价值哲学实践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对现有状态的改造。“实践”范畴,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性与价值选择。人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与理想、改变现有状态的渴望,或言创造价值和享用价值,是实践的动力和目的。服从外在的约束,按照世界本来面目生活,不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在创造外部世界的同时,创造着自己,创造着新的创造的前提,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特殊方式。人类活动的特点是实践,而实践的特点就是将人的价值理想转化为现实。人的活动就是追求价值理想人类活动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按照人所希望世界成为的样子改造世界,而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改造世界,尽管改造的结果常常不尽人意,但改造的动力是为了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强调人的价值理想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实践为基石的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前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内在地蕴涵着他对人类社会“应有”状态的价值理想。在他那里,人类的价值目标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融为一体。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尺度”即规律、规定性和本性、标准。自然界和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和规则相互作用。人既具有主体的需要的尺度,也有客体的尺度。最重要的是,人类可以把两个尺度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彼此转化,和谐一致的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即人具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意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显示了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由于科学的这种实证精神,决定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其他特征。孔德对实证精神的论述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实证精神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真实,有用,肯定、确定性,精确,相对。科学追求客观性、普遍性、统一性、定量化。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逻辑精神。(注: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主体精神。主体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甚至作为整个宇宙的中心。总之,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区别:(1)科学关注客体,而人文关注主体。(2)科学追求统一性,人文精神是多元精神,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具有非理性的特点(3)科学具有确定性,而人文是模糊的,非定量化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从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就是要从中国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我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视创新必须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态度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阅读文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3、9、10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2
-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商业伦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R语言与数据可视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斜视弱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青海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潍坊理工学院《经济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数字信号处理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顶山学院《安全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网络服务器搭建、配置与管理-Linux(RHEL8、CentOS8)(微课版)(第4版)》全册电子教案
- 心理评估与诊断简介
- 无痛病房管理课件
- 让孩子变成学习的天使——由《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分享
- 球泡检验标准
- 公安笔录模板之询问嫌疑人(书面传唤治安案件)
- 振动分析基础讲义1
- 记账凭证汇总表excel模板
- 邓丽君经典歌曲30首简谱(共33页)
-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共3页)
- 园林绿化施工通用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