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PAGE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电话真8页共9页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第一章:先秦时期第二、三节: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商周政权的更替和都城位置2.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概念联系——西汉初年封国制:实施原因、结果、威胁中央集权的原因、解决措施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成就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成就3.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第五节:一、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周王室衰落的标志、表现2.春秋诸侯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影响、反映的本质问题3.齐桓公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称霸标志及其主要理由4.晋楚争霸的大致经过、楚王问鼎的实质二、战国七雄1.形成的原因、地理分布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实质3.战国时齐魏交战中著名战役、秦赵长平之战的地位影响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主要原因、影响第六节: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开始与推广1.铁器出现的时间和铁农具开始使用的时间、意义2.牛耕:开始与推广时间、意义二、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主要水利工程、地理位置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水利事业的特点三、手工业的发展1.主要部门及其成就四、商业和城市1.商业兴盛的原因、当时商业的状况、时代特征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1.根本原因、主要过程注意历史上第一次开荒高潮及其原因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1.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的实质2.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主要变法、目的、性质3.商鞅变法的内容、作为彻底变法的依据、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对商鞅的评价比较春秋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七、综合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最主要原因第七节: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特征、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二、老子的阶级属性、主要观点、辩证思想的社会根源三、孔子主要贡献、着重分析评价政治思想、注意与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联系四、百家争鸣1.所在时间、出现原因2.墨家的代表、主要观点、代表的阶级、影响很大的原因3.孟子的政治主张、唐代对其主张实施的体现4.荀子的主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联系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5.法家的主要代表、主要观点、战国时期为统治者采用的原因、“以法为本”来治国的本质五、文学主要成就注意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六、艺术1.绘画和音乐的成就七、科技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的成就八、综合分析: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二章:秦汉时期第一节:一、秦朝统一1.秦统一的原因、统一时间、意义注意整理有关统一原因与意义的规律性认识,正确使用秦国与秦朝的概念2.掌握秦的疆域地图注意秦朝对南越和河套设郡的史实和地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含义、原因(经济根源、政治根源、理论来源)、核心、其中的两对基本矛盾、积极作用、不利影响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①中央主要机构及职能(与后代相似职能部门联系)②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的主要不同)③《秦律》的阶级本质④经济上的主要措施及其本质意图⑤文化上的措施、焚书坑儒的本质、影响(与后代相似措施联系)三、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从中掌握秦朝的赋役规定、过程、意义、理解农民起义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2.秦朝的统治思想、评价第三节:一、“汉承秦制”的表现、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的表现二、刺史制度▲1.性质、开始时期、两汉的演变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1.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刘邦实行封国制的原因、结果、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3.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关键措施、“推恩令”的目的四、察举制1.制度性质、含义、内容2.两汉察举制的不同做法、及造成的不同结果五、编户齐民:性质、内容第五节:一、两汉时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二、两汉与匈奴的和战:1.匈奴族的发展、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将领及取胜原因、西汉初年和亲与汉元帝时和亲的比较2.东汉时匈奴的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的实质、东汉出击北匈奴的将领三、张骞、班超通西域1.张骞通西域:目的(区分第一次、第二次)、第二次更顺利的原因、意义2.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职能、意义、注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3.班超经营西域:背景、意义、与张骞通西域不同之处四、两汉与西南夷百越关系的具体表现第六节: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征、两汉作为对外交流开辟阶段的原因二、与朝鲜、日本与越南交往的表现三、与安息大秦的友好往来四、“丝绸之路”(结合地图)路线、开辟条件、意义五、“海上丝绸之路”(结合地图)路线(起点、终点)、意义第七节:一、秦汉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其原因二、先进科技:1.天文、历法、地理成就2.数学成就3.医学成就及著名医学家4.造纸术发明和传播路线(结合地图)三、哲学与宗教1.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目的、实质、掌握汉代统治思想的演变2.王充及《论衡》:唯物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综合3.佛教传入时间、道教兴起及当时的状况4.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特点四、史学:主要成就及代表五、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点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节:一、社会经济特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原因、最主要原因、开发波及地区、概况(特别注意最发达地区、重要产粮区)影响、注意第二次开荒高潮出现的原因与表现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表现:研制的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牛耕法、积粪肥田)。2.兴修水利(曹魏、北巍)的概况3.注意当时环境破坏状况的缓解原因四、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冶炼业、制瓷业、造纸业发展的成就五、商业发展的状况▲六、均田制的措施、实质和意义第四节:一、科技的进步1.数学、农学、地理学的成就道教1.道教的官方化:原因、实质、主要变化表现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佛教盛行原因、危害、影响(全面分析)2.范缜著《神灭论》的社会根源、主要观点、意义3.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灭佛的主要原因、根本目的、作用综合:联系唐朝玄宗的反佛活动四、文学1.文学总特点、“建安文学”特点及代表2.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反映的本质问题3.南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及特点区别五、书法、绘画、雕刻的成就和特点六、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第四章:隋唐时期第一节:一、隋朝的统一条件(分清客观与主观条件)、时间、意义二、建设:(结合地图)1.主要措施、主要仓库及分布2.开通运河:原因、目的、概况(三点四段)、掌握每一段起止点、评价三、隋炀帝暴政主要表现、隋末农民战争的领导人、隋末农民战争的作用第二节:一、贞观之治1.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贞观之治的概念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二、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政绩、特别注意用人制度方面的措施、肯定武则天有主要原因三、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绩1.主要政绩、开元盛世的特征2.盛世的一般特征、出现的原因、实质第四节:一、三省六部制1.确立到完备的过程、主要机构及其职能、评价、最大作用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趋势二、科举制度1.原因、目的、性质、创立到完善过程、当时的意义、最主要的作用注意:秦朝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联系后代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全面评价科举制三、府兵制▲1.开创时期、完善过程、基础、特点、影响、崩溃时期及原因、重点分析根本原因四、募兵制▲1.开创时期、直接目的、内容、影响五、租庸调制1.实施基础、租调制开始时期、隋朝以庸代役部分推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的统治思想、具体规定、意义、特别注意庸实施的影响、唐代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相关措施六、两税法实施时间、原因、目的、内容、特点、意义、两税法实施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的原因七、综合唐朝主要的制度革新第五节:一、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二、农业的发展1.主要特点(表现)2.圩田和向山要田的出现原因、评价3.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4.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的表现5.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最典型表现三、手工业的发达主要表现和特点、造船业发达与对外关系频繁的关系、陶瓷业成就(与前代联系)四、商业繁荣1.表现和特点注意唐朝对市的规定和此所体现的商业政策、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第六节:一、隋唐时期我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的表现二、突厥分裂时间、唐与东突厥的战争及设都督府、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三、回纥唐太宗设都督府、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唐与回纥关系所采用三种形式四、与靺鞨的关系1.靺鞨兴起与发展的史实五、南诏1.首领、唐对其册封、当时的皇帝六、唐蕃关系1.吐蕃发展的史实2.唐蕃关系发展的表现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相应史实说明、与西汉政策上的明显不同第七节:一、对外交通发达(结合地图):陆路、海路路线、注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地点二、唐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交往的史实和特点三、隋唐对外关系盛况空前的原因、对外关系的特征第八节:唐时期的文化发达原因、特征二、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表现、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建筑具体成就三、诗歌和艺术的成就四、概括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第五章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二节: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建立方式、都城、说明问题2.结束分裂的原因注意当时并没有统一、为什么这样说?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集权特点和影响注意具体措施的具体目的,如更戍法的目的、选地方军入禁军,半数卫京师的目的等2.北宋监察与西汉的不同三、科举制的发展:发展表现、影响第三节: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主要表现、归纳为哪三方面的危机、最主要危机2.土地兼并严重的根源、主要原因3.募兵、养兵的目的、结果4.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产生的原因二、庆历新政:▲目的、内容、中心措施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1.主要措施、目的、这些措施的具体作用理财措施中限制高利贷和官僚地主的措施2.保甲法特点、古代兵农结合的制度3.科举改革和整顿太学的目的、对今天教育改革的启示4.变法整体作用、失败原因第四节:一、掌握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二、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兴起和发展的状况2.蕃汉分治:根源、内容、影响、说明问题三、宋辽的和战:1.宋初:太宗力图夺取幽云地区战争的性质2.澶渊之盟:时间、内容、影响四、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1.西夏建立制度改革的措施和夏宋关系的发展2.辽夏的相同点第五节:一、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1.金建立的史实2.猛安谋克制:性质、特点、评价4.金灭辽宋的史实二、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1.北方抗金、岳飞抗金和绍兴和议2.宋金对峙形成原因、金迁都第六节:一、蒙古的兴起:1.铁木真的主要活动、评价2.铁木真对周围地区的征伐战争的目的、性质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元朝统一:过程、条件、意义2.抗元斗争:肯定文天祥、陆秀夫的原因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主要表现和特点注意民族融合的表现和加强对西南、东南边疆管辖的史实四、元朝的行省制度(P112图):1.健全统治机构的目的、措施(到地方)2.中央主要机构及其职能、与前代相似机构联系3.行省制度的目的、措施和影响(结合地图)第八节:一、宋元文化特点、总特点、高度繁荣的原因二、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传播2.宋元主要科学家及其成就二、理学1.概念、代表、主张及其实质三、文学的成就和特点四、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第六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第一节:一、明朝建立的史实二、君主专制加强1.主要措施理解君主专制加强却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最能体现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与前代相比较,措施中最显著的不同之处2.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制度怎样演变?说明问题3.地方三司分权:方式相似于何时?4.《大明律》:内容、经济立法说明问题、掌握充分体现君主意志5.特务统治:危害6.八股取士:实质、目的、特点、影响整理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三、“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靖难之役的背景、直接原因、迁都北京的目的第二节: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表现二、陕北起义▲第三节: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1.兴起和建国的史实2.八旗制度的性质、特点、作用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强化的过程和实质2.严酷的文字狱的目的和本质第四节:一、明清生产关系的调整1.一条鞭法:时间、内容、实质、意义2.“更名田”:时间、实质上的变化3.“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意义4.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内容、意义二、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特点三、手工业进步的表现和特点四、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标志、概况、特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最根本原因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同命运的原因五、商业的繁荣1.表现和特征2.闭关政策:含义、原因、影响整理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转变过程第五节:一、同蒙古、新疆地区关系发展的史实二、明清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史实三、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概念、发展过程和意义四、台湾府的设置:时间、行政隶属省份、意义五、清朝的疆域:疆域四至、主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盟旗、理藩院的职能第六节: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概况和意义2.比较欧洲开辟新航路原因、性质、影响的不同二、戚继光抗倭明中期倭寇之患的原因、戚继光浙东抗倭史实、倭寇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