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无_第1页
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无_第2页
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无_第3页
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无_第4页
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副教授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多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AmericanDiabetesAccosiation,1998

多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脂蛋白质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久病慢性多系统损害严重应急急性代谢紊乱患病率20世纪70年代末:0.6%20世纪90年代中期:2.5%21世纪初:3.2%预计2015年:5.0%目前我国DM患者大约有2000万Estimatednumberofadultswithdiabetesbyage-group,year,andcountriesforthedevelopedanddevelopingcategoriesandfortheworldListofcountrieswiththehighestnumbersofestimatedcasesofdiabetesfor2000and2030Ranking20002030CountryPeoplewithdiabetes(millions)CountryPeoplewithdiabetes(millions)1India31.7India79.42China20.8China42.33U.S.17.7U.S.30.34Indonesia8.4Indonesia21.35Japan6.8Pakistan13.96Pakistan5.2Brazil11.37RussianFederation4.6Bangladesh11.18Brazil4.6Japan8.99Italy4.3Philippines7.810Bangladesh3.2Egypt6.7SarahWild,etal.DiabetesCare27:1047-1053,2004由于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亚太地区的IGT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到2006年,亚太地区大约有1.75亿IGT人群,而同时有1.15亿糖尿病患者患者,男,54岁,入院时身高1.55m,体重101kg,BMI=42.0kg/m2腰围145cm,臀围138cm,腰臀比=1.05。血压:165/100mmHg。诊断:1.2型糖尿病2.高尿酸血症3.单纯性肥胖4.黑棘皮病糖尿病的病因分型Ⅰ型糖尿病(B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自身免疫性特发性

Ⅱ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发病的基础)(胰岛炎)病毒感染(柯萨B4、腮腺炎、风疹病毒等)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组织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1型糖尿病

Normalandabnormalfattyacid(FA)homeostasisinnonadiposetissues

MechanismsofincreasednonoxidativemetabolismintissuesPositivenetenergybalanceexceedsthebufferingcapacityofadiposetissue,leadingtoglucolipotoxicity病因和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多食、少动、肥胖、多次妊娠、分娩)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1.代谢紊乱综合征:为补充损失的糖份,维持机体活动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眼前房液与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所致)多食体重,消瘦体内葡萄糖不能利用蛋白质、脂肪消耗乏力血糖升高渗透性利尿多尿、口渴、多饮并发症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慢性:其他:大血管并发症:心:冠心病脑:脑血管意外足:糖尿病足微血管并发症:眼:视网膜病变肾:糖尿病肾病神经: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眼:青光眼,白内障感染:实验室检查1、尿糖:2、血糖:3、OGTT试验:正常值:FBG3.3--5.6mmol/L(静脉全血)3.9--6.1mmol/L(静脉血浆)用于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实验室检查4、糖化血红蛋白:HbA1C5、胰岛素、C肽测定:其他:(1)反映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2)用于了解胰岛B细胞功能和指导治疗。血脂、尿酮、血渗透压、电解质、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诊断诊断标准:WHO(1985年)

血糖值(静脉血浆)mmol/L(mg/L)糖尿病:

空腹和(或)≧7.8(140)葡萄糖负荷后2H

≧11.1(200)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空腹<7.8(140)葡萄糖负荷后2H≧7.8(140)--<11.1(200)诊断诊断标准:WHO(1999年)血糖值(静脉血浆)mmol/L(mg/L)糖尿病:

空腹和(或)≧7.0(126)葡萄糖负荷后2H

≧11.1(200)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空腹或<7.0(126)及葡萄糖负荷后2H≧7.8(140)--<11.1(200)空腹血糖损害(IFG):空腹或≧6.1(110)及<7.0(126)葡萄糖负荷后2H

<7.8(140)鉴别诊断问题:1、正常人的肾糖阈值是多少?2、什么是肾性糖尿?3、什么是应急性高血糖?4、在应急情况下的高血糖可以诊断糖尿病吗?糖尿病的治疗要点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目标原则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目标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Contributionofabdominalobesity(increasedwaistmeasurement)astherapeutictargetforbettermanagementofriskofcoronaryheartdisease

Potentialbenefitsofmoderate(5-10%)weightlossinhighriskpatientswithclusterofatherothrombotic,pro-inflammatorymetabolicabnormalitiesassociatedwithhypertriglyceridaemicwais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CannesSymposium98.InsulinResistance,Type2diabetesandMetformin

单药治疗可控制FPG<120mg/dL,HbA1C<7%继续单药治疗不足以控制FPG>140mg/dL,HbA1C>8%开始OHA联合治疗

或胰岛素补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或胰岛素补充治疗可控制,继续联合药物治疗或胰岛素补充治疗不足以控制

开始胰岛素替代治疗非药物措施不能控制开始口服单药治疗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饮食治疗肥胖的诊断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

BMI=体重(kg)/身高2(m2)

正常男性:18.5-23.9kg/m2

正常女性:18.5-22.9kg/m2

腰围(WC)、腹围(AC)、腰臀比(WHR):白人:正常男性:WHR﹤1.0

正常女性:WHR﹤0.85

中国人:正常男性:WHR0.85-0.9

正常女性:WHR0.75-0.8

欧洲人:正常男性:WC﹤94

正常女性:WC﹤80

中国人:正常男性:WC﹤85

正常女性:WC﹤80Assessmentofaccumulationofabdominalfatbymeasurementofwaistatmid-distancebetweenbottomofribcageandiliaccrest.Amountofvisceraladiposetissuethatcanbeassessedbycomputedtomographycanbeestimatedbywaistmeasurement(adaptedfromPouliotetal9)Misleadinginformationprovidedbyfollowupofchangesinwaist:hipratioinwomanfollowedover20

yearsTotalBodyFat,RegionalFatDepotsintheMaleandFemaleObeseSubjects

RanXW,etal.SiChuanDaXueXueBoYiXueBan:2003;34(4)

variablesTotal(n=309)

Male(n=88)

Female(n=221)

Px±sx±sx±s

Age(yr.)38.10±10.40

37.82±12.07

38.21±9.68

0.787BMI(kg/m2)29.97±2.66

30.35±2.86

29.82±2.56

0.114VA(cm2)112.28±45.58

142.02±48.72

100.44±38.41

0.000SA(cm2)245.88±86.18

227.77±85.51

253.10±85.57

0.019VSR0.52±0.29

0.71±0.36

0.44±0.22

0.000valueofVAareaandVSRinthedifferentagegroups

RanXW,etal.SiChuanDaXueXueBoYiXueBan:2004;35(4)VariableVA(x±s)(cm2)VSR(x±s)Age(Yrs)

16-2694.15±40.670.33±0.17

27-36107.91±42.530.52±0.2737-46113.02±44.670.52±0.1747-56118.54±40.000.57±0.27≥57163.37±59.330.84±0.50正常2型糖尿病CourtesyofWilfredY.Fujimoto,MD.正常人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分布情况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分类相关疾病的危险性BMI腰围(cm)

男性﹤85女性﹤80男性≧85女性≧80体重过低﹤18.5正常范围18.5-23.9

增加超重24.0-27.9增加高肥胖≥28高极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0年营养原则尽可能平均分配一天的摄食量,不应漏餐,应有足够量的膳食,避免餐间加点心膳食热卡中,脂肪和油的热卡应小于等于20%-30%总热能中55%-60%应来自碳水化合物总热能中来自蛋白质不大于15%应鼓励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限制酒精的摄入制定合理的总热量以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实际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生长发育等情况制定总热量成人: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儿童:营养平衡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中的合理热量劳动强度消瘦千卡/公斤/天正常千卡/公斤/天肥胖千卡/公斤/天卧床休息20-2515-2015轻度体力劳动者3525-3020-25中度体力劳动者403530重度体力劳动者40-454035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热能制定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按照1000+年龄×(70-100)千卡的公式,计算每日所需能量其中70-100是由年龄、胖瘦、活动量决定3岁以下×95-100;4-6岁×85-90;7-10岁×80-85;10岁以上×70-80蛋白质摄入充足,保证占总热能的20%应少量多餐,鼓励儿童自己多学习,掌握饮食治疗的方法平衡膳食任何一种食物无法含有所有营养素,只有通过多种食物混合才能达到营养齐全食物品种多样化是获得全面营养的必要条件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勿挑食,勿偏食每日应摄入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菜果类、肉、蛋类和油脂类放宽对主食的限制,减少单糖主食类食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 糖分为单糖、双糖和糖醇单糖主要指葡萄糖、果糖。食入后吸收较快,使血糖升高明显;双糖主要指蔗糖、乳糖等;糖醇常见于含糖点心、饼干、水果、饮料、巧克力等,可以产生能量但不含其他营养物质

淀粉为多糖,不会使血糖急剧增加,并且饱腹感强,应做为热量的主要来源主食类食品提供的热能占每日总热能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不易产生饱腹感,因此常容易超量食用:看得见的脂肪:各种烹调油脂、黄油、动物油、动物外皮看不见的脂肪:肉、禽、鱼、奶制品、蛋中以及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芝麻酱以及油炸食品、汉堡包过多摄入脂肪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升高脂肪提供的热量应低于总热量的30%,PUFA<10%,SFA<7-10%MUFA提供剩余热量胆固醇摄入量<300mg/dl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也是多糖,由于其在胃肠道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不产生热量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纤维:燕麦、荞麦、水果中果胶、海藻中的藻胶及魔芋制品等人工提取物不溶性纤维:谷物的表皮(粗粮)、水果的皮核、蔬菜的茎叶、玉米面等膳食纤维的功效:延缓血糖、血脂吸收、保持大便畅通并减少饥饿感应增加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25-30g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B族维生素:粗粮、干豆、蛋类、绿叶蔬菜维生素C:新鲜蔬菜、水果钙质:牛奶、豆制品、海产品钠盐:限制在6-8g/天,如并发高血压应<5g/天铬:参与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菌菇类、牛肉、粗粮中较多锌:与胰岛素活性有关,常见于粗粮、豆制 品、海产品、红肉中多饮水,限制饮酒不要限制饮水,适量饮水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血糖的稀释限制饮酒酒中含的酒精热量很高,1g酒精产热7Kcal,不含其它营养素,并增加肝脏负担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以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时如果无法避免,也应尽量不饮白酒,而少量饮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避免空腹饮酒中国食品交换份食品交换份:将食物按照来源、性质分成几大类。同类食物在一定重量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相似,不同类食物间所提供的热量也是相同的。食物交换份的好处易于达到膳食平衡便于了解和控制总热能做到食品多样化利于灵活掌握食物交换份表组别类别每份重量(克)热量

(千卡)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谷薯组谷薯类25902.020.0菜果组蔬菜类500905.017.0水果类200901.021.0肉蛋组大豆类25909.04.04.0奶制类160905.05.06.0肉蛋类50909.06.0油脂类硬果类15901.07.02.0油脂类109010.0运动运动每次运动运动种类频率强度时间(分钟)

每极轻度60-30散步、乘交通工具(站立乘车)、做饭、做家务(洗衣、扫除)、买东西等周5

轻度40行走(约70m/min)、沐浴下楼梯、做操、骑车(平路)次中度20慢跑(轻度)、上楼梯、骑车(上坡)、滑雪、滑冰、登山、排球以重度10长跑、跳绳、游泳(跬泳)、击剑、篮球等上

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部位↑诺和龙(瑞格列奈)(Repaglinide)↑磺脲类胰腺胰岛素分泌受损葡萄糖↓葡萄糖苷

酶抑制剂肠道高血糖↑HGP肝脏↓葡萄糖摄取肌肉↓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口服降糖药分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脲类药物: 瑞格列奈磺脲类药物: 格列吡嗪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双胍类药物: 二甲双呱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口服降糖药适应症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则应采用胰岛素治疗: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酸中毒合并感染、创伤或大手术妊娠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者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治疗的需求“通常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肾脏功能不全、心血管病变及肝脏问题,并且这些患者有忘记进餐或者需要加餐的可能。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在治疗时需要选用一种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的药物,这种药物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性较低。”

PhysicianGuidetoNon-Insulin-Dependent

(Type2)Diabetes;DiagnosisandTreatment

(2ndedition):p39,ADA-CEP1984,1988瑞格列奈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称:(S)-2乙氧基-4(2[[3-甲基-1-[2-(1-吡啶基)苯基]-丁烷基]-胺基]-2氧乙基]苯甲酸CH2CH3CH3CH2CHHCH2OHCH3COOONHNCC瑞格列奈的结合位点去极化Ca++K+K+关闭

ATPADP瑞格列奈结合位点Ca++磺脲类降糖药物结合位点

磺脲类降糖药物Fuhlendorff,Diabetes1998;47瑞格列奈的作用机理ATP敏感的钾通道电压依赖的钙离子通道细胞膜电位Ca

2+ATP胰岛素葡萄糖依赖钙离子的钾通道代谢蛋白质合成胰岛素颗粒细胞核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道123瑞格列奈Fuhlendorff,Diabetes1998;47控制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UKPDS证实:长期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专家指出:流行病学及机理学研究表明,餐后代谢紊乱将导致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纠正餐后代谢紊乱,将是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引起心血管病变策略的重要部分*。*P.J.Lefebvre,A,J.Scheen,ThePostprandialState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DiabeticMedicine15(supplement4):S63-S68瑞格列奈–

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

瑞格列奈–

降低餐后血糖5.7mmol/

瑞格列奈–

降低空腹血糖4.1mmol/l

瑞格列奈–

降低HbA1c1.8%瑞格列奈无肾毒性作用92%

经粪胆途径排出,无肾毒性作用欧洲药物评审委员会认定瑞格列奈是目前唯一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安全使用口服降糖药药瑞格列奈与磺脲类药物

发生低血糖相对危险性的比较Metaanalysisbasedon4oneyearcomparative,doubleblindstudies0*瑞格列奈vs.磺脲类:p<0.030.511.522.533.54瑞格列奈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磺脲类

联合用药*发生低血糖的比率(%)瑞格列奈的不良反应瑞格列奈主要的副作用为轻度低血糖,通过给碳水化合物较容易纠正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磺脲类分类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奇特(gliclaz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生理状态下葡萄糖刺激

胰岛素释放的模式葡萄糖葡萄糖转运蛋白-2葡萄糖葡萄糖激酶G-6-P代谢信号ATPADPK+ATP去极化钙内流胰岛素分泌分泌颗粒钙内流磺脲类药物作用机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可与B细胞膜上的SU受体特异性结合关闭K+通道,使膜电位改变开启Ca++通道,细胞内Ca++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外周作用

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 减轻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磺脲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磺脲类降糖药治疗效果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应用时有效空腹及餐后血糖可降低HbA1c可下降1-2%随着疗程延长,效果渐差: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效差)每年约10%患者失效(效差),5年后约半数患者还能保持满意血糖控制

UKPDS:第1年,血糖明显下降,血胰岛素明显升高,以后血糖逐年上升,胰岛素逐年下降,至第6年,两者恢复至用SU治疗前的水平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原因(1)糖尿病治疗上的原因病人未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饮食控制放松,进食量增多体育锻炼减少磺脲药剂量不足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原因(2)病人出现如下夹杂情况:同时发生其他疾病发生了某种应激状态(精神刺激、焦虑)病人使用了可加重糖尿病的药物: 抑制剂胰岛素分泌或效应的药物:糖皮质激素、

雌激素、噻唑类利尿剂、襻利尿剂、β-阻滞剂; 加速SU代谢的药物:巴比妥类、利福平

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原因(3)高血糖的毒性作用:胰岛素分泌障碍,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本身的发展:

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加重 胰岛素抵抗加重磺脲类安全性及副作用的处理磺脲类主要副作用为低血糖有关诱发因素如下:进餐延迟体力活动加剧,尤其二者兼有药物剂量过大,尤其长效制剂,如优降糖低血糖一般不严重,进食大多可缓解 年老体弱,长效制剂用量偏大(对成年人的一般剂量 对老年人即可过量)可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

死亡磺脲类安全性及副作用的处理仔细了解、检查有无下列情况存在: 病人未遵医嘱,SU用量不够 病人出现夹杂情况 对上述情况加以纠正、处理如有明显高血糖,可考虑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数月,以后再用磺脲类有可能奏效如系糖尿病病情发展所致 加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合用SU、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合用 睡前注射小剂量中效胰岛素NPH

改用每日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30/70)磺脲类安全性及副作用的处理某些药物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促使与白蛋白结合的SU分离出来:阿斯匹灵、降血脂药贝特类抑制SU由尿中排泄治痛风的丙磺舒、别嘌呤醇延缓SU的代谢:酒精、H2阻滞剂、抗凝药本身具致低血糖作用:酒精、阿斯匹灵、肾上腺β阻滞剂掩盖低血糖的警觉症状并干扰低血糖时,机体的升血糖反应甲磺丁脲(Tolbutamide,D860)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目前还在一些国家应用,价格低廉;吸收较快,作用较短;餐前半小时服药;常用量0.5gBid或Tid,以3克为限;副作用不多,包括中上腹不适,偶有厌食,少数皮肤红斑、麻疹,极少数黄疸,白细胞减少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为第二代磺脲中第一个品种;全球及我国广泛应用、价廉;吸收较慢。半衰期较长,属长效SU;降血糖作用明显,尤其降空腹血糖效果较佳;从小剂量开始,每日一次,按需缓慢调整; 每日以15mg为限,分早晚二次服;对年老、体弱者应减量,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可有胃肠道反应;国内生产的消渴丸,每10粒中含格列本脲2.5mg及中药

新一代磺脲类(Glimepiride,亚美力)与优降糖相比,降血糖作用快且持久,促胰岛素释放的作用更快血浆半衰期9小时,每日用药一次即可临床用于2型糖尿病,每日1mg;4mg;8mg,FBG,PBG,HbA1C皆明显改善仅有轻度低血糖反应双胍类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

我国以往采用,目前已较少应用 应用不慎,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二甲双胍 为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应用的双胍类 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机会较少,但仍

应警惕。高糖血症胰腺肝脏肌肉胰岛素分泌受损–+二甲双胍葡萄糖生成增加葡萄糖摄取减少二甲双胍:双重作用位点二甲双胍降血糖作用机理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外周组织(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肝内糖异生,减少肝葡萄糖输出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纤溶作用,抑制纤溶激活物抑制物(PAI)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二甲双胍对血管保护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纤溶活性增强对血小板凝集剂的敏感性降低增加动脉血流量,减轻动物实验性心肌梗塞可能有轻微降血压作用减轻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不良影响二甲双胍适应症2型糖尿病、肥胖、血胰岛素偏高者尤为相宜磺脲类继发性效差的2型糖尿病改用或加用此药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血糖甚不稳定,辅用二甲双胍,可能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

用量。双胍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摄取6小时内,从小肠吸收达峰时间为1-2小时半衰期为4-8小时从肾脏中清除二甲双胍治疗效果

减轻空腹及餐后高血糖降低HbA1c(1-2%)与磺脲类效果相近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升高

HDL胆固醇不增加体重,可伴体重轻度降低,可能与其轻微降低食欲作用有关。二甲双胍用药方法开始时用小剂量,每次250mg

日服2-3次,餐中服 告知病人有可能出现消化道反应, 经一段时间有可能减轻、消失;按需逐渐调整剂量,每日以2000mg为度;老年人减量。双胍类药物副作用最常见的为消化道反应 腹泻、恶心、呕吐、腹胀、厌食;最重要的为乳酸性酸中毒 肾功能减退、老年人等情况应加警惕。二甲双胍禁忌症对此药呈过敏反应肾功能减退,血清肌酐>1.4mg/dl急性、慢性酸中毒心、肝、肺疾病,伴缺氧、酸中毒倾向妊娠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TZD)环格列酮(ciglitazone)匹格列酮(pio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噻唑烷二酮的化学结构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理减轻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减少肝中糖异生作用;激活PPARr(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r为核转录因子,可调控多种影响糖脂代谢基因的转录;促进外周组织胰岛素引起CLUT4介导的葡萄糖摄取。PPAR-γPPAR(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为一组核转录因子,包括PPAR-α、PPAR-γ、PPAR-δ。其中PPAR-γ在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被发现。研究表明它是脂肪细胞分化、脂代谢稳定和胰岛素作用的重要调控子Neworaltherapiesfortype2DM,SunderMudaliaretal,Annu.Rev.Med.2001激活PPARγ增强胰岛素作用

及使血糖正常的过程骨骼肌脂肪细胞PPARγTZD与胰岛素前脂肪细胞肝脏PPARγ减少肝糖输出血糖正常减少脂质溶解,甘油及NEFA的利用甘油三脂与蛋白激酶C葡萄糖清除增加使TNFα-诱导的胰岛素抵抗逆转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葡萄糖清除/脂质贮存的能力增加分化TZD的代谢与排泄RosiglitazonePackageInsert.TroglitazonePackageInsert.两者均能被广泛的代谢85%23%经粪便排泄64%3%经尿液排泄曲格列酮罗格列酮TZD的常用剂量药物常用剂量罗格列酮每天4-8mg(每天1-2次)处方时应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Rosiglitazonepackageinsert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头痛、乏力、腹泻使用曲格列酮患者可有肝损害,甚至致命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部分患者的体重增加可加重水肿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双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多糖单糖寡糖或双糖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

抑制剂作用机理抑制α葡萄糖苷酶,此酶将小分子复合糖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后,方能吸收;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代动力学达峰时间:1-1.5小时半衰期:2.7-9.6小时片剂量:阿卡波糖-50mg;伏格列波糖-0.2mg阿卡波糖适应症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磺脲类或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提高疗效,改善上二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