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我的追求与实践_第1页
在科学课中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我的追求与实践_第2页
在科学课中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我的追求与实践_第3页
在科学课中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我的追求与实践_第4页
在科学课中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我的追求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策略 重视利用科学史进行科学道德教育,通过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体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真正有实效的德育。…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近几年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在教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了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实际、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模式。在增强科学课程德育实效性的问题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思考:一、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要性。1科学教学中进行有实效的德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本身蕴含着德育因素,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使它的内涵更显丰富。因此,科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不是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2科学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科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教师对该学科的德育功能没认识,或者认识得不深刻,这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很难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实际上和智力因素一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本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格不健全的人,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都是不健康的人。科学课程目标对科学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所以教师要完成科学课程目标,必须具备德育能力。在新一轮的教改中,教师们根据新课标努力克服了脱离教材进行空洞说教的偏向,注意了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有些优秀教师常年坚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教书又育人;各类研究课均能结合教材恰当地确定德育内容,并对德育方法进行Y十分有益的探讨。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有Y较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事实,具体表现在科学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德育内容不具体,有关德育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没有落到各章、各节中,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也仅凭教师个体的认识而定,不规范、不科学。科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也因教师个体水平而定,而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而影响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努力方向。针对这种现状,我认真专研Y科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也学习了各册教材。有Y如下认识:二、科学学科德育的基本内容由于科学学科的特点和科学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有其特定的内容。科学新课标对中学科学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作了规定: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挖掘内涵,紧密结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教育,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科学课程得以与其他课程和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此外,根据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科学学科的特点,科学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和范围还应该扩展,进行更为宽广的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世纪的人不仅要“学会生存”,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形成科学的社会观、伦理观和全球意识。其中,关心国家、热爱祖国是核心。因此,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结合科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发明和创造、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科学家的贡献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刻苦学习的雄心壮志。2科学观教育科学学科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科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科学教学中德行的核心和首要内容。但除此之外,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的社会观也应是中学化学中德育的内容。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形态的相互转化和物质不灭思想的教育;物质结构的层次性和可变化性,自然界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关教育等。使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逐步树立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观点,学会一些认识自然界的基本方法。由于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世纪年代以来,更是飞跃发展,而且不少科学成果不仅体现在生产中,而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学生是世纪的建设者,他们对科学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世纪公民的科学素质。因此,要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关心科学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社会观的教育,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认识学习科学的意义。了解科学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用科学的观点正确看待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和弊,逐步树立起学好科学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品质教育科学品质是人的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品质教育主要包括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中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道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树立对科学的责任感、正义感和荣誉感,遵循基本的科学道德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意识和品质。科学精神是指人脑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下,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在中学科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韧不拔、不怕挫折、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联系性作出的适当反应的内部心理状态。科学态度教育主要包括追求真理、尊重事实、严谨认真、踏踏实实等基本内容。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是指人们用于解决、探索问题,以构造、发展科学知识的途径、手段和方式。在当今信息时代,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未能掌握科学方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会学生猎取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特征,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科学方法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侧重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它包括:科学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综合性科学方法,如模型方法、假说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等。专门科学方法如物质的制备方法、物质的分析与检验的方法、物质的合成方法等等。科学史教育科学史是从历史的角度,对科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动态论述。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见,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方法,能够作为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范例。揣摩科学前辈探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科学方法,领悟探究本质的过程。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探究本质的理解,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依据。反过来,探究活动为实践科学方法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巩固科学方法的学习。两者互相促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的作用同样是很重要的,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甘辛劳动与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科学家的品德力量……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在科学教学中,结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史教育,对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规律、启迪科学思维、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等具有独特的功能。中学科学史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科学概念、学说及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科学事实的发现史;()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及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新中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新成就;()科学家的生平、业绩及其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6环保教育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做好准备。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危险的负效应,环境严重污染。我国东北部污染已经影响到朝鲜半岛,马上会进入日本。乡镇企业如小造纸厂排污问题大量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对我们仅有的一个地球负责!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曾经把 年作为“环境教育十年”。因此环保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7生存教育所谓生存教育,就是把科学的有效的求生技巧教给学生,使他们有意外险境或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能保持镇静,并摆脱噩运。科学地保护自己,将对自身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限度。科学教材中有不少生存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去挖掘教材中生存教育因素来培养学生素质,将自我保护与自救教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如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时,告诉学生雷雨时,不要在大树下避雨以免遭雷击再如长期使用手机的危"害等等。三、德育素材的利用《课标》根据科学学科固有的特征,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把这条主线系统地、经常地、明晰地贯穿在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为完成德育目标,我沿着这条德育主线分别在教材中找到相适应的结合点渗透于每节课堂教学中去,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系统的、全面的。在现行教材中无论是“浙教版”还是“华师大版”都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思想教育素材,但这些科学观点和素材是隐含在教材的不同章节和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针对性,寻求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将德育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在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形成序列。德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现就科学学科特点以华师大版教材中部分章节为例加以说明:教学内容德育素材《走进科学》综合教育,包含面较广,教材伸缩性较强,教师针对不同情况调整渗透。重点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积极思考和勇于表达的态度,还可以渗透爱国主义、人生观教育等。《星空巡礼》1通过我国古代在天文方面的成就如古代对太阳黑子的观测成就和科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史教育。如人类关于太阳系运动的认识史。使学生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是一个真理与谬误斗争的过程,努力学习哥白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昼夜与四季》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著名的天文学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人类飞向太空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精神。《地球》科学史教育,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感受科学理论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究、深化和修改的过程,感受探险家、科学家的探索求真精神。通过测定太阳高度角等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水》了解我国和本地区水资源的情况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认识到淡水资源的珍贵和世界面临着淡水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观念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四、非常功利性的背景下德育的途径方法现代的中学生注重生存能力培养,却忽视精神人格的塑造他们虽然在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积极的认同态度,但在既有利于个人个性发展的道德素养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异和矛盾学生虽在先做人后成才的问题上有积极的认同感,但在具体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上的认识颇为模糊,尤其是他们的日常行为又与他们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和违背。具体的可以以我的一次关于中学生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加以说明。这一次调查报告中反映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1主流是健康的,表现在:①普遍存在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②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③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首先大多数同学重视个人价值的社会体现。有近的同学认为学习科学目的是“为国家作贡献”和“使将来自己有所作为”。其次基本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位置,在回答当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你会怎么处理时, 的学生选择“为国家、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的同学选择“权衡利弊,兼顾三者利益。④传统的道德在中学生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存在较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①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诸多困惑,进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偏颇。有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了。②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您会怎么做?I)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I)上前制止I)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同学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学习科学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即学习科学是为Y中考获得好成绩)的选择竟占Y左右。③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这主要反映在:道德认识基本明确,但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如在道德倾向很明显的特定问题“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有随地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又听不进劝告,你会怎么办?”的选择中,有近的中学生作出Y”为Y友谊,听之任之”的第一选择。针对学生自我中4较为突出的德育现状,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一)、重视利用科学史进行科学道德教育,通过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懂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通过科学史宣扬科学家品德力量,使科学家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的自我中心的道德观念相冲突,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震憾,进行有实效的德育。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 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 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务实精神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二)、体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真正有实效的德育。有关道德理论研究表明,道德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结构,“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检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这也就是说,德育不仅要解决一个知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一个行的问题,但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学生道德体验问题。丰富的科学教学内容为德育提供了许多鲜活素材,但“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我的教学总体理念是体验感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着。首先,以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作为德育的素材,使学生在切身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的困惑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所造成的。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生活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节内容时,我请学生调查了本地区的水资源现状,拍摄了水体污染、水浪费的一组照片,更大力宣传了当地政府为改善水质所做的努力,还请学生采访了一些矿泉水的产地居民为保护水源所做的努力。结合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一一迈向世纪的绿色希望工程”这一学生也在参与的事件引导学生从随时随地可做的环保小事做起,养成爱护生态环境的习惯。这样的德育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更具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沟通合作的重要性。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合作小组,许多课堂上生成的探究课题,课外布置的小实验,课外调查往往由几个人联合完成,所以小组内部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全面,有人提供实验素材,有人搞观察记录,有人汇报实验结果。当实验成果或研究成果在全班面前展示时,小组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笑容,那是他们体验到了团结的力量和团队的精神。在一次植物向光性实验结束时,有一个小组总结到:“通过这次实验我还真正感受到了合作重要性,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有问题共同解决,充分体现了相互团结的精神。”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则说:“这次汇报真令人难堪,由于我们组内各位同学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认真学习,内部组织涣散,无法团结一致,是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样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是一般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再次,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科学精神,尤其是求真品质。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在科学探究中我坚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有根据地大胆质疑,使他们具有明辨科学是非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客观精神,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掌握和运用规律,发现新的规律;第三,培养理性精神,能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升华为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每次科学探究我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捕捉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