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讲义必修上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讲义必修上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讲义必修上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讲义必修上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讲义必修上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素养链接]1.能够利用列表法和图片展示法,梳理三国到隋唐五代时期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时空观念)2.搜集和运用史料,概括三国到隋唐五代时期文化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研习史料,体会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积极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2.反佛的思想与行动(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思想与行动①思想:南朝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行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代表: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1.易错提醒:“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而不是三者融为一体。2.问题思考: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僧尼统计表南朝齐佛寺200多所僧尼3.2万人梁佛寺2800多所僧尼8.2万人北朝北魏中佛寺6400多所僧尼7.7万人北魏末佛寺3万多所僧尼200万人该统计表表明此时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提示:表中所列的佛寺、僧尼数量说明佛教盛行。二、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诗: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1)书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②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②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③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1.一家之言:(教材P44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民族交融促进技术交流,为文艺繁荣提供社会基础;江南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文艺繁荣提供经济基础;制度的创新为文艺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外来文化的传播为文艺繁荣提供必要条件;继承了秦汉以来的成就并不断加以改造和创新。不同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识拓展: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前,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的是书法的实用功能;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3.问题思考: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据此,你认为石窟艺术具有什么史料价值?提示:石窟艺术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1)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科学方法。2.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5)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一家之言:(教材P45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认为经商是舍本逐末,有风险、不稳定,可能一时富裕另外一些时候又变得穷苦,因此他在书中没有收录商业的相关内容。这反映了贾思勰的重农抑商思想。不同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题思考:教材图片:《金刚经》卷子反映了当时什么文化现象?提示:反映了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多国周游讲学。(3)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4)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到达日本,传授佛法。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是国际大都会,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受唐朝影响巨大,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1.一家之言:(教材P46思考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主要有:(1)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外传促进了周边国家佛教的发展;(2)周边国家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3)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深化理解:隋唐时期的文化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多元多彩、壮丽欢腾的盛世特色。一、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方也有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出现合流的迹象。佛教在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等许多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继承与发展)(1)北方民族大融合。(2)江南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3)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4)继承了秦汉以来的成就并不断加以改造和创新。深化探究史料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摘编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史料,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提示:史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恣意人生”、回归自然思想的出现,进而导致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等领域出现变化。正是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使得文学、艺术等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二、隋唐科技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及其特点1.隋唐科技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4)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5)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2.隋唐科技文化的特点(1)全面繁荣:隋唐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注意吸收各民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唯物史观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状况。(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出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逐渐衰败。家国情怀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学正统地位始终没有改变。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3.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唐朝达到新高峰。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5.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注意吸取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1.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答案A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2.约成书于唐朝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原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3.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答案D解析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反映了作者追求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故选D项。4.《齐民要术·序》记载:贾思勰“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此书。书的内容则“起自耕农,终于醯醢(指酿造、腌制),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表明《齐民要术》()A.体系完备 B.贬斥末业C.语言诙谐 D.取材广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故《齐民要术》取材广泛,故D项正确。5.“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代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节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是在元朝,无法反映唐朝的“有容乃大”,④错误,故选A。课时作业分层训练题组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道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答案B解析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故应从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进行分析。魏晋时期,战乱不休,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迫使思想家们远离现实纷扰,追求精神自由,故选B项。2.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佛教的形成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3.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答案C解析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C项正确。题组二文学艺术4.(2020·抚顺高一检测)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文学艺术的多元 B.对外交流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繁荣 D.三教合一的趋势答案D解析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的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诗歌受到佛教的影响,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5.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唐朝的欧阳询……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题组三科技7.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8.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救治病人时要心境平和,对病人要心怀慈悲,无论病人贫穷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这一言论()A.以法律形式明确医者职责B.有助于培养医者的责任心C.表明唐代的医学发展迅速D.体现了孙思邈高超的医术答案B解析《备急千金要方》是医书而非法律文献,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揭示医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孙思邈的医术,排除D项。由材料“心境平和”“心怀慈悲”“一视同仁”可知,这就要求医者抛开功利,一心救死扶伤,故选B项。题组四中外文化交流9.隋唐时期,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A.高度繁荣 B.吸纳、融合C.世界领先 D.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体现出其吸纳外来文化的特征,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体现融合外来文化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10.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答案C解析“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A、D排除;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C项正确。11.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重建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教合一和儒学吸收佛道精髓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重建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故D项正确。12.《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答案D解析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故D项正确。13.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答案C解析画中天王等的穿着、天王与其夫人和儿子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C项正确。14.据考证,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