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1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2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3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4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自主神经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是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感觉分析神经系统的功能:运动控制高级整合现在是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现在是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内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现在是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神经元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basicstructureofneuron):胞体(soma)突起(cytoplasmicprocess)

树突(dendrite)轴突(axon):

始段(initialsegment)

神经纤维(nervefiber)

突触小体(synapticknob)现在是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元的基本功能(basicfunctionsofneuron):

感受刺激或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产生兴奋或抑制;传导和传递兴奋。四个功能部位:受体部位——胞体、树突产生动作电位起始部位:——轴突始段——起始朗非氏结传导神经冲动部位——轴突递质释放部位——突触小体现在是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胞体(soma)—合成蛋白质;神经代谢和营养的中心突起:树突(dendrite)接受信息;产生局部兴奋轴突(axon)传导神经冲动;末梢释放递质现在是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感受刺激或接收信息;整合信息产生兴奋或抑制;传导兴奋,传递信息。神经元的其他功能:内分泌功能;营养功能。现在是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中枢星状胶质细胞外周施万细胞小胶质细胞卫星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现在是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作用:中枢内,星形胶质细胞及其长突构成的网状支架,可对神经元起到支持作用。

2.修复与再生作用:脑或脊髓变性时,留下的缺损可由增生的胶质细胞充填。3.免疫应答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将结合的外来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现在是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在毛细血管与神经元之间起到营养物质运输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作用。5.绝缘屏障作用:胶质细胞形成的髓鞘,可起到绝缘作用;中枢内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形成的血管周足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1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6.稳定细胞外钾浓度,维护神经元正常活动:星形胶质可通过钠-钾泵,把细胞外液中积聚的K+泵人胞内,然后,再通过缝隙连接分散到其他胶质细胞。7.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胶质细胞与某些神经递质的代谢有一定关系;也能合成、分泌血管紧张素原、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神经营养因子等。现在是1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分类(conductionfunctionandclassificationofnervefiber)神经纤维(nervefiber)主要功能传导神经冲动(nerveimpulse)。现在是1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l)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必须保持结构和功能完整,才能有效传导兴奋。

(2)绝缘性:神经干内每条神经纤维都能各自传导兴奋而不互相干扰。

(3)双向性:神经纤维任何一点产生的兴奋都能同时向两端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能较长时间传导兴奋,不易发生疲劳。

现在是1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conductionspeedofnervefiber)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纤维直径:

直径大,传导快;直径小,传导慢。

有髓纤维传导速度(m/s)≈6×直径(μm)。

有无髓鞘:有髓纤维传导快;无髓纤维传导慢。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传导加快,温度降低,传导减慢。

0℃以下,传导阻滞。现在是1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3。神经纤维的分类(Classificationofnervefiber)根据传导速度和电生理特性:分为A类、B类、C类。

A类:Aα、Aβ、Aγ、Aδ。现在是1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A类:Aα肌梭、腱器官传入纤维70~120梭外肌传出纤维

Aβ触、压觉传入纤维30~70

Aγ梭内肌传出纤维15~30

Aδ痛、温觉传入纤维12~30

B类:有髓鞘自主神经节前纤维3~15

C类:sC无髓鞘自主神经节后纤维0.7~2.3

drC无髓鞘躯体传入纤维0.5~2.0

类型主要纤维传导速度(m/s)

根据传导速度和电生理特性分类现在是1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根据纤维直径大小及来源分类类型来源直径对应类型

Ⅰa肌梭传入纤维12~22AαⅠb腱器官传入纤维12左右AαⅡ触-压觉传入纤维5~12Aβ

Ⅲ痛、温、深部2~5Aδ压觉传入纤维Ⅳ无髓鞘的痛、温觉0.1~1.3C传入纤维现在是1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三)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与轴浆运输作用蛋白质合成:是在神经元胞体内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成的。轴突和末梢没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现在是1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轴突借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

轴浆运输形式:

快速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

(胞体→末梢)慢速轴浆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末梢→胞体)现在是1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速度:410mm/d.运输物质:有膜结构细胞器。包括:递质囊泡、线粒体、分泌颗粒等。快速轴浆运输(fastaxoplasmictransport):现在是2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速度:1~12mm/d。是胞体合成的微丝、微管的不断向前延伸。慢速轴浆运输(slowaxoplasmictransport):现在是2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axoplasmictransport)

速度:205mm/d。

运输物质:神经生长因子;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辣根过氧化酶等。现在是2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逆向运输

顺向快速顺向慢速方向胞体末梢末梢胞体物质有膜细胞器微丝微管神经生长因子;递质囊泡向前延伸破伤风毒素、线粒体狂犬病病毒、分泌囊泡辣根过氧化酶等。机制通过驱动蛋白胞浆动力蛋白

现在是2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ofnerve)功能性作用(functionalaction):神经通过传导的神经冲动,使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能快速调节被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神经通过末梢释放某些物质,能持续性的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对其结构和生化、生理变化产生影响。现在是2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营养作用机制:神经的营养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通过末梢释放营养性因子实现。

现在是2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营养性因子(neurotrophin,NT):

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

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

神经营养性因子3、4/5

现在是2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二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神经元信息传递的方式

经典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现在是2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突触的分类(本质)—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部位)—轴-体突触、轴-轴突触、轴-树突触—经典的突触传递(Thetransmissionofsynapse)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现在是2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突触分类:

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现在是2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突触前膜——线粒体、递质囊泡突触结构突触间隙——粘多糖、糖蛋白突触后膜——特异性递质受体现在是3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突触传递的过程前膜去极化Ca2+内流进入突触前膜小泡前移、融合、破裂释放递质入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Na+、K+、Cl-)离子进入后膜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现在是3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3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概念:突触后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变化。产生机制: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受体→Na+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总和达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性质:局部兴奋,可以总和。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现在是3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

概念:经突触传递后,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产生机制: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受体

Cl-内流后膜超极化

IPSP→后继神经元抑制性质:局部抑制、可以总和现在是3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2.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突触后神经元总电位改变:

取决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动作电位产生:只有突触后神经元的总电位变化是去极化,并达阈电位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现在是3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synaptictransmission)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junction)传递方式:电传递。传递特点:速度快、是双侧性的。功能意义:使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进行同步活动。

现在是3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3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synaptictransmission特点:1.两层膜间隔2-3nm,膜不增厚;2.轴浆内无突触小泡;3.不分前后膜,双向传递电信号;4.连接部位有通道存在。功能: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

现在是3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chemicaltransmission)神经-平滑肌和神经-心肌接头结构:曲张体(varicosity)传递传递性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传递特点:①无前膜后膜特化结构;②非一对一的支配关系:③与效应细胞距离远﹥20nm;④传递花费时间长;⑤效应细胞能否发生效应,取决于有无相应受体。

现在是3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4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递质和受体(neurotransmitter)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释放,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确定神经的递质条件

1.合成体系: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2.储存释放: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3.特定效应:后膜有相应的受体,人工模拟递质释放,能产生相似的生理效应;4.终止机制: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清除方式;5.药理验证:用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作用

现在是4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由神经元产生、释放,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应的化学物质。。递质共存(neurotrasmittercoexistence):

一个神经元可同时存在并释放两种以上的递质。

意义:可能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乙酰胆碱失活:胆碱酯酶水解失活。去甲肾上腺素

:经血液循环在肝中破坏失活;酶解失活;突触前膜重摄取。

现在是4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1外周神经递质:(1)已酰胆碱:由胆碱能纤维释放[胆碱能纤维]—释放已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包括:躯体运动神经、植物神经节前纤维、绝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中少量以肽类物质为递质的纤维除外)、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纤维、骨骼肌中交感舒血管纤维)。

现在是4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2)去甲肾上腺素:由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交感舒血管纤维为胆碱能纤维)

现在是4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受体胆碱能受体包括:N1受体、N2受体M和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α1受体)和ß受体现在是4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受体阻断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阻断M受体、六烃季胺阻断N1受体、十烃季胺阻断N2受体而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阻断α受体、普萘洛尔阻断ß受体现在是4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

中枢神经递质:主要分为四类:1.乙酰胆碱:2.单胺类:3.氨基酸类:4.肽类:近年发现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也是神经递质

现在是4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反射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PrinciplesforActivitiesofReflex)

现在是4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联系方式多见部位作用及意义辐散式传入通路兴奋或抑制扩散聚合式传出通路总和或整合信息链锁式中间神经元扩大空间作用范围环式中间神经元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现在是4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中枢兴奋性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现在是5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空间总和时间总和现在是5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突触的抑制(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的抑制效应。现在是5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collateralinhibition)

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侧支兴奋另一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交互抑制)意义:协调反射活动现在是5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inhibition)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冲动传到效应器同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和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活动。意义:负反馈性调节;防止神经元过度兴奋。现在是5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抑制过程:轴突B兴奋,能抑制轴突A对运动神经元C的兴奋传递。

机制:轴突B兴奋→释放兴奋递质→轴突A去极化→轴突A动作电位幅度↓→末梢释放递质↓→神经元CEPSP↓意义:调节感觉传入神经元活动。现在是5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后膜变化IPSPEPSP机制后膜超极化前膜去极化性质超极化抑制去极化抑制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活动调节传入神经元活动现在是5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Sensoryfunctionofnervoussystem现在是5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传导通路脊髓(传导躯干四肢感觉):浅感觉痛、温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后角换元→中央管前交叉→传导通路一般触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换元→大脑皮层深感觉本体感觉深部压觉→同侧后索→薄束、楔束核换元→交叉到对侧→内侧丘系传导通路精细触觉→丘脑换元

→大脑皮层

现在是5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5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脑干(传导头面部感觉):痛、温觉→三叉神经脊束核换元→交叉到对侧→三叉丘系→丘脑触觉、本体感觉→三叉神经主核、中脑核换元→交叉到对侧→三叉丘系→丘脑

现在是6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丘脑核团

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

后外侧腹核→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躯体感觉后腹核后内侧腹核→三叉丘系→头面感觉核团内侧膝状体→颞叶皮层→听觉外侧膝状体→枕叶皮层→视觉功能:与特定感觉产生有关

现在是6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

丘脑前核→皮层扣带回→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核团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区→调节肌肉运动丘脑枕→皮层顶叶、枕叶、颞叶的中间联络区→各种感觉的联系功能与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联系协调有关

现在是6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三类细胞群

(髓板内核)中央中核弥散核团束旁核大脑皮层中央外侧核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维持觉醒)。

现在是6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6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引起特定感觉的投射系统。特点源于外周特异感觉传入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及联络核换元外周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投射具有点对点联系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下行冲动现在是6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由丘脑髓板内核团发出的上行纤维,经多突触联系,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部位的感觉投射系统。特点源于脑干上行激动系统在丘脑髓板内核团换元投射至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维持皮层基础兴奋状态(醒觉状态)不产生特定感觉现在是6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感觉投射系统比较━━━━━━━━━━━━━━━━━━━━━━━━━

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传入途径特定感觉传导道感觉传导道侧支转接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团皮层投射点对点、特定区域弥漫性投射意义产生感觉,激发冲动维持皮层基础兴奋━━━━━━━━━━━━━━━━━━━━━━━━━现在是6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non-specificprojectionsystem)概念由丘脑第一类细胞群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及其向大脑皮层的投射通路及其向大脑皮层的投射通路冲动来源外周感觉网状结构转接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团特点点对点投射不具有点对点投射投射到大脑皮层弥散投射到大脑皮特定区域层的广泛区域功能产生特定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现在是6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

脑干网状结构内起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多突触传递系统,易受药物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现在是6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somaticsensoryareaI)——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①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投射);②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③投射区域空间排列倒置(头面部内部正立)。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somaticsensoryareaⅡ)

投射特征:投射分布正立、双侧投射、定位精确性差现在是7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7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也是运动区(4区)。3.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体表感觉代表区之中,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也与内脏感觉有关。4。视觉代表区——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双侧投射。5.听觉代表区——颞横回和颞上回,投射是双侧性的。6.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嗅觉——边缘叶前底部(前梨状区、杏仁核)。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下侧。现在是7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一)痛觉感受器及其刺激: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感觉,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卫反应。意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的报警系统,有保护性作用。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为特异性感受器,能够特异性感受致痛物质的刺激。

刺激:致痛化学物质(K+、H+、组胺、5-HT、缓激肽)

皮层投射区域:第—感觉区,第二感觉区,扣带回(与慢痛有关。)。下丘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也与痛觉有关。痛觉(pain)现在是7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皮肤痛

快痛:受刺激后立即出现,定位明确,尖锐刺痛。特点:产生和消失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可引起逃避性反射动作。传入纤维:Aδ纤维。

慢痛:一般在受刺激后0.5~1秒出现,强烈的烧灼痛。特点:定位不准确、持续时间长、伴有心率↑血压↑、呼吸改变和情绪反应。传入纤维:无髓鞘C类纤维。

现在是7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机制:刺激→组织释放致痛物质→痛觉感受器兴奋→神经末梢去极化→传入冲动→:(1)脊髓内弥散上行→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髓板内核群换元→第二体表感觉区和边缘系统→慢痛、情绪反应(2)浅感觉传导通路→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第一体表感觉区)→快痛

现在是7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三)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时发生的定位模糊、钝痛感觉。特点:①发起缓慢,持续时间长。②对扩张、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刺激敏感,对烧灼、切割等不敏感。③多表现为慢痛,定位不清楚,常会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可引起牵涉痛。

现在是7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牵涉痛(referredpain):因内脏疾病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现在是7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点患病脏器心脏胃、胰肝、胆囊阑尾炎肾结石牵涉痛心前区左上腹右肩胛上腹部脐部腹股沟区部位左臂尺侧肩胛间现在是7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牵涉痛产生机制:会聚学说:传入通路接近。内脏和体表刺激,经同一神经通路至脊髓同一区域,上行后引起主观意识的错觉。易化学说:传入中枢接近。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活动。现在是7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特征皮肤痛内脏痛

敏感刺激切割,烧灼等炎症,痉挛等传入神经躯体神经交感神经产生速度较快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较短定位程度精确模糊分辨能力强差情绪反应有有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主要区别现在是8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SomaticMotorRegulationByNervousSystem)

躯体运动是在骨骼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现在是8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脊髓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调节、控制骨骼肌收缩运动单位(motorunit):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敏感性

现在是8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γ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只接受高级中枢控制,其兴奋可提高肌梭对被动牵拉的敏感性γ环路~由γ运动神经元兴奋提高了肌梭敏感性,肌梭传入冲动加强α运动神经元活动,导致骨骼肌纤维收缩增强的神经环路。现在是8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休克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现在是8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脊休克(spinalshock):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脊休克表现:横断面以下骨骼肌紧张性下降,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出汗抑制,直肠、膀胱内粪、尿储留等。

脊休克恢复:动物越低等恢复越快,越高等恢复越慢;简单反射先恢复,复杂反射后恢复。

脊休克产生:不是由于损伤刺激造成,而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控制所致。现在是8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一)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姿势反射(posturalreflex):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肌紧张或产生相应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姿势的反射。屈肌反射(flexorreflex):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的受刺激一侧肢体出现的屈曲反应。是一种保护性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orreflex):肢体皮肤受到刺激时,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出现的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是一种姿势反射。意义: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现在是8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现在是8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腱反射(tendonreflex):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特点:单突触性位相性牵张反射快肌纤维快速同步收缩为主肌紧张(muscletonus):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特点:多突触性紧张性牵张反射慢肌纤维持续交替收缩为主1.牵张反射的类型:现在是8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2.牵张反射的机制:肌梭(musclespindle):感受肌肉长度。梭内肌纤维:收缩成分位于两端,感受装置位于中间。梭外肌收缩,肌梭所受牵拉刺激减少;梭内肌收缩,肌梭敏感性增强。

传入纤维:Ia、Ⅱ类。对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腱器官(tendonorgan):感受肌肉张力。传入纤维:Ib类,对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现在是8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9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牵张反射发生的过程:牵拉→肌肉伸长→刺激肌梭→Ⅰa、Ⅱ类纤维传入↑→α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肌肉收缩张力↑(对抗牵拉)肌肉收缩→腱器官兴奋→Ib类纤维→α运动神经元抑制→肌肉收缩↓→抑制牵张反射(防止牵拉过度)现在是9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牵张反射与反牵张反射的比较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敏感刺激被动牵拉主动牵拉感受器肌梭腱器官传入神经Ⅰa、

Ⅱ类Ⅰb

类中枢结构单突触双突触传出神经兴奋抑制效应器肌肉收缩肌肉舒张意义维持肌紧张避免肌肉过度牵拉

现在是9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广大中央区域。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脑干外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脑干外抑制区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现在是9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易化区

抑制区分布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延髓前庭核皮层运动区小脑的前叶两侧基底神经节作用增强肌紧张、肌运动抑制肌紧张、肌运动途径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肌紧张肌紧张现在是9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的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的现象。产生机制:是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导致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抑制区活动相对减弱所致。

现在是9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苍白球下丘脑Ⅷ前庭核易化区抑制区脊髓上行感觉通路侧枝小脑前叶中间部小脑前叶两侧大脑皮层运动区黑质----------------------------------------------------------------①上丘下丘脑干网状结构۷–环路肌梭۷–运动神经元a-运动神经元肌肉----②-----③-----④现在是9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去皮层僵直去大脑僵直现在是9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a僵直ß僵直,前者是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后者是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r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现在是9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可反射性的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它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迷路紧张反射是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反射调节。现在是9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颈紧张反射是颈部扭曲时颈部脊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现在是10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反正反射如将直立的动物推倒则可反正过来。现在是10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小脑调节躯体运动的功能

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现在是10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0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

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绒球小结叶。

纤维联系: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现在是10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小脑前叶,后叶中间带。小脑前叶纤维联系:脊髓小脑束小脑前叶顶核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前角功能:蚓部抑制肌紧张,两侧部加强肌紧张。现在是10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后叶中间带区功能:调节肌紧张,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ataxia):小脑损伤后,出现的动作性协调障碍。

现在是10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皮层小脑(cerebrocerebellum)——后叶外侧部。

纤维联系:皮层联络区脑桥核对侧后叶外侧部齿状核丘脑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区功能:参与运动计划形成和运动程序编制。

现在是10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基底核躯体运动的调节

结构:

尾(状)核壳核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

现在是10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0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基底神经节功能:调节肌紧张;产生和稳定随意运动;与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及运动设计和运动程序编制有关。

现在是11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基底神经节损伤

震颤麻痹

舞蹈症病变部位黑质新纹状体临床表现肌紧张↑肌紧张随意运动随意运动↑静止震颤机制DAAChDAACh治疗左旋多巴利血平阿托品现在是11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如纹状体损伤:胆碱能神经元活动GABA能神经元活动多巴胺能神经功能↑胆碱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۷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如黑质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纹状体黑质现在是11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功能特征:①交叉性控制。(咀嚼、喉、上面部肌肉受双侧控制。)

②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有关。

③上下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内部安排是正立的。现在是11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运动辅助区:皮层内侧面,对运动调节是双侧性的。

运动柱(motorcolumn)垂直切面上,运动区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基本的功能单位。

现在是11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及其功能执行中枢躯体运动控制的下行传导系统。——由大脑皮层发出,下行到达脑干和下行经延髓锥体到达脊髓控制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主要功能①发动并完成随意运动。②调节肌紧张。③调整肌梭敏感性,协调肌肉收缩。现在是11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1.皮层脊髓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1)皮层脊髓侧束:在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沿脊髓外侧索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外侧部分,参与对四肢远端肌肉控制,主要与精细运动、技巧运动有关。(2)皮层脊髓前束:不交叉,在脊髓同侧前索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内侧部分,参与对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控制,主要与姿势维持和粗大运动调节有关。2.皮质脑干(核)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现在是11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现在是11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其他传导通路: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参与近端肌肉粗大运动和姿势的调节。红核脊髓束:

参与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调节。

现在是11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三)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①经典锥体外系(皮层下核团,如基底节,黑质,红核等)②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额、顶叶等皮层)③旁锥体系(锥体束侧支)经多次换元后抵达脊髓运动神经元双侧性控制主要功能①调节肌紧张②协调肌群运动③维持姿势现在是11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下行传导通路的损伤比较

脊髓上运动神经元前角神经元

损伤部位传导束脊髓前角

肌紧张痉挛松弛

腱反射增强减弱

肌萎缩不明显明显

病理反射巴氏征(+)巴氏征(-)

临床表现痉挛性瘫萎缩性瘫

(硬瘫)(软瘫)

现在是12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现在是12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共同特征:

都由节前和节后神经元组成。现在是12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同特征: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起源:胸1~腰3脊髓灰质侧角脑干副交神经核骶2~4灰质纤维:节前短、节后长节前长、节后短分布:广泛局限刺激节前纤维反应:弥散局限现在是123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2.双重支配。绝大多数内脏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神经支配,只有少数例外。3.功能相互拮抗。对同一器官来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一般都是相互拮抗的。

4.具有紧张性作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能够不断传出低频神经冲动到效应器。

1.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现在是124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意义不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外周作用,会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意义:动员各器官的潜在功能,以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意义:促使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吸收,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现在是125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受体(receptor)

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根据产生效应的机制分为:离子通道偶联受体——通过离子通道开放产生效应G蛋白-蛋白激酶受体——通过激活G蛋白-效应器酶-蛋白激酶产生效应主要为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现在是126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胆碱能受体毒菌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N受体)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肌肉型烟碱受体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自主神经节神经-肌接头支配的效应器突触后膜终板膜作用:心脏抑制节后神经元兴奋骨骼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收缩膀胱逼尿肌收缩虹膜环行肌收缩消化腺分泌阻断剂:阿托品箭毒箭毒六烃季胺十烃季胺现在是127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

β受体平滑肌主要兴奋,也有抑制

主要抑制,也有兴奋

效应血管平滑肌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收缩血管平滑肌虹膜辐射状肌收缩小肠平滑肌舒张小肠平滑肌——舒张子宫平滑肌滑心肌活动加强

分布

皮肤肾胃肠血管占优势骨骼肌肝脏血管占优势

NA强弱adr

强强异丙强现在是128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全部交感、部分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内脏反射初级中枢。脊髓内脏反射:血管运动反射、排尿、排便反射、发汗反射、勃起反射等。

现在是129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二)脑干延髓:大部分副交感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是呼吸运动、心血管运动、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基本中枢。

脑桥——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现在是130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三)下丘脑的主要功能1.控制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

2.调节水平衡。下丘脑调节饮水的区域位于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对排水的调节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实现。

3.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

现在是131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4.摄食行为调节。摄食中枢(feedingcenter)——下丘脑外侧区饱中枢(satietycenter)——下丘脑腹内侧核

现在是132页\一共有166页\编辑于星期三5.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下丘脑近中线两旁腹内侧区有“防御反应区”。6.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和释放调节肽,经垂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