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历年中考真题汇编:表格归纳1、(2005上海中考20)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f1Vf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实验序号u(米)v(米)uv(米2)v/u1/u(米-1)1/v(米-1)10.2000.2000.04001.005.005.0020.3000.1500.04500.503.336.6730.5000.1250.06250.252.008.00表二(凸透镜的焦距目为力)实验序号u(米)v(米)uv(米2)v/u1/u(米-1)1/v(米-1)40.2000.3000.06001.505.003.3350.3000.2000.06000.673.335.0060.5000.1580.07900.322.006.3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的物星即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 ;(b)分析比较 1/16廿I2、(2006上海中考20)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1先后浸入A、B两种液体中。A<pB),并用力Fl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12所示。他们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三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 Tf7一表二所示。 图12表一液体A实验序号123456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220.240.26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l(牛)468888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246卜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61820222426表二液体B实验序号789101112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0.160.180.20.220.240.26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l(牛)5.67.810101010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牛)2.24.46.6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3(牛)17.619.82224.226.428.6(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7、8与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3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3)请将表一和表二填写完整。(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后三列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计算了F3与F1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乙同学计算了F3与F2的差值,分别为20.0牛、20.0牛、20.0牛和22.0牛、22.0牛、22.0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乙同学的分析。(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2/163、(2007上海中考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将不同的实心物块浸没在液体中并松手后,发现有的物块上升至液面,有的物块下降至容器底部。为了研究实心物块的质量和体积对此现象的影响,他们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表一、表二为该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表一:液体甲(质量为8.0千克,体积为8x10-3米3)实验序号物块质量(X10-3千克)体积(X10-6米3)现象1A7.530上升至液面2B25.242上升至液面3C24.327上升至液面4D21.612下降至底部5E91.834下降至底部表二:液体乙(质量为6.4千克,体积为8x10-3米3)实验序号物块质量(X10-3千克)体积(X10-6米3)现象6A7.530上升至液面7B25.242上升至液面8C24.327下降至底部9D21.612下降至底部10E91.834下降至底部(1)小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和3与5(或6与9和6与10)的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体积无关;跟它的质量有关,且质量小的物块上升,质量大的物块下降。小华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和2与4(或6与8和7与8)的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在液体中,物块的上升和下降跟它的质量无关;跟它的体积有关,且体积大的物块上升,体积小的物块下降。请判断:小明的结论是 的,小华的结论是 的。(均选填“正确”或“错误)(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当 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上升;当 时,液体中的物块就下降。3/16
4、(2008上海中考20)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凸透镜焦距f实验序号物屏距离L(厘米)第一次成像第二次成像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的大小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的大小10厘米1491435放大3514缩小2451530放大3015缩小3402020等大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435不能在光屏上成像15厘米5802060放大6020缩小6642440放大4024缩小7603030等大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855不能在光屏上成像(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 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4/16
5、(2009上海中考26)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如图14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p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测出注入管中水的质量m,运用公式p=F=mg,计算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SSp。改变深度h,重复实验。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 图14进行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小组槽中液体密度P(X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深度h(米)管口面积S(X10-4米2)质量m(X10-3千克)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帕)甲0.810.0552039220.154078430.2580156840.2101601568乙1.050.0552549060.155098070.251001960丙1.280.0553058890251202352①在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等于〃或“小于)。②各组同学分析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组同学由实验序号初步得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选填“有关〃或“无关)。③三组同学互动交流,分析实验序身、5、8的数据,发现液体内部的压强P/p5、p8)与密度(p甲、P乙、P丙)满足关系 ,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5/16
6、(2010上海中考26)小华和小海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A11.20.0822.40.1633.60.24二中。表导体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B41.80.1853.60.3665.40.54表二(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同一导体,.(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5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①为验证上述猜想,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华重新预设了B导体两端的电压,并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小海分析了小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华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他未测量便修改了数据,如表三所示.你认为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理由是—②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6/167、(2011上海中考25)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大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④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千克/米3内的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供最有力的依据。7/16
8、(2012上海中考26)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4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A挂在测力计 ,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将h和F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_L步研究f和h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f的变化量^h和4f,并 La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已知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已知p1Vp2) 二一图14实验序号h(米)F实验序号h(米)F(牛)△h(米)△F(牛)10.02220.01020.0130220.010.840.0121.250.0220.40.021.660.0418.870.05180.032.480.0815.690.1140.040100.1414表一(液体密度p,实验序号h(米)F(牛)△h(米)△F(牛)110.02220.010120.01130220.011140.0121150.02200.022160.0418170.05170.033180.0814190.1120.040200.1412表二(液体密度p2)实验序号h实验序号h(米)F(牛)123表三①实验序号2和13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③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h和4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h和4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④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和2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满足一定条件时,F不再随h而变化。为进一步研究h所满足的条件,需添加的器材为(选填"甲〃或"乙〃或"丙)。器材:圆柱体甲高H=0.10米圆柱体乙高H=0.20米正方体丙边长H=0.10米请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达到研究h所满足条件的目的。8/16
实验序号123实验示意图立后应G实验序号123实验示意图立后应G(牛)282420△pJ帕)230230230液①小红猜想:△p液与放入的物体所受重力G有关,于是选择所受重力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A、B、C,先后放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并测得乙p液。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分析比较表一中乙p液和相关条件,可得:△p液与G(选填“有关〃或“无关九②小华猜想:△p液与放入的物体所受浮力F浮有关,于是将物体D挂在测力计下,将其逐步浸入液体中,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经计算得出F浮,并测得乙p液。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二。 于表二实验序号456789自ac…Ar--1-s-fc实验示意图iAjXxx ItCd^iCDk-W--A-Id「KDZ-.:<dZG(牛)323232323232F(牛)2218141010一下浮(牛)1014182222△p液(帕)250350450550550根据表二的实验示意图和相关数据,验证△p液与F浮相关的猜想(选填“可以〃。请填写实验序号9中的相关数据:F浮。请填写实验序号9中的相关数据:F浮为帕。9/1610、(2014上海中考25)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v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猜想v可能与斜面的倾角。、斜面材料、物体的质量m三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100克祛码片(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进行实验。按图13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斜面顶端,木块由静止下滑,用传感器实验序号0斜面m实验序号0斜面m(克)v(厘米/秒120°A200245220°A300245320°B200153420°B300153525°A200307630°A200358735°A200v7840°A200/438945°A200470测得其到达底端时的v。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①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与无关。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木块,平放在长度相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③在实验序号7中:v7358③在实验序号7中:v7 :一2—厘米/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v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积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应选择图14中与(a)进行对比实验[选填“(b)”“(c)”或“(d)”],即可得出10/1611、(2015上海中考26)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高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星即、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像高L像分别记录在下表中。在验证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初步规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下表的后两列中。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L僚像(厘米)像距与物距之比(v/u)物距与像距之和(u+v)(厘米)160.012.00.600.2072.0250.012.50.750.2562.5330.015.01.500.5045.0418.022.53.751.2540.5516.026.75.001.6742.7614.035.07.502.5049.0①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式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②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L像与v/u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③该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a)根据实验序号1-3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变化量Au与像距变化量A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b)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变化时,L像、u+v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1/16
12、(2016上海中考25)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圆柱体A和B进行实验。如图11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表圆柱体实验序号h(米)p(帕)圆柱体实验序号h(米)p(帕)AH为0.4米S为0.03米2107000BH为0.3米S为0.05米270700020.10720080.12740030.20740090.18760040.407800100.24780050.507800110.30800060.607800120.408000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11与12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③由实验序号3与8或4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两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存在h不同而p相同的现象。若用圆柱体A、B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二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相同。表二实验组号hA(米)hB(米)第I组0.10—第n组—0.1812/1613、(2017上海中考25)小明用六个重力G均为10牛、体积不同的球体,研究放入球体前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增加量△F的情况。他分别将球体放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相同容器中,待球体静止,得到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增加量与。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见下表。实验序号123456放入的球体ABCDEF△F(牛)568101010实验现象球体A球体B 球体C 球体DE求体E球体FqS..J;工1 ①观察序号1或2或3中的实验现象并比较△F和G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放入的球体在水中沉底时,。观察序号4或5或6中的实验现象并比较△F和G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②小明得出“在盛有等质量水的相同容器中,当放入球体的重力相同时,球体的体积越大,△F越大”的结论。由表中实验序号的现象、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判断小明得出的结论不正确。③分析表中序号1-6的现象、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盛有等质量水的相同容器中,当放入球体的重力相同时, 体积越大,△F越大。13/16
14、(2018上海中考25)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初步规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u、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计算了像与物体的距离l,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樵像(厘米)像与物体的大小比较像与物体的距离1(厘米)148.09.60.6缩小57.6228.011.21.239.2316.014.42.432.4413.020.84.8放大33.8512.024.06.036.2610.040.012.050.0①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场像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变小,。②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与物体的距离l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a)同一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b)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③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当像与物体的距离l为35厘米时,像高”的范围。14/16
图12实验序号h(厘米)F(牛)AF(牛)13.08.51.526.07.03.039.05.54.5412.05.05.0表一(液体A)实验序号h(厘米)F(牛)AF(牛)53.08.81.266.07.6图12实验序号h(厘米)F(牛)AF(牛)13.08.51.526.07.03.039.05.54.5412.05.05.0表一(液体A)实验序号h(厘米)F(牛)AF(牛)53.08.81.266.07.62.479.06.43.6812.06.04.0表二(液体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5、6与7)数据中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同一种液体中,。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5、6与7)数据中A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同一种液体中,。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或2、6与3、7)数据中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实验中圆柱体重力为牛,高度为 厘米。15/16参考答案1、(1)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2)1、4或2、5或3、6;(3)(a)表一或表二可得: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倒数和为一定值。(b)表一和表二可得: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倒数和随焦距的增大而减小。2、(1)液面到物体下表面的距离越大,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也越大;(2)4与10或5与11等;(3)表一:0、0、0;表二:0、0、0;(4)错误;正确;3、(1)错误(1分);错误(1分)。(2)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从业总账管理》课件
- 《广场规划设计》课件
-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六课 第4课时 国家监察机关
- 短信营销合同三篇
- 农学启示录模板
- 理发店前台接待总结
- 儿科护士的工作心得
- 探索化学反应奥秘
- 收银员的劳动合同三篇
- 营销策略总结
-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2024 潮玩行业专题报告:一文读懂潮流玩具消费新趋势
- 艺考培训宣讲
-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导论I》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无人机部件委托生产加工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心里疏导课件教学课件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专项训练练习题
- 基于机器学习的供应链风险预测
- 2024-2025年职业技能:全国高速公路收费员从业资格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阜阳师范大学《法学概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