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场工程与煤层采动间相互影响的论证_第1页
风力发电场工程与煤层采动间相互影响的论证_第2页
风力发电场工程与煤层采动间相互影响的论证_第3页
风力发电场工程与煤层采动间相互影响的论证_第4页
风力发电场工程与煤层采动间相互影响的论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风力发电场工程与煤层采动间相互影响的论证1风电场概况

风电场位于xxxxx前进林场的山上,属山地地形,东西长占地面积130444m2,场址平均海拔高度在500m左右。本工程选用方案WTG2,33台单机容量为1500kW的风电机组。风电机组轮毂高度采用70m。风机基础初拟为自然地基上的大块体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直径为16.4m,基础埋深3.0m,边坡1:0.5,基础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基底下设200mm厚的C20素混凝土垫层;

2地基岩(土)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现场踏勘,结合当地建筑经验等,推荐各层地基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的结果列于表2-1。

表2-1地基(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层号角砾碎石块石灰岩(强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等风化)根据经验及规范确定fak值(kPa)240~260280~350380~4503803501200推荐的fak值(kPa)240~260280~350380~45038035012003区域地质采矿条件

通过对风电场区内的矿产资源实地调查及《xxxxxx找煤报告》、《xxxxx勘探地质报告》等有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说明:风电场部分区域下有煤层,煤层最小埋藏深度350米,平均厚度0.7~0.9米,倾角18°~30°。区内无大的断层,结构简单。区内井下一般采用长壁全陷法开采,下沉系数可达0.7~0.9。

4开采沉陷预计结果

4.1影响地表塌陷的主要因素

1.上覆岩层的性质

在一致的开采条件下,岩性坚硬且整体性较好的岩土层,塌陷后影响面积较大,但地表种种移动与变形值相对较小,破坏程度较轻。岩性较弱且节理裂隙发育的岩土层,地表塌陷影响面积略小,但移动变形值较大,破坏程度相对加重。

风电场区内煤矿主要开采近水平或倾角很小的煤层,直接顶板为厚度较大的坚硬及极度坚硬岩层所组成。使用长壁式采煤法全部冒落处理采空区时,采空区顶板在自重和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弯曲下沉,当其内部拉力超过岩层强度极限时,便断裂、破碎而冒落,冒落的矸石堆积在采空区内直至支撑住上面岩层,形成冒落带。上面岩层继续弯曲、下沉,压缩堆积的矸石,当其弯曲下沉所产生的拉应力超过该岩层的强度极限时,还要产生开裂,或者由于各岩层强度不同,弯曲下沉速度不同,岩层与岩层之间产生离层,形成裂缝带。裂缝带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虽然仍会弯曲下沉,但是受到移动空间的限制,弯曲下沉程度减少,可能不再开裂,形成弯曲下沉带。假使采空区范围相当大,弯曲下沉带一起可以发展到地面。移动稳定后,上位岩层及地表的最大下沉量可达煤层开采厚度的60~90%,甚至更高。

2.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

假使覆岩和表土层含量较大,地表塌陷面积和塌陷区的破坏程度将有所增加。假使塌陷区内靠近地表存在较大的断裂构造,则构造断裂带附近将出现较大的移动和变形破坏。

3.地形与微地貌特性

山区倾斜地表将产生附加采动滑移,滑移方向指向下坡方向,因而凸形变坡部位将产生附加水平拉伸变形;山形地貌部位将产生附加的水平压缩和正曲率变形。梯田的地棱边、陡崖的边缘附近常出现裂缝。

4.煤层开采条件的影响

煤层开采条件包括开采深度、开采厚度和煤层倾角。在其它条件一致时,地

表破坏程度与开采深厚比(H/M)呈反比函数关系;开采煤层的倾角影响变形塌陷范围相对于采空区的位臵;倾斜煤层开采时,塌陷区将偏向下山方向。下山方向的移动变形范围和破坏程度将有所增加。

5.采煤与顶板管理方法的影响

地表塌陷范围以及移动、变形和破坏程度与煤层采空区的大小及煤炭采出率有某种正比关系。长壁式大冒顶充分开采的下沉系数可达0.7~0.9;条带式、房柱式等开采的下沉系数则与煤炭采出率有关,一般在0.3以下。显然下沉系数愈小,地表破坏范围和程度也就愈小。

6.开采次数影响

在其它条件一致时,重复开采的地表塌陷破坏程度比初次开采略大一些,原因是覆岩经初次开采后,其稳固性系数将有所降低,重复开采时其下沉系数有所增大。在充分开采条件下,一次重复开采的下沉系数可增加0.1左右,再次重复开采时,增加的幅度将显著减小。

7.开采厚度与开采深度的影响

开采厚度对上覆岩层及地表的沉陷过程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采厚越大,冒落带、导水裂缝带高度越大,地表移动变形值也越大,移动过程表现得越猛烈,因此移动和变形值与采厚成正比。

地表移动值既与采厚成正比,又与采深成反比,所以常用深厚比(H/m)作为衡量开采条件对地表沉陷影响的粗略估计的指标。深厚比越大,地表移动变形值越小,移动和变形就越平缓,深厚比越小,地表移动与变形就越猛烈。在深厚比很小的状况下,地表将出现大裂缝、台阶状断裂,甚至出现塌陷坑。

4.2采空塌陷稳定分析

矿区内煤层为长壁全陷法开采时,覆岩相对坚硬,采深大于500m,当采用长壁全陷法开采时,回采率达80%以上,塌陷区最大下沉点的下沉在3年左右基本趋于稳定(依据6个月内累计下沉值不超过30mm,认为地表移动期终止),剩下的变形就是剩余变形,虽然变形量不大,但是不均匀变形和年沉降速率依旧很大,发育地裂缝也是常有的现象。

1.开采安全深度计算

由于风电机组没有相关规定,所以根据《铁路工程地质手册》推荐的计算方法,安全开采深度为H=K·M

H——安全开采深度(m);K——安全系数,参考表2取值;M——矿层采出厚度(m)。

表2计算安全系数K值表

风电场区域内煤层倾角为一般18°~30°,现阶段长时间内可采一层煤,不考虑重复采动,建筑物级别为I级时,K=175。主要可采煤层平均煤厚为0.7~0.9m。

则安全深度为H=157.5m;在区域内煤层埋藏深度远大于煤的安全开采深度。2.最大下沉量预计

地表的下沉量与大量采矿因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上覆岩性、采深、煤层厚度、倾角、采矿方法有关。最大下沉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Wmax=MqcosɑWmax—最大下沉值;M—煤层厚度q—下沉系数ɑ—煤层倾角

一、根据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确定预计参数

(1)上覆岩层岩性的确定方法

根据煤层附近区域的钻孔资料,依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规定,结合本区域上覆岩层岩性的综合评价系数P、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确定煤层上覆岩层岩性特征。

其中,系数P取决于覆岩岩性及其厚度,可用下式表示:

P??mQi1ni?m1ni

式中mi—覆岩i分层的法线厚度,m;

Qi—覆岩i分层岩性评价系数,可由表3查得;当无实测强度值时,Q0值可从表4查得。

表3分层岩性评价系数

岩性单向抗拉强度(MPa)≥9080706050403020>10初次采动Q00.00.00.050.10.20.40.60.80.9重复采动Q10.00.10.20.30.450.70.80.91.0Q20.10.40.50.60.70.951.01.01.1岩石名称很硬的砂岩、石灰岩和粘土页岩、石英矿脉、很硬的铁矿石、致密花岗岩、角闪岩、辉绿岩硬的石灰岩、硬砂岩、硬大理石、不硬得花岗岩坚硬中硬较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