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形状的遗传信息。特点:具稳定性。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遗传型+环境条件表型表型(phenotype):指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一种现实存在,是具一定遗传型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代谢发育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a.在群体中以极低的几率出现,(一般为10-6~10-10);b.形状变化的幅度大;c.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特点是:a.几乎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b.性状变化的幅度小;c.因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在37℃下培养,不产生色素;如果重新将温度降到25℃,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一、三个经典实验1.经典转化实验:F.Griffith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SIII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RII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2)细菌培养实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III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II型细胞并使RII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III型细胞。热死SIII菌—————不生长
活RII菌—————长出RII菌
热死SIII菌—————长出大量RII菌和10-6SIII菌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活RII菌平皿培养Griffith
转化试验示意混合培养RII型活菌SIII型活菌SIII型热死菌RII型活菌SIII型活菌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健康病死病死病死①加S菌DNA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④加S菌的RNA⑤加S菌的蛋白质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活R菌长出S菌只有R菌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型S.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2.噬菌体感染实验A.D.Hershey和M.Chase,1952年(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10分钟后用捣碎器使空壳脱离吸附离心沉淀细胞进一步培养后,可产生大量完整的子代噬菌体上清液中含15%放射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沉淀中含25%放射性以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10分钟后用捣碎器使空壳脱离吸附离心沉淀细胞进一步培养后,可产生大量完整的子代噬菌体上清液中含75%放射性生化提取分别获得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外壳(病毒1)和核酸(病毒2)抗血清处理,证明杂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来自病毒1,而非病毒2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为病毒2,而非病毒1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3.植物病毒重建试验2.染色体外遗传成份基因不仅存在在染色体上,还存在于细胞中的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上
核外染色体真核生物的“质粒”原核生物的质粒
线粒体细胞质基因 叶绿体(质体) 中心体 动体共生生物: 卡巴颗粒酵母菌的2m质粒F因子R因子Col质粒Ti质粒巨大质粒降解性质粒原核微生物核外遗传物质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1)质粒的分子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closedcircle,简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kb左右到1000kb;(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固氮、产生酶类、降解功能等。重组: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菌可发生。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E.coli、Shigella、S.aureus、Streptococcuslactis、根癌土壤杆菌等制备:包括增殖、裂解细胞、分离质粒与染色体和蛋白质等成分、去除RNA和蛋白质等步骤。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法质粒的检测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对于实验室常用菌,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如抗药性初步判断。对于由于三种构型同时存在时造成的多带现象(提取质粒时造成或自然存在),可以进行特异性单酶切,使其成为一条带。特定的质粒提取方法和后处理使染色体和RNA均被除掉。最初发现于痢疾志贺氏菌中。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resistencetransforfactor,RTF)和抗性决定R因子(r-determinant),RTF为分子量约为11×106Dalton,控制质粒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质粒大小不固定,从几百万到100×106Dalton以上。其上带有其它抗生素的抗性基因。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2000~3000个/细胞。2.R因子(resistencefactor)产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其它肠道细菌。大肠杆菌素都是由Col因子编码的。Col因子可分为两类,分别以ColE1和ColIb为代表。ColE1无接合作用,是多copy的;ColE1研究得很多,并被广泛地用于重组DNA的研究和用于体外复制系统上。ColIb与F因子相似,具有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功能,属于严紧型控制,只有1~2个copy。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3.Col因子(colicinogenicfactor)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例如有分解CAM(樟脑)质粒,XYL(二甲苯)质粒,SAL(水杨酸)质粒,MDL(扁桃酸)质粒,,NAP(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等。4.降解性质粒是近年来在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一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其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6.巨大质粒(mega质粒)突变(mutation):指生物体的表型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染色体畸变——细胞学上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变化突变基因突变——细胞学上看不到遗传物质的变化突变体(mutant):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细胞或菌株野生型(wildtype):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定义: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为10–8是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突变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mutant,即突变型)的数目来表示。如一个含108个细胞的群体,当其分裂为2×108个细胞时,即可平均发生一次突变的突变率也是10–8。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胞数突变是独立的。某一基因发生突变不会影响其它基因的突变率。在同一个细胞中同时发生两个基因突变的几率是极低的,因为双重突变型的几率只是各个突变几率的乘积。由于突变的几率一般都极低,因此,必须采用检出选择性突变株的手段,尤其是采用检出营养缺陷型的恢复突变株(backmutant或reversemutant)或抗性突变株特别是抗药性突变株的方法来加以确定。突变率菌名 突变性状 突变率E.coli 抗T1噬菌体 3×10–8E.coli 抗T3噬菌体 1×10–7
E.coli 不发酵乳糖 1×10–10E.coli 抗紫外线 1×10–5Staphylococcusaureus 抗青霉素 1×10–7S.aureus 抗链霉素 1×10–9
Salmonellatyphi 抗25g/L链霉素 1×10–6
Bacillusmegaterium 抗异烟肼 5×10–5
若干细菌某一性状的自发突变率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在各种基因突变中,抗性突变最为常见。但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这种抗性产生的原因争论十分激烈。一种观点认为,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各种抗性是由其环境(指其中所含的抵抗对象)诱发出来的,突变的原因和突变的性状间是相对应的,并认为这就是“定向变异”,也有人称它为“驯化”或“驯养”。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且与环境是不相对的。由于其中有自发突变、诱发突变、诱变剂与选择条件等多种因素错综在一起,所以难以探究问题的实质。从1943年起,经过几个严密而巧妙的实验设计,主要攻克了检出在接触抗性因子前已产生的自发突变株的难题,终于解决了这场纷争。变量试验又称波动试验或彷徨试验。1943年,S.E.Luria和M.Delbrück根据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左方的实验。1.变量试验涂布试验中突变率的计算初始接种量:5×104个/皿培养5小时,繁殖了12.3代,每个微菌落约含5100个细菌这时,每个平皿上的细胞数为:5100×5×104≈2.6×108个/皿在6个平板上,比接种时增加的细胞数为: 6×(2.6×108
5×104)=15.6×108在未涂布的平板上共发现28个突变,故突变率=28/15.6×108=1.8×108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1952年,J.Lederberg夫妇的论文《平板影印培养法和细菌突变株的间接选择》,更好地证明了微生物的抗药性是在未接触药物前自发产生的,这一突变与相应药物环境毫不相干。平板影印培养法,是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印章上,使其沾上来自平板上的菌落。然后可把这一“印章”上的菌落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待这些平板培养后,对各平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菌株。据报道,用此法可把母平板上10~20%量的细菌转移到丝绒布上,并可利用这一“印章”接种8个子培养皿。因此,通过影印培养法,就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株。平板影印培养法在根本未接触过任何一点链霉素的情况下,就可以筛选到大量抗链霉素的突变株,充分说明了突变是自发产生的,链霉素只是起到了一种检出作用。平板影印培养不仅在微生物遗传理论的研究中有重要应用,而且在育种时间和其它研究中均有应用,值得很好地领会。基因突变的机制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诱变又可分为点突变和畸变。具体类型可归纳如下:二、突变与育种(一)自发突变与育种:选育定向培育(二)诱变育种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2、诱变育种的原则(1)使用简便有效的诱变剂诱变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紫外线激光离子束X射线r射线快中子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吖啶化合物Ames试验:利用细菌模型了解潜在化学致癌物的诱变作用“生物化学统一性”法则:人和细菌在DNA的结构及特性方面是一致的,能使微生物发生突变的诱变剂必然也会作用于人的DNA,使其发生突变,最后造成癌变或其他不良的后果。诱变剂的共性原则:化学药剂对细菌的诱变率与其对动物的致癌性成正比超过95%的致癌物质对微生物有诱变作用90%以上的非致癌物质对微生物没有诱变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ruceAmes教授于1966年发明,因此称为Ames试验具体操作: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m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设备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天然板岩墙面板石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机电安装工程监理服务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黄岩红砖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民间知识保护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数字沙盘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养生粥品外卖平台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农林工程设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文件架及类似物品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餐饮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形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
- 一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分析培训课件
- 蚂蚁集团上市招股书
- Q∕SY 1502-2012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施工规范
- 软件代码审查报告
- 建设工程法人授权委托书
- T∕CEEMA 002-2022 煤电机组发电机节能、供热和灵活性改造技术导则
- 《小儿垂钓》ppt
- 第四章碱金属原子和电子自旋
- 拉森钢板桩监理控制要点
- 河北医疗机构另收费用一次性物品管理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