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 + 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 + 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 + 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 + 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 + 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无美恶,期在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严复导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在掌握隋唐的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相关史实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重点概念和制度发展趋势。学习目标壹叁

贰结合史料探究制度变化的实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体会时代和个人的联系,理解制度创新与国家富强统一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隋唐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之变中央官制发展历程秦隋唐三公九卿皇帝中书省皇帝尚书省门下省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三省六部制一、组织保障——中枢政务机构1.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及时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中华文明史》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一、组织保障——中枢政务机构2.中外朝制通过表格你能获取什么信息?⭕汉武帝在位期间的历任丞相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外朝决策执行皇帝心腹近臣官僚体系分割相权霍光以“辅政”名义,自任“大将军”“领尚书事”,以人臣而兼君上之权,并格以“治内、治外”之分,剥夺丞相召集百官议事之权;同时拉帮结派,分裂朝臣,“中外朝”体制于是形成。自此以后,就成为外戚专权、以至篡夺刘氏王朝的得力工具。——苏诚鉴《论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一、组织保障——中枢政务机构3.三省六部制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外朝决策执行皇帝心腹近臣官僚体系分割相权尚书省西汉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皇帝皇帝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于审理政事堂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政令审核政令执行政令一、组织保障——中枢政务机构3.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位置图皇帝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于审理政事堂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政令审核政令执行政令(1)三省分工如何?(2)三省如何运作?(3)三省长官的地位如何?(4)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5)相比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根据课文及左侧地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2)职权明确、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政事堂是为了减少三省摩擦,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而设立的。一、组织保障——中枢政务机构3.三省六部制材料三: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是不断变迁的。……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仅仅是宰相制度的改革……此时三省机构在中央政治体制中的地位虽然全面下降,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的制度依然存在。——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迁论略》材料一: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根据所学内容及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是什么?(1)三省分工明确,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3)三省六部制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三省六部制的影响选官制度之变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血缘关系品行才能军功才能门第商周时期战国至秦汉代科举制魏晋南北朝隋唐考试能力温故知新:你能概述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吗?二、人才保障——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高门(上品)寒门(下品)材料1: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况者哉。——房玄龄等《晋书·段灼传》材料3:所谓高门大族者,不过雍容令仆,裙履相高,求如王导、谢安,柱石国家者,不一二数也。——赵翼《廿立史礼记》卷十二二、人才保障——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产生背景选拔方式选拔标准根据教材p38完成下列表格二、人才保障——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产生背景(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选拔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拔标准家世、德才→家世材料1: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材料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兄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况者哉。——房玄龄等《晋书·段灼传》根据教材p38完成下列表格影响初期后期(1)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2)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总结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二、人才保障——选官制度2.科举制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科举制的背景(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二、人才保障——选官制度2.科举制材料1:科举制主要的特征是进行统一书面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所以可以将其归纳为“以文取士”。——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材料2:唐代一改汉代的乡举里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尚书礼部举行考试……至于实际分发任用,还需经过吏部的再考试。——李佳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证继承与创新发展》材料3: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原则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制度化、公平公开二、人才保障——选官制度2.科举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范进中举》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1)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3)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经济制度之变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徭役↓输庸代役经济制度发展历程三、财税保障——赋税制度1.概念解析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税役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中国古代前期的税种以人口税为主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军役、杂役等三、财税保障——赋税制度2.租庸调制(1)魏晋: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颁布“均田令”,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3)唐初: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服徭役二十天或“纳绢代役”。调庸租|粮食|布帛等|以纳绢或布代役(输庸代役)三、财税保障——赋税制度3.两税法材料1: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盗行吞并,莫惧章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四九五《田制》材料2: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欧阳修等《旧唐书》材料3: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

——欧阳修等《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唐朝鼎盛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图唐朝后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图唐朝后期,租庸调制出现了什么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佛教盛行,广修寺庙,税收减少,财政困难安史之乱—>人口逃亡,户口减少—>税收减少三、财税保障——赋税制度3.两税法两税法的内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1)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2)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3)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4)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征税。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调庸租简化三、财税保障——赋税制度3.两税法两税法的评价每岁天下共敛三千余万贯,其二千五十余万贯以供外费,九百五十余万贯供京师;税米麦共千六百余万石,其二百余万石供京师,千四百余万石给补充外费。——杜佑《通典》卷六《赋税下》(1)简化了税收名目(2)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3)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固定了税收时间(5)两税法为王朝再次中兴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影响三、财税保障——赋税制度3.两税法两税法的评价不利影响每州各取大历(766-780)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白居易集》卷2《重赋》(1)加重定额,征税不合理(2)官吏加大盘剥,税外加征杂税两税法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隋唐制度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