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专题01时空观念【问题切入】大家都熟悉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是文学的表达方式,用历史的时空观念怎么表达呢?从前(公元哪一年),有座山(山名),山上有座庙(庙名),庙里有个老和尚(人名)和小和尚(人名)。有一天(具体时间:哪年哪月哪日),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具体内容:说了什么)《课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素养定位】时空观念的内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内涵解读】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认识历史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历史意识,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在历史空间下的时间记录着历史事实的发生,二是历史时间下的人类实践转化并凝固成历史社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等,由此体现着时间与空间下的历史史实是相互作用关系。比如,古人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现代人用网络、电话等传递信息,你总不能穿越到西周的幽王年代给各地诸侯通过网络放一段视频监控,说敌人真的来了,众卿快来救驾!它无法被现代的发明所左右,只能成为过去的人和事。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史书有不同的体裁,如编年史、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的体裁对历史时空的分割不一样。如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时的人和事,共3000多年的历史;而《汉书》和《后汉书》就分别只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一个朝代的历史。另外,通史叙述的内容不深但是广泛,通常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和脉络,能给人整体的认知;而断代史则侧重于对一个朝代的兴衰记述,比较静态化。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短短二十二个字,由于有了时间的顺序,从而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义,展现出蔺相如不屈的气节和高超的外交技术。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对时空框架的理解,有如下三种:一是客观时间,二是历史上的时间观念,三是历史学家对时间的认知。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就能明白不同的时空框架下,人们对历史事件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态度,特别是史学家对时间的认识,如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有的主张从1500年左右开始,有的主张从1640年开始。又比如,“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时期界定问题,也是不同的时空框架对历史解释的不同影响的例子。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比如历史人物评价,我们总喜欢谈到历史局限性,什么叫历史局限性,就是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物形象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置是不一样的。比如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禁烟英雄,但是在对待海防上面,比如对前来投诚的海盗头目郑一嫂,林则徐出于阶级立场,始终不肯给郑一嫂相应的待遇。【表达方法】1、常见的时间表达方法。时间类的表达方式有世纪、纪年,年代、朝代、年月日等,具体到某一天要有时辰、时刻等等。特别是历史纪年又有多种方法,如干支纪年、年号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等。要注意历史时序(即时间顺序)。在宏观上要关注历史分期,把握阶段特征,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线索具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要明确其分期及其划分依据。在微观上,要记忆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及顺序,明确其在时间上的逻辑。列历史年表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能将分散的历史知识依据时间系统化,时序性。2、常见的空间表达方法。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空间条件下进行考察。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形:(1)常见的地理名称: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秦岭-淮河、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岭南地区、江浙地区,吴越地区,关中地区,西域地区,古丝绸之路,西南、西北地区、华北、华南、江南、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印度支那,欧洲大陆,北大西洋,亚太地区、拉美地区、近东、远东等等。(2)中国古代各王朝的都城(古今对照)(3)新中国的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4)其他地理常识,如相关的地图。历史地图是空间的重要呈现形式,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历史地图的识图问题。首先说一说地图的分类,从反映的历史要素类别上,可分为疆域图、形势图、路线图、分布图等;从反映的内容上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图等。不同地图都需要特殊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读图时应注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文字和其它相关信息相结合。首先要关注标题,因为标题是地图的“眼睛”,有利于快速把握地图的主题。其次要重视图例,图例是地图内容基本、必要的说明,包括统一图例(即多幅图的共同主题)、分幅图例(每幅地图往往具有个性),阅读时既要注意图例的统一性,又要注意个性。此外,还要关注地理方位、不同时期、不同地图的对照比较,加深空间意识等。总之,要根据地图的时空、图例、特殊文字说明等信息,联系所学,联系背景,深入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附:读地图的基本方法:【高考真题演练】1.【2022北京卷·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立足时空观念,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汉代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随着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江南开发,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故D项正确。2.【2022山东卷·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共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1927年,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3.【2021海南卷·10】表3中的报道最能佐证表3《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期刊报道主题报道图片数量第一期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30第二期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28第三期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35第四期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14A.侵华日军的罪行B.正面战场的战况C.敌后战场的作用D.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根据“晋察冀”、“抗战”、“八路军”、“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中”、“冀东”等信息判断,画报报道的是晋察冀部队在敌后战场的活动,故选C项。日本罪行、正面战场的战况、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项。要注意分清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敌后抗日根据地”、“沦陷区”等不同的区域及其活动。4.【2022海南卷·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1924年和1926年,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农工职业学校的授课内容,除了教授农业、工业相关技术外,还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说明其主要目的是扶助农工,唤醒民众,D项正确;农业只是农工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创办者都属于共产党员,实业救国是实业家的主张,排除B项;结合时间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重在号召工农参加革命,普及教育夸大了其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5.【2020年山东卷】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此时农运的中心位于湖南和湖北地区,西北地区无农民运动和农运组织,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开展,北伐军进入湖南后,摧毁北洋军阀在湖南的统治,使湖南的封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客观上有利于农民运动和农运组织的发展,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未得到农民支持,此时农民运动并未发展,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期,此时农运的中心位于江西瑞金地区,与图片所示中心“湖南和湖北地区”不符,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为解放战争时期,此时农民运动遍布全国,与图片所示“西北地区无农民运动和农运组织”不符,排除D项。答案B6.【2020年海南卷·12】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项目1949195019511952指数指数指数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上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当时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关,故选C项。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时间均为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排除。7.【2022山东卷·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1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从农村开始,1984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8.【2022山东卷·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图3A.小麦、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D.水稻、甘蔗【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2020年海南卷·16】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根据时间1920年和地点莫斯科,此时处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导致“背口袋”活动盛行,故选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才出台,时间不符,排除B项;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A。10.【2020年北京卷·14】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知,日本试图以经济为方向,摆脱美国控制,故选C项。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仅仅体现日本同欧洲的经济联系,此时日本西欧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B项“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不符合史实。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基于经济实力的增强,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11.(2020·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3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1700110014001600170018003.27亿2.07亿3.20亿3.74亿5.79亿6.79亿11.24亿1.70亿3.01亿3.50亿5.45亿6.10亿8.14亿0.60亿0.58亿1.00亿0.75亿2.00亿1.50亿3.40亿18.35%—35.29%27.05%31.25%—33.22%20.05%—21.43%34.54%—36.70%22.09%—24.59%30.25%—41.77%——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解析】(1)据表格的时间和人口,“公元1年,中国人口估计0.6亿”“公元1100年,中国人口估计1亿”“公元1600年,中国人口估计2亿”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从不同时期来看,人口有增有减,具有阶段性;据材料“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1400~1800年是明清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作答。国内,可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明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国外,可从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新航路开辟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12.【2020山东卷·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5图6图7——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解析】本题通过给出三副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图,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这个小切口切入,考察历史上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变迁。根据图5可知: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根据图6可知: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其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10-150之间的地区为江苏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根据图7可知: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7为唐代(天宝元年)。【答案】图5: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5为东汉(永和五年)。图6: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6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7: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气课程设计结论
- 篮球教练课程设计
- 电控课程设计报告
- 幼儿园大班游戏课程设计
- 打造小蛮腰课程设计
- 水利施工慕课课程设计
- 汽轮机装配与调试技术考核试卷
- 登录页面课程设计
- 电热梳子加热速度考核试卷
- 碳素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考核试卷
- 建设工程环保专项方案
-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第二版)项目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础
- DB13T 5427-2021 水体底泥洗脱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指南
- 双减工作教师责任书
- 声艺 EPM8操作手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申请书(MBA)
- 聚乙烯醇纤维zhanshi
- 外墙保温、真石漆施工技术交底
- 演播室的艺术:现场导播切换技巧
- 盾构带压开仓施工方案
- 高压开关柜试验报告(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