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_第1页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_第2页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_第3页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_第4页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17、垄断: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1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19、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2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具体表现为:1.抬高其出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高于其市场价值;2.压低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大大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2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22、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概念(选择)1、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2、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4、货币与资本的关系: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回收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6、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7、利润: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利润的内涵不同,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计算公式:利润=营业+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8、不变资本: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9、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0、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11、工资的本质:在于购买生活资料,用以补偿劳动者的劳动耗费,从而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1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13、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14、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5、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16、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17、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8、通货膨胀: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1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计算公式见书p159)20、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22、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23、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公式为成本价格(k)=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24、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25、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26、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28、货币的最基本职能(5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9、资本总公式:G(货币)—W(商品)—G′(更多商品)(G'=G+m)3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三部分:二十二题参考答题大概题型分类:辨析题(2--9)简答题(2—9,16--23);论述题(10,12—17,19,24)材料分析题(1,1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原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材料分析题】【课上补充】答: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到了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辨析】【简答】【课上补充】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个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城乡协调、统筹区域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从而带动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转为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的转变,重新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快速、持续的全面进步。3.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辨析】【简答】【书56。57】【课上划】答: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认识从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的创造。(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其变为客观现实。改变世界或者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总之,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辨析】【简答】【书58】【课上划】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对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是基本途径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辨析】【简答】【出自网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是既统一又对立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两者的对立面表现在:第一,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二,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两者的统一面表现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因此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6.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辨析】【简答】【书31+课上修改】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并第一次提出了“客观实在”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划,;(3)将唯物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辨析】【简答】【出自网络】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其不可战胜的原因是: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8.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辨析】【简答】【书77】【课上划】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因此,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9.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辨析】【简答】【书28+课上补充】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和着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什么?【材料分析题】【课上补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生产力是指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定义(书上没找到,百度有20条大家可以自行选择)。第三,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但可以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1)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更兼智慧)(2)通过科技不断地变革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3)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地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4)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发展生产力。自主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自主创新部分课上并为给出答案】13.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论述】【书45.46】【课上划】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1)理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方法论意义:一般号召和个体指导相结合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注意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前三点为上课划出】(4)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注意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使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三点的后半段,课上未划出,书46】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于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论述】【课上补充】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其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表现在: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第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第三,面向未来,面向近代化,面向世界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第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5.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论述】【课上补充】第一,(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以此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1)执政党的地位能否稳固的关键;(2)能否正确组织和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3)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第三,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关心群众疾苦,反对一切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主义等倾向。1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简答】【论述】【出自网络】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是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须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7.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简答】【论述】【书64+课上补充】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定义:书66)一方面,实践作用于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作用。1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简答】【书147.148】【课上划】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出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19.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简答】【论述】【书196】【课上划】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积极后果: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第三,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消极后果: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导致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第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第四,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20.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简答】【书144.145】【课上划】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其中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并且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其对立面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其统一面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有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就没有价值。21.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简答】【书151-152】【课上划】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