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物多样性-林文波_第1页
6.生物多样性-林文波_第2页
6.生物多样性-林文波_第3页
6.生物多样性-林文波_第4页
6.生物多样性-林文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什么是物种生物多样性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林文波linwenbo2001@163.com

大肠杆菌HIV病毒生物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Moraet.al.,PlosOne,2011动物植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古生菌真细菌物种总数估计有800万+130万种;其中650万种物种在陆地上,220万种(占总数的大约25%)生活在海洋;

大约777万种动物物种(其中约95万种已经得到了描述和分类)大约30万种植物物种(其中22万种已经得到了描述和分类)大约61万种真菌物种(霉菌、蘑菇)(其中4.3万种已经得到了描述和分类)大约36,400种原生动物物种(具有运动等类似于动物的行为的单细胞生物,其中8,118种已经得到了描述和分类)大约27,500种色藻(例如,包括褐藻、硅藻和水霉。其中13,033种已经得到了描述和分类)认识的物种数占估计数的15%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而异种个体间则杂交不育。

有个体存在,却不能称为物种的例子??

骡子:马+驴斑驴:斑马+驴狮虎兽/虎狮兽鲸豚兽瓶鼻海豚伪虎鲸杂种蝴蝶HeliconiusheurippaNature441(7095):868-71,2006亚种:亚种是指同一个生物种群由于不同的进化方向,使得地理分布,生活习惯不同。但是亚种之间,还是可以交配生出可育后代的。这样的两个种群就是亚种。

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除这种划分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遗传学标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1)应用有局限性如:标本和化石,花期不遇或存在不同地域。(2)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3)生殖隔离并非区分物种的决定性指标:形态上差异很大,完全异地分布的某些群体,尽管它们之间的杂种完全可育,仍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物种。如:美国东部的一球悬铃木和东地中海地区的三球悬铃木物种的分类方法形态学分类法生化分类法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产酸、产氨反应3.分子学分类法(DNA、RNA、蛋白质的比对)物种多样性的起源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自由氧理论:收割者理论:基因理论:达尔文之惑(Darwin'sDoubt)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原因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随机突变在群体内积累储存,在外界条件下使群体分化。2、自然选择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

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岐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的形成1、合子前隔离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分歧的程度与隔离的时间的长短有关,它往往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

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带就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

生态(生境)隔离

生存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同生境的群体所发生的隔离。它只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地理隔离。虱子季节(时间)隔离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隔离机制,是由于种群交配或开花的发生在不同的季节而引起的隔离。行为隔离

在不同物种的雌雄性别间,相互吸引力微弱或缺乏而造成的隔离。机械隔离(形态隔离)

指的是生殖器或者花器在形态上的差异而造成的隔离。兰科唇形科配子或配子体隔离

即一个物种的精子或花粉管不能不能被吸引到达卵或胚珠内,或者它在另一个物种的生殖器内不容易成活所产生的隔离。对于体外受精来说,也意味着配子彼此不吸引、不亲和产生的隔离。杂种不活(绵羊与山羊)杂种合子不能成活,或者在适应性上比亲本差。杂种不育

杂种不育指F1代杂种虽然能够生存,但不能产生具有正常有功能的性细胞。2、合子后隔离各种隔离使各个隔离种群各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以保证在自然选择下各自按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杂种败育

子二代或者回交杂种的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存活或者适应性低劣,是生殖隔离的最后一道屏障。1.合子前的生殖隔离机制:阻止受精和合子的形成

a地理的和生态的隔离:不同种群占据着同一区域,但具有不同的栖息地,这样彼此不能相遇。

b季节的和时间的隔离:交配期或开花期发生在不同的季节或同一天内不同的时间。

c行为隔离(仅限于动物):雌雄之间新的吸引很弱或不存在,或雌雄之间不相容。

d机械隔离:生殖器大小和形状不一样或花的结构不同而不能进行受精与杂交。

e配子隔离:雌雄胚子不能相互吸引或者精子与花粉在不相容的的雌性生殖管道上没有活力。2.合子后的生殖隔离机制:减少杂种的生活力和育性、生殖力

a杂种无生活力:杂种不能发育或不能达到性成熟。

b杂种不育:杂种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配子。

c杂种的后代衰退:杂种的后代的生殖力或生活力、育性降低。生殖隔离机制异域种化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分别演化为不同的物种。同域种化同一物种在相同的环境,由于行为改变或基因突变等原因而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边域种化种化过程中,一个小族群由于某种原因和原来的大族群隔离;隔离时,小族群的基因经历剧烈变化;当小族群再跟大族群相遇时,已经形成不同物种。临域种化两个种化中的族群虽然分开,但是相邻;从一极端到另一极端之间的各族群都有些许不同,但彼此相邻的两族群之间仍能互相杂交;不过,在两边最极端的族群已经差异太大而形成不同的种类。物种形成的方式继承式和分化式物种的形成继承式物种的形成:一个种在同一地区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种的数目不增加)纽美尔(Neumayer)在东南欧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田螺(Paludinacarata)的化石。他发现在地层下部的类型逐渐由中间地层中的许多中间类型过渡到地层上部的类型。这些田螺中前一类型的螺壳是平滑的,被看做一个物种,命名为Paludinaneumayri;后一类型的螺壳有非常显著的棱脊,因此,被看做另一物种,并命名为P.hoernesi

分化式物种的形成: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演化成两个以上的物种。分化物种的形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鸣雀

物种的形成标志着群体间生殖、变异的连续性出现间断。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一般是由环境因素引起不同群体间基因交流的中断,通过若干中间阶段,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和新种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骤变式物种形成方式(量子物种形成):种群内部分个体由于遗传因素或随机因素(基因突变或遗传漂变)相对快速地获得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种。物种形成的速度2、骤变式的物种形成

量子种形成可能通过遗传系统中特殊的遗传机制转座子在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的转移个体发育调控有关基因的突变杂交、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加或减少蜥蜴进化:36年,隔离培养的蜥蜴进化出了

不同的消化道结构、头部性状等

结构。Herrelet.al.,PNAS(2008),105:4792–4795刺鱼进化:3年人工诱导可以使刺鱼的适应温

度比原始种低2.5度。Barrettet.al.,ProcBiolSci.(2011),278:233-238最有代表性的量子种形成是通过杂交和多倍化形成新物种。

据报道,多倍体植物在双子叶植物中占43%,在单子叶植物中占58%。另一种量子种形成途径涉及随机因素和环境因素,即小群体遗传上快速偏离其母种群。

在有一定程度环境隔离的小群体中,由于遗传漂移和自然选择的效应,比较容易发生遗传组成上快速偏离母种群,发展为新的物种,这就是“奠基者效应”。人工创造新物种----多倍体远缘杂交

细胞工程基因转移等

小黑麦:由小麦属(Triticum)和黑麦属(Secale)物种经属间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加倍而人工结合成的新物种。

人造生命物种多样性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两界系统:林奈十八世纪分类系统的变化眼虫:能进行光合作用;能渗透营养,并运动原生生物:藻类、原生动物、原生菌类中国陈士骧:1978生物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2.遗传物质的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ABO血型、单双眼皮、镰刀型贫血症)染色体的多样性:染色体的数目、组型、调控序列等蛋白功能与活性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diversity)是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生态系统由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境(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等)所组成,系统内各个组分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多样化。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能量流动、水分循环、养分循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等)。与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相比,定义和测定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是动态的,而且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所致。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上生态系统分布的地带性纬向地带性,自低纬度的赤道向高纬度的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北方针叶林和苔原等。经向地带性,自沿海区域向大陆腹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类型。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依次出现朝向极地的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一)世界生物多样性概况全球的物种大约有5000万~10000万个,但经科学家鉴定描述过的物种仅为175万个。目前科学家对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了解的比较多,对个体较小而数量巨大的微生物和昆虫了解的比较少。

——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全球物种分布并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少数国家。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扎伊尔、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共12个国家的物种拥有全球大约60%~70%的物种。

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2010年,全球82个国家20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海洋生物普查”研究项目完成。科学家对全球7大洲的25个关键性区域进行了调查,这些海域分别是:南极、欧洲侧大西洋、澳大利亚、波罗的海、巴西、加拿大(东、西部和北极)、加勒比海、中国、印度洋、日本、地中海、新西兰、南非、南美(热带东太平洋和热带西大西洋)、韩国、亨博尔特海流、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大陆架、美国(东北部、东南部、夏威夷、墨西哥湾及加州)。

最新公布的物种多样性数据中,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和地中海海域拥有的物种数量分别排在前4位,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湾。澳大利亚和日本两个海域各自有约3.3万种已知物种,而墨西哥湾海域生活着1.5万多种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还包括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区海域。

如同陆地生物中微生物占多数一样,在普查的海洋生物中微生物也是最庞大的生物群体,所覆盖的海洋面积相当于希腊,而且微生物在海洋生物总量中的比重最高估计可达到90%。

(1)物种高度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世界总种数10%,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裸子植物约250种,居世界首位;哺乳类、鸟类、鱼类均位于世界前列。

⑵特有属、种繁多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占中国高等植物的57%以上;哺乳类动物中,特有种占总种数19%。特有属、种中,尤为人们所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暨豚、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等等。中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3)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中国具有各种类型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竹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4)空间格局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大,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气候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北热带。生物群落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风雨林。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高原、山脉、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是生物多样性基础。重要生物类群物种数目最多的前10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作用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总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文化科研畜力使用实物价值非实物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有机质生产调节气候固定CO2释放O2污染物降解选择使用保留使用存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药用价值

1.1抗生素(放线菌)链霉菌属: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小单孢菌属:庆大霉素诺卡式菌属:头孢霉素、万古霉素

1.2癌症治疗红豆杉:紫杉醇(已上市)卫矛科植物雷公藤:雷公藤红素豆科植物苦参:苦参碱

1.3肉毒杆菌:美容2.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渡渡鸟与大颅榄树)3.生物仿生学:蝙蝠-雷达;蛇-红外探测;荷叶-超疏水性表面……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1.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珍稀濒危物种增多。2.生存环境的丧失与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天灾人祸历史上发生的生物大灭绝1.奥陶纪生物大灭绝:约85%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冷化。2.泥盆纪生物大灭绝:约80%物种消失全球温度下降/海平面下降3.二叠纪生物大灭绝:95%物种灭绝。火山爆发/海平面升降/大气缺氧等4.三叠纪生物大灭绝:76%的物种原因不明5.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恐龙灭绝):75%物种灭绝陨石撞击6.现代大灭绝:在过去的400年中,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哺乳动物58种,比正常速度高10-100倍。渡渡鸟:灭绝于十七世纪晚期恐鸟:1800年灭绝例1:哺乳类正常情况下,每50年灭绝1种哺乳类。但是,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的哺乳类共灭绝58种,平均每7年灭绝1种。而在20世纪内则灭绝23种哺乳类,则平均每4年灭绝1种。例:2

大熊猫例3:中国脊椎动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仅脊椎动物已经灭绝的物种就达数十种,如蒙古野马、高鼻羚羊、麋鹿(野生种)、豚鹿、凤头麻鸭、湾鳄等。(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生境的破坏(丧失、破碎和退化)2、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3、人工生态系统取代自然生态系统4、环境污染5、外来物种入侵

(一)生物生境(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丧失已成为我国一些生物减少、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许多为保护濒危物种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大面积的已经开发的土地所包围,成为“生态孤岛”,物种在被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其迁移、扩散受到制约。我国濒危动物大熊猫的保护就是受到栖息地片段化的严重障碍,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设绿色走廊,就为解决这个矛盾,通过建立保护走廊带,将大熊猫保护区连成网络。

森林的过量开采,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野生经济动植物的乱捕滥采等开发行为严重胁着生物多样性。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如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胆、鸟的羽毛、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的绒……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

(二)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如今藏羚羊总数仅存不足5万头,而且每年的数量仍在减少,反盗猎行动仅仅停留在收缴皮张的水平上无法解决藏羚羊仍被猎杀的现实问题。工人串起蟾蜍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二氧化硫污染使对其敏感的地衣从许多城市和近郊森林中减少或消失;●酸雨和酸沉降使等水体和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农药的污染对小型食肉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等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人类排放CFC物质引起的臭氧层浓度的减少,使紫外线强度过量增加,抑制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了浮游动物、鱼类、虾和藻类的数量,并因食物链的作用,将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

(三)环境污染的影响水污染1.水体富营养化(赤潮);2.工业污水排放3.日本水俣病(汞中毒)4.石油泄漏空气污染:1.二氧化硫污染使对其敏感的地衣从许多城市和近郊森林中减少或消失2.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强度过量增加,抑制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了浮游动物、鱼类、虾和藻类的数量,并因食物链的作用,将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3.雾霾:4.温室效应5.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大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作用下起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污染物6.酸雨(pH<5.6)土壤污染1.重金属污染(镉大米)2.多环芳烃3.生活建筑垃圾4.农药污染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在自然或人为方式下,外来种在传入地适宜的气候、食物供应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迅速繁衍自己的种群并伴随着大规模的个体扩散,同时对传入地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的现象。研究证明,生物入侵是仅次于生境丧失的导致全球生物样性丧失、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大原因。生物入侵主要有自然入侵和人为入侵。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更大、更广,会给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这3个国家每年由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O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外来生物引起人们的伤害和死亡、本地生物物种灭以及环境景观美学价值丧失等损失。多样的生态系统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中国由于生物入侵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都能找到外来物种。

部分国家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公布的物种入侵名单图1.紫茎泽兰(解放草、破坏草)(Eupatoriumadenophorum)。原产中美州,现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等地,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图2.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6-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和风景林。图3.空心莲子草(水花生)(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原产南美洲,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阻塞水上交通,封闭河塘水面,降低作物产量图7.飞机草(香泽兰)(Eupatoriumodoratum)原产中美洲1934年在云南发现,现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危害多种植物和牧场。分泌化感物质,排挤本地植物,影响粮食作物产量,叶有毒。图8.凤眼莲(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繁殖,堵河道、破坏水生态系统等。图4.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图5.毒麦(Loliumtemulentum)原产欧美洲、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是我国限制检疫对象,我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图6.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引入我国。(1)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2)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3)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4)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盐沼植物消失。图9.假高梁(石茅、阿拉伯高粱)(Sorghumhalepense)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分布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30多种家作物的杂草。凤眼莲(水葫芦)紫茎泽兰每年以几公里的速度蔓延,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不但可使农作物减产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而且会使草原退化。牲畜误食紫茎泽兰还会导致死亡。图10.蔗扁蛾(香蕉蛾)(Opogonasacchari)原产非洲,1987年随巴西木进入广州,现传入我国10余个省、直辖市、威胁农作物、果树、名贵花卉等。图11.强大小蠧(红脂大小蠧)(Dendroctonusvalens)原产非洲,现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严重危害松树。图12.非洲大蜗牛(褐云玛瑙螺)(Achatinafulica)原产非洲东西部,20世纪20年代末在福建厦门发现,现已扩散到我国香港、台湾、海南、广西等地,已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图13.美国白鹅(秋幕毛虫、秋幕蛾)(Hyphantriacunea)原产北美洲,现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图14.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原产美国,1988年随湿地松无性系穗进入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报道,严重危害松林。图15.福寿螺(大瓶螺)(Pomaceacanaliculata)

原产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图16.牛蛙(美国青蛙)(Ranacatesbeiana)原分布于北美洲,1959年引入我国,现几乎遍及我国北京以南地区,由于其适应性强,易于入侵扩散,使本地两栖类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外国生物入侵的例子亚洲鲤鱼入侵美国淡水河苏格兰小龙虾中国大闸蟹入侵德国此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农、林、渔、畜牧业品种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型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全球气候变化等。除此,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学的生态知识,没有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真实价值;生物资源利用、保护之间产生的效益分配不均衡等等,均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深刻根源。

(五)生物样性丧失的其他原因

(一)法律制度建设,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该公约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迄今为止,已有160多个国家批准或接受了该公约。该公约是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公约涉及面很广,包括各国政府的承诺、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主权、应采取的措施、技术转让与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等。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加入和批准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该公约后,我国于1993年初成立了国家履约协调机构,年底,编制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工作做了初步概略性的分析和评估,列出了中国需优先保护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名录,提出了具体优先目标和行动,包括重点保护的156个区域,450多种动物及150多种植物。是我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采取的最早行动,我国是继印度尼西亚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完成该行动计划的国家。

就地保护就是在被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原先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十五”期末,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4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总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系统和物种。

——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陆地水生生态系统、海岸带及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野生生物的就地保护:我国野生生物的保护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种自然保护区,其数量仅次于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实施易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