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 测色配色复习题目(含部分答案)_第1页
13届 测色配色复习题目(含部分答案)_第2页
13届 测色配色复习题目(含部分答案)_第3页
13届 测色配色复习题目(含部分答案)_第4页
13届 测色配色复习题目(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3届测色配色复习题目(含部分答案)13届测色配色复习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物理学),较窄波长范围内的光在颜色测量中寻常被看成是单色光(颜色测量学定义)。

2.复色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在一起的光。

3.颜色的明度:是指色调的敞亮程度,表示物体敞亮程度的一种属性。4.颜色的彩度:是指色调的娇艳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5.颜色的色相:是色调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是色调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6.条件等色:两种颜色的本质(分光反射率分布)本来就不同,而将这两种颜色判断为等色的现象就是条件等色,也叫同色异谱(俗称跳灯)。

7.色温:把某个黑体加热到一个温度,其发射的光的颜色与某个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一致时,这个黑体加热的温度称之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8.同色异谱指数:当某一条件变化后,原来匹配的两个样品之间的色差大小,用M表示。

9.提升力:是指染色深度随染料用量增加而递增的性能。提升力好的染料具有较好的染深性,可以通过增加染料用量获得深色染色效果;提升力差的染料则达到一定深度后,得色不再随染料用量增加而加深。

二.填空题

10.色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也称加法三原色。11.色料的三原色是指黄、品红、青。12.CIE于1971年正式推荐了四种测色的“标准照明和观测条件〞,包括垂直/45°;45°/垂直;垂直/漫射;漫射/垂直。13.分光测色仪寻常采用的“标准照明和观测条件〞为d/0(“45/0〞、“0/45〞、“d/0〞、“0/d〞)

14.纺织品测色常用的色差公式名称包括(至少写出2个)CIEL*a*b*、CMC(l:c)、CIE94、ISO。

15.纺织品测色常用的色差公式CMC(L-c)中,l=2,c=1。

16.分光测色仪寻常采用的光路设计是反向(填写“正向〞或“反向〞)。17.分光测色仪单色器的主要部件是光栅。

18.分光测色仪的结构组成包括光源、单色器、积分球、检测器。

19.分光测色仪中,积分球内所涂白色物质为硫酸钡,其作用是使积分球内部形成高反射散射性表面。20.条件等色可分为光源条件等色和固体表面色条件等色两类。21.物体表面色的条件等色可分为照明体条件等色和观测者条件等色两类。22.Lambert-Beer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A=KCL。

23.计算机配色的方式包括色号归档检索、反射光谱匹配、三刺激值匹配。24.对于户外广告电视屏幕,其颜色设置时应工作在RGB模式(填写“RGB〞或“CMYK〞)

25.对于户外广告印刷介质(如直至横幅或画布),其颜色设置时应工作在CMYK模式(填写“RGB〞或“CMYK〞)。

26.两个滤色样品的反射率曲线如下图所示,饱和度较高的样品是虚线(比较陡的波峰)所示(填写“实线〞或“虚线〞)。

三.简答题

27.测定棉纤维上活性染料染料量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原理和步骤。答:1.分光光度法:原理是溶液的吸光度与染料浓度成线性关系。

步骤:在上染前测量染液中染料浓度c1,染色终止后,再次测量染液中染料浓度c2,用c1-c2再乘上溶剂体积,则可得到上染纤维的染料量。2.剥色法:原理:剥色剂可与纤维上的染料反应将其剥落。

步骤:将纤维进入到含剥色剂的溶液中,待反应完全后,测量溶剂中染料的浓度。3.萃取法:原理:有机溶剂能萃取纤维上的染料(相像相溶)

步骤:将纤维浸入到有机溶剂中,待充分萃取后,测量溶剂中染料的浓度。

28.测定涤纶纤维上分散染料上染量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原理和方法。答:1.溶解法:原理:涤纶是合成纤维,能用苯酚煮沸溶解。

步骤:把涤纶纤维放入苯酚中煮沸溶解后,用有机溶剂把染料给提取出来,测量

浓度。

2.剥色法:原理:剥色剂可与纤维上的染料反应将其剥落。

步骤:将纤维进入到含剥色剂的溶液中,待反应完全后,测量溶剂中染料的浓度。3.萃取法:原理:有机溶剂能萃取纤维上的染料(相像相溶)。

步骤:将纤维浸入到有机溶剂中,待充分萃取后,测量溶剂中染料的浓度。

29.已知染色样品A、B具有一致的色相,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00mm,A样品反射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60%、6%;B样品反射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70%、7%,试求出A、B样品的K/S值,并比较颜色的深浅。

22(1-6%)(1-??)解:样品A:K/S===7.36

2?6%2??22(1-7%)(1-??)样品B:K/S===6.18

2?7%2??由于K/S(A)>K/S(B),说明样品A的颜色较深,有色物质浓度较高。

30.已知样品A的最大吸收波长540mm处的分光反射率为20.2%,样品B在最大吸收波长540mm处的分光反射率为18.2%,样品C在最大吸收波长700mm处的分光反射率为13.2%,试计算样品A、B和C的K/S值,能否据此比较A与B、A与C、B与C之间颜色的深浅关系?假使能,请比较其深浅关系;假使不能,请说明理由。

22(1-20.2%)(1-??)解:样品A:K/S===1.58

2?20.2%2??22(1-18.2%)(1-??)样品B:K/S===1.84

2?18.2%2??22(1-13.2%)(1-??)样品C:K/S===2.85

2?13.2%2??由于样品A、B的最大吸收波长相等,且K/S(A)<K/S(B),所以样品B的颜色较深;由于样品C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样品A、B的不一致,所以C与A、C与B之间不能比较颜色深浅关系。

31.已知某标准染料浓度为2、4、6、8和10g/L,其K/S值分别为2.4、4.8、7.2、9.6和12.0,生产的同颜色批次样品染料浓度为5g/L时,其K/S值为7.2,试计算本批次染料的力份。

解:当K/S=7.2时,标准液染料浓度为6g/L,批次样品染料浓度为5g/L,所以,染料力份=

32.已知两个样品在D65光源下的Lab值是一样的,分别为L*=71.0,a*=13.0,b*=32.0;而在A光源下两个样品的Lab值如下,样品1:L*=71.2,a*=12.8,b*=32.8样品2:L*=72.2,a*=12.5,b*=31.6

(1)应用CIEL*a*b*公式,求这两个样品在A光源下的?L、?a、?b及色差值,并分析说明各差值的意义;

(2)以样品1为标准,计算这两个样品在A光源下的同色异谱指数。解:(1)?L=L*1—L*2=71.2-72.2=-1.0(样品1比样品2颜色较深)

?a=a*1—a*2=12.8-12.5=0.3(样品1比样品2颜色偏红)?b=b*1—b*2=32.8-31.6=1.2(样品1比样品2颜色偏黄)

2?E=(?L+?a+?b)=[(-1.0)+0.3+1.2]=1.59(差异值)

2

2

2

2

2

2

6标准样染料浓度?100%??100%?120%

5批次样染料浓度121(2)同色异谱指数M=?E=1.59

33.简述电脑测色的步骤和提高测色确凿性的方法。答:步骤:

1.开启软件,新建文件夹;

2.先对测色设备进行黑板校准,再进行白板校准;3.设置测量次数为4次;

4.将待测织物对折两次后放置于仪器上,开始第一次测量,得数据一;5.测量终止后将织物旋转90°,继续测量,得数据二;6.重复步骤5测得数据三和数据四;

7.计算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相应数据。提高确凿性的方法:1、建立基础数据库;2、仪器校正方法确凿;3、孔径选择要合理;4、光源选择要适合;5、标准样输入方法要正确;6、保存测色配色仪的环境要适合;7、定期校正;

8、系统参数设定要确凿。

34.简述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答:原理:一束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部分光线被吸收,没被吸收的那部分光线投射到光电管上,光电管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结果就出现光电流,光电流的强弱与溶液的吸光量强弱有关。使用方法:

1.开机,预热30分钟;

MODE键切换到T档;2.转动波长旋钮,调至所需波长。按3.将黑体放入光路中,合上盖,按0%键校零;

4.开盖,将参比液按空白液、标准液、待测液的顺序放入比色杯架上,合上盖,按MODE键切换到A档;

100%5.拉动比色架拉杆,将空白液放入光路中,合上盖,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