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题-第十一章-机械与功(无答案)_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题-第十一章-机械与功(无答案)_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题-第十一章-机械与功(无答案)_第3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题-第十一章-机械与功(无答案)_第4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题-第十一章-机械与功(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一、单选题选择题1.水平地面上有一个重100牛的物体,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推力的方向匀速运动了5米时,用了10秒,在这个过程中,推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15瓦,则推力大小是()A.

100牛

B.

500牛

C.

30牛

D.

50牛2.某同学的质量约为50kg,他以正常速度从教学楼的一楼走上二楼,请估算在此过程中该同学上楼的功率最接近于(

)A.

1W

B.

10W

C.

100W

D.

1000W3.在下列事例中物体没有做功的是()A.

马拉圆木前进

B.

中学生背书包沿平直公路行走

C.

叉车举起货物

D.

燃气推动火箭升空4.四位同学一起到江阴黄山湖公园游玩时突发奇想,要进行一次比赛.他们商定:四人同时出发,绕黄山湖跑一圈,功率最大者获胜.那么,最后胜出者一定是(

)A.

体重最大的同学

B.

最快跑完一圈的同学

C.

速度最大的同学

D.

做功最快的同学5.在50m深的矿井中,每分钟有5m3的水涌出,为了保证安全,不让矿井中有积水,下列抽水机的功率最合适的是(

)(g=10N/kg)A.

2.5×106J

B.

2.5×106W

C.

45kW

D.

4.5×107W6.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完成有用功越多,功率越大

B.

做功时间越少,功率越大

C.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功率越大

D.

机械效率越高,功率越大7.三位同学准备进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他们展开了如下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甲:在爬楼的高度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时间,就可以进行比较;

乙:在爬楼的时间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高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丙:只有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用的时间和爬楼的高度,才能进行比较.A.

甲、乙和丙

B.

甲和乙

C.

甲和丙

D.

乙和丙8.如图甲所示,小浩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离开桌面,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直线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移动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木块的初始位置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块第1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B.

拉力第1次做功的功率大

C.

木块两次的动能一样多

D.

拉力第1次做的功多9.如图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轮,一端拴在重物G上一人手执另一端分别用F1,F2,F3匀速拉起重物.不计滑轮摩擦及绳重.则F1,F2,F3大小关系是(

)A.

F1最大

B.

F2最大

C.

F3最大

D.

三者一样大10.如图所示,用力F把重为4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提升2m,其中动滑轮重为10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A.

绳子的拉力为200N

B.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C.

拉力的功率为80W

D.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11.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第一次将重物提高h米.第二次将重物提高2h米.不考虑摩擦,比较两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则(

)A.

第二次有用功是第一次的2倍,因为机械效率增大一倍

B.

第二次总功是第一次的2倍,因此机械效率减为一半

C.

第二次提升动滑轮做的额外功增大一倍,所以机械效率减为一半

D.

两次实验滑轮组机械效率相同12.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起重G=320N的物体,整个装置静止时,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200N,则动滑轮自身重力是(绳重及摩擦不计)()A.

120N

B.

80N

C.

60N

D.

无法计算二、填空题13.使用时,滑轮的轴随物体(阻力)一起________,这样的滑轮叫动滑轮,动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__杠杆。14.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悬挂4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杠杆上的B点,使杠杆再次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将测力计转向图中虚线方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杠杆平衡,则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5.我们在坐车时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汽车上坡时,司机都要通过“换挡”来减小汽车行进的速度,目的是来________汽车爬坡时所需的牵引力.若该汽车的功率为60kW,当它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汽车受的阻力大约是________

N.16.如图所示,某同学用6N的拉力将重为8N的物体拉上高3m、长5m的斜面,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________。

17.做功快慢和做功多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甲在1s内做了50J的功,而乙在5s内做了100J的功时,乙做的功虽然比甲多,但它比甲用的时间长,平均1s内只做了20J的功,所以乙比甲做功要________.可见,做功快慢是跟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时间多少有关的,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来描述,而做功“多”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来描述.18.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了400m,马水平拉力做的功是2×105J,马的水平拉力是________N,车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19.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过相同的距离,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木块第一次受到的摩擦力

________木块第二次受到的摩擦力,第一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

________第二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第一次拉动时木块的动能

________第二次拉动时木块的动能.​2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重为300N的物体以0.2m/s的速度匀速向上拉动,拉力为125N(不计绳重及摩擦),则动滑轮重________N,5s内人拉绳子做的功是________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21.如图为我国某山区的等高线图.现有两种登山方案,一种是从B处爬到C处;另一种是从A处爬到C处.现在请你对这两种登山方案作出合理的评价.(1)对第一种方案的评价:________;(2)对第二种方案的评价:________.22.如图所示,用一个20N重的动滑轮将一物体匀速提起2m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60N,则物体重为________

N,绳子自由端移动________m(不计绳重、摩擦)三、实验探究题23.如图所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物体重为5.4N.(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且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高度为10cm,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中所示,是________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2)如果是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示数,这样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3)如图所示,小王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摩擦不计),分别将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匀速提高到相同高度,其中Gl>G2,则所用的拉力F1________F2(选填“>”、“<”或“=”),其机械效率η1________η2填“>”、“<”或“=’)24.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并测出力臂.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次数F1/Nl1/cmF2/Nl2/cm11102522101203215310(3)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4)小红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杠杆会________(选填“右侧下降”或“”).(5)若小明只将图乙中的杠杆左侧的钩码取下两个,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侧钩码________(说出钩码移动的方向及格数).四、综合题25.如图所示,利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面上的物体.已知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重力的0.3倍,物体被匀速拉动的距离为1m.当物体质量为2kg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