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瓦尔登湖》导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能力目标:品味作品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目标: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理念和
朴素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法:启发式阅读
五、教时: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
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
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
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梭罗小传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出生在康科德一个有法兰西和苏格兰血统的家庭,
其家族中贵格会和清教徒传统给他的思想打上了烙印,梭罗生命哲学的复杂性也或许可以由
其出身得到说明,他自称为“一个神秘主义者和超验主义者,另外也是一个自然哲学家。”
从内心而言,他主要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最大的兴趣是“关注精神和灵魂的变化,而非大街
上的现象!”尽管通过阅读他游历甚广,但是他却坦诚地说“我到过康科德的好多地方。”
康科德近郊的森林丰富了他关于自然的知识,他上过预科学校,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期间E·T·钱宁讲授的写作对他影响颇深,此外通过琼斯·威利丰富了他关于希腊文化及
哲理诗人的知识,他曾暂居于奥利斯特斯·布朗孙家中,从对方学习德语,这一影响也不容
忽视。他最重要的影响来自爱默生,人们往往认为梭罗就是对爱默生关于“美国学者”呼告
的一个回应。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镇上跟哥哥一同办学教书,遵循的是布朗孙·奥尔科特所倡导
的教育原则。1839年,兄弟俩曾在康科德河与麦里马克河上泛舟而游,在他后来栖居瓦尔
登湖畔之际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并于1849年以《河上一周》为名出版。学校停办之后,
他前往爱默生家里料理家务,然而他们的关系既是主仆,又是师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
些超验主义俱乐部的成员,为该俱乐部的杂志《日晷》及别的期刊撰稿。1843年他前往纽
约的斯丹顿岛充任爱默生弟弟威廉的家庭教师,在那里他结识了贺拉斯·格里利、卢克里迪
亚·莫特和大亨利·詹姆斯。
返回康科德之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为自己建了一所小屋,从1845年7月4日住
到了1847年9月6日,这段经历后来写进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瓦尔登湖》之中。当其他超
验主义者在布鲁克农庄寻求退隐的时候,也曾作为超验主义者的梭罗却在其中无法获得自己
的位置,他于是来到了瓦尔登湖畔,他希望回到毫无遮蔽的简约生活,在那里他或许能够“获
取尺许之大的肉块”,通过深切的生活,吸纳“生命所有的精髓”,细细地品味自己的思想
以达到宇宙真理的核心。他所渴望的是“热爱智慧,以使生活成为思想的践履,从而坦易简
朴、无复傍依、气度恢弘且饱含希冀可以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若许问题,而非单纯的学
理方面的拟想。”他既不希望被人搅扰,也不存心去搅扰他人,他声称“我不想让任何人采
取我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之路,而非袭自邻人和父辈。”
他生活在林中时因为拒交人头税而遭受过一天的监禁,因为征税的政府在支持墨西
哥战争,而这场战争在他看来只是南方的奴隶主意在掠夺土地的阴谋。这种处事方式跟他所
信奉的消极反抗相一致,这种方式他曾在1849年面世的文章《论公民的不服从》中给以论
述。这一举止是在强调他的信仰,并且见之于《瓦尔登湖》,他认为每个人应该自救而后所
有的人终将得救。他不仅推许杰斐逊“无为而治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施政主张,而且主
张“就在政府违法的时候,那些遵守法纪的人是法律和制度的信奉者。”他关于个体和精神
律令高于法律和制度的信仰亦见于1863年刊行的《远离拘禁的生活》之中。
返回康科德之后,因为爱默生前往欧洲巡游,他又替爱默生管理了一年的家务,其
间他跟小钱宁缔结了亲密的友谊,也正是小钱宁为梭罗立传的时候非常相宜地将他称为“一
位诗人兼自然主义者。”他对自然的观察声名遐迩,不仅因为科学修养(当然也间或存在错
误),而且因为他对生活全方位的热爱,这种感情有时候是美国式的敦厚质朴,有时候是纯
英格兰式的甘美清澈,如劳威尔所说,那是“一种古雅的清纯,像岁月酿出的美酒那样清
冽。”虽然他从科学的角度欣赏着自然,但他又是一个超验主义者,当他说自己喜欢广袤的
天宇甚于局促的微观世界时,算是对自己态度的一种定性。他曾经说到,他喜欢“樵夫不动
声色地挥斧之际粗鲁地谈及他的深林,因为这有别于某些自然热爱者掉在嘴上的说辞。”这
一陈述表明他作为自然的观察者,希望获取的解答既关涉事实,又不失信仰。
在1849到1853年间,他曾有过数次短暂的旅行,这为他故世之后出版的作品提供
了素材:《远足》(1863)、《缅因森林》(1864)、《科德角》(1865)和《一个美国人
在加拿大》(1866)。与此同时,他在康科德继续着表面上显得狭小的生活,写了两百万字
的日记,这些都成了他的论著的主体部分。其间他越来越关注废奴运动并于1854年发表了
题为《马塞诸塞的奴隶制》的演说,1857年,他在爱默生的家里跟约翰·布朗的谋面让他
深受触动,他在哈波斯渡口曾盛赞布朗的举动,因为对方在践履他自己力加维护的原则。他
在三次演说中大加褒扬:《为约翰·布朗请愿》(1859)、《约翰·布朗最后的日子》(1860)
和《约翰·布朗死后》(1860)。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梭罗向科德角和缅因那边更远处旅行,还到过纽约,在那里他
认识了惠特曼,但是却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而后日渐虚弱并最终辞世。余生尽管困难重重,
但是梭罗却在不屈不挠地工作着,他在从事一项关于印第安人种问题持久的、未获出版的研
究工作,其间科学观察未曾中断,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个人的生活方式,作为拉希姆讲坛的
演讲者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重病缠身,为了康复他拟于1861年去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
地区做一次旅行,但是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回到了家里,投入到为自己日记出
版而进行的编订工作之中。终其一生,他出版了两部著作,发表了少许文章和演说,他的日
记直到辞世后由朋友海里森·G.O·布莱克整理为《马塞诸塞的早春》于1881年出版,十四
卷的《日记全集》于1906年出版,1840-1841年间遗漏的日记由派里·米勒整理于1958年
以《康科德之良心》为名出版,1906年出版了二十卷本的《选集》。爱默生于1865年编选
了他的《书信集》,后于1894年加以增订,1958年又经过了规模更大的修订名为《梭罗通
信集》。他的《自然的诗篇》于1895年面世,后来卡尔·鲍德于1943年编辑了《梭罗诗选》。
供学术研究的《总集》于1971年开始出版,其规模远甚于1906年的水平。1993年又有《种
子的信仰》问世,包括《种子的传播》及《梭罗后期关于自然史的作品》,该书由布里德利·狄
恩整理编订,前面的章节采自梭罗的日记,尚未经他润色处理,但是这都是关于康科德周边
地带植物生长和传播过程的首次记载。
〈三〉文本分析
一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提及一位旅人面对前方沼泽,问旁边一个男孩是否能够穿
过,其“底部是否硬实”,作者写到,那孩子“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然而,旅人的马匹却陷
入其中达及腹部,他于是对男孩如此比划,‘我以为你是说那沼泽低下是坚实的。’‘是
啊’,后者回答,‘那是因为你尚未行及一半的缘故。’”
《瓦尔登湖》的情况亦然,大多数读者面对这部著作时,以为自己能够从梭罗创作
的这部流行文化的神话中获得真理的“硬实底部”,在他们眼中,梭罗是一位在瓦尔登湖畔
沉思默想的隐者。其实,这是一部复归的神话,一部回归到伊甸园的作品,一部面对眼前世
界矫弊的神话,它是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面临翻天覆地大变之际发出的殷切呼告。《瓦尔登
湖》在讲述这部神话,但是,警醒的读者会发现,他对该书深意的领会可能不及一半。细读
之下就会发现,梭罗本人更倾向于动而非静,较之默然凝思,他更喜欢远足探险。
梭罗自己在书中的远足未曾越出瓦尔登湖的范围,那里距康科德镇只有一英里半。
他独居湖畔的想法酝酿已久,在1837年他哈佛毕业后的那个夏天,他与自己的好友查尔
斯·斯特恩·惠勒住在单身小屋之中,而远在1841年,他便在自己的日记中透露了在湖畔
营造自己小屋的想法:“我想即刻离开栖身湖畔„„但是朋友却问到那里能干些什么?难道
在那里不足以目睹光阴的游走与节候的转换?”梭罗在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马塞诸塞自然
史》中就显示出探究自然并笔之于书的兴趣,在湖畔生活便于探究自然,很可能会因之出版
一些作品。
早在1845年,梭罗就在计划另一部作品,一本旨在记录1839年他跟哥哥从康科德
河与麦里马克河上泛舟而行的书,该书为了纪念他在1842因破伤风亡故的兄长约翰。梭罗
要想跟家人住在一起平静地不受干扰写作几乎不可能,因为他的母亲在家里招了一批寄宿的
学生,而在屋后,他的父亲又经营着一个铅笔厂,同时,他还得常常去那里干活。那么,僻
居湖滨的小屋便为他提供了写作所需的宁静和淡定。
梭罗移居湖畔的另一个用意在于从事经济方面独立生活的试验。当目睹了父亲所经
营的工厂时时陷于“步履维艰”的困境,他想必在思考一种较之资本家那样一味求取生产率
更益理性,更少焦虑的生活方式。他设想的方式是将生活需要降到最低,而使所需的劳作最
少,而非六天工作一天休息的模式,如此,只需劳作一天便足以拥有六天的闲暇,以从事更
富意义和价值的事业。
这种构想让他的邻人得出结论(依照他们的观念如此看待显得顺理成章):他是想
无所事事地游逛。对于他移居湖畔,他们不是隐隐的谴责就是公开的好奇,这促使他将自己
在拉希姆讲坛的系列演讲整理成书,以对这种谬见给予回击,这便是《瓦尔登湖》。他试图
据以说明,他前往湖畔生活丝毫不能理解为无聊的游浪,他是想去研究康科德所有的森林,
去撰写一本书,夏天还在豆田里锄草。梭罗本人对于生活在湖畔的目的进行了陈述,这份说
明因其所用动词显得火爆劲道而非常著名,他说,他想“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生活,只是直面
生命的本质。”他“无意顺从天命”,而是想“深切地活着,吸纳生命所有的精髓”,“活
得„„刚劲强毅,”“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披荆斩棘,斩草除根式地开拓出一
条道路,将生命逼入死角”。这绝非一个懒汉的措辞。在梭罗看来,心智和精神的劳作跟体
力劳动毫无二致,它们就是舍曼·保罗谓为“内心探索”那种旅程的精髓。
二
梭罗自己将《瓦尔登湖》说成是一本旅行书,这种书在当时颇为风行,而自己则充
当着向导。但是,它绝非单纯的旅游描述,它记录了一位学者,一个真理追求者的探索,它
“用简约诚挚的讲述将自己的生命经历和盘托出。”梭罗声称他游过很多地方„„在康科
德,他在书中“对中国人和桑维奇岛民则不置一词”,而对“本书读者,据说也生活在新英
格兰的诸位”给予关注,为他们就内心探索建言献策。这番话提醒读者,关于这趟心灵旅程
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它对于我们阅读本书至关重要:我们这位向导的身份和他在本书之中
行文措辞的方式。
本书陈示出一个综合身份的讲述者,大多时候,他很显然是一个就自己话题进行宣说的
演讲者和引导者,但是,旅程一经开始,他便即刻让位于听众了。尽管他要陈述“我居于何
处,因何而生”,而他却只是兴致盎然地描述并批评他的听众的生活方式。读者发现他自己
不得不放弃去奇幻世界游历的念想,而被这位导游引向了他们自己的家里。他是一位严厉说
教且进行审断的前导者,宣称“芸芸众生在绝望中过活。”但是,他同时又能够进行戏谑的
讥讽,一如他在描述那位农夫时的说法,其人声称梭罗依靠素食无法生活,因为这些东西提
供不了“长骨头需要的东西”,而就在他发此高论的当刻,他便跟在一对“骨骼就由草木滋
养而成”的耕牛后面,怵然有力地拖着他在田间往来。
他的矛盾会把你气得没有脾气,他反对所有来自长辈的忠告,但是又通过自己的著
作自荐于“穷学生”而充任年长的导师。他似乎对自己的智慧充满了无比优越的自信,但是
间或又会自暴某种不可靠和不安全感,比如在《豆田》一章中,他坦言在自己身上播下的那
些美德的种子“没有发芽。”因此,我们这位向导在很多时候显得对自己的前路了然于心,
但有时也会跟我们一样,同样领受着一种不可靠之感,他的追寻也因此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探
索。
同样的自信和不可靠感也见于他的幽默措辞,他曾借《瓦尔登湖》的扉页题词替自
己画像,而滑稽地将自己描绘成一只急性子“公鸡„„蹲踞于栖木之上,以图将他的邻人唤
醒。”虽然他显得自信满怀,时时粗鲁地将他们从道德的沉睡中叫醒而冒着遭受反感的风险,
而与此同时,他又顽皮地通过幽默措辞而将自己列于其中,显得熟知对方因此对他们开着尖
刻辛辣的玩笑。诚如斯丹利·伽沃尔所示,关于读者,梭罗关心的问题“并非对他们说什么,
因为这早已不言而喻,问题在于如何获得权利对他们施教。”他的幽默便让自己获得了这种
权利。正如他在其他著作中所说,“超验主义哲学体系需要以幽默为酵母,以使它显豁明了,
易于接受,”《河上一周》失去读者的惨痛失败让他对这一教训感之甚深。
梭罗试图通过幽默措辞隐微巧妙地赢得读者承认的同时,他也要求自己的读者要表
现得配于他这番诱导的努力。说到阅读,他强调,这项活动“所需要的是运动员所经受的那
种训练——对认定的目标拿毕生之力予以永不改易的关注,书籍的阅读必须像它被写作之时
那般宁静内敛深思熟虑。”读者理解能力所经受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充分地理解梭罗的措辞
方式,比如说,当他将《瓦尔登湖》的读者描述为“据说也生活在新英格兰的诸位”时,他
同时说到了好几个方面,这有赖于读者去确定其强调的重心:如果强调“据说”,那意味着
新英格兰有人活着有可能仅仅是个传闻;如果强调“生活”,那说明在新英格兰所认可的生
活可能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重心落在“新”字上,那就会让人生疑——新英格兰的生活是
否真的有别于“旧”英格兰。在《瓦尔登湖》的初稿里,梭罗这种着意于戏谑强调的倾向非
常分明。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还用了其他的语言手段以构筑自己的语意世界,该书大量
地运用双关,如此之多,甚至最敏锐的读者也会忽略一二(当然,不少双关极其刻毒)。比
如,当他写到一位渔人在长久垂钓之后,得出结论他“跻身于那些古老的修士之列”了,有
多少读者能够从“修士”这一措辞读出他“垂钓一无结果”的意思?梭罗还频频化用套话
和格言:“好像浑浑噩噩不会折损来生的福祉”,或者提到葬礼之后的拍卖之际,他说“当
人们死的时候,他会重新倒入灰尘。”这种处理为语言赋予了生气,它是对美国人一味依赖
于简化道德箴言做法的夸张性模仿,这是由本·富兰克林在《可怜的理查德》中所开启的传
统。书中这类措辞远不止此,对于梭罗深信能在语言中发现真理硬实的底部而言,这种措辞
方式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最近有批评家指出,梭罗基于对同时代语言学家查尔斯·柯莱特斯及其他修辞学者著作
的阅读,深信所有的语言在过去均有性质相同的源头(参见韦斯特、格拉、迪尔曼和迪特默),
为了从根源上把握真意,读者需通过对僵死腐化的语意进行发掘,因为鲜活的语意经由漫长
的使用已遭湮没,因此,对于哲学和精神探索,把握语源成了求取真意的一种手段。这方面
最著名的例证莫过于他在《春》这一章中描写消融堤岸的文字,梭罗通过探究“圆裂片”的
语源及它跟“叶子”这个词的关系,作为“这一面的山坡似乎生动地呈示了大自然所有运行
的原理”这一结论的部分旁证。梭罗笃信语言中真理的内核其实是大自然真理的一种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他为双关赋予新意以及将套话点铁成金的做法强化了他这一信仰,因为,直
言之,所谓“新”意,可能就是对古义和本义的重新发现——作家的工作就是从语言中发掘
其本有的真意并使之重现活力。
但是,当梭罗置换了重心,或是将陈言套语置于新的语境之后,词语因这种双关使
用而拥有多意,或者被赋予他意,这一事实减损了他从语言中发掘其确定性的目的。如果词
语同时拥有不止一个意思,这些意思怎么会同出一源?对梭罗而言,语言既有一个硬实的底
部,又有一个光滑的表面。我们的向导越是通过语言将我们导向硬实的底部,有时候,其真
理就越发显得扑朔迷离,渺杳难及。
梭罗据以引导我们的文字“地形”在其结构上也有这重双关意味,关于《瓦尔登湖》
结构的一张“地图”揭示了作品在总体营谋方面的明确性和对称特征。从这一角度看,第一
章《简约地生活》为本书提供了前言,而《结语》则充任了一篇尾声。只需挖掘其中的隐喻,
就会发现,通过《简约地生活》这一章,梭罗为他的邻人所患的精神和经济方面的病症提供
了诊断,相应的,《结语》部分则是开列的预后方案,而全书的主体则是提供的疗救,它涉
及内外两重朝圣之旅。通过第三章《我居于何处,因何而生》,梭罗奠定了一个“基点”而
开始了朝圣之旅,他安家于湖畔的小屋,而倒数第二章《春》则启示性地抵达了他精神探索
的终点。
在这些首末章节之间,《瓦尔登湖》将迥然相异的话题以对话性的章节展开:宁静
对声音(《阅读》和《声音》),独处对社交(《远离尘嚣》和《访客》),乡村对市镇(《豆
田》和《镇子》),纯净对堕落(《湖》和《柏克农庄》),精神对动物性冲动(《更高的
法则》和《禽兽比邻》),当下对既往(《室内取暖》和《昔日的居民和冬日的来客》)动
物的自然生活对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冬日的动物》和《冬日的湖泊》)。
然而,剔发出这些两两配对的章节则太过于简化了梭罗的匠心,因为在章节内部依
然存在着对照。比如,他在《简约地生活》中指出,“为人称道且谓之成功的生活也只是一
种生活方式而已,我们有何必要在褒扬一种的时候要贬损另外一种呢?”朝圣的意图并非只
是为我们展示全新的景观,而且要提供全新的生活之路,这些道路通常跟现状判然相对。
他在本书开篇之际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判然相对的营谋:“大部分为我邻人谓
之为是的东西,在我心里却深以为非,如果我心存懊悔,那很可能是我谨守规矩,亦步亦趋”。
他提出警示,我们陷于自我的生活方式之深,竟至于不知道世间尚有其他道路可走的地步:
“人们似乎着意选择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模式,似乎较之其他,他们更加钟情于此,实则因为
他们打心底觉得,除此以外,别无选择”。生活之路远非一条,甚至也不止两条,他说,“生
活的方式丰富多样,一如从一个圆心可以射出无数条半径”。梭罗开篇就用对立面颠覆了现
状,进而从对立的角度揭示了生活的无穷可能,这一营谋对于《瓦尔登湖》极其重要,只要
我们进一步探索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梭罗这种循环往复的隐喻跟线性探索的行进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它在结构上为《瓦
尔登湖》赋予了另一重张力。另外,梭罗朝圣的目标(当然也假定为读者的目标)是一种精
神发展,跨越我们物质生活的藩篱以期发现新的真理,以成长为全新的个人。对一个“占住
者”而言,在林中漫步就是去“一个神圣的界域,走向那方圣地。”有的时候,梭罗将他的
线性旅程定义为垂直方向而非水平方向,发现真理就像潜鸟那样潜入湖底,或者像钻头那样
打入大地坚硬的深处。然而,尽管读者作为一个向全新终点迈进的朝圣者,梭罗还是提醒我
们,最终“我们是在兜着一个巨大的圈子航行”,而读者的任务就是“让你的眼睛向内关
注”,并成为“在家中研究宇宙学的权威。”
在《瓦尔登湖》中,内在精神之旅和心理探索的封闭过程通过一种以时间为序的结
构得以体现,具体言之,就是季节的轮回,梭罗将其两年多的湖畔生活压缩在一年之内,旨
在强调读者在阅读中所感触的死而复生的心路历程。在《我居于何处》中,他在夏日构筑了
小屋,作为自然和自我探索的一个基点,他在独立日那天移居其中。随后的十章记录了他在
夏日和早秋对自然和精神所进行的探索,举凡瓦尔登湖、动物、植物,及人类莫不列于其中。
在《室内取暖》一章中,他于十月退回到小屋和壁炉所营造的“宫房”或“墓穴”里面,这
种回归让他有机会得以回想过去(《昔日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而坚冰覆盖的湖泊则是
对这种回归的一种补充,他可以漫步其上,测量其深度,观察人类和动物所采用的新花样,
这为他提供了“熟悉风景的新面貌”,紧接着,他在《春》这一章中看到了大自然复活
的气象:“瓦尔登一度死去,又得以重生”——于是,梭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这些线形和循环旅程的结构之上,梭罗又复杂地叠加了好多林林总总的“地
图”,这些“地图”基于其他多样文体获得了隐微暗示:英雄史诗、田园吟咏、家庭经济的
论述、自然史、教育小说、自传,历史以及青少年指南等等。梭罗采用这种复合结构以说明
他在湖畔生活的收益,那就是,通向我们理想所在的道路不止一条,对任何问题,我们应该
有随时从多重角度加以思考的准备。
三
梭罗将如许之多的“地图”加以整合,描绘在《瓦尔登湖》之中,如此,每一个读
者便会很自然地对经济生活的旨意,借以生活的方式和物质资料进行思考,正是这一切很有
可能将我们导向自己希冀且选定的目标。在梭罗所提供的建议中,他将经济生活的观念概括
为“简约,再简约。”如果谋求成功的生活,一如作为当代旅人,较为明智的做法是想一想
“我们该少带些什么?”而非“我们该多带些什么?”“难道我们就该永远琢磨如何得到
比眼前更多的东西,”他如此问:“而不能有片刻之暇满足于少拿一些?”梭罗断言索取越
少则收获越多,我们寻求的并非物质化的目标,而是精神性的发展,这些建议可谓点中了资
本家经济理论的死穴。如果我们能简化肉体之需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对超验真实的追
求,这样的生命再好不过了。梭罗通过他在湖畔的生活做出努力:“即便处身于这个表相文
明的世界之中,去尝试一种朴野原始,富有拓荒意味的生活也大有裨益,或许我们可以借此
明白什么是生活的最基本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去满足它们。”
梭罗对于“生活需要”开列的清单中,非常醒目地略去了资本主义最本质的要素:
金钱。他声称:“对满足灵魂的需求,金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金钱并非必需,那么工作
也是如此,因为他将工作定义为得到金钱的活动,根据这一定义,“工作无甚意义,劳而无
果。”因此“如果人们愿意单纯智慧地生活”,任何出于本真需要或喜好的劳作“乃非苦差,
而是乐事。”
梭罗将生活需要定义为某种“于生命关系甚大,以至成了没有人能离得开的物品,
偶有例外,无非因为蒙昧、贫穷,或是哲学上的缘故。”他首先将这些需要简化为四个方面:
衣物、住所、食物和燃料。关于衣物,他如此指斥,它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而非必需,他发现,
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穿着入时,或整洁干净,或至少没有补丁,而至于神志是否清醒,精
神可否正常则考虑不多。”我们的生命旅程不需要新衣服,因为“一个人,如果最终找到了
一些可做的事情,就会觉得没有必要穿着新衣服去干活”,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全新的人,
那些新衣服又是为谁而做?”
他接着谴责,新英格兰在住房方面也趋向于时尚和豪奢,而真正拥有自己住房的人
则不到一半。梭罗指出,一面是没有崇高人格的人在营建他不配享用的宫殿,而另一面则是
散见于铁道旁侧冷如冰窖的陋室寒舍。梭罗本人的小屋只有六件家具,这跟安德鲁·杰克
逊·唐宁等建筑师在房屋造型著作中的描述大异其趣。
在膳食方面,梭罗并非一个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因为他曾经记述过自己食用旱獭的试验,但
是,据书中的说明,他在湖畔的饮食简单到了如下几个方面:“黑麦、没有发酵的玉米粉、
土豆、大米、少许腌猪肉、蜜糖、食盐,还有饮料,也就是水。”尽管他有时会去镇上的家
里吃饭,母亲也会提供可口的面包、菜蔬和水果,有时还有馅饼和布丁,但是却没有肉食。
然而,衣物、住所和食物最终起的是一个燃料的作用,“保持生命所需的热量”,
因此,生活的关键成了通过最经济(亦即,最简约)的方式保持机体热量,因之会创造出额
度最大的资源,只有这才是最终靠得住的东西,那就是时间,所以他提醒我们,“物价,就
是为了换取它而需要的那部分生命,不管是现时支付,还是最终兑现。”为了说明珍惜时间
比金钱更为重要,他以完成三十英里的路程为例进行说明,对他的日常生活而言,这可是家
常便饭。他强调,步行走完三十英里,他只需一天时间,与乘坐火车的方式相比,他要快得
多,因为乘火车必须先花上一天的时间挣得九十美分的票款,并且,他在步行过程中还可以
欣赏沿途的景色和风情。然而,时间真正的价值乃非创造物质财富或获得诸如乘火车旅行的
服务,而是通过自修以积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财富。梭罗曾经拿自己的几位邻人为喻,比如
那位有田产可继承的青年,还有爱尔兰农夫约翰·菲尔德,这些人都深陷于经济追求之中,
以至于无暇从事自修,只是劳动、吃喝与睡觉,除了供养肉体和赚取金钱外别无目的,这些
活动循环往复,漫无休止,他们根本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梭罗因此颠覆了他特加提及的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关于物质主义的观念,这两位人物
是让·巴蒂斯塔·萨伊和亚当·斯密,他所采用的方式是将其理论由物质目标转向精神的方
面。如果说萨伊曾经提议,节省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因为它让新的投资成为可能,那么
梭罗同样为我们提供建议,应该节约的是时间,因为它让精神自修所需的投资拥有了可能。
如果说斯密断言,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个人拥有自由借以营谋私利,梭罗则明示于他的同人,
他们拥有自由,亦即有权选择如何去支配自己尚未意识到其价值的时间,如果善加利用,这
种自由可以让他们充分地挖掘精神而非经济方面的潜质。
在梭罗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去开拓这一潜质,而大自然则提供了这重天地,那是
一方可供开掘的道德领地。诚然,一个笃信超验体系的理想主义者不需要爱默生所定位的那
种“非我”的天性,因为,正如梭罗在《更高的原则》中所断言的那样:“当趋向纯洁的门
径敞开之时,人们会即刻皈依于上帝。”《更高的原则》可谓本书超验主义特色最为显豁的
章节,绝大多数读者会因之懊恼,因为作者执拗于清教徒式的严苛美德,诸如全素膳食,保
持性纯洁,明确地否认造物主(上帝)的价值等等。我们会震惊于梭罗的这番措辞:“天性
很难被降服,但一定要将其制服。”但是,这一章只表述了梭罗观念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
必须审慎地对待本章篇首言及天性二元结构的论述:“我当时察觉,现在依然如此,在我身
上有一重本能趋向一种更高的方向,或曰一种被名为精神生活的方向,如同绝大多数人那样,
另一重本能则指向原始和野蛮的方面,对两者我都给予珍视,并且对后者的热衷丝毫不亚于
前者。”《更高的原则》作为本书的一章,既洋溢着对善德的赞誉,又充满了对野性的肯定。
很多时候,关于自然,梭罗的观点跟爱默生大异其趣,因为在爱默生看来,自然只是一个导
向精神归宿的现实途径,但是,在梭罗眼中,精神就寓于自然之中,而非通过自然得以发现
——这是两人的关键性差别。在《禽兽比邻》一章的开头,梭罗设置了一场在隐者(梭罗本
人)和诗人(朋友钱宁)展开的滑稽对话,这是对唯心主义的夸张性模仿,通过这场对话,
梭罗在跟超验主义所倡导的“更高的原则”唱对台戏,这一点再明显不过了。其中隐士放弃
了冥想前去钓鱼,因此确信精神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践履得以实现,而非退到灵魂深处借以寻
求。我们一旦发现梭罗观点中超验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的二元对立,就会发现他所描绘的自
然物拥有双重意义:一是实体意义,一是象征意义。
梭罗对动物的描绘展示了自然在这种意义上的双重意蕴。在《冬日的动物》中,他
对动物的描绘非常忠实,没有赋予明显的象征意味。他关于猎取狐狸的那段生动描述没有一
点象征的痕迹,本章所涉及的猫头鹰、松鸦和野兔也基于纯自然的观察,好像冬日的荒野只
是向他这位观察者裸露出了透亮单纯的本相似的。但是,另一方面,《禽兽比邻》这一章的
标题则富于讽刺意味,因为所描写的对象被象征性地赋予了精神特征而不再是纯粹的野生动
物。它们“都”成了“负重的兽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让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某些思想。”
蚂蚁大战的著名段落仅就叙述和逼真的观察层面而言也是一曲绝唱,梭罗又非常自如地通过
模仿史诗的特征而转向了象征的层面,蚁群成了古希腊的“密尔米多涅军团”而具有了人的
特性,两只红色小蚂蚁跟比它们块头大得多的黑色敌手之间的疯狂遭遇战则揭示了人性之中
的勇武与悲壮的荣誉。这些作为动物的蚂蚁跟同一章中出现的“翼猫”显现了梭罗的某种信
仰,即,对自然现象加以选择并予精心观察,会得到重要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真知灼见。
但是,本章末尾占了很长篇幅的关于潜鸟的文字是一个难究其详,朦胧晦涩的象征。梭罗跟
那只潜鸟展开了“弈局”,他试图猜准对方潜入之后将会在哪里浮出水面,但是他却屡屡失
算。那只鸟儿被描绘成了一个喜好捉弄但亲和友善的对手,但是梭罗又将其特性十足的鸣叫
描写为“恶魔一样的笑声”,因此,透露出了动物意义更为幽暗的一面。因为潜鸟能够沉入
湖中人类难及的极深之处,因此,这便象征着自然幽暗漆黑,不可索解的秘密,这可否良性
的秘密则难以确定。
瓦尔登湖则是象征的中心,它同样拥有双重意义,代表着自然可知与不可知的两个
方面。在某些方面它的寓意非常分明,尤其当梭罗将它喻为一面镜子和“大地之眼”的时候,
作为镜子,它成了联结代表物质世界的大地和代表精神世界的天空的征象。在《我居于何处》
一章中,他谈及瓦尔登“镜平的湖面”并且强调它映照天空的功能,因此成了“下界的一方
天空。”借以明示于我们,天空(天国)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不在远方,瞬乎之间,它
就在此刻此地。
瓦尔登所映照的湖岸亦复如此,它为敏锐的观察者展示了新的一面,并且展出了大
自然的天工之作:“每天早上,画廊的经理总要用新画换去旧作,他会挑选那些更为绚丽奔
放与搭配协调的色彩。”然而,梭罗发现,那些倒影绝非只是复制了原物而已,空气和湖水
常常为它增加了新的光色。因此,瓦尔登同时也代表着艺术家,也是作者本人的那双眼睛,
其天职是联结物质和精神,而向他人呈示全新美悦的本相。在梭罗那双富于艺术气质的眼中,
在《湖》这一章中瓦尔登被喻为“水晶似的纯净”,这片纯净也获得了某种寓意,不论作者
还是读者都可以借以“从中映照出他天性深处的幽微。”被赋予人类道德特征的瓦尔登在
《冬日的湖泊》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标志湖深的地图成了“人格发展的深度或高度”
的征象,这一比喻的机敏则有过其明澈,因为梭罗据以强调他从自然之中发现道德含蕴的重
要性。
对于一位旅人,能够测出目之所见的深度、距离和相状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以据以
宣称对眼前的一切了然于心,然而,在梭罗看来,他量得自己所述的湖深的意义在本质上不
及把握其象征意蕴。从表象上看,瓦尔登湖深而无底,因为人们倾向于相信无限:“当人们
信仰无限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湖泊会被认为深而无底。”瓦尔登湖拟想的深度与梭罗将我们
导入的荒蛮状态极为相近,这种荒蛮是他打算在《缅因的森林》和《散步》之中加以探究,
在康科德周边已经消失的风景。林木的荒蛮和湖泊的无底都是对人类潜质的一种象征,它在
暗示那些尚待挖掘的真理。《瓦尔登湖》的核心或许从梭罗对人性双重目标的赏识得以窥见:
“一方面,我们满怀热忱去探究自然,了解万物,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万物笼罩着神秘色
彩,显得无法探知,大陆与海洋处于永久的荒蛮状态,因为深不可测,所以我们尚未丈量,
尚未探测。”
因此,瓦尔登既召唤我们前往旅行,又成了我们启程的起点,它既是我们遵从“向
你自身探索”的古训,开始我们“同辈难及的航程”的地方,又是我们发现“每一处都有坚
实基础”的归宿,纵使我们此生难以企及。瓦尔登所处的方位证明从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探索
都会有理想结果,它跟镇子的距离足以远到为内心探索提供平和与宁静,然而,对于定期前
往镇上跟人们来往,这段距离又显得足够之近,基于客观的视角,那里的人们就其习俗而言,
比中国人和桑维奇岛民还要怪异;它还为梭罗采取一种破坏性的“狂欢”提供了可能。他生
活在镇子的边缘,因此他一般被视为处在其规矩之外——邻人们觉得他稍稍有点怪异。但是,
他依然跟他们保持着充分的来往,在文化上也完全跟他们同属一体,原因在于他希望自己的
讥讽和幽默可以命中要害,颠覆他们根深蒂固,先入为主的成见。当然,他意在告诉读者,
每个人都应该选择于他(她)相宜的那个距离。
梭罗偶尔显得满怀期望,觉得他的邻人可能会跻身于他的探索,正像他曾提议像康
科德这样的镇子应该通过聘用“世间的智者前来垂教”而成为真正的大学。然而,终其一生,
他更乐于孤身一人在林中探索,整部《瓦尔登湖》无不贯穿着他对邻人的贬斥,对他们本末
倒置的生活选择,甚至对新的道路连给予思考都力所不及,因为他们连真实的观察都无法进
行(大概他希望他的读者,他身旁的众人,都是个例外吧)。生活大约成了一个自修的过程,
因为其邻人很难被导向对新的生活图景进行探索的路上,这是他在牢中渡过的那个夜晚生出
的感悟(这件事情发生在他林中生活期间)。
要想在孤寂的内心探索中获得成功,敏锐的洞察成了其关键要素,他摆在我们眼前
的重要抉择是“你只是打算做一个学生、一个读者,还是一个观察者?”自然,成为一个观
察者不仅需要目力方面高度的准确性,这也是他期望于我们的,而且要从探索秘密的角度上
去观察,感受自然之中甚或自然之上的精神真实。他如此叱责,大多数人连自己的旅程都不
甚了了:“我从来就没有遇到非常清醒的人,又怎会注视那张面孔?”
他在《我居于何处》中提醒,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潜质,且保持一种富有
清晨气息的缅想。但是,绝大多数人即便在生理上足够清醒,他们也只能看到表象:“我们
没有透过表相进行透视,我们认为,凡事看上去就是那样。”在整部作品中,清晨和其光芒
成了再生的主导性喻象,也成了保证我们有意义地生活的潜能的象征,即便从基督教的角度
上说也是如此。对于宣告春(春也是一年中的清晨)临人间的光芒,他如此呼告:“这种光
影之中万物便获得了永生。哦,死亡,你将在何处肆虐那些刺痛?又复坟墓,你会从哪里赢
得你的光荣?”
通过这幅光影的喻象,我们就切近了自己的归宿,亦即真理坚实的底部,这似乎也
是梭罗能将我们带到的地方。纯净的湖面反射出光线,窗口溢满了春天的光芒,这些光影向
我们象征性地提示着放射所自的超验源头。本书结论表明,梭罗对这样一个源头的存在似乎
充满了信心,然而他同时在结语中提醒我们“困扰我们双眼的光线是横在前面的黑暗”,我
们无法径直从太阳那里探视出真理,一如我们可以测出湖深,但却无法像潜鸟那样径直潜入
湖底。他能够给我们陈示,瓦尔登就是我们迈向真理旅程的起点;他也能够给我们建议,面
对沿途所见的一切,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我们都该真正睁开双眼;但是他却无法告诉我们
在抵达之后将会看到什么,因为他自己尚未到达。他提醒我们,“我的读者中尚未有人体验
过完整的人生”;但是,就在他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艇码头泊位租赁及水上活动策划服务合同
- 新能源汽车技术保障与售后服务补充协议
- 收入增长子女抚养金动态调整合同
- 深海资源开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独家合作协议
- 农业产业园农业园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
- 绿色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税收优惠合同
- 抖音短视频用户权益保护与投诉处理合同
- 秋季传染病健康教育(小学)
- 护理部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 年产6000吨引发剂A、3000吨双二五硫化剂等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小学生德育教育ppt课件
-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共3页)
- 配电箱系统图
- 精选静电感应现象的应用练习题(有答案)
- 电缆井工程量计算
- 初中音乐--人声的分类--(1)pptppt课件
- 育种学 第6章杂交育种
- 小作坊生产工艺流程图(共2页)
- 生态瓶记录单
- 钢芯铝绞线参数
- 音王点歌机800S加歌操作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