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1精选课件薛霁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脏腑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第四节
体质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概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第一节概述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象: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研究对象脏腑、形体、官窍、经络等组织器官精、气、血、津液、神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内脏的总称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肝、心、脾、肺、肾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3.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但其形态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
第二节脏腑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即肝、心、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位置:(一)心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虚里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面色红润,舌质淡红滋润灵活光泽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瘀血阻脉心悸胸闷或痛,面白无华或青紫,舌淡或瘀斑瘀点,脉细弱或结代生理:病理: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2)心主神志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喜则气缓”(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脏气血的盛衰。(3)心开窍于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2.心的系统连属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二)肺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肺、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气管、支气管,咽喉,鼻共同构成肺系,与肺相连肺为“华盖”、“娇脏”。(二)肺
《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类经图翼》对肺的描述更为详尽:“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以上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1)主气,司呼吸
主气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肺的宣发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2)主宣发:宣布与发散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3)主肃降:肃清、洁净和下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4)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宣发: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外达全身皮毛;将代谢后的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泄。肃降: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津液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于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津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胸中,阻塞气道,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功能。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朝,即朝会,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气血,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助心行血。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主治节:
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功能: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
⑴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悲则气消”⑵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汗腺、毫毛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⑶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⑷肺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2.肺的系统连属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三)脾(三)脾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温五脏。”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水谷精微肺输布和营养全身糟粕→大肠。脾脾转输与散精宣发肃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谷生理:气血生化有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病理: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食少、腹胀、便溏,倦怠、消瘦等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肺宣发到皮毛→汗肾与膀胱→尿液多余的水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湿、痰、饮、水肿
运化水液(2)脾气主升升清:水谷精微脾气上升化生气血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病理:①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便溏、泄泻等症。②脾气下陷: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
指脾气以升为顺。头目心、肺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以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病理: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3)脾主统血①在志为思: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思”有关。“思则气结”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血充足有关。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2.脾的系统连属(四)肝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四)肝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关于肝脏的具体形态,古典医籍也有较多记载,《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①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疏泄有使全身气机调畅的作用。生理: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疏泄太过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协调平衡;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正常。③调达情志
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生理: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病理: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疏泄太过肝气郁结心情抑郁肝阳上亢烦躁易怒④调节生殖功能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精液排泄通畅有度;按时排卵、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孕育正常。
病理:
肝疏泄功能障碍排精不畅或排精无度;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不孕,或崩漏、滑胎等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人动血运于全身人静血归于肝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病理: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不能养目:
不能养筋: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2)肝主藏血①肝在志为怒:“怒”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怒则气上”②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爪者筋之余”,爪甲赖肝血营养,视爪甲之荣枯可测知肝血之盛衰。③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④在液为泪:泪从目出,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2.肝的系统连属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五)肾(五)肾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关于肾的具体形态,《类经图翼》有较详细的描述:“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以上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广义之精—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狭义之精—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肾藏精:肾贮存、封藏精气。(1)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的来源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脏腑之精产生①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天癸”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先天之精肾气平均肾精衰竭肾气盛天癸至天癸绝肾气衰出生幼年青春中年老年前老年死亡肾气渐盛肾气渐衰生长壮老已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衰老加快。病理肾精不足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
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肾阳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阳虚肾阴虚
面色苍白、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腰膝酸冷疼痛、小便清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脉沉细无力等症,或水肿、阳痿、不孕五心烦热、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或经少、遗精、早泄病理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水→胃→小肠脾肺皮毛运化宣发
肾
膀胱→尿肃降气化大肠粪汗(2)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
病理: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生理:肾气充足肾主纳气呼吸均匀,吸气有一定深度。病理:肾气亏虚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
(3)肾主纳气①在志为惊恐:
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②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的排泄粪便的作用均与肾有关。③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滋养肾精的功能。
2.肾的系统连属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精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肾精能化生骨髓,脑髓和脊髓。“齿为骨之余”,齿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精能化血,血能养发,“发为血之余”
生理:骨骼坚强、牙齿坚固、聪明、毛发黑而润泽、听觉灵敏、二便正常、生殖机能正常。病理:骨骼萎软,头晕健忘,牙齿松动,听力减退、头发早白、尿失禁、便秘、生殖机能减退等。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运化水谷,传导糟粕,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所以《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73精选课件(一)胆胆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胆之间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肝主疏泄胆汁排泄正常脾胃运化健旺病理肝失疏泄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黄疸胆汁郁滞:胸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2.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病理:易见胆怯怕事,或虽善谋略而不决,善恐易惊,失眠多梦等。(二)胃胃位于人体横膈膜之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称为中脘。其中贲门上接食管,幽门下连小肠。
(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病理: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或多食善饥等。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以通畅下降为顺。病理:胃失通降,浊气上蒸纳呆、胃脘胀满或疼痛、口臭、腹胀、大便秘结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三)小肠小肠位于腹腔,其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迂回叠积于腹腔内。对于小肠的具体形态,古代医家进行了仔细观察并有详细记载。如《灵枢·肠胃》说:“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三)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后,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四)大肠大肠位于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为肛门,又称为“魄门”。中医把大肠分为回肠和广肠两部分。
(四)大肠病理:传导功能失常大肠湿热:腹痛、下痢浓血、里急后重。大肠实热:便结、发热、腹满硬痛等大肠虚寒:腹痛、肠鸣、腹泻传化糟粕(五)膀胱膀胱位于小腹部,为囊性器官。膀胱上通于肾,下连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五)膀胱
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病理:开合失调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小便不利、癃闭等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最大,又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里联系,故又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至现代,亦未取得统一认识。
(六)三焦三焦的概念:一是指六腑之一;二是指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即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1.六腑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行元气: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路。②运行水液: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①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②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③下焦如渎: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下肢排泄糟粕和尿液。2.部位之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一)脑脑,位于颅腔之内,由髓聚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亦说:“诸髓者,皆属于脑。”
中医认为,脑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如受到损伤,可致人于死命。所以《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①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②主感觉与运动
脑(二)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胞脏、子宫、子脏等。女子胞位于小腹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通过阴道与外界相通,是女性的生殖器官。
女子胞①主月经:也与天癸、肾中精气、冲任二脉的盛衰及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月经不调,如闭经、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甚或崩漏。②主孕育胎儿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96精选课件1.心与肺:心肺同居膈上,同属上焦。心主血,主行血;肺主气,司呼吸。“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与肺气和血97精选课件生理: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因此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化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98精选课件病理:无论是肺的气虚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常,涩迟,而出现胸闷,心率改变,甚则唇青、舌紫等血瘀之病理表现。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血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99精选课件2.心与脾:心主血脉,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100精选课件生理:心血有赖脾气健运以化生,而脾气的运化功能又赖心血滋养和心阳推动。血在脉中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使血行脉中而不致溢出脉外。101精选课件病理:
若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若脾不统血,血液妄行,则会造成心血不足;若心血不足,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可致脾气虚弱。以上种种,均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甚至出血等为主要见症的“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102精选课件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心与肝血液和精神情志103精选课件(1)血液方面: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血运正常,肝有所藏;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行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血不足和肝血亏虚常常并见。104精选课件(2)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此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表现为心悸心烦,惊悸不安,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等精神情志症状。105精选课件4.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与肾阴阳水火106精选课件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素问•六微旨大论»
即是从宇宙的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从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心肾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着心肾功能的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例如:在临床上出现的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5.肺与脾:肺主气,通调水道;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的生成肺与脾水液的输布代谢110精选课件生理:(1)气的生成方面: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能益肺生气,肺气有赖于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说。111精选课件(2)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实际上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因此,二者之间在水液的输布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病理: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也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例如:脾气虚损肺气不足脾肺气虚肺病日久脾气虚弱症见:气短、咳喘、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至水肿。113精选课件若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可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
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肺与肝: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肝居下焦,其气升发。肺与肝气机的调节115精选课件病理: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表现,称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引致肝失疏泄,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胀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116精选课件7.肺与肾:水液代谢肺与肾呼吸运动
117精选课件(1)水液代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又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118精选课件若肺失宣降,通调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也可影响肺的宣降,症见喘促、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素问•水热穴论»(2)呼吸运动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盈,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气短喘促、动则加剧等症。120精选课件(8)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消化肝与脾血液121精选课件(1)消化方面:相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122精选课件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郁蒸,使肝的疏泄不利,胆汁逆入血中,熏于肌肤,可形成黄疸。(2)血液方面: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肝血有赖于脾的滋生。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最终形成肝脾两虚。124精选课件9.肝与肾: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肝与肾阴液互生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之说。125精选课件(1)精血同源: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126精选课件(2)阴液互生:肝肾之阴也是息息相通、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肾阴能涵养肝阴,肝阴可资助肾阴。故肝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若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亏虚,而导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的病理表现。127精选课件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肾为主水之脏。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脾与肾水液代谢128精选课件生理:脾主运化,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即先天温养后天。肾中精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即后天滋养先天。129精选课件病理: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之证,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130精选课件(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131精选课件
胆汁(助消化)腐熟泌别清浊饮食物胃
小肠初步消化进一步消化脾的运化和转输清者(精微物质)营养全身小肠气化剩余水液膀胱尿液浊者排出体外燥化食物残渣大肠粪便
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三焦的气化,推动和支持着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例一:食物及水液代谢过程
食物及水胃(受纳腐熟)肝主疏泄(调节)脾
(运化)肺全身宣发肃降肾(气化)膀胱尿主降小肠
(泌别清浊)清大肠大便进一步吸收浊汗
«素问•五脏别论»有“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这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所以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134精选课件病理:
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
大肠燥结,便闭不行,亦可影响胃的和降,而使胃气上逆,出现嗳气、恶心、呕吐等症。
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见呕吐苦水;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可使胆汁外泄,发生黄疸病证。135精选课件(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与六腑阴阳表里互相配属脏为阴.腑为阳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136精选课件1.心与小肠: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病理:
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
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137精选课件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亦是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生理: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病理:
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干结;
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不行,称为“气虚便秘”;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出现胸满、喘咳等症;
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138精选课件3.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生理: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纳协调,共同完成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水谷精微的输布,从 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燥湿相济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阴阳相合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139精选课件病理:
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而出现食少纳呆、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而出现腹胀、泄泻等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40精选课件4.肝与胆:胆附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1)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之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胆汁排泄无阻,亦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于肝,终则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2)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从情志意识过程来看,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两者亦是密切联系的。141精选课件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同居下焦,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作用。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则小便排泄正常。病理:
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等症;
肾气不足,膀胱失其约束,固摄无权,开合失度,则可出现小便失禁、尿频、遗尿等症。142精选课件例二:血液生成及循环水谷精微脾运化血肾精化生生成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脾统血(摄血)心主血脉(推动)肺朝百脉(助心行血)生成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产生
脏腑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物质基础第三节精、气、血、津液一.精:1.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体内肾所藏的精气、脏腑 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 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的本源。2.狭义之“精”: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的一部 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即“生 殖之精”。狭义之精是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146精选课件二、气(一)气的基本概念: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理论来源: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2.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人的形体构成,实际上也是以“气”为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148精选课件3.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49精选课件
人体的“气”是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150精选课件(二)气的生成:1.肾中精气——禀受于父母的先 天之精气2.水谷精气——由脾胃从饮食物 中化生3.自然界的清气——依赖肺的呼 吸功能吸入1.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病理——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血行瘀滞、水液停聚。2.温煦作用: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的作用。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运行迟缓。(三)气的功能3.防御作用:气既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又具有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的作用。
病理——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患疾病。4.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病理——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
水、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以及胃、肾、子宫下垂、脱肛等。病理:气、血、津液代谢障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障碍。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5.气化作用1.气机:气的运动。(四)气的运动(四)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气不有。故气者,生化之宇,气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微旨大论》156精选课件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在: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主升清。脾胃的消化功能,体现在:胃主降浊。157精选课件气的升和降、出和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虽然从局部来看,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着的运动形式并不都具有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心火下降,肾水蒸腾等。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气的升和降、出和入,必须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变。如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158精选课件1.元气:原气、真气。
生成: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作完善。
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功能: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②激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五)气的分类
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脾化生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功能:①走息道以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2.宗气:大气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3.营气:荣气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皮毛、肌肉、胸腹等全身。
功能:①防御外邪;②温养全身;③调控肌腠,维持体温恒定。4.卫气(五)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别名原气、真气大气荣气、营阴卫阳生成来源肾中精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气水谷精气(精华)水谷精气(剽悍)相关脏腑肾、脾胃肺、脾胃脾胃脾胃分布全身各处膻中血脉之中脉外循行功能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①护卫肌表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③维持体温恒定(一)血的基本概念:
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若因某些原因而逸出于脉外,即为出血,又称“离经之血”,则不仅丧失其生理功能,而且可成为致病因素。三、血(二)血的生成:1.水谷精微化血:
血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胃的腐熟脾的运化饮食物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脾的运化肺吸入之清气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165精选课件2.精化血: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有“精血同源”之说。166精选课件
(三)血的功能:1.营养和滋润全身:
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的濡养作用可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反映出来。
167精选课件生理:若血的生成充足,血运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病理:若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过度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则可出现头昏眼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临床表现。168精选课件2.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充盈,血脉调和流利,则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若血虚、血热或血运失常,则可见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临床表现。169精选课件
心主血脉是在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相互协调下进行的。(四)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宣发和朝百脉,肝主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统血,肝藏血,是固摄和调节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若推动因素增加,或固摄因素不足,则血的运行变速,甚则逸出脉外,导致出血;反之,则血的运行变慢,可出现滞涩、血瘀等病理变化。(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体液中清稀的部分。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渗注于血脉。具有滋润作用。液——体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主要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等。具有濡养作用。四、津液(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的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173精选课件水谷胃小肠进一步吸收水份大便全身皮肤膀胱尿浊大肠(游溢精气)泌别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数字游戏角色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课间十分钟》教案(5篇)
- 2025年重庆市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莆田学院《数据结构(Jav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商务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学院《土地测量与评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预算管理模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西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市政工程监理规划范本(完整版)
- 幼儿园小班语言:《我上幼儿园》 PPT课件
- 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设计和评审要点
- 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水果拼盘-(14张)ppt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传统节日》PPT课件
- 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
- 开学第一课我们开学啦主题班会PPT课件(带内容)
- 电源线检验报告RVV
- 体育训练队队规
- 八字命理漫画版
- 电梯工程开工报告(直梯)(共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