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4页学习思考: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反映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特征。早期的城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而出现的,不公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城的出现出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城内的居民可能是比较富有的民族部落显贵。7页自我测评: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主要政治特点是: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7页阅读与思考:孔子认为西周在夏商两代基础上,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提出要遵从西周的做法,表现出孔子对西周制度的推崇。不能以此判定孔子是主张倒退的人。从材料看他也肯定了西周在夏商基础上的改革。10页学习思考:秦朝初期的“朝议”风很盛,郡县制的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朝议”形式提出和决定的。“朝议”发挥了大臣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保证决定的正确性。假如没有“朝议”形式,显然不能有效发挥大臣们的作用。11页自我测评: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材料阅读与思考:一方面,“挟书律”是秦朝思想专制和暴政的集中表现。“挟书律”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挟书律”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而汉代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东汉学者大都是儒学者,因而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12页学习思考: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一特点,而且日益加强。一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及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能够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及权力欲望,另一方面,以强权方式来巩固和加强自己“家天下”的统治。15页学习思考: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行政官吏: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从选拔标准上看,择优录用。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反映出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上升为统治集团的一员,最后达到掌握政权的目的。16页学习思考:“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在那里设置特别行政区划,主要是因为其战略地位重要,维系着京畿重地的安全,也与无朝的民族等级划分有一定的关系。西藏和四川、青海等作为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民族和宗教的特殊性。16页自我测评:古代帝王集全国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独断专制。材料阅读与思考:“分宰相之权“即分散宰相权力。唐朝为了分散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设立政事堂,让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身份等同于宰相。17页学习思考: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19页学习思考: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力抵抗外来侵略。20页自我测评: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材料阅读与思考:一是军机处总揽了全国军政大权。二是皇帝通过军机处把一切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军杨处发号施令。由此,军机处成为集军政大权及将皇帝旨意直接下达百官的机构。21页问题探讨:1、一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独裁统治,并不断变革官僚制度及机构,强化皇权。二是历代王朝都注重进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削弱了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我国早期文明时代出现了王权,夏商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和守法制。秦统一后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建立了中外朝制度,并确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隋唐时三省六部完善,宁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朝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清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6页问题探讨: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司法主权。经济上中国开始逐渐变成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沭经济的附庸,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7页问题探讨:对美国而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使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实现了在列强瓜分中国过程中没能实现的目标。对中国来说,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8页自我测评:1、①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方式割占;武装侵占;强占租借地。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原因:19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对外侵略扩张。列强侵略使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出现。材料阅读与思考:刺激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31页问题探讨:表中的数据反映了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海军装备及兵力相差不大,从战役的结果来看,中国的损失大于日本。33页问题探讨:从背景上看,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势下兴起的;从斗争的过程看,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从意义上看,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34页自我测评: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方面打击了列强,使其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侵略精神,瓜分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人民的斗争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清政府的卖国政策,挽救了民族危机。材料阅读与思考:原因:①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②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坚决反对列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36页问题探讨:①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许多惨案。②违反国际公法,对中国人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中国人做活人试验。③对中国进行掠夺。37页问题探讨:抗日救亡运动: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掀起的一切抵抗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斗争:①组织抗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②军队抵抗侵略。③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④要求抗日民主权利。⑤学生运动。⑥联合抗敌。39页问题探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全民族抗战。39页问题探讨: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取胜。由于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因此,日本也不能迅速战胜中国。41页问题探讨:①中国人民抵抗着主要法西斯国家之一——日本。②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是反法西战争重要战区之一。42页自我测评: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抗战;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得到国际援助。2、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国人民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1931年9月即开始对中国武装侵略,形成东方的战争策源地;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单独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华民族虽然作出了巨大牺牲,但牢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与清政府势不两立,所以说自己不是清朝人。53页史学争鸣: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53页自我测评:1、原因:①起义前全国革命形势高涨。②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③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的大量宣传组织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④起义军人的革命首倡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⑤全国各地的响应。2、这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的。一方面,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又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对旧官僚、旧势力存在幻想,对袁世凯寄予厚望,寄希望于用《临时约法》这一法律形式来达到革命目的。材料阅读与思考:孙中山的名言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当时起到了号召和宣传发动的作用。54页学习思考: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成为运动主力,使五四运动规模扩大。55页学习思考: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以美国为师,因为他提出要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这是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启发的结果,也是其个人十几年来依靠军阀搞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通过五四运动,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受到很大鼓舞。57页学习思考1、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②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③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④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又分谷子又分田”指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全力支持革命。59页学习思考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进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土地问题。④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⑤国民党自身的腐败。60页自我测评1、五四运动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毛泽东的观点明确指出了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共二大召开后,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使革命形势大大发展,北伐军胜利进军。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共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共团结一切爱好和平、争取民主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经过四年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6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共在农村领导建立的人民革命政权;“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指在中共领导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实现过程:中共成立后,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在中共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61页问题研讨1、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是造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该阶级不能担负起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只有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且有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理论,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2、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在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必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总之,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65页学习思考: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各种政权相比,新中国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66页学习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67页学习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69页自我测评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2、1953年1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并召开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6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选举权等国家大权。这些权力具有全权性和最高权威性,具体体现了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70页学习思考:任务: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同时着手系统的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国的法制。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一个全新课题。72页学习思考: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第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73页学习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此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74页学习思考:“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治国方略,标志着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74页自我测评1、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分别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危害和灾难的内乱,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同时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因此而停滞或遭到破坏。2、成就: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二,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2008年3月,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基本形成”。2011年3月,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宣布“形成”。材料阅读与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全面修改,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重要内容做出了规定,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接着,1999年新修改的宪法把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与此同时,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也基本形成。76页学习思考:“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构想,没有先例。它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振兴。77页学习思考“一个国家”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国家的最高主权在中央政府;“两种制度”: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78页学习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是首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以尊重历史和现实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港澳回归的关键因素。《联合声明》、《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法律化,是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港澳人民盼回归,是回归的良好的群众基础。另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为港澳回归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80页自我测评: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8年底,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1982年,当中英两国在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双方将“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谈判的基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至此,“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上获得巨大成功。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中说的“三方”是指中国、英国和香港。“一国两制”之所以是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因为“一国两制”构想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成果。从中方来说,“一国两制”可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是核心问题;可以保证香港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这有利于大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大陆地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香港方面来说,香港毕竟经历了英国殖民者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长时期一直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而且经济发展程度很高。要使这些地区较快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具备社会经济及社会政治条件。要让香港民众迅即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是不现实的。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在新界99年的租期即将届满,英方必须归还中国,但英方出于许多实际情况和保留在香港的诸多利益的希冀,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平稳过渡是中英双方都共同忧虑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香港地区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等都保持不变,保证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利益。81页问题探讨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重要制度。这三大制度的确立,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表现: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活动,各级政协也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历史教训: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保证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3、第一,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第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又将其写进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三,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85页学习思考: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88页学习思考: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88页自我测评:1、(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8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1)与会各国的“同”主要是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2)与会各国的“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3)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89页学习思考: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但由于美国等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未得到恢复,所以使用“恢复”,而非“加入”之类的提法。92页学习思考: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实际上指的就是“战争状态”。1952年日本与台湾国民党政权签署所谓的“日台条约”,宣布中日之间结束战争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日方承认中方提出的“复交三原则”,自然也就宣告“日台条约”是无效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签署联合声明,就需要宣布抗日战争以来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的结束。93页自我测评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争取自身合法权利的结果,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众多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事务,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奠定了基础。2、美国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超级大国,在西方各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脚步。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带动世界众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整个70年代中国先后同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基本完成了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到1979年底,中国已同120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9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95页学习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很长一个时期中,由于关门搞建设,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动乱破坏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从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关起门来是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中国国内工作的需要,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7页学习思考: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创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所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8页自我测评:1、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正常关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新论断,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为了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据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科学论断,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活动与成就主要有:一、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99页问题研讨: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新中国领导人根据国际形势的总特点而制定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也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之际。与此同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已经觉醒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走上民族独立之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风雨飘摇,开始走向衰落。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仅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有力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成为争取世界和平民主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美国顽固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就成为历史的必然。2、三个重大的外交事件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标志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3、原因要点: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就要点: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02页学习思考:自然地理环境与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担前者与后者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东南亚各国的海洋资源同古希腊相似,但却没有产生像希腊文明那样辉煌的成就。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各地区的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各地区文明产生与发展还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特定历史条件有关。103页学习思考:希腊的城邦是长期独立自治,彼此分立;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统管他们的宗主即周天子,且最终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则以农为本,重家抑商。希腊城邦大多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甚至有的城邦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而春秋战国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104页学习思考:资料卡片说明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公民从小就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系统训练,使身心获得了全面发展。1、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不损害他人利益;做一个合法公民,做到有法必依等。2、在小国寡民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他们古分珍惜自身的政治权利。在保卫城邦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3、这句话主要强调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公民必须服从城邦的利益。106页自我测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行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积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它的商品经济发达,港口城市的工商业和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城邦还是文化中心,它积淀汇集了古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文化资源。希腊人在此基础上施展才华,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留给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珍品。材料阅读与思考:他们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希腊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海洋赋予了希腊人勇于进取、向往自由、敢于冒险的品质,出使得希腊人把眼光专注于自然,用人的眼光探究一切,追求真理。108页学习思考:在希波战争中,雅典的海军发挥了很大作用。修造舰船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工商业者,他们也希望雅典海军强大以保护他们的商业利益。参加海战的士兵多来自收入很少的第四等级,他们积极参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利。战争的有效动员与组织使民主势力极大增强,他们在国家民主生活集会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希波战争后,雅典进入了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发展到了巅峰。109页学习思考: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一生追求智慧,信守法律与正义。由于直言不讳,苏格拉底得罪政客美雷图斯、吕康和安涅托斯,他们以“不信神”和“误导青年”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告上法庭。按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所记,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不畏强权。大多数参加表决的公民不能容忍他的强硬态度,再加之某些与他为敌的政客的蛊惑,公民大会最终判处他死刑。苏格拉底慷慨赴死,他认为判决的不公正并不等于法律本身的不义。健全的民主制度一定应该与相对的权力集中相匹配,缺乏必要的民主集中机制,很容易导致民主决策效能的下滑,甚至是政治生活的混乱与内耗。由于公民素质在整体水平上参差不齐和民主制度某些环节的漏洞,民主政治很可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既然大多数的投票就意味着一切,甚至是不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那么民主的进程便与其初衷南辕北辙。这种体制一方面成全了某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另一方面也豢养出一批无所事事、只靠填选票过活的职业“流氓无产者”,这是对“极端民主”的一种嘲讽。伯里克利死后,一些不负责任的流氓和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轮流当公民大会主席和陪审员的机会,左右群众,蛊惑政局,雅典民主政治沦为一种暴民政治。希腊成于民主,也败于民主,这应该值得我们好好总结与借鉴。110页自我测评:(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团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利机构,它的权限包括国家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一切大事。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利。(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4)原有贵族会议的权力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材料阅读与思考:(1)地位:通过伯里克利的演说词,我们可以看到,雅典公民是城邦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在城邦中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公民能够当家作主。(2)优势:主权在全体公民手中,无论贫富均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公民的政治使命感很强,愿意为自己的城邦贡献个人才智和力量。113页学习思考:(1)第一次,以武力征服,是指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创建了罗马帝国。罗马原是意大利半岛一小邦,从公元前5世纪始对外扩张,先后经历维爱战争(前406)、萨谟奈战争(前343—前290)、皮洛士战争(前282—前275)而征服意大利半岛全境;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前218—前202、前149—前146)、马其顿战争(前215—前204、前200—前197、前171—前168)、叙利亚战争(前192—前190),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跨越欧、亚、非三洲,构建了后来罗马帝国的框架。(2)第二次,以宗教征服,是指基督教在世界的传播。基督教诞生于约公元1世纪中期的小亚细亚耶路撒冷地区,早期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在罗马统治时期,基督教渐渐扩大了影响。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存在。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与政治发生关系,教义也倾向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3)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是指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整个帝国统治。由于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和适用性,罗马法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基础,罗马法泽被后世。由此可见,以和平方式而非动辄武力镇压,是进行国家有效治理与统治的有效途径。114页自我测评:背景:①随着不断地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②对于罗马当权者而言,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③原来的公民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罗马政府遂设置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突破: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万民法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而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材料阅读与思考:罗马帝国的统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罗马官吏大多是奴隶主,他们往往凭借特权肆意践踏法律。此外,法律实行时,出现司法不严的状况,如司法官员的权势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与罗马自然法原理是不相符的。115页问题探讨:1、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工商业阶层要求民主改革,同时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也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和发展,先后通过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公元前506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确定下来,后经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制进入了“黄金时代”。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反映了阶级斗争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民法形成。在罗马帝国形成过程中,公民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体现了罗马法是不断发展的。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同时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古希腊:在小国寡民的古希腊城邦体制下,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压力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化轨道;公元前506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民主制进一步完善。从内容上看,除十将军以外,所有公职都向全体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从而建立了民主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及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并为参政的公民发放津贴以资鼓励。得失:从范围上看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众多妇女、外邦人未获得公民权;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但是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它所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时至今日,仍有着可资借鉴的积极因素。对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罗马: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公民法,随着罗马的扩张及帝国的建立,公民法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从内容上看包括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的公民法和万民法。得失:公民法和万民法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关系程度,对于维系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繁荣进步起了重大作用。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但罗马法实质上是罗马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对中国的借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以便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9页学习思考: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封建专制君主,掌握国家的一切大权;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虚位君主,不掌握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121页史学争鸣: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颁布了《大抗议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革命目标,虽然在革命实践中曾经废除过君主,建立过共和国,但这只是达到英国革命最初目标的一种手段。而由于英国的国情、革命领导阶级构成等各方面的因素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剥夺了王权,议会权力至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此后英国发展的实践也能够证明它是适合英国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体制,如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等史实都能够证明这一点。121页学习思考: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内阁权力扩大,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且直接掌握了一部分立法权;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样,许多权力由议会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自我测评: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威廉三世时内阁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这样,内阁只对议会负责并且必须得到下院支持等成为惯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且直接掌握部分立法权,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因此,内阁有议会中的“第三院”之称。材料阅读与思考:1、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种种限制。宪章运动最终失败。英国民主政治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的斗争仍需继续进行。2、秘密投票。因为这样可以让选举人自由地表达其意愿。123页学习思考:由于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权力极为有限,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便在经济、债务、安全等方面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政治体制面临危机,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123页学习思考: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拥有很大权力,但又受国会和最高法院制约,不具有君主的绝对权力。124页史学争鸣: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其在权力结构设计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部宪法的内容没有否定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但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国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并且这部宪法深刻影响了欧洲反封建斗争,因此对这部宪法我们应该抓住其主流,即它仍是一部进步性的文献。127页自我测评:1、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形式上保留了君主(君主并无实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权,绝不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延续。美国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权,只是由于历史传统等因素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政体,不存在哪一个更进步的问题。2、确立联邦体,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从而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参议院议员每州2名,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调和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1787年宪法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还把黑人按3/5折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从而调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材料阅读与思考:1、违背了联邦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总统对宪法负责的规定。2、还有安德鲁·约翰逊、克林顿等总统受到弹劾。安德鲁·约翰逊是美国第17届总统(1865—1869),因内战后重建政策,特别是抵制南方军官法案而遭到弹劾,但弹劾并未成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弹劾的总统。1998年,克林顿总统受到众议院弹劾,在参议院未通过,继续任职。128页学习思考:法国人民曾五次建立了共和国,分别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129页学习思考:说明当时法国保皇派势力仍很强大,这一历史特点体现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就是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131页学习思考:今天日本、英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约旦等国仍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英德相同点:保留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以议会为最高立法机关。不同点:英国君主无实权。德国君主掌握实权。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德国议会受到皇帝制约。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更多地保留一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132页自我测评:1、法国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统治阶级惧怕人民的斗争,尤其在巴黎公社后,使其认识到帝制在法国已无立足之地;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国广大人民群众和资产阶级共和派长期顽强斗争的结果。2、共性:都有和国内政治势力相妥协的内容。都是间接的民主形式,具有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个性:德国皇帝仍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独揽大权;议会权力弱小,处于从属地位。法国总统虽有很大权力,但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原因: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但保皇派势力很大,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就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结果。德国是在普鲁士领导下完成统一的,1871年宪法是在普鲁士的主导下制定的,保留了原来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材料阅读与思考:“别的东西”指复辟君主制。“最可怕的革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巴黎公社给他以极其深刻的教训。根本原因是害怕国愉人民的斗争。133页问题探讨:1、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地位,颁布了《权力法案》和议会改革等渐进、温和的途径,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及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历经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最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从四国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看,英、美、法都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向民主政治的,这是一般的政治模式;德国是通过统一战争这一方式向民主政治过度的,因而保留了大量的专制主义残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体现了民主政治道路的多样性。2、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这一切具有反对个人专制、独裁的进步作用,推动了民主化进程,但是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取得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深深地打上了各族歧视的烙印。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从本质上看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使各民主党派都能充分参政、议政,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139页学习思考:在历史上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资产阶级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工人阶级,导致工人阶级处境恶化,这就必然引起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所以说资产阶级又产生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139页自我测评:基本观点: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指出无产阶级应建立自己的政党等。原因:其提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使命的方法,为无产阶级的奋斗指明了方向。材料阅读与思考:1、1848年《共产党宣言》主张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同时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但1848年法国工人六月起义的失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的失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使马克思认识到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1848年主张立即革命的观点应修改。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运用,不能生搬硬套。2、《共产党宣言》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积极参与,迎接挑战;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影响等。143页学习思考: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历史条件不成熟。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还没有达到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也没有达到足以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程度。143页学习思考: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相比,在组织上比较松散。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二国际一开始没有像第一国际那样建立最高领导机构,也没有通过自己的组织原则和政治原则;二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先后逝世,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泛滥,并且日益占据了上风。144页自我测评:①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②开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建立了巴黎公社。③修正主义开始泛滥。④随着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工人运动的组织程度提高。材料阅读与思考:1871年和1870年的评价并不矛盾。因为在1870年法国面临普鲁士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所以马克思不赞成起义,推翻刚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但到了1871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工人群众,国内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所以马克思在1871年的文献中高度赞扬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147页学习思考: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所以不存在“合理性”;其次,从参加一战的影响看,一战使俄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导致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尖锐,因而也不应该参加一战。149页史学争鸣: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十月革命中前,无论反动政府的统治状况、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群众的发动程度,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方面,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材料中说“偶然事件”“成功的政变”以及“不具备发生革命的物质条件”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苏联后来发生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错误的积累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造成的,与十月革命没有因果关系,不应该扯在一起。149页学习思考:列宁这个观点谈的是一战使十月革命的条件成熟,促进了十月革命的爆发。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战的失利,使沙皇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充分暴露,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于是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一战,再遭失败,引起人民的愤怒,十月革命爆发。这就是一战对十月革命的影响。150页自我测评: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所以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的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掀起了大革命运动,以后又进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材料阅读与思考:1、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2、要求停止战争,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151页问题探讨:1、19世纪初到70年代:斗争内容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手段;组织程度低,自发性强;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支走向联合;进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斗争内容以经济斗争为主;以佥斗争为主要手段;各国的工人政党纷纷建立,斗争组织程度高;列宁主义诞生。20世纪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原因则主要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工人生活水平的变化等角度分析作答。国际工运对今天的现实意义答案不固定。2、结合19世纪初到70年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史实,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的曲折发展历程。157页学习思考:一方面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但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促使第三世界崛起。158页自我测评:①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③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④1947年9月苏联等成立情报局。⑤1949年1月经互会成立。⑥1949年北约建立。⑦1955年,华约建立,美苏对峙局面形成。材料阅读与思考:“极权主义”指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少数武装分子”指希腊共产党武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苏联企图扩张势力范围。特点:遏制共产主义。161页学习思考: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是:①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日本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迅速缩小和拉平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②战后世界市场的原料、燃料价格长期稳定、低廉,而工业品价格偏高,对缺乏资源而工业产品竞争力较强的出口贸易型的日本极为有利。③美国的大力扶植。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日本以保护,减轻日本军费负担;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产业成长。④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开辟了道路。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⑥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准备了物质和技术基础。⑦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⑧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161页学习思考:中国政治体制的先进性;市场的广阔;劳动力的富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163页学习思考:同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利用联合国的作用等。163页自我测评:二战结束后,苏联力量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这样,建立在闰苏两国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也就比较稳定。由于两国都不想诉诸可能使双方都陷入毁灭的战争,因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几十年里,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共体的成立,使西欧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的崛起,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腾飞。这些都冲击着传统的两极格局。材料阅读与思考: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日本、西欧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程监理委托合同
- 2024年网络密码机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野生苦瓜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安神补脑类药物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红外线气体分析仪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液-液转盘萃取塔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挂臂式牙钻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型模具用气弹簧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18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 加强财务人才梯队建设的计划
- 4.3《课间》 (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2年浙江温州中考满分作文《打破思维定势》
- 《无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19)
- 福建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7篇(含答案)(2003-2022)
- 审计模拟实训教程第四版马春静版部分答案
- 政务服务中心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全科医学科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农村民兵连指导员述职报告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