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1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4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

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

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

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

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

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

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

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3、学习文中字词

(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三)细读课文,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小组讨论: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

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讨论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

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

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4)你又是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5)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讨论明确: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

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

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说

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是支持“板

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

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

出、通俗易懂。

(6)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另外还采用了打

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

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举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打比方:“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

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

了。

列数字: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

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

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2、交流讨论

(四)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

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那么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

句子吗?找出并细细地体会。

1、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强。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

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

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

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就如面对面交流。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

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

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

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探究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

问题再与老师、同学作再进一步的探究。

(五)体验拓展,学会联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

点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课文:在本文中你认为应当掌握哪些知识,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又希望得

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帮助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

虑,还要从思想方法上考虑。

【明确】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这表明每一个科学

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可以开辟出科学研究

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可

见我们平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自己的发现,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课外延伸:

①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②拓展练习: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

一种是: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

然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是:由于恐龙是孵化雌性还是雄性小恐龙

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请

你任选一种猜测,并据此展开想像和联想,将陆地上的恐龙灭绝时的情景,作一下口头

表述。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课后练习准备

3、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可这无处不在的,“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忽

然一齐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被压

扁的沙子》,看看它是否能破解恐龙的谜案呢?

三、自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

由于“火山”。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

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2、这篇短文说明的层次怎样?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

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

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

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又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

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

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

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

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

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

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

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学生讨论: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

和“火山说”),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

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

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

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明确】“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

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

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证据三:加上科

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

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

动,而应该是撞击。

(3)斯石英有怎样的性质?:

【明确】A、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

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

沙子。

B、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4)作者讨论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明确】(有,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明确】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

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引起人们阅

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语句品读,体味语言。

这两篇短文正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

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而本文作者阿西莫夫又素以驾驭语言

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下面就让我们来体味这篇短文的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明精炼,逻辑严谨,说理充分且幽默风趣。

1、语言逻辑性强。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了说

明语言的逻辑性强。

例:“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括号里的文字是

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

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有杂质。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

严密,逻辑性强。

2、语言风趣幽默。

例:“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

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

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3、语言准确。

例:“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

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六、对比阅读,走近“科学”。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

方面进行比较)

【明确】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

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

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

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

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

的沙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