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能量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小于耗散

B.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

C.生态演替后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小于耗散

D.生态演替后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

3.在典型的水生演替中,湿生草本植物的前一个阶段是()。

A.自由漂浮植物阶段B.沉水植物阶段C.浮叶根生植物阶段D.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4.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5.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比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产生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大气D.水分

6.下列现象中植物表现出对其他生物种类的影响产生相应对策的是()。

A.夹竹桃含有的苦味强心苷对动物组织造成危害

B.豆科植物的供氮结构

C.食谷鸟由于食物的短缺而迁徙

D.蚜虫侵袭榆树使叶子组织畸形,生长成虫瘿

7.自然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均匀集群型

8.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的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9.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不发达D.旗冠

10.生物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B.个体C.种群D.群落

11.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C.团粒结构D.柱状结构

12.水分临界期是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作物不同,需水临界期也不一样。如()。A.小麦是发芽期B.水稻是苗期C.花生是结果期D.玉米是“大喇叭口”期到乳熟

13.池塘里浮萍在短期内大量增加的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属()。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种群平衡D.季节性消长

14.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

15.温带草原在半干旱区的群落类型是()。A.草甸草原B.典型草原C.荒漠草原D.高山草甸

16.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A.碳B.氮C.磷D.氧

17.进入海洋的物质重新回到陆地上,通过的方式是()。

A.海水中的各种元素被浪花飞沫带进大气中

B.一些海洋生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

C.由于生物的死亡,不断会有一些物质进入海底沉积层,在分解者还来不及把它们分解之前,就被淤泥和泥沙所覆盖

D.海底沉积物被冲积到陆地上

18.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腐屑链B.捕食链C.寄生链D.混合链

19.下列生态学分支,不是按研究方法分类的是()。

A.系统生态学B.数学生态学C.农业生态学D.地理生态学

20.猫和老鼠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共生D.寄生

21.下列生态系统中,维护自身相对平衡能力最强的是()

A.农田B.湖泊C.热带雨林D.北方针叶林

22.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23.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24.有效积温法则中,T0(或C)的含义是()

A.物理零度B.生物学零度C.最低温度D.平均温度

25.由于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全球性的问题。

A.20世纪后期B.进入20世纪后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26.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弹性,这种植物往往是()。A.中生植物B.旱生植物C.湿生植物D.水生植物

2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大型消费者的是()

A.真菌B.植物C.肉食动物D.细菌

28.一年生作物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氧B.湿度C.温度D.营养物质

29.利用()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快增长。

A.正反馈B.负反馈C.多元重复控制D.多层次控制

30.下列食物链中,最典型的捕食食物链是()。A.马→马蛔虫→原生动物B.草→蚱蜢→青蛙→蛇→鹰C.动植物残体→蚯蚓→鸡D.稻草→牛→牛粪→蚯蚓→鸡

31.下列不属于种群的主要特性的是()

A.空间特性B.数量特性C.遗传特性D.年龄结构

32.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33.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34.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A.环境变化剧烈B.结构趋于简单C.种群数量变化大D.系统趋于稳定

35.蜘蛛、蜗牛、青蛙等一般生活在森林的()中。

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层D.地被层

36.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A.温度B.光照C.水分D.海拔

37.下列有关海风和陆风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海风是从海中向海岸上吹的风B.陆风是从陆地向海中吹的风C.海风含有较多的水蒸气D.陆风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38.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最后恢复的群落是()

A.杂草群落B.黄蒿群落C.禾草群落D.贝加尔针茅群落

39.叶肉细胞间隙环境属于

A.微环境B.内环境C.生境D.区域环境

40.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41.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A.环境资源有限B.多个物种共存C.环境资源无限D.K-对策生物

42.“-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

A.密度效应B.产量效应C.温度效应D.边缘效应

4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A.熵值提高B.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C.生态位加宽D.某小类群占优势的情形趋于减少

44.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45.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以微观层次为主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C.以个体层次为主D.以宏观层次为主

46.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最后恢复的群落是()。A.杂草群落B.黄蒿群落C.禾草群落D.贝加尔针茅群落

47.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系统,不断的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以后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

A.开放系统B.闭合系统C.自然系统D.人工系统

4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49.限制橡胶只能在热带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温度C.光照D.地形

50.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远高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D.植物群落有分层结构

二、填空题(20题)51.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的有序系统结构叫______。

52.人类的某些活动,导致土壤、水和大气等非生物资源的恶化,正在继续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同时也使______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53.生物生长发育的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温度称为______温度。

54.短日照植物由北向南移时,则往往出现生育期______的现象。

55.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__________。

56.枝下茎高较短,树皮通常较薄,叶色较深,生长较慢,寿命较长。这是______植物的植株结构。

57.李比希(Liebig)定律又称为______定律。

58.地球环境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______。

59.生物群落的发生一般要经历入侵、____________、竞争和反应等过程。

60.生态学按生物栖息场所(也称生境类型)来分,可分为_______和水域生态学。

61.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__________。

62.系统输出的一部分(物质、能量、信息)又反过来作为输入对原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叫______现象。

63.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______。

64.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属于______性自然资源。

65.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态______另一种形态。

66.苍耳的种子具有勾刺,其种子传播方式为______传播。

67.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这类生物就是______。

68.未来的能源政策以______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

69.风将植物的种子吹到一个新的地点而发芽生长的过程,称为______。

70.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种群平衡是指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A.否B.是

72.根据与环境中水的关系,可以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生态类型,()

A.正确B.错误

73.钾在植物—微生物—土壤—植物间的循环属于生物循环。()

7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周转期是周转率的倒数。()

A.正确B.错误

75.负相互作用是有害的。

A.正确B.错误

76.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77.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生物组分是分解者。()

78.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无限的。()

79.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A.否B.是

80.无效能是指那些单一食物链上,不能被下一营养级的有机体直接利用的净生产力。()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

82.环境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83.简述高斯竞争排除原理及其推论。

84.简述生态入侵及其危害。

85.简述捕食的生态意义。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87.论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六、单选题(0题)88.地衣的生活型是()。

A.内生植物B.一年生植物C.浮游植物D.高位芽植物

参考答案

1.D

2.A解析:在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生产量小,能量输入小于耗散,到了后期,群落趋于稳定,能量输入等于耗散,故选A。

3.D

4.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5.C

6.A

7.C

8.B

9.D

10.C

11.C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12.D

13.B

14.A

15.B

16.C地球上大多数矿质元素如磷、钙、钾、镁、锰、铁、铜等属于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7.B

18.B捕食链的构成方式为:植物一植食性动物一肉食性动物。

19.C

20.B

21.C

22.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23.D

24.B

25.C

26.D

27.C

28.C解析:春化指植物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所以春化阶段主导因素是温度。

29.B解析:负反馈是指一种生物增长引起另一种生物减少,这种内部调节能够控制种群过快增长,故选B。

30.B

31.D

32.D

33.D

34.D

35.C

36.D

37.D

38.D

39.B

40.B

41.C

42.A

43.D

44.B

45.B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方向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方向主要表现为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的兴起。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生态学的科学性。

46.D

47.A

48.A

49.B

50.D

51.耗散结构耗散结构

52.生物多样性

53.三基点三基点

54.缩短缩短

55.生态环境

56.阴性阴性

57.最小因子

58.生物圈生物圈

59.定居

60.陆地生态学陆地生态学

61.结构单位

62.反馈

63.主导因子

64.不可再生不可再生

65.转化为转化为

66.附着式附着式

67.消费者

68.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

69.风播

70.优势种

71.N

72.B

73.Y

74.A

75.B

76.N生态学研究的对象视研究目的而定。

77.N

78.N

79.Y

80.A

81.(1)各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3分)(2)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3分)(3)例如,光照和CO2聪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CO2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4分)

82.①保护自然资源。②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③倡导绿色工业。④提倡持续农业。⑤保护生物多样性。①保护自然资源。②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③倡导绿色工业。④提倡持续农业。⑤保护生物多样性。

83.(1)竞争排除原理: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可能经久地共存在一起。(2)高斯排除原理提出三条推论。①在一个稳定群落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必有一个物种终将被消灭;②在一个稳定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③群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种群之间趋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的竞争。

84.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入侵种群由于关系不完善进人生态系统后迅速扩展破坏系统结构影响系统功能甚至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入侵种群由于关系不完善,进人生态系统后迅速扩展,破坏系统结构,影响系统功能,甚至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85.(1)对生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捕食是一个选择压力生物的很多适应性都是在捕食和被捕食的长期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而成的;(3)捕食作用是造成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生物群落结构和能流、物流、信息流等网络结构的主要生态过程。(1)对生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捕食是一个选择压力,生物的很多适应性,都是在捕食和被捕食的长期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而成的;(3)捕食作用是造成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生物群落结构和能流、物流、信息流等网络结构的主要生态过程。

86.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和破坏如太阳能的消失、森林火灾、乱砍滥伐、草原过牧、水产超捕、掠夺式经营等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熵能或无序性增大直至整个系统破坏。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