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名”与“犯法行为”之辩-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解读_第1页
“罪名”与“犯法行为”之辩-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解读_第2页
“罪名”与“犯法行为”之辩-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解读_第3页
“罪名”与“犯法行为”之辩-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解读_第4页
“罪名”与“犯法行为”之辩-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罪名”与“犯法行为”之辩——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解读关键词: 罪名犯法行为 标准目的 实践需要内容提要:理论上和实务中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有不同的明白得,有人以为该款规定的是八种具体犯法的罪名,有人以为是八种犯法行为。可是从文义说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立法精神和标准目的、“犯法行为说”的短处和“罪名说”能知足实践需要四个方面能够证明,“罪名说”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立足成文刑法的特点,站在罪刑法定原那么的立场上去明白得现实中存在的值得科处刑罚却不能说明到《刑法》第17条第2款中去的行为。我国《刑法》第 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周围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销售毒品、纵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个地址规定的是八种具体犯法的罪名仍是八种犯法行为,学界仍不无不合。一、“罪名说”与“犯法行为说”之争关于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之犯法的范围,1979年《刑法》第14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纵火、惯窃或其他严峻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条规定在适用进程中引发了诸多质疑,要紧表此刻对“杀人、重伤”和“其他严峻破坏社会秩序罪”的含义和范围明白得不一。关于前者,一种观点以为仅指故意杀人罪、故意重伤罪,另一种观点以为既包括故意杀人罪、故意重伤罪,也包括过失杀人罪、过失重伤罪;关于后者,有学者以为是指1979年《刑法》分那么第6章的妨害社会治理秩序罪,有学者以为是指1979年《刑法》分那么第2章的危害公共平安罪和第6章的妨害社会治理秩序罪,还有学者以为是指故意实施的相当于1979年《刑法》第14条第2款列举的杀人、重伤、纵火、惯窃等具有严峻社会危害性的犯法。[1]针对1979年刑法对该款的规定失之于归纳的弊病,在取消类推制度而将罪刑法定原那么立法化的思想指导下,1997年《刑法》取消了原条文中的“杀人”、“重伤”和“其他严峻破坏社会秩序罪”的表述,在第17条第2款,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法明确列出。鉴于此款生成的上述缘故和新刑法中罪刑法定原那么的确立,学界自然以为此款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八种具体犯法(即罪名)。[2]“罪名说”由此产生。但是,司法实践中显现的许多个案似乎使“罪名说”面临为难。①例如14岁少女实施运输毒品的行为,15岁青年实施绑架人质撕票、拐卖妇女、儿童后又致其重伤、死亡行为等等,这种未成年人严峻刑事犯法案件主观恶性极大,情节严峻,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造成极大危害。运输毒品的社会危害性并非比销售毒品小,而绑架人质撕票和拐卖妇女、儿童进程中又故意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重伤、死亡的社会危害性乃至要大于单纯的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有学者以为对这些犯法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不仅与法理不符,也有违该条款的立法本意和立法精神。 于是,理论上有人提出:《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是八种犯法行为而不是八种具体犯法的罪名。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上述疑问时作出了如下回答“: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法,是指具体犯法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关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损害行为而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损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对司法实践中显现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该刑法说明性文件确实是采取了“犯法行为说”的观点,犯法行为说由此似乎占得了优势地位。有学者对“犯法行为说”从学理上进行了论证,以为若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包括了《刑法》第17条第2款中规定的八种犯法行为,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3]二、“罪名说”应予坚持“罪名说”是基于立法本义和立法精神所作的说明“,犯法行为说”是基于司法实践的考量所作的说明。可是笔者以为,“犯法行为说”的观点值得商议“,罪名说”应予坚持。(一)文义说明的观点在《刑法》第17条第2款“犯⋯⋯罪”的格式中,只有最后一项为哪一项完整的罪名 (即“投毒罪”) 。可是从汉语适应和法条用语上看,“故意杀人”、“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销售毒品”、“纵火”、“爆炸”等七项犯法应是省略了“罪”字。也确实是说,该款规定的应是八种犯法的罪名。因为在刑法用语中,“犯”一样与罪名搭配,而“实施”一样与具体行为搭配。若是该款要说明的是八种犯法行为而不是八种犯法(罪名),法条的表述应是“实施⋯⋯犯法(或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若是如此的话,法条所规定的确实是具体犯法行为而不是罪名。或许有人会提出,刑法说明的目标应是存在于刑法标准中的客观意思,而不是立法者制定刑法标准时的主观意思或立法原意。文义说明的结论或许符合立法那时的实际情形和立法者的立法用意,但说明者的全然标准,是说明时的人民意志而不是刑法制按时的人民意志。若是人民意志发生转变,即立法那时的人民意志不能表现说明时的人民意志,就必需通过说明来使之变更。因此,为了使《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适应转变了的社会现实,必需对其作出扩张说明,即在现实的条件下,该款所利用的文字失之于狭隘,不足以说明刑法的真实(客观)含义,必需扩张其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因此,宜将该款规定说明为八种具体的犯法行为,如此,不仅使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包括了“罪名说”所主张的八种犯法,而且扩大了其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如此才符合正义的要求。“当不同的说明方式得出多种结论或不能得出妥当结论时,最终由目的说明决定取舍。”[4]因为目的是全数法律的制造者,每条法律规那么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动机(耶林的观点)。[5]如上文所述,依据文义说明方式得出的结论和扩张说明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形下,咱们只能去寻觅《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立法目的,只有在正确明白得和领会该款立法目的的基础上,咱们才能准确把握该款的真实含义。(二)《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立法精神和标准目的在精神状况及智力正常的情形下 ,年龄是衡量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及大小的关键因素。《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是为了限制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这一点勿庸置疑。刑法的目的是爱惜法益,可是,“刑法的目的,不只是狭义地爱惜法益,同时也要保障行为人的自由。换言之,刑法的法益爱惜目的,一方面是爱惜法益免受个人侵害,另一方面是爱惜法益(行为人的自由)免受国家权利的侵害。”[4](35)也确实是说,法益爱惜本来就包括了对个人自由的保障。从实质上说,该款的确立是在刑法的保障性能和爱惜性能的指导下进行的,进一步而言,该款是爱惜性能和保障性能的妥协。在法益爱惜(人权保障和社会爱惜的折中和调和)的指导下,还需要明确《刑法》第17条第2款在确信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范围时所采纳的具体标准。这一点在学界的熟悉并非统一。有人以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应付刑法中规定的危害性质明显和危害很严峻的犯法负刑事责任;[6]有人以为,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范围的确信,既考虑了犯法的严峻性,又考虑了犯法的常发性 ;[3](188) 还有人以为,能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犯法应当具有两个大体特点 :一是具有严峻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具有强烈的反伦理性。[7]这三种观点都强调应当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犯法的严峻社会危害性,可是显然都熟悉到,鉴于那个年龄时期的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和熟悉能力的特点,犯法的严峻社会危害性不能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于是,别离提出了第二个标准,即:危害性质明显、常发性和强烈的反伦理性。笔者以为,强调危害性质明显或强烈的反伦理性是适宜的,因为那个标准意味着那个年龄时期的未成年人应该能够熟悉到此类犯法的严峻社会危害性,而常发性只是强调犯法的多发性,有些犯法如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并非具有常发性,但具有强烈的反伦理性,其危害性也易于为那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所熟悉。若是强调犯法的常发性,便会将这部份犯法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妥的。考察1979年《刑法》第14条第2款的司法适用进程,或许有助于咱们深刻熟悉和把握《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立法精神和标准目的。1979年刑法实施进程中,就不断有一些司法说明陆续地把一些未列明的犯法说明到1979年《刑法》第14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严峻破坏社会秩序罪”中去。例如,1984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发布的《关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强奸罪应否负刑事责任问题的回答》将具有严峻情节的强奸罪纳入其中 ;1992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走私、销售、运输、制造毒品罪应当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将具有严峻情节的走私、销售、运输、制造毒品罪纳入其中;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假设干问题的说明》第1条第3项将盗窃数额庞大也纳入其中 ;1995年4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煤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应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将造成严峻后果的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备罪和破坏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罪纳入其中。这些司法说明的出台,无不显示了人权保障向社会爱惜的垂头。1997年《刑法》在罪刑法定原那么的指引下,将1979年《刑法》所采纳的列举加归纳的规定方式改成列举式,彰显了新刑法典对人权保障的强调和对司法机关随意说明的限制。综上所述《,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既考虑到了刑法的社会爱惜性能,又考虑到了刑法的人权保障性能,在那个前提下,以犯法的严峻社会危害性和强烈的反伦理性为标准确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将该款规定说明为八种犯法,尽管不能说是详尽无疑没有缺憾,但相关于下文将要论述的“犯法行为说”所致使的短处,是极具合理性的。(三)“犯法行为说”的短处将《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说明为八种犯法行为 ,事实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即那个地址所说的犯法行为是事实学或犯法学意义上的犯法行为仍是标准学或刑法学意义上的犯法行为。 若是是前者,那么意味着故意杀人的行为不必然组成故意杀人罪 ,如在闹市区开枪杀人是故意杀人的行为,却不组成故意杀人罪;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也不必然组成纵火罪、 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是可能组成其他诸如故意损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妨碍公事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等。相关的司法说明似乎支持这种熟悉,例如2003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发布的《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回答》指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罪名应当依照所触犯的刑法分那么具体条文认定。关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其罪名应认定为绑架罪。”依此观点,以纵火方式损坏财物的,可能组成故意损坏财物罪;以爆炸方式实施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的,别离可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在拐卖妇女进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定拐卖妇女罪;强奸后迫使卖淫的应定强迫卖淫罪;故意造成被强迫卖淫的人重伤、死亡的应定强迫卖淫罪;等等。如此,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大了,乃至不能确信有哪些犯法是那个年龄时期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犯法,因为一个犯法学或事实学意义上的犯法行为,能够成为很多犯法的犯法行为(刑法学或标准学意义上)。若是如此明白得“犯法行为说”,将极大地破坏《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立法精神和标准目的,乃至使该款的规定形同虚设。若是将“犯法行为说”中的犯法行为明白得为标准学或刑法学意义上的犯法行为,那么意味着《刑法》第17条第2款中规定的故意杀人行为将组成故意杀人罪,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将组成纵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关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因为八种犯法行为不包括绑架行为,因此,刑法对绑架行为不予评判,但对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此一来,因为标准学或刑法学意义上的犯法行为必然是具体犯法的犯法行为“,犯法行为说”和“罪名说”的结论将不存在不同。如此,“犯法行为说”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见,坚持“犯法行为说”的结果,要么是不合理地扩大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不妥扩大惩罚范围,惩罚不妥罚的行为,因此违背了罪刑法定的原那么;要么是使其没有存在的必要。“犯法行为说”的短处也从反面证明了“罪名说”的正确。(四)“罪名说”能够知足实践需要为了符合正义的要求,坚持“罪名说”的观点,必需对组成要件进行合理的、实质的说明。唯此,才能大体知足司法实践中追究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实施的具有严峻的社会危害性和强烈的反伦理性的犯法的刑事责任的需要。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对《刑法》第17条第2款所规定的八种具体犯法,在司法实践中应作如下明白得和适用。1. 故意杀人罪、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已满 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在以下三种情形下可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一是触犯《刑法》第 232条、第234条第2款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 ;二是触犯法律拟制条款的情形 ,即刑法分那么中规定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论处的情形,例如《刑法》第238条第2款规定:非法拘禁进程中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247、24八、28九、29二、333条均属此类情形;三是属于想象竞合的情形,例如以故意决水的方式杀人或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若是是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的,应组成决水罪和故意杀人罪或故意损害罪,然后依照想象竞合的情形处置,可是因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组成决水罪,故只能评判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属于此类的情形还有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式劫持航空器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杀害被绑架人的,等等。第三种情形下只有在主观上具有损害或杀人的故意时,才能别离以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惩罚。需要指出的是,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并非是严格的具体罪名,只是故意损害罪的加重犯,但这不该阻碍咱们将该款规定认定为八种犯法的罪名。类似的立法例见诸于《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0条第2款采纳的也是列举式的规定方式,其所列的20种情形既有完整的罪名(包括这些犯法各类危害程度不同的情形),如第105条的杀人罪、第111条的故意严峻损害他人健康罪、第131条的强奸罪、第162条的强盗罪等;也有某些罪名的严峻情形(将较轻的情形排除在外,通常表现为将较轻的量刑幅度排除在外),如第167条第2款的有加重情节的故意毁灭和损坏财产罪、第 213条第2款和第3款的有加重情节的流氓行为罪。[7](737)强奸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除能够组成《刑法》第236条规定的强奸罪外,关于实施《刑法》第 240条第3项规定的奸淫被拐卖妇女的行为、《刑法》第241条第2款规定的拉拢被拐卖的妇女并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刑法》第300条第3款规定的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利用迷信奸淫妇女的行为、刑法第358条第1款第4项规定的强奸后迫使卖淫的行为等,均应以强奸罪定罪惩罚。抢劫罪。《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抢劫罪包括以下四种情形:一是《刑法》第 263条规定的抢劫罪;二是《刑法》第 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罪;三是《刑法》第 289条规定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惩罚的情形;四是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第四种情形需要着重作出说明。其实,学界已有很多学者提出对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的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8]可是对其理由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笔者以为,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说明:第一,抢劫罪本来确实是一个小类罪名(尽管不是刑法典中明文规定的),其中既包括一般的抢劫罪,也包括抢劫特定对象的抢劫罪,比如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抢劫公函、证件、印章罪等,这是法条术语的客观含义能够包摄的内容。而决定这些具体的抢劫罪中哪些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犯法的要紧标准是《刑法》第 17条第2款的标准目的。第,《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范围的标准是犯法的严峻社会危害性和强烈的反伦理性,因此决定了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属于该款规定的犯法。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依“罪名说”的观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是八种具体犯法,若是对抢劫罪作出如上说明 ,使该款中既包括具体犯法也包括类罪,造成混乱。笔者以为,刑法说明的目的是使法律的适用更能符合法条的客观、真实含义,有利于更好地爱惜法益。对抢劫罪作出如上说明既没有超出法条的客观含义 ,又有利于爱惜法益,因此具有合理性。事实上该款规定的内容并非是严格的具体罪名 ,例如故意损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确实是故意损害罪的加重情节。纵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14条将纵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及以其他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平安罪并列规定,而且规定了相同的法定刑,说明立法者以为这几种犯法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刑法》第17条第2款将纵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作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法,而没有将决水罪列入其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漏。但笔者以为,那个立法上的不足完全能够用合理的说明予以弥补。如前文所述,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决水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时,属于想象竞合犯的情形,应按决水罪定罪惩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决水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时不能组成决水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