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演示文稿_第1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演示文稿_第2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演示文稿_第3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演示文稿_第4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演示文稿现在是1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优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现在是2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由丙烯酰胺单体(Acr)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具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电泳物所带电荷的差异性)分子筛效应(凝胶的网状结构及电泳物的大小形状不同所致)3、原理现在是3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1)丙烯酰胺结构式现在是4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2)亚甲双丙烯酰胺现在是5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现在是6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PAGE的聚合需要催化剂——氧化还原系统作用,使Acr单体带有游离基,从而与Bis进行聚合。(1)化学聚合:AP-TEMED系统过硫酸胺[(NH4)2S2O8](Ammoniumpersulfate,AP)作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AP在水溶液中能产生游离基SO42-,使丙烯酰胺单体的双键打开,活化形成自由基丙烯酰胺,然后游离Acr和Bis作用就能聚合形成凝胶。TEMED的游离碱基能促进AP的形成SO42-。现在是7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注意:TEMED量多少都会影响催化作用,须在碱性条件下聚合

分子氧存在,聚合不完全,须去除分子氧,隔绝氧

升高温度能提高聚合,降低温度能延迟聚合现在是8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2)光聚合:核黄素-TEMED系统核黄素(riboflavin)在光照下(可见光或紫外光)分解,其黄素部分被还原成无色型,但在有氧条件下无色型又被氧化成带有游离基的黄素,其也能使Acr和Bis聚合形成凝胶。注意:分离胶的合成一般采用化学聚合。因为若用光聚合,凝胶的孔径受光照强度与时间的影响,导致孔径大小不同,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分离。现在是9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形状、电荷来分离蛋白质)(根据亚基分子量分离蛋白质)现在是10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现在是11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概述1967年由Shapiro建立。1969年由Weber和Osborn进一步完善。

他们发现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SDS)以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电荷因素可以忽视。现在是12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基本原理1.蛋白质分子的解聚(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odecylsulfate,SDS)阴离子去污剂变性剂助溶性试剂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现在是13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2)强还原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这样分离出的谱带即为蛋白质亚基。现在是14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实验原理现在是15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现在是16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现在是17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SDS和还原剂的作用:(1)分子被解聚成组成它们的多肽链(2)氨基酸侧链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胶束;蛋白质-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达到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消除了不同分子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异。现在是18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蛋白质-SDS胶束的特点:(1)形状像一个长椭圆棒(2)短轴对不同的蛋白质亚基-SDS胶束基本上是相同的(3)长轴的长度则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胶束在SDS系统中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椭圆棒的长轴长度,即蛋白质或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现在是19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2.凝胶浓度的选择

由于SDS电泳分离并不取决于蛋白质的电荷密度,只取决于分子解聚后SDS-蛋白质复合物的大小,因此凝胶浓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分辨率。不同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质应选用不同的凝胶浓度。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200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因此SDS不仅可以分离鉴定蛋白质,还可以根据迁移率的大小测定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现在是20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PAGE的浓度与孔径的关系PAGE孔径的大小主要由Acr和Bis这两种单体的浓度决定。可以根据要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体浓度。Acr/Bis:20~40完全透明且有弹性;<10很脆,易碎,不透明;>100糊状不成形,易破碎。现在是21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凝胶总浓度T——100ml凝胶溶液中含有Acr和Bis的总克数。T=(a+b)/m×100%T越大,凝胶孔径越小,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小的物质。T越小,凝胶孔径越大,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物质。C——Bis占单体与交联剂总量的百分比。C=b/(a+b)×100%当T固定时,Bis浓度在5%时孔径最小。现在是22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3、分类按具体操作分垂直板形电泳圆盘电泳按凝胶系统的均匀性分连续PAGE

不连续PAGE

现在是23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电泳体系中所用的缓冲液成分、pH、凝胶浓度相同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呈不连续性不连续的凝胶电泳体系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是最常用的体系。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不连续性所致连续电泳不连续电泳PAGE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现在是24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不连续SDS1.原理凝胶的不连续性缓冲离子的不连续性pH的不连续性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分离胶pH8.9浓缩胶pH6.7现在是25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凝胶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大孔径。样品在其中浓缩,并按迁移率递减的顺序逐渐在其与分离胶的界面上积聚成薄层。分离胶:小孔径。蛋白质分子在大孔胶中受到的阻力小,移动速度快,进入小孔胶时遇到的阻力大,迁移速度减慢。由于凝胶的不连续性,在大孔胶和小孔胶界面处就会使样品浓缩,取带变窄。现在是26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②缓冲离子的不连续性

③pH的不连续性④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制胶缓冲液:Tris-HCl

浓缩胶pH6.7分离胶pH8.9电泳缓冲液:Tris-甘氨酸在浓缩胶中,pH环境呈弱酸性,甘氨酸解离少,在电场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介于二者之间泳动。现在是27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形成了较高的电压梯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

样品进入分离胶(pH8.9)后,由于胶中pH的增加,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Cl-之后,样品不再受离子界面的影响。现在是28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现在是29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实验过程凝胶制备样品处理与加样电泳剥胶与固定染色与脱色安装电泳槽现在是30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实验步骤一、制胶

1.配胶

配胶应根据所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范围选择适宜的分离胶浓度。由于SDS有连续体系和不连续体系两种,两者各有不同缓冲体系,因而有不同的配制方法。(以不连续体系为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的范围分离胶的浓度<10420%~30%1×104~4×10415%~20%4×104~1×10510%~15%1×105~5×1055%~10%>5×1052%~5%现在是31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试剂名称配制20ml不同浓度分离胶所需各种试剂用量/ml配制10ml浓缩胶所需试剂用量5%7.5%10%15%3%分离胶贮液(30%Acr-0.8%Bis)3.335.006.6610.00-分离胶缓冲液(pH8.8Tris-HCl)2.502.502.502.50-浓缩胶贮液(10%Acr-0.5%Bis)----3.0浓缩胶缓冲液(pH6.8Tris-HCl)----1.2510%SDS0.200.200.200.200.101%TEMED2.002.002.002.002.00重蒸馏水11.8710.208.545.204.60混匀后,置真空干燥器中,抽气10min10%AP0.100.100.100.100.05现在是32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2.分离胶的制备

胶灌至距梳子齿下端1cm→灌毕→封上一层水加速聚合→当胶与水出现清晰界限时表明聚合好。3.浓缩胶的制备

用滤纸吸干水→倒入浓缩胶→插入梳子→静置,聚合。现在是33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二、样品处理与加样

1.样品处理

2.加样

小心拔出梳子上下槽注入电极缓冲液用微量进样器点样三、电泳接上电泳仪,上槽为负极,下槽为正极。打开开关,保持恒压进行电泳。

样品溶解沸水浴冷却加样样品迁移方向样品溶解液现在是34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电泳过程中分子迁移的规律,小分子走在前头,大分子滞后。电泳凝胶相当于凝胶过滤中的一个带孔胶粒。

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运动示意图混合样品带孔胶

按分子大小分离电泳方向

电泳

小分子大分子现在是35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流程图现在是36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结果分析1.相对迁移率的计算

相对迁移率mR=蛋白质样品距加样端迁移距离(cm)溴酚蓝区带中心距加样端距离(cm)标准蛋白在SDS-凝胶上的示意图现在是37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2.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每条Marker带的相对迁移率为横坐标,相应分子量的对数值为纵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