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与坡度优秀领先飞翔梦想成人成才第1页共12页1.理解正切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重点)2.能够根据正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3.能运用正切、坡度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与思考:某体育馆为了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了不同坡度的台阶.问题1:图①中的台阶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问题2:如何描述图②中台阶的倾斜程度?除了用∠A的大小来描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方法一:通过测量BC与AC的长度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方法二:在台阶斜坡上另找一点B1,测出B1C1与AC1的长度,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你觉得上面的方法正确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正切【类型一】根据正切的概念求正切值分别求出图中∠A、∠B的正切值(其中∠C=90°).由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正切值互为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需要的边长,然后利用正切的定义解答即可.解:如图①,tan∠A=eq\f(16,12)=eq\f(4,3),tan∠B=eq\f(12,16)=eq\f(3,4);如图②,BC=eq\r(732-552)=48,tan∠A=eq\f(48,55),tan∠B=eq\f(55,48).因而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正切值互为倒数.方法总结: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利用勾股定理求出需要的边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对应三角函数值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类型二】在网格中求正切值已知:如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B、C、D、E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求tan∠ADC的值.解析:先证明△ACD≌△BCE,再根据tan∠ADC=tan∠BEC即可求解.解:根据题意可得AC=BC=eq\r(12+22)=eq\r(5),CD=CE=eq\r(12+32)=eq\r(10),AD=BE=5,∴△ACD≌△BCE(SSS).∴∠ADC=∠BEC.∴tan∠ADC=tan∠BEC=eq\f(1,3).方法总结: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是由角度的大小确定的,因此可以把求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与其相等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三】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三角函数值如图,在Rt△ABC中,∠C=90°,BC=AC,D为AC的中点,求tan∠ABD的值.解析:设AC=BC=2a,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AB=2eq\r(2)a,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与AE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BE的长,根据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答案.解:如图,过D作DE⊥AB于E.设AC=BC=2a,根据勾股定理得AB=2eq\r(2)a.由D为AC中点,得AD=a.由∠A=∠ABC=45°,又DE⊥AB,得△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AE=eq\f(\r(2)a,2).∴BE=AB-AE=eq\f(3\r(2)a,2),tan∠ABD=eq\f(DE,BE)=eq\f(1,3).方法总结:求三角函数值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解答,当所求的角不在直角三角形内时,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探究点二:坡度【类型一】利用坡度的概念求斜坡的坡度(坡比)堤的横断面如图.堤高BC是5米,迎水斜坡AB的长是13米,那么斜坡AB的坡度是()A.1∶3B.1∶2.6C.1∶2.4D.1∶2解析:由勾股定理得AC=12米.则斜坡AB的坡度=BC∶AC=5∶12=1∶2.4.故选C.方法总结: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又叫做坡比,它是一个比值,反映了斜坡的陡峭程度,一般用i表示,常写成i=1∶m的形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类型二】利用坡度解决实际问题已知一水坝的横断面是梯形ABCD,下底BC长14m,斜坡AB的坡度为3∶eq\r(3),另一腰CD与下底的夹角为45°,且长为4eq\r(6)m,求它的上底的长(精确到0.1m,参考数据:eq\r(2)≈1.414,eq\r(3)≈1.732).解析:过点A作AE⊥BC于E,过点D作DF⊥BC于F,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E=DF的值,再根据坡度求出BE,最后根据EF=BC-BE-FC求出AD.解:过点A作AE⊥BC,过点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CD与BC的夹角为45°,∴∠DCF=45°,∴∠CDF=45°.∵CD=4eq\r(6)m,∴DF=CF=eq\f(4\r(6),\r(2))=4eq\r(3)(m),∴AE=DF=4eq\r(3)m.∵斜坡AB的坡度为3∶eq\r(3),∴tan∠ABE=eq\f(AE,BE)=eq\f(3,\r(3))=eq\r(3),∴BE=4m.∵BC=14m,∴EF=BC-BE-CF=14-4-4eq\r(3)=10-4eq\r(3)(m).∵AD=EF,∴AD=10-4eq\r(3)≈3.1(m).所以,它的上底的长约为3.1m.方法总结:考查对坡度的理解及梯形的性质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正切与坡度1.正切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ABC中,tanA=eq\f(∠A的对边,∠A的邻边).2.坡度的概念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也就是坡角的正切值.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与坡度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2、了解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教学难点: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观察回答:如图某体育馆,为了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台阶。下列图中的两个台阶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图(1)图(2)[点拨]可将这两个台阶抽象地看成两个三角形答:图的台阶更陡,理由二、探索活动1、思考与探索一:除了用台阶的倾斜角度大小外,还可以如何描述台阶的倾斜程度呢?可通过测量BC与AC的长度,再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思考:BC与AC长度的比与台阶的倾斜程度有何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讨论:你还可以用其它什么方法?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考与探索二:ACAC1C2AC3B1B2B3我们可以作出无数个相似的RtAB1C1,RtAB2C2,RtAB3C3……,那么有:Rt△AB1C1∽_____∽____……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A对边bC对边aA对边bC对边aB斜边c(2)由上可知: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那么这个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也_________。3、正切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a、b分别是∠A的对边和邻边。我们将∠A的对边a与邻边b的比叫做∠A_______,记作______。即:tanA=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B的正切表达式吗?)试试看.4、牛刀小试BCBCA1BABAC35A2C1B(通过上述计算,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5、思考与探索三: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切值呢?(1)例如,根据书本P39图7—5,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tan65°的近似值:当一个点从点O出发沿着65°线移动到点P时,这个点向右水平方向前进了1个单位,那么在垂直方向上升了约2.14个单位。于是可知,tan65°的近似值为2.14。(2)请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下表中各角正切的近似值。θ10°20°30°45°55°65°tanθ2.14(3)利用计算器我们可以更快、更精确地求得各个锐角的正切值。(4)思考: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α的正切值有什么变化?ABAABACBADCBAECBA1、在Rt△ABC中,∠C=90°,AC=1,AB=3,则tanA=________,tanB=______。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为AD的中点,连结EB,设∠EBA=α,则tanα=_________。四、请你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五、作业p40习题7.11、21.2m2.5m1.2m2.5m1m(单位:米)1、如图是一个梯形大坝的横断面,根据图中的尺寸,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左右两个坡的倾斜程度更大一些?2、在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1,3),C(-4,3),试求tanB的值。1.1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正弦与余弦优秀领先飞翔梦想成人成才第1页共12页1.理解正弦与余弦的概念;(重点)2.能用正弦、余弦的知识,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13m,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行走了am呢?在上述情形中,小明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又分别移动了多少?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确定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正弦和余弦【类型一】直接利用定义求正弦和余弦值在Rt△ABC中,∠C=90°,AB=13,BC=5,求sinA,cosA.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然后根据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计算即可.解:由勾股定理得AC=eq\r(AB2-BC2)=eq\r(132-52)=12,sinA=eq\f(BC,AB)=eq\f(5,13),cosA=eq\f(AC,AB)=eq\f(12,13).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另一个三角函数值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BC上,AD=BC=5,cos∠ADC=eq\f(3,5),求sinB的值.解析:先由AD=BC=5,cos∠ADC=eq\f(3,5)及勾股定理求出AC及AB的长,再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答.解:∵AD=BC=5,cos∠ADC=eq\f(3,5),∴CD=3.在Rt△ACD中,∵AD=5,CD=3,∴AC=eq\r(AD2-CD2)=eq\r(52-32)=4.在Rt△ACB中,∵AC=4,BC=5,∴AB=eq\r(AC2+BC2)=eq\r(42+52)=eq\r(41),∴sinB=eq\f(AC,AB)=eq\f(4,\r(41))=eq\f(4\r(41),41).方法总结: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结合勾股定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类型三】比较三角函数的大小sin70°,cos70°,tan70°的大小关系是()A.tan70°<cos70°<sin70°B.cos70°<tan70°<sin70°C.sin70°<cos70°<tan70°D.cos70°<sin70°<tan70°解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知sin70°<1,cos70°<1,tan70°>1.又cos70°=sin20°,锐角的正弦值随着角的增大而增大,∴sin70°>sin20°=cos70°.故选D.方法总结:当角度在0°<∠A<90°间变化时,0<sinA<1,1>cosA>0.当角度在45°<∠A<90°间变化时,tanA>1.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0题【类型四】与三角函数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在Rt△ABC中,∠C=90°,D为BC边(除端点外)上的一点,设∠ADC=α,∠B=β.(1)猜想sinα与sinβ的大小关系;(2)试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因为在△ABD中,∠ADC为△ABD的外角,可知∠ADC>∠B,可猜想sinα>sinβ;(2)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sinα,sinβ的关系式即可得出结论.解:(1)猜想:sinα>sinβ;(2)∵∠C=90°,∴sinα=eq\f(AC,AD),sinβ=eq\f(AC,AB).∵AD<AB,∴eq\f(AC,AD)>eq\f(AC,AB),即sinα>sinβ.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把两角的正弦值表示成线段的比,然后进行比较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五】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如图,在△ABC中,AD是BC上的高,tanB=cos∠DAC.(1)求证:AC=BD;(2)若sinC=eq\f(12,13),BC=36,求AD的长.解析:(1)根据高的定义得到∠ADB=∠ADC=90°,再分别利用正切和余弦的定义得到tanB=eq\f(AD,BD),cos∠DAC=eq\f(AD,AC),再利用tanB=cos∠DAC得到eq\f(AD,BD)=eq\f(AD,AC),所以AC=BD;(2)在Rt△ACD中,根据正弦的定义得sinC=eq\f(AD,AC)=eq\f(12,13),可设AD=12k,AC=13k,再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CD=5k,由于BD=AC=13k,于是利用BC=BD+CD得到13k+5k=36,解得k=2,所以AD=24.(1)证明:∵AD是BC上的高,∴∠ADB=∠ADC=90°.在Rt△ABD中,tanB=eq\f(AD,BD),在Rt△ACD中,cos∠DAC=eq\f(AD,AC).∵tanB=cos∠DAC,∴eq\f(AD,BD)=eq\f(AD,AC),∴AC=BD;(2)解:在Rt△ACD中,sinC=eq\f(AD,AC)=eq\f(12,13).设AD=12k,AC=13k,∴CD=eq\r(AC2-AD2)=5k.∵BD=AC=13k,∴BC=BD+CD=13k+5k=36,解得k=2,∴AD=12×2=24.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三、板书设计正弦与余弦1.正弦的定义2.余弦的定义3.利用正、余弦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直角三角形为主线,力求体现生活化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形成概念——应用拓展——反思提高”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深化理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起着积极作用.1.1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正弦与余弦[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2、能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弦和余弦值。[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问题1:如图,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13m后,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行走了am呢?20m13m20m13m2、问题2:在上述问题中,他在水平方向又分别前进了多远?二、探索活动1、思考:从上面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2、正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c的比叫做∠A的______,记作________,即:sinA=________=________.3、余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c的比叫做∠A的______,记作=_________,即:cosA=______=_____。(你能写出∠B的正弦、余弦的表达式吗?)试试看.___________.4、牛刀小试根据如图中条件,分别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值。5、思考与探索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呢?如图,当小明沿着15°的斜坡行走了1个单位长度时,他的位置升高了约0.26个单位长度,在水平方向前进了约0.97个单位长度。根据正弦、余弦的定义,可以知道:sin15°=0.26,cos15°=0.97(2)你能根据图形求出sin30°、cos30°吗?sin75°、cos75°呢?sin30°=_____,cos30°=_____.sin75°=_____,cos75°=_____.(3)利用计算器我们可以更快、更精确地求得各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4)观察与思考:从sin15°,sin30°,sin75°的值,你们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cos15°,cos30°,cos75°的值,你们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它的正弦值是怎样变化的?余弦值又是怎样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__________。三、随堂练习1、如图,在Rt△ABC中,∠C=90°,AC=12,BC=5,则sinA=_____,cosA=_____,sinB=_____,cosB=_____。2、在Rt△ABC中,∠C=90°,AC=1,BC=,则sinA=_____,cosB=_______,cosA=________,sinB=_______.3、如图,在Rt△ABC中,∠C=90°,BC=9a,AC=12a,AB=15a,tanB=________,cosB=______,sinB=_______四、请你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五、拓宽和提高已知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且a:b:c=5:12:13,试求最小角的三角函数值。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重点)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重点)3.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难点)一、情境导入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一副三角板进行演示),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如图①),那么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一个锐角是45°呢(如图②)?由此你能发现这些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类型一】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计算:(1)2cos60°·sin30°-eq\r(6)sin45°·sin60°;(2)eq\f(sin30°-sin45°,cos60°+cos45°).解析: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求解.解:(1)原式=2×eq\f(1,2)×eq\f(1,2)-eq\r(6)×eq\f(\r(2),2)×eq\f(\r(3),2)=eq\f(1,2)-eq\f(3,2)=-1;(2)原式=eq\f(\f(1,2)-\f(\r(2),2),\f(1,2)+\f(\r(2),2))=2eq\r(2)-3.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取值范围若cosα=eq\f(2,3),则锐角α的大致范围是()A.0°<α<30°B.30°<α<45°C.45°<α<60°D.0°<α<30°解析:∵cos30°=eq\f(\r(3),2),cos45°=eq\f(\r(2),2),cos60°=eq\f(1,2),且eq\f(1,2)<eq\f(2,3)<eq\f(\r(2),2),∴cos60°<cosα<cos45°,∴锐角α的范围是45°<α<60°.故选C.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类型三】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根据下列条件,确定锐角α的值:(1)cos(α+10°)-eq\f(\r(3),2)=0;(2)tan2α-(eq\f(\r(3),3)+1)tanα+eq\f(\r(3),3)=0.解析:(1)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来求α的值;(2)用因式分解法解关于tanα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解:(1)cos(α+10°)=eq\f(\r(3),2),α+10°=30°,∴α=20°;(2)tan2α-(eq\f(\r(3),3)+1)tanα+eq\f(\r(3),3)=0,(tanα-1)(tanα-eq\f(\r(3),3))=0,tanα=1或tanα=eq\f(\r(3),3),∴α=45°或α=30°.方法总结: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将“tanα”看作一个未知数解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探究点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类型一】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已知△ABC中的∠A与∠B满足(1-tanA)2+|sinB-eq\f(\r(3),2)|=0,试判断△ABC的形状.解析:根据非负性的性质求出tanA及sinB的值,再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A及∠B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结论.解:∵(1-tanA)2+|sinB-eq\f(\r(3),2)|=0,∴tanA=1,sinB=eq\f(\r(3),2),∴∠A=45°,∠B=60°,∠C=180°-45°-60°=75°,∴△ABC是锐角三角形.方法总结: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偶次方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绝对值或偶次方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类型二】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形的边长如图所示,在△ABC中,∠C=90°,∠B=30°,A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AC=eq\r(3),求线段AD的长.解析:首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推出∠BAC的度数,再求出∠CAD=30°,最后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AD的长度.解:∵△ABC中,∠C=90°,∠B=30°,∴∠BAC=60°.∵AD是△ABC的角平分线,∴∠CAD=30°,∴在Rt△ADC中,AD=eq\f(AC,cos30°)=eq\r(3)×eq\f(2,\r(3))=2.方法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已知和未知元素化归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类型三】构造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要求tan30°的值,可构造如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作Rt△ABC,使∠C=90°,斜边AB=2,直角边AC=1,那么BC=eq\r(3),∠ABC=30°,∴tan30°=eq\f(AC,BC)=eq\f(1,\r(3))=eq\f(\r(3),3).在此图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探究tan15°与tan75°的值.解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首先求出CD的长,进而得出tan15°=eq\f(CD,BC),tan75°=eq\f(BC,CD).解:作∠B的平分线交AC于点D,作DE⊥AB,垂足为E.∵BD平分∠ABC,CD⊥BC,DE⊥AB,∴CD=DE.设CD=x,则AD=1-x,AE=2-BE=2-BC=2-eq\r(3).在Rt△ADE中,DE2+AE2=AD2,x2+(2-eq\r(3))2=(1-x)2,解得x=2eq\r(3)-3,∴tan15°=eq\f(2\r(3)-3,\r(3))=2-eq\r(3),tan75°=eq\f(BC,CD)=eq\f(\r(3),2\r(3)-3)=2+eq\r(3).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15°和75°的直角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15°和75°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三、板书设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0°45°60°sinαeq\f(1,2)eq\f(\r(2),2)eq\f(\r(3),2)cosαeq\f(\r(3),2)eq\f(\r(2),2)eq\f(1,2)tanαeq\f(\r(3),3)1eq\r(3)2.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问题课程设计中引入非常直接,由三角板引入,直击课题,同时也对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整体的复习,效果很好.设计引题开门见山,节省了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讲解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时也很细,可以说前部分的教学很成功,学生理解的很好.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思路(纠错栏)教学思路(纠错栏)教学目标:1.能利用三角函数概念推导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特殊角30°、60°、45°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预习导航☆一、链接:1.如图,用小写字母表示下列三角函数:sinA=sinB=cosA=cosB=tanA=tanB=2.中,如果∠A=30°,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如果∠A=45°,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二、导读: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完成下面填空:角度a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30°45°60°sinacosatana☆合作探究☆1.求下列各式的值(1)2sin300-cos450(2)sin600cos600(3)sin2300+cos2300求满足下列条件的锐角:(1)tan(a+10°)=1,(2)sin(a-20°)=.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2,AD=.分别求出△ABC、△ACD、△BCD中各锐角的度数.☆归纳反思☆☆达标检测☆1.若sinα=,则锐角α=________.若2cosα=1,则锐角α=_________.2.若∠A是锐角,且tanA=,则cosA=_________3.若∠A=41°,则cosA的大致范围是()A.0<cosA<1B.<cosA<C.<cosA<D.<cosA<14.计算:(1)tan30°sin60°+cos230°-sin245°tan45°(2)(说明:)1.3三角函数的计算优秀领先飞翔梦想成人成才1.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重点)2.初步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及应用.(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①和图②,将一个Rt△ABC形状的楔子从木桩的底端点P沿水平方向打入木桩底下,可以使木桩向上运动.如果楔子斜面的倾斜角为10°,楔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cm(如箭头所示).那么木桩上升多少厘米?观察图②易知,当楔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cm,即BN=5cm时,木桩上升的距离为PN.在Rt△PBN中,∵tan10°=eq\f(PN,BN),∴PN=BNtan10°=5tan10°(cm).那么,tan10°等于多少呢?对于不是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利用科学计算器来求.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计算问题【类型一】已知角度,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1)sin47°;(2)sin12°30′;(3)cos25°18′;(4)sin18°+cos55°-tan59°.解析:熟练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给出的结果,根据题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解:根据题意用计算器求出:(1)sin47°≈0.7314;(2)sin12°30′≈0.2164;(3)cos25°18′≈0.9041;(4)sin18°+cos55°-tan59°≈-0.7817.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熟练使用计算器,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按键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二】已知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的度数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A,∠B的度数(结果精确到0.1°):(1)sinA=0.7,sinB=0.01;(2)cosA=0.15,cosB=0.8;(3)tanA=2.4,tanB=0.5.解析:熟练应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给出的结果,根据题目要求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解:(1)由sinA=0.7,得∠A≈44.4°;由sinB=0.01,得∠B≈0.6°;(2)由cosA=0.15,得∠A≈81.4°;由cosB=0.8,得∠B≈36.9°;(3)由tanA=2.4,得∠A≈67.4°;由tanB=0.5,得∠B≈26.6°.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熟练使用计算器,在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按键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三】利用计算器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1)通过计算(可用计算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并提出你的猜想:①sin30°________2sin15°cos15°;②sin36°________2sin18°cos18°;③sin45°________2sin22.5°cos22.5°;④sin60°________2sin30°cos30°;⑤sin80°________2sin40°cos40°.猜想:已知0°<α<45°,则sin2α________2sinαcosα;(2)如图,在△ABC中,AB=AC=1,∠BAC=2α,请根据提示,利用面积方法验证(1)中提出的猜想.解析:(1)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①至⑤各式中左边与右边的值,比较大小;(2)通过计算△ABC的面积来验证.解:(1)①=②=③=④=⑤=猜想:=(2)已知0°<α<45°,则sin2α=2sinαcosα.证明:S△ABC=eq\f(1,2)AB·sin2α·AC,S△ABC=eq\f(1,2)×2ABsinα·ACcosα,∴sin2α=2sinαcosα.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运用了面积法,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来得到三角函数的关系,此种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探究点二: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一】非特殊角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如图,从A地到B地的公路需经过C地,图中AC=10千米,∠CAB=25°,∠CBA=45°.因城市规划的需要,将在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笔直的公路.(1)求改直后的公路AB的长;(2)问公路改直后该段路程比原来缩短了多少千米(精确到0.1)?解析:(1)过点C作CD⊥AB于D,根据AC=10千米,∠CAB=25°,求出CD、AD,根据∠CBA=45°,求出BD、BC,最后根据AB=AD+BD列式计算即可;(2)根据(1)可知AC、BC的长度,即可得出公路改直后该段路程比原来缩短的路程.解:(1)过点C作CD⊥AB于点D,∵AC=10千米,∠CAB=25°,∴CD=sin∠CAB·AC=sin25°×10≈0.42×10=4.2(千米),AD=cos∠CAB·AC=cos25°×10≈0.91×10=9.1(千米).∵∠CBA=45°,∴BD=CD=4.2(千米),BC=eq\f(CD,sin∠CBA)=eq\f(4.2,sin45°)≈5.9(千米),∴AB=AD+BD=9.1+4.2=13.3(千米).所以,改直后的公路AB的长约为13.3千米;(2)∵AC=10千米,BC=5.9千米,∴AC+BC-AB=10+5.9-13.3=2.6(千米).所以,公路改直后该段路程比原来缩短了约2.6千米.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求出有关线段的长.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类型二】仰角、俯角问题如图,课外数学小组要测量小山坡上塔的高度DE,DE所在直线与水平线AN垂直.他们在A处测得塔尖D的仰角为45°,再沿着射线AN方向前进50米到达B处,此时测得塔尖D的仰角∠DBN=61.4°,小山坡坡顶E的仰角∠EBN=25.6°.现在请你帮助课外活动小组算一算塔高DE大约是多少米(结果精确到个位).解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关系表示出BF的长,进而求出EF的长,得出答案.解:延长DE交AB延长线于点F,则∠DFA=90°.∵∠A=45°,∴AF=DF.设EF=x,∵tan25.6°=eq\f(EF,BF)≈0.5,∴BF=2x,则DF=AF=50+2x,故tan61.4°=eq\f(DF,BF)=eq\f(50+2x,2x)=1.8,解得x≈31.故DE=DF-EF=50+31×2-31=81(米).所以,塔高DE大约是81米.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三角函数的计算1.已知角度,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2.已知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的度数3.仰角、俯角的意义本节课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成绩.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学会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难点:实际运用。教学过程拿出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用法。下面我们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求对应的锐角.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解先用如下方法将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显示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0.897859012.所以sin63゜52′41″≈0.8979例3求cot70゜45′的值.(精确到0.0001)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出),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0.349215633.所以cot70゜45′≈0.3492.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例4已知tanx=0.7410,求锐角x.(精确到1′)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出),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36.53844577.再按键:显示结果为36゜32′18.4.所以,x≈36゜32′.已知cotx=0.1950,求锐角x.(精确到1′)分析根据tanx=,可以求出tanx的值,然后根据例4的方法就可以求出锐角x的值.四、课堂练习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sin24゜,cos51゜42′20″,tan70゜21′,cot70゜.已知锐角a的三角函数值,使用计算器求锐角a.(精确到1′)(1)sina=0.2476;(2)cosa=0.4174;(3)tana=0.1890;(4)cota=1.3773.五、学习小结内容总结不同计算器操作不同,按键定义也不一样。同一锐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互为倒数。在生活中运用计算器一定要注意计算器说明书的保管与使用。方法归纳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常常使用计算器帮助我们处理比较复杂的计算。布置作业习题:3,4,5;练习册1.4解直角三角形优秀领先飞翔梦想成人成才第1页共12页1.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重点)2.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美丽的徒骇河宛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沿河两岸的滨河大道和风景带成为该市的一道新景观.在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小亮在河西岸滨河大道一段AC上的A,B两点处,利用测角仪分别对东岸的观景台D进行了测量,分别测得∠DAC=60°,∠DBC=75°.又已知AB=100米,根据以上条件你能求出观景台D到徒骇河西岸AC的距离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解直角三角形【类型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或角已知在Rt△ABC中,∠C=90°,∠A、∠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若a=36,∠B=30°,求∠A的度数和边b、c的长;(2)若a=6,b=6,求∠A、∠B的度数和边c的长.解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解:(1)在Rt△ABC中,∵∠B=30°,a=36,∴∠A=90°-∠B=60°,eq\f(a,c)=cosB,即c=eq\f(a,cosB)=eq\f(36,\f(\r(3),2))=24eq\r(3),∴b=eq\f(1,2)c=eq\f(1,2)×24eq\r(3)=12eq\r(3);(2)在Rt△ABC中,∵a=6,b=6,∴c=6eq\r(2),∠A=∠B=45°.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二】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长度问题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eq\r(2),试求CD的长.解析: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然后在△EFD中可求出∠EDF=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即可.解: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eq\r(2),∴BC=AC=12eq\r(2).∵AB∥CF,∴BM=sin45°BC=12eq\r(2)×eq\f(\r(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eq\f(BM,tan60°)=4eq\r(3),∴CD=CM-MD=12-4eq\r(3).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三】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在△ABC中,∠B=45°,AB=eq\r(2),∠A=105°,求△ABC的面积.解析:过点A作AD⊥BC于点D,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AD的长,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出CD的长,最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解:过点A作AD⊥BC于点D,∵∠B=45°,∴∠BAD=45°,∴AD=BD=eq\f(\r(2),2)AB=eq\f(\r(2),2)×eq\r(2)=1.∵∠A=105°,∴∠CAD=105°-45°=60°,∴∠C=30°,∴CD=eq\f(AD,tan30°)=eq\f(1,\f(\r(3),3))=eq\r(3),∴S△ABC=eq\f(1,2)(CD+BD)·AD=eq\f(1,2)×(eq\r(3)+1)×1=eq\f(\r(3)+1,2).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三、板书设计解直角三角形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2.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其解法3.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1.4解直角三角形课题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归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执教者教学内容共案个案一、新课引入:1、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在Rt△ABC中,除直角C外的五个元素间具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回答以上二小题,因为本节课主要是运用以上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回答后,板书:(1)三边关系:a2+b2=c2;(2)锐角之间关系:∠A+∠B=90°;(3)边角之间关系第二大节“解直角三角形”,安排在锐角三角函数之后,通过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和实习作业等多种形式,对概念进行加深认识,起到巩固作用.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之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其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的运算与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常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实习作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或结合文字画出图形,总之,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实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概念有较完整认识,才能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作图与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统一起来.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知识加以处理.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主要通过几个典型例题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二、新课讲解:1、首先出示,通过一道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为以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教师分别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板演,同时巡视检查其余同学解题过程,对有问题的同学可单独指导.待全体学生完成之后,大家共同检查黑板上两题的解题过程,通过学生互评,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使全体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如果班级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掌握较好,这两个题还可以这样处理:请二名同学板演的同时,把下面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做①,另一部分做②,然后学生互评.这样可以节约时间.2、出示例题2.在平地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此题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复习仰角、俯角的概念,同时,可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如图6-39,根据题意可得AB⊥BC,得∠ABC=90°,△ABD和△ABC都是直角三角形,且C、D、B在同一直线上,由∠ADB=45°,AB=BD,CD=20米,可得BC=20+AB,在Rt△ABC中,∠C=30°,可得AB与BC之间的关系,因此山高AB可求.学生在分析此题时遇到的困难是:在Rt△ABC中和Rt△ABD中,都找不出一条已知边,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CD=20米又不会用.教学时,在这里教师应着重引②,通过①,②两式,可得AB长.解:根据题意,得AB⊥BC,∴∠ABC=Rt△.∵∠ADB=45°,∴AB=BD,∴BC=CD+BD=20+AB.在Rt△ABC中,∠C=30°,通过此题可引导学生总结:有些直角三角形的已知条件中没有一条已知边,但已知二边的关系,结合另一条件,运用方程思想,也可以解决.3.例题3(出示投影片)如图6-40,水库的横截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坝底宽AD(精确到0.1m).坡度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应用,学生在解坡度问题时常遇到以下问题:1.对坡度概念不理解导致不会运用题目中的坡度条件;2.坡度问题计算量较大,学生易出错;3.常需添加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因此,设计本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针对以上三点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首先请学生分析:过B、C作梯形ABCD的高,将梯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来解.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笔答此题.教师在巡视中为个别学生解开疑点,查漏补缺.解:作BE⊥AD,CF⊥AD,垂足分别为E、F,则BE=23m.在Rt△ABE中,∴AB=2BE=46(m).∴FD=CF=23(m).答:斜坡AB长46m,坡角α等于30°,坝底宽AD约为68.8m.引导全体同学通过评价黑板上的板演,总结解坡度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①适当添加辅助线,将梯形分割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③计算中尽量选择较简便、直接的关系式加以计算.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运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度或角的大小.在分析问题时,最好画出几何图形,按照图中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帮助思考、防止出错.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小结与复习(二)

一、新课引入二、新课讲解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1.5三角函数的应用优秀领先飞翔梦想成人成才第1页共12页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重点)2.能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为倡导“低碳生活”,人们常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图①所示的是一辆自行车的实物图.图②是这辆自行车的部分几何示意图,其中车架档AC与CD的长分别为45cm和60cm,且它们互相垂直,座杆CE的长为20cm.点A、C、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AB=75°.你能求出车架档AD的长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函数的应用【类型一】利用方向角解决问题某船以每小时36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点A测得某岛C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半小时后到达点B,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该岛周围16海里内有暗礁.(1)试说明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外;(2)若继续向东航行有无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解析:(1)求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内,其实就是求CB的距离是否大于16,如果大于则不在暗礁区域内,反之则在.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CB的长,作CD⊥AB于D点,CD是Rt△ACD和Rt△CBD的公共直角边,可先求出CD的长,再求出CB的长;(2)本题实际上是问C到AB的距离即CD是否大于16,如果大于则无触礁危险,反之则有,CD的值在第(1)问已经求出,只要进行比较即可.解:(1)作CD⊥AB于D点,设BC=x,在Rt△BCD中,∠CBD=60°,∴BD=eq\f(1,2)x,CD=eq\f(\r(3),2)x.在Rt△ACD中,∠CAD=30°,tan∠CAD=eq\f(CD,AD)=eq\f(\r(3),3),∴eq\f(\f(\r(3),2)x,18+\f(1,2)x)=eq\f(\r(3),3).∴x=18.∵18>16,∴点B是在暗礁区域外;(2)∵CD=eq\f(\r(3),2)x=9eq\r(3),9eq\r(3)<16,∴若继续向东航行船有触礁的危险.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二】利用仰角和俯角解决问题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时,组织开展测量物体高度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某小组为了测量校园内①号楼AB的高度(如图),站在②号楼的C处,测得①号楼顶部A处的仰角α=30°,底部B处的俯角β=45°.已知两幢楼的水平距离BD为18米,求①号楼AB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解析:根据在Rt△BCE中,tan∠BCE=eq\f(BE,CE),求出BE的值,再根据在Rt△ACE中,tan∠ACE=eq\f(AE,CE),求出AE的值,最后根据AB=AE+BE,即可求出答案.解:∵AB⊥BD,CD⊥BD,CE⊥AB,∴四边形CDBE是矩形,∴CE=BD=18米.在Rt△BEC中,∵∠ECB=45°,∴EB=CE=18米.在Rt△AEC中,∵tan∠ACE=eq\f(AE,CE),∴AE=CE·tan∠ACE=18×tan30°=6eq\r(3)(米),∴AB=AE+EB=18+6eq\r(3)(米).所以,①号楼AB的高为(18+6eq\r(3))米.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结合仰角、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解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题【类型三】求河的宽度根据网上消息,益阳市为了改善市区交通状况,计划在康富路的北端修建通往资江北岸的新大桥.如图,新大桥的两端位于A、B两点,小张为了测量A、B之间的河宽,在垂直于新大桥AB的直线型道路l上测得如下数据:∠BDA=76.1°,∠BCA=68.2°,CD=82米.求AB的长(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76.1°≈0.97,cos76.1°≈0.24,tan76.1°≈4.0,sin68.2°≈0.93,cos68.2°≈0.37,tan68.2°≈2.5).解析:设AD=xm,则AC=(x+82)m.在Rt△ABC中,根据三角函数得到AB=2.5(x+82)m,在Rt△ABD中,根据三角函数得到AB=4x,依此得到关于x的方程,进一步即可求解.解:设AD=xm,则AC=(x+82)m.在Rt△ABC中,tan∠BCA=eq\f(AB,AC),∴AB=AC·tan∠BCA=2.5(x+82).在Rt△ABD中,tan∠BDA=eq\f(AB,AD),∴AB=AD·tan∠BDA=4x,∴2.5(x+82)=4x,解得x=eq\f(410,3).∴AB=4x=4×eq\f(410,3)≈546.7m.所以,AB的长约为546.7m.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和测量边的长度,计算出所要求的物体的高度或宽度.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四】仰角、俯角和坡度的综合应用如图,小丽假期在娱乐场游玩时,想要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某个娱乐场地所在山坡AE的长度.她先在山脚下点E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是30°,然后,她沿着坡度是i=1∶1(即tan∠CED=1)的斜坡步行15分钟抵达C处,此时,测得A点的俯角是15°.已知小丽的步行速度是18米/分,图中点A、B、E、D、C在同一平面内,且点D、E、B在同一水平直线上.求出娱乐场地所在山坡AE的长度(参考数据:eq\r(2)≈1.41,结果精确到0.1米).解析:作辅助线EF⊥AC于点F,根据速度乘以时间得出CE的长度,通过坡度得到∠ECF=30°,通过平角减去其他角从而得到∠AEF=45°,即可求出AE的长度.解:作EF⊥AC于点F,根据题意,得CE=18×15=270(米).∵tan∠CED=1,∴∠CED=∠DCE=45°.∵∠ECF=90°-45°-15°=30°,∴EF=eq\f(1,2)CE=135米.∵∠CEF=60°,∠AEB=30°,∴∠AEF=180°-45°-60°-30°=45°,∴AE=eq\r(2)EF=135eq\r(2)≈190.4(米).所以,娱乐场地所在山坡AE的长度约为190.4米.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借助仰角、俯角和坡度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板书设计三角函数的应用1.方向角的概念2.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本节课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教师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二)能力训练要求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经历弄清实际问题题意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勇气.2.选择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欲望.教具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直角三角形就像一个万花筒,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我们在欣赏了它神秘的“勾股”、知道了它的边的关系后,接着又为我们展现了在它的世界中的边角关系,它使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它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问题(多媒体演示).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解决此问题.(板书:船有触礁的危险吗)Ⅱ.讲授新课[师]我们注意到题中有很多方位,在平面图形中,方位是如何规定的?[生]应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在练习本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说明你是怎样画出来的.[生]首先我们可将小岛A确定,货轮B在小岛A的南偏西55°的B处,C在B的正东方,且在A南偏东25°处.示意图如下.[师]货轮要向正东方向继续行驶,有没有触礁的危险,由谁来决定?[生]根据题意,小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那么货轮继续向东航行的方向如果到A的最短距离大于10海里,则无触礁的危险,如果小于10海里则有触礁的危险.A到BC所在直线的最短距离为过A作AD⊥BC,D为垂足,即AD的长度.我们需根据题意,计算出AD的长度,然后与10海里比较.[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能将实际问题清晰条理地转化成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AD如何求.根据题意,有哪些已知条件呢?[生]已知BC°=20海里,∠BAD=55°,∠CAD=25°.[师]在示意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Rt△ABD和Rt△ACD.你能在哪一个三角形中求出AD呢?[生]在Rt△ACD中,只知道∠CAD=25°,不能求AD.[生]在Rt△ABD中,知道∠BAD=55°,虽然知道BC=20海里,但它不是Rt△ABD的边,也不能求出AD.[师]那该如何是好?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考虑?[生]我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联系,AD是它们的公共直角边.而且BC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BD与CD的差,即BC=BD-CD.BD、CD的对角是已知的,BD、CD和边AD都有联系.[师]有何联系呢?[生]在Rt△ABD中,tan55°=,BD=ADtan55°;在Rt△ACD中,tan25°=,CD=ADtan25°.[生]利用BC=BD-CD就可以列出关于AD的一元一次方程,即ADtan55°-ADtan25°=20.[师]太棒了!没想到方程在这个地方帮了我们的忙.其实,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方程,因此方程思想是我们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下面我们一起完整地将这个题做完.[师生共析]解:过A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D.得到Rt△ABD和Rt△ACD,从而BD=ADtan55°,CD=ADtan25°,由BD-CD=BC,又BC=20海里.得ADtan55°-ADtan25°=20.AD(tan55°-tan25°)=20,AD=≈20.79(海里).这样AD≈20.79海里>10海里,所以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头小明要测塔的高度吗?现在我们来看他是怎样测的,并根据他得到的数据帮他求出塔的高度.多媒体演示想一想你会更聪明: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什么是仰角?在这个图中,30°的仰角、60°的仰角分别指哪两个角?[生]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30°的仰角指∠DAC,60°的仰角指∠DBC.[师]很好!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然后回答.(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感觉有困难的学生可给以指导)[生]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CD是两个直角三角形Rt△ADC和Rt△BDC的公共边,在Rt△ADC中,tan30°=,即AC=在Rt△BDC中,tan60°=,即BC=,又∵AB=AC-BC=50m,得-=50.解得CD≈43(m),即塔CD的高度约为43m.[生]我有一个问题,小明在测角时,小明本身有一个高度,因此在测量CD的高度时应考虑小明的身高.[师]这位同学能根据实际大胆地提出质疑,很值得赞赏.在实际测量时.的确应该考虑小明的身高,更准确一点应考虑小明在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如果设小明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为1.6m,其他数据不变,此时塔的高度为多少?你能画出示意图吗?[生]示意图如右图所示,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可知CC′≈43m,则CD=43+1.6=44.6m.即考虑小明的高度,塔的高度为44.6m.[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我手里有一个楼梯改造工程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多媒体演示: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lm)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先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各自的想法)[生]在这个问题中,要注意调整前后的梯楼的高度是一个不变量.根据题意可画㈩示意图(如右图).其中AB表示楼梯的高度.AC是原楼梯的长,BC是原楼梯的占地长度;AD是调整后的楼梯的长度,DB是调整后的楼梯的占地长度.∠ACB是原楼梯的倾角,∠ADB是调整后的楼梯的倾角.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为:如图,AB⊥DB,∠ACB=40°,∠ADB=35°,AC=4m.求AD-AC及DC的长度.[师]这位同学把这个实际楼梯调整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大家从示意图中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变式.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计算器辅助很快地解决它,开始吧![生]解:由条件可知,在Rt△ABC中,sin40°=,即AB=4sin40°m,原楼梯占地长BC=4cos40°m.调整后,在Rt△ADB中,sin35°=,则AD=m.楼梯占地长DB=m.∴调整后楼梯加长AD-AC=-4≈0.48(m),楼梯比原来多占DC=DB-BC=-4cos40°≈0.61(m).Ⅲ.随堂练习1.如图,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m,现再在C点上方2m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那么钢缆ED的长度为多少?解:在Rt△CBD中,∠CDB=40°,DB=5m,sin40°=,BC=DBsin40°=5sin40°(m).在Rt△EDB中,DB=5m,BE=BC+EC=2+5sin40°(m).根据勾股定理,得DE=≈7.96(m).所以钢缆ED的长度为7.96m.2.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坝顶AD=6m,坡长CD=8m.坡底BC=30m,∠ADC=135°.(1)求∠ABC的大小:(2)如果坝长100m.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确到0.01m3)解:过A、D分别作AE⊥BC,DF⊥BC,E、F为垂足.(1)在梯形ABCD中.∠ADC=135°,∴∠FDC=45°,EF=AD=6m.在Rt△FDC中,DC=8m.DF=FC=CD.sin45°=4(m).∴BE=BC-CF-EF=30-4-6=24-4(m).在Rt△AEB中,AE=DF=4(m).tanABC=≈0.308.∴∠ABC≈17°8′21″.(2)梯形ABCD的面积S=(AD+BC)×AE=(6+30)×4=72(m2).坝长为100m,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土石料100×72≈10182.34(m3).综上所述,∠ABC=17°8′21″,建筑大坝共需10182.34m3土石料.Ⅳ.课时小结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1.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重点)2.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实际上,我们利用图①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节要探究的内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类型一】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在一次测量活动中,小华站在离旗杆底部B处6米的D处,仰望旗杆顶端A,测得仰角为60°,眼睛离地面的距离ED为1.5米.试帮助小华求出旗杆AB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eq\r(3)≈1.732).解析:由题意可得四边形BCED是矩形,所以BC=DE,然后在Rt△ACE中,根据tan∠AEC=eq\f(AC,EC),即可求出AC的长.解:∵BD=CE=6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