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学习: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决定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社会意识: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有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的区分。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有鲜明的阶级性。逻辑学、语言学除外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马原第三章(已修改).遭遇(小小说)(社会意识的变化)售货员一边与一位小伙子聊闲天,一边把该找的钱扔在柜台上。吴老汉将钱拿起来,点了点,眉毛微微一皱,便若有所思地放进口袋里。走出商店,吴老汉忽又站住了。他重新把钱掏出来,仔仔细细再点一遍,复又返身进了商店。

“姑娘。”售货员似乎没听见,仍在眉飞色舞地跟那小伙子扯东侃西。

“姑娘。”吴老汉声音又提高一些。售货员依然只顾谈笑。马原第三章(已修改).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政治法律思想与哲学、文学艺术等。)(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它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注意: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决定性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发展水平和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或依据.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马原第三章(已修改).客观要求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机器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铁器封建主义奴隶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适合打破适合适合适合打破打破打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它第一次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的时代,不是以这个时代的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在实践上,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注意: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2、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或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3、经济体制与经济基础有所不同: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

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机构的总和。其中,意识形态又称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机构被称为

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马原第三章(已修改).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的强制性的暴力机构。国体是指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界及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1)服务的方向:保护自己,排斥异己。(2)服务的方式:强制与非强制。(3)服务的效果:促进作用,阻碍作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马原第三章(已修改).(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根本上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为切实维护、保障、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服务。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遍性。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五种社会形态。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社会形态更替特殊性的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2、马原第三章(已修改).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依据:(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一样,都是客观的。(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一样,都是客观的。(3)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的进化过程一样,都存在着客观的规律。马原第三章(已修改).注意:既然社会形态更替有客观规律,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第一,人们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绝非违反规律的选择。第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和空间,而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从具体实际出发。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即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这是一个“扬弃”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跨越性:

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渐进性与曲折性、跨越性的辩证统一。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它们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化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生产力的发展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两个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马原第三章(已修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2、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注意:根据这一原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即把生产力作为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客观标准。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斗争的概念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1.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2.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3.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阶级分析方法就是就是要全面正确地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正确地把握社会各阶级的力量对比,正确地处理各阶级的矛盾和关系。马原第三章(已修改).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继续存在,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阶级斗争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既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也要防止阶级斗争熄灭论。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一)社会革命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1.含义: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2.作用: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3.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4.实质:社会形态的变革。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1、含义: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2、作用: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4、实质: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二)社会改革马原第三章(已修改).1.科学: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2.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意味着人类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从而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马原第三章(已修改).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没有正确认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味地考虑满足自身的、当前的利益和需要,同时又缺乏自我控制,滥用科学技术,就会破坏自然环境,危害人类自身的利益,阻碍社会的发展。马原第三章(已修改).“全球问题”的实质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马原第三章(已修改).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2)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3)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一)英雄史观

1、含义:它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补充)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2、英雄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1)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2)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英雄史观的根源认识论根源: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不到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水平低,多数人物质生产,少数人精神生产。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的偏见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因而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马原第三章(已修改).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

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条件

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精神条件

主要指传统、既存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生成的。现实的人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马原第三章(已修改).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不在于自然性。2)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4)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社会关系。马原第三章(已修改).要学会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社会中的人,反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无视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形而上学的人性观。1)从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出发去说明人的本质。2)把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的某些具体特点说成是决定人的全部行为的根本属性。3)总是把他们所设想的某种与生俱来的人性说成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共有的本性,并把它作为分析一切关于人的问题的出发点。马原第三章(已修改).(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立足于整体的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