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_第1页
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_第2页
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_第3页
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_第4页
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的欢娱与悲伤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子,在对待人一辈子的态度上有两个鲜亮的群体特点:一是重生命的感性体验.从人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风花雪夜,无不令他们充满爱好地去关注、赏评和体验;二是对生命执着的珍爱、爱恋。因而他们对人事无常、人一辈子短暂极敏锐、极易兴发悲慨。魏晋文人士子的这种心理型构、精神气质,在魏晋时期的诗歌、散文及志人记事小说《世说新语》中都有鲜亮的表现。有了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作参照,再去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关这篇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就容易把握了。《兰亭集序》从形式到内容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篇即以洗练优美的语言,描画了暮春时节.江南山水钟灵秀丽、气候清明和畅;文人雅士聚会其中,饮酒赋诗,尽情山水,赏心悦目。作者不饰浓墨重彩、不用铺陈渲染、不加工笔细描.仅以120余字的白描写意之法,即把人一辈子尽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欢愉欢乐之境.出神入化、意味隽永地写出来。然而,当读者尚沉醉于风光旖旎的江南山水、向往那文人雅士的诗酒人一辈子之时.作者却笔锋骤转,突发对人一辈子的幽思玄想,悲从中来.且悲慨之深远繁重,远远超过上文尽情山水、诗酒欢宴产生的欢乐。以致全文都被作者对人一辈子深深的悲情所覆盖。这悲慨撼动人心之强烈。令每一位读罢此文的人在心中亦悲情充满,挥之不去,拂去还来.久久不能释怀……有关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是此文教学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地点。一样评论者(包括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明确地指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人一辈子的繁重感叹.但具体到感叹什么?又都模糊其辞、言之不详。古代文学作品中,感叹人一辈子的篇目数不胜数.但惟有此篇形式专门,幽思深远。说它形式专门,是因为此文是从文人士子、亲朋好友的宴饮团圆、观览自然美景等赏心悦目的欢娱中,突发人一辈子的幽思悲情。说它幽思深远.是指此文决不止于以强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作者在文中还用大段的议论,表达他对人一辈子的思与悟.而这思悟的深远,是直指人类的生命本相的。它超出了一样散文作家对人一辈子摸索的深度,是以哲学家的视角和睿智。反思生命存在的境遇。正是作者如此的幽思玄想。使读者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后,愈发想深入此文,与作者一道感悟人一辈子。能够说,《兰事集序》的作者在表达对人一辈子的感叹时,是在强烈的感性下面隐含着对人一辈子的深刻的理性摸索一一他摸索到了生命的悲剧性本相。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悲剧性境遇的认识,使文章充满着无尽的悲情.成为文学史上感叹人一辈子的绝响。那么.作者思悟到的生命本相是什么呢?答案全部在文章的第二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合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干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叹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段议论。文字虽不多,但摸索的内容极丰富.义理也极严密,文意发生了三次转承: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为一层。承上启下,转入对人一辈子一世、生命存在状态的摸索。二、“虽趣会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叹系之矣。”为一层.承上文摸索入生因生命的种种内在欲求.造成的欢与悲之两种境况。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为一层.承上文悲慨人一辈子无常、生命短暂。这一段的第一层既由“人之相与”“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承继上文的宴饮聚会、尽情山水:又用“俯仰一世”启引下文,展开对人一辈子一世、生命存在状态的摸索,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上承上启下,文意明晓。下面通过对第二层、三层文意分析.来理清作者对人一辈子的幽思玄想.悲情所系。一、“感叹系之矣”是感叹人一辈子胜事不常、欢乐易逝第二层的两句话:“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叹系之矣”。实质上是写出了人一辈子中的两种生命状态:前一种情形写的是人在生活中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时的欢乐。这是人的生命种种的内在欲求及其外在感官体验获得满足时的精神状态.是人之共性。后一种情形写的是人对其所追求的事物一旦拥有、实现后,随着欲求的满足、感官体验的疲乏,已拥有的事物或生活状态就专门快失去了对生命活动的刺激性,不仅原有的欢乐性体验消逝了,且随之产生了对差不多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生活状态的体验性厌倦或腻烦,对生存的不满足(缺憾)感随之产生一一即所谓“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叹系之矣”。这也是生命种种内在欲求及其外在感官体验的本质特点,也是一种人之共性。我们明白,人的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种种内在欲求及其感官体验.总是在已有的满足和新的需要之间不断嬗变.总是趋向于求新(变化)、求全(丰富)、求高级、求完美,因而也就永无止境,即所谓“人心无止”。这种人性特点。使人类生命在其生存过程中,内在的欲求和外在的感官体验总是处于已有的满足与新产生的欲求相继而生.且满足总是短暂的、而新欲求所造成的缺憾则是恒常的如此一种生存状态中。从而使人在生活中,在人与外物发生关系时,欢乐总是短暂易逝的,而缺憾则是恒常易生的。作者在文中的这几句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一一“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叹系之矣”,正是对这种由生命本性造成的人一辈子喜乐悲伤之境,所做的极具感性的描述。下文所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正是对人一辈子“盛事不常”、“欢乐易逝”无奈而繁重的直截了当慨叹吗?二、“死生亦大矣”是悲慨人一辈子的生死之变、生命终将消逝人一辈子最有价值、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生命本身。生命本身的存在,是人一辈子最大的欢乐之源。人性本能,是期望生命永存。但生命的存在又无法超越自然造化的局限,终有一死,而面对宇宙无穷,生命又极其短暂。感悟到人一辈子这种无奈的悲剧性的终极处境,爱恋生命的人怎能不情动于衷?这确实是“死生亦大矣”一句的悲感之由。“死生亦大矣”出自《庄子•德充符》。原句为:“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是庄子借孔子之口颂扬一种理想人格。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人,因为感悟了宇宙自然及人一辈子的真谛.能够在精神上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故他们在生活中.不管身临何种处境,其精神人格都不受外物变化的阻碍.哪怕是遭遇肉体的死与生如此大的人一辈子巨变.也可不能阻碍他们一一因为他们的精神人格差不多超越了肉体的局限.达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同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只与“天道自然”一同变化(“独与天地精向往来”《庄子•天下》),而不随肉体的生与死发生变化,肉体的生灭丝毫不阻碍他们的精神人格的存在(也确实是《庄子•大宗师》所说的“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死生一如)。这句话的本意是:“肉体的死和生是人一辈子最大的变化,但其(秉“道”而生的人,精神人格却可不能随之发生变化。”(郭庆藩《庄子集释》、曹础基《庄子浅注》)《兰亭集序》中,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感叹人一辈子最大的变化给人造成的最大的痛:生命从有到无.终不免一死。故他先从人一辈子胜事不常、欢乐易逝(小的变化.小的痛楚:“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写起.过渡到人一辈子终有一死(大的变化,大的痛楚:“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然后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一句发出了惊心动魄之慨叹:“岂不悲哉!”一一面对美好的生命终将消逝如此的人一辈子变化,哪一个钟情于人一辈子的人能不痛楚?在那个地点.“死生亦大矣”一句,由原作中“死与生是人一辈子最大的变化”之意.经作者巧妙地化用在此处,语意已发生转变.转向特指死。即“死是人一辈子最大的变化”。语意的这一转变,被后世多数文评家们忽略了,仍把这句话注解成“生死是人一辈子的大问题”,这是对《庄子》原作和此处引用的双重误读。人教版《语文》课本也是如此误读.无意中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当代学者中,唯有张中行先生在其著述中指出了王羲之引用这句话时语意的这种转变(张中行《禅外说禅》)。因宴饮团圆.尽情山水而引发对人一辈子的感叹,由感叹人一辈子的胜事不常、欢乐易逝,到感叹人一辈子短暂、生命终将消逝。王羲之就如此在《兰亭集序》的第二个文段里完成了他对人一辈子的繁重悲慨,写出了古往今来的共同人性,既表达了他对生命悲剧性的终极体验,更表达了他对生命执著的爱恋。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中,曾精辟地指出,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亮的特点,确实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