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1.gif)
![导游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2.gif)
![导游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3.gif)
![导游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4.gif)
![导游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2a5f15e82f07603f54cb075bbebc63f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游基础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第1页/共127页课前导读第2页/共127页项目训练图片反映的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母系氏族社会。长江流域的先民已经普遍使用石器,烧制彩陶,饲养家畜,种植水稻,过着定居的生活。根据神话传说,凤是在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河姆渡文化出土的象牙骨器上的双鸟纹,可能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第3页/共127页一、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
周口店“北京人”产生了语言,并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制造出第一枚骨针。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仰韶,龙山,河姆渡,大汶口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第4页/共127页(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古人类
代表性考古发现
直立猿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智人早期智人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晚期智人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氏族社会
代表考古文化
特点
母系氏族社会
山顶洞人、浙江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
母权、财产公有
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
父权、财产私有第5页/共127页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类伏羲——画八卦燧人——钻木取火神农(炎帝)——教稼穑创医药黄帝(轩辕)——造屋宇、作舟车、制衣服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尧、舜、禹——禅让制“禅始不禅终”第6页/共127页(二)先秦时期--奴隶社会1、夏:(前2070年至1600年)启废“禅让制”,用“世袭制”替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青铜铸造业/甲骨文文字代表:四羊方尊(精美的艺术品)司母戊大方鼎(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3、周:(前1046至前771年西周--前771年221年东周)公元前841年,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朝政,史称“共和行政”——中国确切纪年开始
第7页/共127页商在公元前1600年灭夏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第8页/共127页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第9页/共127页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共近八百年的历史,以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第10页/共127页二、封建社会(一)确立和初步发展——春秋战国、秦、1、春秋战国(前771年至前476年、前475至前221年)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第11页/共127页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第12页/共127页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第13页/共127页
2、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前221年至前206年)(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秦始皇的主要事迹: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确立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机构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出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攻越族陈胜吴广起义
第14页/共127页秦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建万里长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第15页/共127页3、汉西汉:(前202年至25年)楚汉战争(前206年至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思想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理财家:桑弘羊音乐家:李延年政治活动家:张骞第16页/共127页绿林、赤眉起义东汉:(25年至220年)刘秀:汉光武帝光武中兴(东汉)蔡伦张衡:《灵宪》、地动仪第17页/共127页
汉武大帝西汉景帝西汉文帝楚汉之争开始,刘邦胜出,建立了西汉。西汉文景之治第18页/共127页两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司马迁董仲舒蔡伦张衡浑天仪地动仪
文学家司马相如,音乐家李延年,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政治家张骞,理财家桑弘羊,农学家赵过第19页/共127页(二)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1、三国鼎立2、魏晋南北朝时期第20页/共127页1、三国鼎立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曹操刘备孙权第21页/共127页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马钧:浇灌工具翻车诸葛亮: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七擒孟获)孙权派卫温进达夷州(台湾)第22页/共127页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分天下最后归于曹魏,继而司马氏代魏建晋,史称“西晋”公元316年,匈奴攻占洛阳,西晋灭亡。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各族的统治者先后建立起16个封建割据国家,史称“十六国”。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总称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北朝,与南朝并存,史称“南北朝。”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第23页/共127页
北魏孝文帝(鲜卑)迁都洛阳与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范缜、法显、王羲之、顾恺之、谢灵运等名人。
北魏孝文帝
第24页/共127页(三)隋唐时期——封建社会走向繁荣和成熟的时期
1、隋朝,定都长安,前后历经两帝:隋文帝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第25页/共127页第26页/共127页杨坚建立隋朝(581年至618年)
“开皇之治”、隋炀帝实行科举考试、三省六部制、大运河、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李密、翟让起义。第27页/共127页2、唐朝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618年至907年),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王仙芝、黄巢起义陶瓷、绢、锦均闻名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唐本草、药王孙思邈、茶圣、诗仙、诗圣、画圣、书法鉴真、玄奘、莫高窟第28页/共127页后周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29页/共127页(四)民族融合的加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南唐等十个割据政权(十国)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960年至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1127年至1276年)都城临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称大汗,先后消灭西夏及金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至1368年),1276年灭南宋,建行省制度红巾军起义:灭元。第30页/共127页1、宋元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辽、金、西夏并立。征战不息。杯酒释兵权第31页/共127页宋南迁,爱国名将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第32页/共127页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是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第33页/共127页1279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第34页/共127页(五)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时期——中国封建
社会的晚期。1、明朝(1368-1644)元末,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明朝,并灭掉了元朝,统一了全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派遣郑和下西洋。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第35页/共127页郑和航海图第36页/共127页郑和宝船模型第37页/共127页2、清朝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金(161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1644年迁都北京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1795康雍乾盛世。历史上三个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第38页/共127页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反帝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第39页/共127页2、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40页/共127页第41页/共127页地理常识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通称华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春秋、晋国、北魏、五代晋国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金代开始,山东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汉代后指太行山以西的区域为山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第42页/共127页塞外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第43页/共127页讨论:以下各个朝代的国号名称是怎样定的?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第44页/共127页姓氏名字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春秋以前姓氏分开,秦以后姓氏不分,汉以后,统称为姓。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作为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姚姓,大禹姒姓等。反映了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第45页/共127页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以字作为谥(shi)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第46页/共127页
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姬等。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思。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第47页/共127页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第48页/共127页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郭、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第49页/共127页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1)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2)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3)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4)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5)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6)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第50页/共127页全国姓氏数量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据最新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而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夏侯、诸葛、尉迟、皇甫、公孙、慕容、长孙、宇文、司徒、司空、第51页/共127页
什么是名?什么是字?名是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由父亲命名。“字”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名是谦称,字是尊称
第52页/共127页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如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等。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等。动物法:如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凤儿等。性变法:女当男养,如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如新妹、宝姬、秋月等。排行法:如大牛、二牛、三牛、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第53页/共127页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张衡,字平子,平与衡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明仁宗朱高炽(chi)(火)。第54页/共127页屈原孟子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苏辙岳飞毛泽东名平,字原名轲,字子舆字太白字子美字摩诘字子瞻字子由字鹏举字润之第55页/共127页什么是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号也是一种敬称!第56页/共127页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国号名称的来由1、根据部族名定:商、周、秦2、根据发迹地定:汉(楚汉争霸,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3、根据封号定:隋(杨坚曾封隋王)唐(李渊曾封爵唐国公)第57页/共127页4、根据发迹地特产定:辽(即契丹语“镔铁”)5、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如蜀、吴6、根据吉祥之意定:元(“大哉乾元”)7、以建立者的姓氏定:陈朝(陈霸先)8、以社会上流行口号定: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9、按同音通假定:清(“后金”之“金”)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第58页/共127页二、皇帝称谓及名号1、称谓(1)帝王称谓“后”、“王”的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天子”一称始于西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始称“皇帝”。此后,“皇帝”的称谓被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所沿用,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名称。三皇:女娲伏羲神农五帝: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
第59页/共127页(2)皇族、皇戚称谓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贵妃贵嫔等称号。第60页/共127页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第61页/共127页2、名号(1)谥号、庙号皇帝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一是谥号,一是庙号。
第62页/共127页谥号皇帝死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前事迹拟定的一种称号。美谥:如昭、文、武、庄、烈恶谥:如厉、炀、幽平谥:如怀、悼、哀第63页/共127页庙号
帝王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就是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唐太宗(李世民)第64页/共127页讨论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周厉王隋炀帝
第65页/共127页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讨论: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第66页/共127页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讨论
下列帝王的称号哪是谥号?哪是庙号?第67页/共127页(2)尊号(徽号)
帝、后在生前接受的尊崇颂扬性称号。
如:慈禧、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则天大圣皇帝(武曌Zhao)(则天顺圣皇后)第68页/共127页(3)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是某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它起源于汉代。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公元前140年)。元年:1.帝王即位的第一年。2.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第69页/共127页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一般选用两个字。如明世宗的年号:嘉靖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唐代武则天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个别也用六个字的:
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第70页/共127页乾隆
庙号.尊号和谥号: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建武中元(汉光武帝)第71页/共127页(4)陵号
帝王陵墓的名号,始于西汉。如:汉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位于陕西兴平县城东。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第72页/共127页3.避讳
“避讳”就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或音,用改字、空字、缺笔或改变读音的办法来回避。起源于周朝,避讳有“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第73页/共127页搜集与旅游资源有关的远古神话传说,展示交流。项目训练
第74页/共127页讨论今年高考某某同学考了全省第一名,我们常常称之为“高考状元”。“状元”,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是怎样产生的?通常对第二名、第三名怎样称谓的?第75页/共127页
搜集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资料,纳入“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专辑。
项目训练
第76页/共127页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名称主考称呼第一名称谓童试生员(秀才)乡试省城举人(孝廉)解元
连中三元会试京城(礼部)贡士会元(会魁)
殿试(廷试)皇帝进士一甲三名(三鼎甲)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第77页/共127页二、中国古代的教育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1.官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第78页/共127页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忠),父为子纲(孝),夫为妻纲(节);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第79页/共127页2.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
产生于春秋,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第80页/共127页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雎阳书院)第81页/共127页三、五行八卦及古代天文历法讨论清代皇家专储《四库全书》的藏书阁为(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为什么如此命名?木结构藏书阁与纸本书籍最怕火灾,这是按五行相克的道理命名的,水能克火,所以阁名中间一字均与水有关。第82页/共127页1.五行
“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就是运动变化、运动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第83页/共127页(1)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阳来普照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第84页/共127页(2)五行相克
木克土:树木可以入土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土克水:土可以覆水金克木:金可以伐木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火土金水生木生生生生克克克克克第85页/共127页五行与五色
木=青色,为木叶萌芽之色火=赤色,为篝火燃烧之色土=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金=白色,为金属光泽之色水=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第86页/共127页讨论承德“安远庙”殿顶全部用黑色琉璃瓦覆盖,这在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为什么这样建造?
“安远庙”仿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而建,而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毁于阿睦尔撤纳叛军的战火。因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故采用黑色黑色琉璃瓦,取水能灭火之意。第87页/共127页八卦第88页/共127页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每个卦都有三个爻(yao)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巽为木离为火兑为泽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第89页/共127页最佳宅址第90页/共127页2.古代天文历法(1)纪年方式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干指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天干、地支按照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可以搭配成60对,周而复始记录时间。干支纪日始于商代,纪年始于东汉。纪时:子时23时到凌晨1时;纪月:正月为寅。第91页/共127页干支纪年计算方法1234567890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34567891011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方式:公元纪年A商N余数C类数轴推算法(A-3)/10=N1···C1,故第C1个天干为所求(A-3)/12=N2···C2,故第C2个地支为所求示例一:求公元1975年的干支(1975-3)/10=190···2,故第2个天干”乙“为所求(1975-3)/12=164···4,故第4个地支”卯“为所求则公元1975年的干支年是乙卯年。第92页/共127页示例二:求公元前5年的干支(-5-3)/10=0···-8,故第-8个天干”丙“为所求(-5-3)/12=0···-8,故第-8个地支”辰“为所求则公元前1年的干支年是庚申年。示例三:求公元前280年的干支(-280-3)/10=-28···-3,故第-3个天干“辛”为所求(-280-3)/12=-23···-7,故第-7个地支“巳”为所求则公元前280年的干支是辛巳年。1234567890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34567891011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93页/共127页生辰八字计算方法以干支表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共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也叫“生辰八字”。即周易术语中指的四柱。年柱,就是将出生的年份用干支来表示(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如果宝宝出生的年份是2010年,农历是庚寅年,年柱即为庚寅。第94页/共127页月柱就是用干支表示宝宝出生年月所处的节令(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具体如下:一月为寅月:从立春到惊蛰二月为卯月:从惊蛰到清明三月为辰月:从清明到立夏四月为巳月:从立夏到芒种五月为午月:从芒种到小暑六月为未月:从小暑到立秋七月为申月:从立秋到白露八月为酉月:从白露到寒露九月为戌月:从寒露到立冬十月为亥月:从立冬到大雪十一月为子月:从大雪到小寒十二月为丑月:从小寒到立春第95页/共127页年上起月表月/年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正月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二月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三月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四月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五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六月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七月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八月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九月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十月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冬月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子腊月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丑查询方法:如果出生的年份是甲年或己年(年柱天干为甲或己),则正月为丙寅,二月为丁卯,三月为戊辰……以此类推即可。试计算1992年2月8日的年柱和月柱是多少?壬申年壬寅月第96页/共127页日柱,就是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注意日与日的分界线是以子时来划分的,即晚上的十一点)。干支记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日干支需要查找万年历。第97页/共127页时柱,就是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
具体如下:子时:23点至1点寅时:3点至5点辰时:7点至9点午时:11点至13点申时:15点至17点戌时:19点至21点丑时:1点至3点卯时:5点至7点巳时:9点至11点未时:13点至15点酉时:17点至19点亥时:21点至23点第98页/共127页日上起时表时/日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丑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辰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巳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未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申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酉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戌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亥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第99页/共127页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五行天干地支木甲、乙寅、卯火丙、丁巳、午土戊、己辰、丑、戊、未金庚、辛申、酉水壬、癸亥、子寅中藏:甲,丙,戊卯中藏:乙辰中藏:戊,乙,癸巳中藏:丙,庚,戊午中藏:丁,己未中藏:己,丁,乙申中藏:庚,壬,戊酉中藏:辛戌中藏:戊,辛,丁亥中藏:壬,甲子中藏:癸丑中藏:己,癸,辛第100页/共127页帝号纪年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比如周宣王元年、二年,鲁隐公元年、二年等,一直延续到下一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第101页/共127页年号纪年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称年号自汉武帝始。元年:1.帝王即位的第一年。2.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第102页/共127页(2)阴阳历阳历:以太阳的运动为依据。阴历:以月亮的运动为依据。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五日的后一日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日叫“晦”。
第103页/共127页(3)四时、节气
四时也称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孟、仲、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可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之月。第104页/共127页第105页/共127页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以回归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它根据季节的变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也称“气”或“节气”。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第106页/共127页(4)古代计时方法用十二地支记录每天的时辰。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时辰。每日24小时,2个小时为一时辰。计日古代一昼夜为一日,用干支纪日。第107页/共127页计时
漏壶每个壶近底部都有一个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第108页/共127页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第109页/共127页
日晷(gui)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第110页/共127页香篆(更香)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优点:材料易得、价格便宜、使用方法简便、可以随身携带,用于行进中的车船、军队和商旅。缺点:如使用时易受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的影响。第111页/共127页辊弹gǔndàn
辊弹是唐代僧人文浩发明的一种计时器,用10个重量相等的同圆弹,令其依次通过一根长2.5米的“之”字形竹管,一昼夜投弹12000次,据此计算时间。第112页/共127页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知识1、文学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经》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楚辞体”诗歌。屈原是楚辞的突出代表,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汉代的“赋”和“乐府”:《孔雀东南飞》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元曲: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教室建设教学器材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文化旅游工程项目入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居间合同法律适用范本
- 鄂尔多斯202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辽源2025年吉林辽源市事业单位硕博人才专项招聘22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绵阳四川绵阳平武县乡镇事业单位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项目人员中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绵阳四川绵阳盐亭县招聘社区工作者2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绵阳2025上半年四川绵阳江油市考调教师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潍坊山东潍坊寿光市营里中心卫生院招聘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海口2025年海南海口市龙华区面向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生招聘教师1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课件】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 GA/T 761-2024停车库(场)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 2025年部编教材的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 2025届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五校镇海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化工安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 2024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修订思路和主要变化
-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11月联考试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共9套-完整版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数 学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混合运算1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