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译文(3篇)_第1页
《登鹳雀楼》的译文(3篇)_第2页
《登鹳雀楼》的译文(3篇)_第3页
《登鹳雀楼》的译文(3篇)_第4页
《登鹳雀楼》的译文(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登鹳雀楼》的译文(3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往往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往往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登鹳雀楼》的译文篇一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开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十分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其次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自然形势貌似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吼叫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画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境遇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鹳雀楼》的译文篇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逐渐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XX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闻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广阔。

8.更:替、换。(不是寻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XX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此后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风景,“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简朴、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XX沉,在视野的终点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吼叫、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涯,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涯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芒,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测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好像一条金色的飘带,飞翔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浮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宏大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假如说.这种风景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活力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向往。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凑;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其次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摸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透露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逍遥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调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假如不是气势充足,一意贯连,很简单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是唐朝有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有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好多(譬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有名〞),而是说他做的诗十分“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画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便〞、“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诚恳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诗贵在清爽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对比流行,好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旧址在XX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大量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XX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有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惋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吞噬,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大量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鼓舞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23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预计2023年底,这座九层高楼将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

鹳雀楼与同在XX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有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

这是一个自信的诗人、在一个民族的自信时期写下的一首自信的诗,似乎简单却博大,它必定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上升时期与个人的上升时期,二者缺一不可。“白日、山、黄河、海、千里目、楼〞,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首宏大的诗,宏大的风光与宏大的哲理(登高才望远)融为一体。此诗属于中国盛唐,怕是也只能属于盛唐。

唐朝的三大名楼,最传奇的当数湖北黄鹤楼,传闻有仙人此后飞升;最风华的当数江西滕王阁,因才子王勃一文而名飞;而最生态自然的当数XX鹳雀楼,它以鸟类命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遥想唐朝,(那时的XX可不是污染大省)XX的黄河两岸草木繁盛,鹳雀翔集,往往成群栖于楼上,与黄河与落日交相而映,不知哪一天哪一位才子睹实景抒实情,灵感一闪脱口而出:“鹳雀楼!〞

鹳雀是黄河滩里常见的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行轻快,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往往一动不动地立于水中等鱼到来。韩振远先生说:“唐朝的那群鹳雀好像特别幸运,它们在轻快的飞行中看到了黄河岸边的那座高楼,此后不再栖息在风雨飘摇的高树上,好像一开始就是为它们修建的。它们还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见诗人,更没想到由于诗人,它们会成为一种充满了灵性的水鸟。〞

鹳雀楼故址在XX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北周时(公元557—581年)将军宇文护筑此楼作军事之用以镇河外之地,登此楼可观北国河山的磅礴宏大。

鹳雀楼经隋唐历宋朝到金章宗年间尚存,元初才毁。永济市于1997年重建鹳雀楼,总高73.9米,景区占地面积1640亩。

可是,我们永远无法登上真正意义上的鹳雀楼,不是由于它新建,而是由于罪恶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就是有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猛烈反对的那个三门峡工程,不幸而言中。他同时反长江三峡工程——可能百年之后,三峡又是其次个黄河三门峡)一位作家悲凉地写道:“新鹳雀楼移位到了蒲津渡西边几千米处的庄稼地上,高高大大,绝无依傍地挺立在青青麦田之中。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构不成任何与黄河、古渡、沙洲有关的景观意境。门票不菲,游人寥落。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

没有了高山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宏大;

没有了黄河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厚重;

没有了百鸟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灵性;

今天的鹳雀楼至少已少了后两者。

岂只是少了后两者,社会更少了一种“登楼精神〞,所以我们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岂只写不出,还剩有多少人敢自信大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问你,你用“千里目〞想看什么呢,假如你只想看工资奖金、房子车子、领导青睐,你何必需要“千里目〞呢,“一里目、一米目〞就足够用了。

没有精神的自由与高飞,一个民族永远不需要“千里目〞!!甚至百里目、十里目都不需要,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眼睛,由于你可能没有“前方〞只有“眼下当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我再问你,你怎么才能“再上一层〞?你能上到这一层楼可能就很不简单了,你能保证自己在这一层安全就该谢天谢地了,你再住上登楼就不怕有人或明或暗把你扯下去并嘲讽“爬得高才摔得狠〞吗。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可是,到时候,人家一定让你上楼吗?人家早占住楼不让你上你怎么办呢?你能买到门票吗?人家让你买门票吗?

当年的王之涣必定是自信可以成功并且已经看到了大量人成功才如此高呼一声“更上一层楼〞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战斗!〞(2023年黄健翔世界杯语)他的身后有着一个巨大的成功群体。

唐朝诗星璀璨,那不是凭空而来的,你要明白。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晋阳并州(今XX太原),其高祖迁今XX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讴歌,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擅长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方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允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他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之一。墓志中记:“歌《从戎》,吟《出塞》,缴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曾经名动一时。

如此有才华之人,惋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黄武元年,迁左将军〞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唐杜甫《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元杨维桢《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敞亮的眼睛。唐崔珏《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飘动的样子.羌笛悠悠雪满地。——宋·范仲淹《渔家傲》

3、畎:quǎn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从田,川声。篆文从田,犬声。——《说文》

4、漳河: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限,卫河支流。位于中国XX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XX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XX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会集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外形和桨差不多。◎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船:~夫(船家)。归~。

6、不胜:受不住,承受不了。胜:承受,经得起.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活力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示意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间小沟),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修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十分温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可惜,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大量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泊的风景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会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登鹳雀楼》的译文篇三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可惜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风景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XX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长久。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此诗开头四句由入夜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